沙穆爾·亞曆山大

關燈
大不同,隻不過加入了自然意味和藝術意味罷了。

     現代哲學家講知識多半從心理學出發。

    亞曆山大也并不例外。

    他不自邏輯上判斷上講知識。

    他分析的隻是知識這件事實本身,或者可以說他講的隻是感覺而不是科學意義和哲學意義的知識。

    他的結論自然也不外新實在論的中心意思:對象是離認識主體而獨立存在的。

    首先,他下定義說:知識或認識就是能感的主體和所感的對象的同在(compresence)。

    他以為假如沒有在時空之中的适當的客觀的對象,就不可能有主觀上意識上的認識的活動。

    因此,外在對象或“所感”是非心的,是和心靈有差别的。

    心靈本身不能夠自成對象,不能夠象研究一個外在對象一般地去研究它。

    心靈的内省和對于外在對象的認識大不相同,前者是對我們過去的欣賞和體驗,是内省的;後者是對于客觀實在的科學意味的思維,是外觀的。

    這裡“欣賞”(enjoy)與“沉思”(contemplate)二字的用法和常用意義不同。

    這種特殊的意義和它們之間的區别也為後來的懷特海所采用。

     亞曆山大對于心靈分析的結果可以歸納成下面這幾條:第一,心靈有選擇對象的能力和作用。

    凡主體所觀察的對象,無不經過心靈的選擇,不過選擇常為被動,僅有時可發展成為充分主動的選擇罷了。

    第二,心靈可能認錯對象,見馬為牛,遇石疑虎之類都是。

    雖然看錯了,馬不改其所以為馬,石也不易其所以為石,對象的存在的客觀性是不因我們認識錯誤而動搖的,因此對象也即是離心而獨立的。

    第三,同一對象對于心靈可采取種種不同的形象,同一環境對于心靈也可有種種不同的呈現,心靈所看到的一切,都隻是它的選擇和知覺,因為心靈的功能就在于選擇、知覺和認識。

    在此種分析下,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性質都是非心的,不受心靈影響的,所以他堅持事物離心獨立這個新實在論的觀點。

     由這種認識論奠基,亞曆山大建立了他的時空一體的形而上學。

    他和較早的柏格森,較晚的懷特海,都注重時間,主張變化,都可假定為從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學派發揚衍變出來的。

    他否認羅素的“在思想和情感中,能感到時間的不重要,是進入智慧之門”的說法,以為能夠進入智慧之門正在于感到時間的重要。

    某一特殊時間與某一特殊空間和一件事物乍看無關,實際上如把這特殊時空抽去,那件事物也将不複存在了。

    他把“時間”一詞的一般指謂分為兩個:内省的和外觀的,内省的也即是主觀情緒上的時間,如歡娛苦短、愁日最長之類是;外觀的就是物理學上的時間。

    在他的系統裡,前者似遠不若對于柏格森的重要,他也不把後者看作一種單純孤立的事件,他根據相對論,主張時空不可分離,而且,時空本身就是渾然一體的最基本的實在。

    他大概認為這種說法是對于斯賓諾莎哲學的修正。

    在他一本叫做《斯賓諾莎與時間》的小書裡面,他讨論到斯賓諾莎所謂無限本體的兩大屬性,思想與廣延(extension),把廣延轉譯成空間,思想則用時間去取代,斯賓諾莎的無限本體于是一變而成他的時空合一的本體。

    他企圖用這種方式去承繼并改造斯賓諾莎的哲學,實際上是把斯賓諾莎哲學庸俗化了。

     這個時空本體,簡稱為時空的,實即今日物理學上所謂的四度空間。

    他說:“沒有不具時間性的空間,也沒有不具空間性的時間。

    ”時空連接起來,造成四度世界,時間的特殊性質恰好與三度空間配合而自成一度。

    不過時間這個所謂一度并不是在三度空間之外再加一度,而是包含有,相應于原來的三度空間。

    或者更淺易地說,重複了原來的三度空間。

    時空在哲學上的地位,如上所說,是至高無上的無限的本體,一個純事變就是一個時空,整個宇宙就是時空所連成的純事變的充塞體。

    在時空這堆基石上,宇宙乃得以層層創進,生發不息,走向更高度的和諧。

    這形成了亞曆山大形而上學中最重要的層創說(emergentevolution)。

     亞曆山大自謂他的說法受柏格森的影響極大。

    我們知道柏格森注重純粹的綿延,即沒有空間化、機械化的純時間、真時間,一種内心上,精神上的境界,他的目的在離時空,把生命力從機械死闆裡面解放出來。

    亞曆山大恰恰相反,他要把時間空間化,要冶時空于一爐,因此,在這一點上要說柏亞二氏相近是頗不可解的。

    看來,他們的相近恐怕隻在于他們對于宇宙動勢的了解上,但也隻不過相近而已。

     我們可以把亞曆山大對于時空的理論歸納成下面四條: (一)時空是一切範疇的本源,是最基層的範疇,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非經驗的事物,因此,時空也可說是不存在,即不存在于時空之中,要說存在的話,時空隻能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