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穆爾·亞曆山大
關燈
小
中
大
沙穆爾·亞曆山大(SamuelAlexander,l859—1938)是今日英國哲學界上最有體系的哲學家,他是生于澳洲悉尼的英籍猶太人,牛津大學畢業。
在牛津時候,他的導師是把柏拉圖對話集譯成英文的唯心論者喬威特(Jowett),他後來的玄思興趣和創立系統的志向也許是與這位導師的影響有關。
牛津畢業以後,亞曆山大繼續留校當研究員,并擔任心理學課程的講授。
1889年他的第一部重要的著作《道德的秩序和進展》(MoralOrderandProgress)出版了,得格林(T.H.Green)獎金,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也因此大為提高。
1893年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據說他平日不修邊幅,但為了這個職位,特買了一頂新帽去見那位注重儀表的哲學系主任;成功以後,這頂帽子立刻就被丢掉了。
1917至1918年期間,他被聘為基福爾德講座的講師(GiffordLecturer)。
1920年他根據講稿整理而成的兩卷書出版了,這就是他企圖建立系統的巨著《空時與神》(Space,TimeandDeity)。
《空時與神》要算是英國自斯賓塞以來系統最大的哲學著作,從系統的嚴密而論,較斯賓塞尤有過之。
亞曆山大本是新實在論陣營裡的大師,他這部書的出版,又正在新實在論反對玄想、反對系統、注重分析的空氣極濃之時,而他居然能創建大系統,并說他隻覺得他的著作不夠系統,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1930年,他得了英王所賜的金質獎章。
這種獎章在以前的英國哲學家中,隻有布拉德雷曾經得過。
因此,他可算是布拉德雷之後建立體系的新實在論者。
亞曆山大雖是新實在論者,但他是從唯心論出來的,富有玄思的興趣和創立系統的野心,加以他善于吸收綜合他家之長,所以在新實在論者中,成為僅次于懷特海的有積極建樹的人物。
他認為“哲學是對于超經驗的事物加以經驗的研究”。
因此,他接受了休谟的經驗哲學而揚棄了休谟的懷疑論。
他的時代正是進化論高唱入雲之時,他采取了斯賓塞的進化哲學,但否認了斯賓塞的不可知論(agnosticism)。
此外,他吸收了新實在論的認識論,但不拿來做他哲學的中心,隻看作建立形而上學系統的基礎。
他也應用了新物理學中的相對論來協助他系統的建立,卻又回頭站在形而上學的立場對相對論加以評價。
因此,亞曆山大也可算是冶諸家于一爐而自成體系的哲學家。
對于亞曆山大的哲學,我們可以從道德學、認識論、形而上學三方面去研究。
在道德思想上,亞曆山大的努力是想把一部分唯心論的道德理論和進化論的科學思想調和起來。
他以為我們的道德觀念也有适應和選擇的過程,這種适應和選擇所根據的定律和自然律一般,他叫它做平衡律(LawofEquilibrium)。
就他看來,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所以受人尊崇而能夠維持下去,都因為它們能把人心、人性裡面種種不同的成分如動機、沖動、嗜好等等調和起來,平衡起來,使它們能夠均勻諧和,符合一種理想秩序,在全體中達到一種勻稱的狀态。
種種道德理想,都是求取這種平衡的工具。
而我們的道德意識,從前神秘視之,叫做良知良能的,也無非是謀求平衡的一種自然的趨勢罷了。
因此,平衡律是自然律,也是道德律。
從個人說來,是個人情感欲望的調整,從社會說來,是個人與社會的利害的調整。
所謂道德生活,也即是一種諧和的平衡的生活。
既然這是一種平衡,平衡的維持和調整就是一個永不止息的工作。
每一種新環境,每一個新事件,都可能把舊的平衡打破,而不能不另求新的平衡,這就是人間的道德生活。
因此,道德生活是動的,是不斷修正不斷發展的。
道德生活永遠不能達到前人所謂“恬甯冥寂”的靜止的境界,永遠不能處于不動的狀态。
道德生活就是一種過程。
在道德生活的發展過程中,邪惡或被淘汰,或遭轉化(transmutation),或被揚棄(aufheben),這些都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非人力所可勉強的。
在亞曆山大看來,道德生活和自然生活原無太大的距離和不同。
這種思想,産生了他晚年的“道德即藝術”(Moralityasanart)的理論。
道德是美,是藝術,是求取均勻和諧的努力,而不是困心衡慮沖突痛苦的代名。
他以雕刻為例,美好的神像,是從粗糙的金石中雕镂鑽刻而成的,人心中情欲沖動等那些不免醜陋的東西要化為淳美的道德生活,也非經陶鑄琢磨漸漸成形不可。
宗教藝術化和道德藝術化本來是近代思想界的主潮,而亞曆山大的道德論證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
這種說法和傳統唯心論的并沒多
在牛津時候,他的導師是把柏拉圖對話集譯成英文的唯心論者喬威特(Jowett),他後來的玄思興趣和創立系統的志向也許是與這位導師的影響有關。
牛津畢業以後,亞曆山大繼續留校當研究員,并擔任心理學課程的講授。
1889年他的第一部重要的著作《道德的秩序和進展》(MoralOrderandProgress)出版了,得格林(T.H.Green)獎金,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也因此大為提高。
1893年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據說他平日不修邊幅,但為了這個職位,特買了一頂新帽去見那位注重儀表的哲學系主任;成功以後,這頂帽子立刻就被丢掉了。
1917至1918年期間,他被聘為基福爾德講座的講師(GiffordLecturer)。
1920年他根據講稿整理而成的兩卷書出版了,這就是他企圖建立系統的巨著《空時與神》(Space,TimeandDeity)。
《空時與神》要算是英國自斯賓塞以來系統最大的哲學著作,從系統的嚴密而論,較斯賓塞尤有過之。
亞曆山大本是新實在論陣營裡的大師,他這部書的出版,又正在新實在論反對玄想、反對系統、注重分析的空氣極濃之時,而他居然能創建大系統,并說他隻覺得他的著作不夠系統,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1930年,他得了英王所賜的金質獎章。
這種獎章在以前的英國哲學家中,隻有布拉德雷曾經得過。
因此,他可算是布拉德雷之後建立體系的新實在論者。
亞曆山大雖是新實在論者,但他是從唯心論出來的,富有玄思的興趣和創立系統的野心,加以他善于吸收綜合他家之長,所以在新實在論者中,成為僅次于懷特海的有積極建樹的人物。
他認為“哲學是對于超經驗的事物加以經驗的研究”。
因此,他接受了休谟的經驗哲學而揚棄了休谟的懷疑論。
他的時代正是進化論高唱入雲之時,他采取了斯賓塞的進化哲學,但否認了斯賓塞的不可知論(agnosticism)。
此外,他吸收了新實在論的認識論,但不拿來做他哲學的中心,隻看作建立形而上學系統的基礎。
他也應用了新物理學中的相對論來協助他系統的建立,卻又回頭站在形而上學的立場對相對論加以評價。
因此,亞曆山大也可算是冶諸家于一爐而自成體系的哲學家。
對于亞曆山大的哲學,我們可以從道德學、認識論、形而上學三方面去研究。
在道德思想上,亞曆山大的努力是想把一部分唯心論的道德理論和進化論的科學思想調和起來。
他以為我們的道德觀念也有适應和選擇的過程,這種适應和選擇所根據的定律和自然律一般,他叫它做平衡律(LawofEquilibrium)。
就他看來,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所以受人尊崇而能夠維持下去,都因為它們能把人心、人性裡面種種不同的成分如動機、沖動、嗜好等等調和起來,平衡起來,使它們能夠均勻諧和,符合一種理想秩序,在全體中達到一種勻稱的狀态。
種種道德理想,都是求取這種平衡的工具。
而我們的道德意識,從前神秘視之,叫做良知良能的,也無非是謀求平衡的一種自然的趨勢罷了。
因此,平衡律是自然律,也是道德律。
從個人說來,是個人情感欲望的調整,從社會說來,是個人與社會的利害的調整。
所謂道德生活,也即是一種諧和的平衡的生活。
既然這是一種平衡,平衡的維持和調整就是一個永不止息的工作。
每一種新環境,每一個新事件,都可能把舊的平衡打破,而不能不另求新的平衡,這就是人間的道德生活。
因此,道德生活是動的,是不斷修正不斷發展的。
道德生活永遠不能達到前人所謂“恬甯冥寂”的靜止的境界,永遠不能處于不動的狀态。
道德生活就是一種過程。
在道德生活的發展過程中,邪惡或被淘汰,或遭轉化(transmutation),或被揚棄(aufheben),這些都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非人力所可勉強的。
在亞曆山大看來,道德生活和自然生活原無太大的距離和不同。
這種思想,産生了他晚年的“道德即藝術”(Moralityasanart)的理論。
道德是美,是藝術,是求取均勻和諧的努力,而不是困心衡慮沖突痛苦的代名。
他以雕刻為例,美好的神像,是從粗糙的金石中雕镂鑽刻而成的,人心中情欲沖動等那些不免醜陋的東西要化為淳美的道德生活,也非經陶鑄琢磨漸漸成形不可。
宗教藝術化和道德藝術化本來是近代思想界的主潮,而亞曆山大的道德論證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
這種說法和傳統唯心論的并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