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特蘭·羅素

關燈
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今日蜚聲世界,幾乎無人不曉的大哲學家。他是一個聰明而常識又極為豐富的人,擅長文章。他的著作流利清楚,妙趣橫生,算是今日哲學著作中最是才華洋溢的篇章了。他主張哲學不是研究真實,而是研究可能的學問,哲學上的真理在任何世界都應該是真實的,都是非科學所能證明,也非科學所能否認的,但有時他講起哲學來,和人生、政治、社會、道德、文化各方面都有聯系,等到他講人生、文化、社會、政治諸問題時,也就富有哲學上的意趣,甚至有數學必然性。

    筆者在美國時,曾經聽過羅素三次演講,第一次題目是“我信仰什麼”(WhatIbelieve)。我隻記得一點,大意說人生而自私,不分老少,不過少年人的自私比較天真素樸,因此大可不必象中國習慣一般,犧牲少年幸福而去滿足老人的自私的欲望。第二次在波士頓教堂中,他本是反對宗教的人,牧師居然公開說,花了三百美元把他請去,請大家多捐獻一些,引起一般人頗大的驚訝,而羅素卻從容講他的自由信仰,滿不在乎。第三次在哈佛大學,由懷特海當主席。懷特海曾介紹說:“從北京到劍橋,柏特蘭·羅素不需要任何介紹。他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已經是學術界的著名人物。”羅素主要講“世間沒有作為事物那樣的事物”(Thereisnosuchathingasathing),這是新物理學發達以後隻有事變(event)而無事物的思想。恐怕他也是和懷特海具有共同的新自然觀和宇宙論。當然,懷特海後來大加深刻化、系統化了。

    羅素著作方面,著名的有《數學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1910—1913,共三大冊,與懷特海合著),《西方哲學史》(1945),《哲學問題》(TheProblemsofPhilosophy,1912),《神秘主義與邏輯》(MysticismandLogicandOtherEssays,1918)等。“五四”後在北京講學,由趙元任先生口譯,有《物之分析》(英文本,1927)、《心之分析》(英文本,1921)等五大講演集。在《西方哲學史》裡,他自以為是從曆史社會背景出發的對哲學史的新的講法,實際上卻從政治立場着眼,凡是他認為帶有獨裁意味的可能為法西斯專政張目的哲學家如柏拉圖、盧梭、黑格爾、尼采等,認為他們的學說會導緻專政、妨礙民主,不分青紅皂白,都莫不加以痛斥。《哲學問題》是他對于新實在論的最初貢獻。《神秘主義與邏輯》是論文集。文美意摯,其中“一個自由人的信仰”有斯賓諾莎論神的意味,代表哲學家、科學家的信仰,為他此後談宗教問題萌芽。這些著作中貢獻最大的要算他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這部書在邏輯發展史上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這是自從亞裡士多德創立了傳統邏輯以後的第一次革命。萊布尼茨(Leibniz)和培根雖然懷疑傳統邏輯的性能,但并無積極的建樹;康德企圖改造邏輯,結果建立了他的認識論,黑格爾也企圖改造邏輯,結果建立了他的辯證邏輯。隻有懷特海和羅素的這一努力才把邏輯從傳統的三段論桎梏中解放出來,使邏輯成為一種獨立的科學。德國哲學家麥爾茲(Mertz)說,《數學原理》的出版,是邏輯脫離哲學而獨立的宣言。從此,德國的大學把數理邏輯歸入了數學系。凡此都證明羅素在邏輯史上的特殊地位。據說《數學原理》中的思想,懷特海的貢獻也不少。緒論及文章是由羅素執筆。而且,今天的數理邏輯家也都從羅素出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就。——記得有一次懷特海在課堂說:當羅素和我寫成《數學原理》後,我們感覺到宇宙間除了數理關系外,更沒别的關系了。

    羅素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論(NeutralMonism)。這本是從詹姆斯的純粹經驗而來,柏雷再度提出,經羅素加以整理擴充而成的。理論的大意是構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純粹的心,又不是純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非心非物對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東西。羅素以為心和物都不是真正的實在,隻是一種抽象的邏輯的構造,心與物的差别不如一般人所假定的由于内在屬性的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外在排列或組織。這種中立的事物有時指事件,有時又指感官與料,其性質和詹姆斯的“純粹經驗”非常相近,它的有知覺有意識的一方面叫做心,無知覺無意識的一方面叫做物,因此這種“世界材料”是構成心物的最原始的東西。羅素思想穎敏,著作甚富,啟發人思想,這裡所談,隻是挂一漏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