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完全是純粹概念的發展,一個邏輯推演的過程。
杜威對于純粹概念的發展,純粹範疇的推演根本加以否認,對于辯證法的“體驗”(DasErlebnis)方面則用實驗來代替,體驗指的内心生活,而實驗卻是指的實用的實驗室操作,因此黑格爾的體驗中有精神意味,而杜威的實驗則有工程意味。
前面說過,進化論對杜威的思想影響很深。
進化論主張邏輯應該轉變成發生的邏輯,正反合的過程應當是發展的過程,發生的邏輯要研究的也就是有機體和環境接觸後适應發展的過程。
杜威的實驗邏輯就由此而來,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引起了邏輯上的革命,過去的邏輯研究永恒不變的東西,如範型(eidos)、目的、本質、理念等等,而今後的邏輯卻要研究适應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生困難又解除困難的過程,要實驗地、假設地去思想。
傳統哲學提出一個高不可及的目的,所謂至善,而實驗哲學隻注意人類在生活上随時的調整,應付随時的去惡存善,這就是杜威的實驗邏輯。
認識論方面,杜威著有《創造的理智》一書,提出他的手術論和知行合一、徹底的經驗主義等學說,他對于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批評也是從這裡出發的。
唯心論以為觀念是超出經驗的永恒不變的,觀念是構成事物的範型,是現實事物所永遠不能企及的理想;這在杜威看來,無異剝奪了理念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他認為唯物論以為思想就是幻想,頂多不過是物質構成的副産品,所以它把思想的地位壓得太低,也沒有給觀念在實際生活裡面留一個有創造、支配行動力量的地位。
根據如上面的解釋,杜威以為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沒有給觀念一個正确的了解和估價,尤其唯物論簡直是否定了人類的尊嚴,因為觀念和思想成立的原因也即是構成人的尊嚴的原因,人的尊嚴是建基在觀念和思想上的。
杜威又說,任何有理性的人一定會要求一個世界,在這世界裡,經驗之中就會産生新的觀念和意義,這些觀念和意義回過頭來又可以支配我們的行為和生活。
排開了觀念和它所産生的結果,人和禽獸便沒有區别可言。
所以唯心論和唯物論的說法雖不同,錯誤卻是屬于同一性質的。
除此之外,杜威覺得唯心論和唯物論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二者都把人的思想看成複現的,而不是本源的、自生的。
唯物論以為比觀念更根本更原始的是物質,觀念隻是物質的反映;唯心論以為人的思想乃是從一永恒的意識、範型,或者說天理、天心、天道那裡再生出來的。
就是實在論,也犯了這個毛病,以為我們的意識觀念,隻是獨立的外在對象的摹本。
杜威覺得這些理論都沒有認識觀念、理性,都沒有認識實驗思考的本質。
實驗思想告訴我們實驗要受假設的指導,就是要受思想和觀念的指導,所以實驗不是毫無标準的嘗試,不是毫無目的的行為。
實驗是有遠見、有企圖的,這遠見和企圖,又從生活經驗裡出來,所以一切思想理論都能經過實驗,而一切的實驗也都沒有超出經驗範圍,這就是杜威的徹底經驗主義。
杜威認識論裡的專門學說“手術論”(theoryofoperation也可譯為操作)是從英國愛丁頓(Edington)、美國布瑞吉曼(Bridgman)等科學家思想裡承受過來的。
大意是說概念的構成,由于手術,也即由于實驗。
譬如我們有長度的觀念,就是由于實際衡量物件的長短得來的。
沒有衡量這個手續,就不會有長度這個觀念。
所以他說:“概念和一套手術同一意義。
”每一個科學上的概念都是許多衡量和計算工作的結果。
概念的形成須通過手術或實踐,但概念是理性認識,不是行動組成,是反映本質的東西。
因此,杜威的手術論實際上依然是經驗論,是他的徹底經驗主義的另一名稱。
這種經驗論不是原子式的,也不是被動的。
杜威所謂創造的經驗乃是我們主動地運用實驗,行為和工作得來的經驗,并不是外界的賜予,并不是外界加在我們身上的強迫的被動的感覺。
諸凡色聲香味,五官所得的一切性質,都是主體的許多行為動作獲緻的結果;知識的形成更是如此。
杜威自以為他的認識論是根據最新、最進步的科學家的見解創立的,所以比過去的唯心論、唯物論都要接近真理一些,和洛克、休谟那種被動式的經驗主義相比,杜威當然也覺得他的經驗論要更為完善。
假如我們借用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解釋,杜威的學說是“行乃知之始,知乃行之成”,這和王陽明的“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的意見似正相反對,雖然它們都應當算是知行合一說。
大體上,杜威主張行主知從,而王陽明則主張知主行從;杜威是心理學的講法,而王陽明是哲學的講法。
我們以為杜威的知行合一說雖然是最新、最時髦的學說,但他所主張的行——實驗——仍得接受知識的指導,他仍有魯一士“觀念居于領導地位”(IdeaisLeading)的說法。
所以歸根結底知還是主動的,而杜威的行主知從的理論也仍然可以納入王陽明的學說之中,隻不過是王說的另一形态的表現罷了。
《經驗與自然》(1925)這本書大概要算杜威著作裡最難閱讀的巨制。
這代表杜威的純哲學,在杜威體系裡相當于本體論的思想。
雖然,這書裡的中心思
杜威對于純粹概念的發展,純粹範疇的推演根本加以否認,對于辯證法的“體驗”(DasErlebnis)方面則用實驗來代替,體驗指的内心生活,而實驗卻是指的實用的實驗室操作,因此黑格爾的體驗中有精神意味,而杜威的實驗則有工程意味。
前面說過,進化論對杜威的思想影響很深。
進化論主張邏輯應該轉變成發生的邏輯,正反合的過程應當是發展的過程,發生的邏輯要研究的也就是有機體和環境接觸後适應發展的過程。
杜威的實驗邏輯就由此而來,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引起了邏輯上的革命,過去的邏輯研究永恒不變的東西,如範型(eidos)、目的、本質、理念等等,而今後的邏輯卻要研究适應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生困難又解除困難的過程,要實驗地、假設地去思想。
傳統哲學提出一個高不可及的目的,所謂至善,而實驗哲學隻注意人類在生活上随時的調整,應付随時的去惡存善,這就是杜威的實驗邏輯。
認識論方面,杜威著有《創造的理智》一書,提出他的手術論和知行合一、徹底的經驗主義等學說,他對于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批評也是從這裡出發的。
唯心論以為觀念是超出經驗的永恒不變的,觀念是構成事物的範型,是現實事物所永遠不能企及的理想;這在杜威看來,無異剝奪了理念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他認為唯物論以為思想就是幻想,頂多不過是物質構成的副産品,所以它把思想的地位壓得太低,也沒有給觀念在實際生活裡面留一個有創造、支配行動力量的地位。
根據如上面的解釋,杜威以為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沒有給觀念一個正确的了解和估價,尤其唯物論簡直是否定了人類的尊嚴,因為觀念和思想成立的原因也即是構成人的尊嚴的原因,人的尊嚴是建基在觀念和思想上的。
杜威又說,任何有理性的人一定會要求一個世界,在這世界裡,經驗之中就會産生新的觀念和意義,這些觀念和意義回過頭來又可以支配我們的行為和生活。
排開了觀念和它所産生的結果,人和禽獸便沒有區别可言。
所以唯心論和唯物論的說法雖不同,錯誤卻是屬于同一性質的。
除此之外,杜威覺得唯心論和唯物論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二者都把人的思想看成複現的,而不是本源的、自生的。
唯物論以為比觀念更根本更原始的是物質,觀念隻是物質的反映;唯心論以為人的思想乃是從一永恒的意識、範型,或者說天理、天心、天道那裡再生出來的。
就是實在論,也犯了這個毛病,以為我們的意識觀念,隻是獨立的外在對象的摹本。
杜威覺得這些理論都沒有認識觀念、理性,都沒有認識實驗思考的本質。
實驗思想告訴我們實驗要受假設的指導,就是要受思想和觀念的指導,所以實驗不是毫無标準的嘗試,不是毫無目的的行為。
實驗是有遠見、有企圖的,這遠見和企圖,又從生活經驗裡出來,所以一切思想理論都能經過實驗,而一切的實驗也都沒有超出經驗範圍,這就是杜威的徹底經驗主義。
杜威認識論裡的專門學說“手術論”(theoryofoperation也可譯為操作)是從英國愛丁頓(Edington)、美國布瑞吉曼(Bridgman)等科學家思想裡承受過來的。
大意是說概念的構成,由于手術,也即由于實驗。
譬如我們有長度的觀念,就是由于實際衡量物件的長短得來的。
沒有衡量這個手續,就不會有長度這個觀念。
所以他說:“概念和一套手術同一意義。
”每一個科學上的概念都是許多衡量和計算工作的結果。
概念的形成須通過手術或實踐,但概念是理性認識,不是行動組成,是反映本質的東西。
因此,杜威的手術論實際上依然是經驗論,是他的徹底經驗主義的另一名稱。
這種經驗論不是原子式的,也不是被動的。
杜威所謂創造的經驗乃是我們主動地運用實驗,行為和工作得來的經驗,并不是外界的賜予,并不是外界加在我們身上的強迫的被動的感覺。
諸凡色聲香味,五官所得的一切性質,都是主體的許多行為動作獲緻的結果;知識的形成更是如此。
杜威自以為他的認識論是根據最新、最進步的科學家的見解創立的,所以比過去的唯心論、唯物論都要接近真理一些,和洛克、休谟那種被動式的經驗主義相比,杜威當然也覺得他的經驗論要更為完善。
假如我們借用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解釋,杜威的學說是“行乃知之始,知乃行之成”,這和王陽明的“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的意見似正相反對,雖然它們都應當算是知行合一說。
大體上,杜威主張行主知從,而王陽明則主張知主行從;杜威是心理學的講法,而王陽明是哲學的講法。
我們以為杜威的知行合一說雖然是最新、最時髦的學說,但他所主張的行——實驗——仍得接受知識的指導,他仍有魯一士“觀念居于領導地位”(IdeaisLeading)的說法。
所以歸根結底知還是主動的,而杜威的行主知從的理論也仍然可以納入王陽明的學說之中,隻不過是王說的另一形态的表現罷了。
《經驗與自然》(1925)這本書大概要算杜威著作裡最難閱讀的巨制。
這代表杜威的純哲學,在杜威體系裡相當于本體論的思想。
雖然,這書裡的中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