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柏格森
關燈
小
中
大
印象的存留,有外在的性質;一方面是當前對象所引起,用來解釋知覺的,所以也不能代表真我。
再其次是反省自我的意欲,或沖動,這也是由于外界刺激而起的反應,仍是由知覺記憶聯系而得的,社會學所謂“人是需要的組合體”(Manisabundleofwants),仍不能代表真我。
不僅如此,外界刺激常令人失掉自我的操持,所以這不但不能代表真我,而且去真我更遠了。
這三者也是中國哲學家所常講的:憧憧往來之思慮,以及人心欲念等,均非真我,非本心。
那麼,柏格森意義下的真我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所謂内在的自我之流,也即若幹繁複意識狀态的交融貫通,互相滲透,這種意識情态一而不單純,多而不複雜,如萬燈交映,如百音共振,造成一條活潑潑無拘無束的前後有着不可分的關連的意識之流。
這裡面的每一個意識狀态就是一個内容非常豐富的境界。
豐富,但不是量的堆積,自有它的有機統一性。
每一個意識狀态都是承先啟後的,它承繼了包括了過去所有的意識狀态,而又宣布下面有一新的意識狀态将要産生,一面是結束,一面又是開始,中間沒有過渡,每一狀态都伸展、滲透到别的意識狀态中,這就是柏格森所謂真我,也即真時、本體,他的純粹的“綿延”。
因此,本體也者,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意識境界,一種内心意識生出的純質的結晶。
這種本體帶了很濃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
這裡要特别指出的,就是一般所謂綿延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同性同類的綿延,指單純的時間底延續。
如此時與彼時,此秒與彼秒,彼此間沒有任何差異,這是科學上的概念,是工具,是符号,是為了實用方便而假設的。
第二個意義是異性異類的綿延,就是許多不同的刹那彙在一起,互相貫通,互相滲透。
譬如說現在,則過去的一切都累積在現在裡面,将來的一切希望一切發展也都蘊蓄在現在裡面,這才是柏格森意義的真正的綿延。
又繁複一詞通常也有兩個意義:一指數量的多,一指内在的多,也即是質的高深豐富。
柏格森所謂每一意識境界的繁複,也是用的第二個意義。
據上所說,可知真我的精神狀态具有本原性、創造性、新奇性,它是五彩缤紛但又不可名言的。
譬如熱愛、毒恨、深愁等強烈情感發生的時候,心中往往覺得有千頭萬緒糾結在一塊兒,沒有明确的輪廓和分界,沒有内外的關系,但卻都彼此息息相關,聯成一個情緒的網,這就是柏格森意義的實在、真我等最易察知的表現。
等到事過境遷,予以冷靜的分析,把這情緒空間化、外在化、範疇化,于是不可名言的有名了,五彩缤紛的褪色了,特有的變成共有的了,再加以分析、陳述、歸類,得到了原來沒有的知識,但也就遠離實在了。
這是科學的求知方法,得到的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是靜的,而“實在”卻是動的。
所以一落言诠,便成糞壤。
這種本心或實在的境界可以歸納成四點:一是意識狀态彼此間的交融貫通,二是各成分内在的有機的聯系,三是内在的量的大——高深,四是内在的質的多——豐富。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除了上面所提的《創化論》和《形而上學序論》(英譯本1912年,倫敦)兩書而外,還有《物質與記憶》(英文譯本1911年初版,l919年四版,倫敦),也是想在物質上面建立精神主義的,富于心理學的色彩。
在這書裡面他反對唯物論,認為記憶不來源于物質。
他的理論是:記憶和感覺是兩回事,感覺所及的事物有體積、占空間、能運動、有速度可量,所以是來自物質的。
但記憶的性質卻完全不同,是潛在的、不自覺的,因此和物質絕不相幹。
他以為記憶和腦的關系正如衣服之與挂衣服的釘子一樣,釘子隻有一個,而挂上去的衣服卻可以有很多件,可以增加,可以減少,也可以變換;釘子壞了,衣服并不就因此毀滅,所以腦的作用停止以後而記憶依然不受影響。
柏格森從這裡更進一步,于是建立了他的靈魂不滅之說。
他這種拿比喻來作論證的推理方法當然是大有問題,這裡用不着太多的讨論。
人對于物質的認識,柏格森以為大部是由記憶作用造成的。
沒有一個知覺不充滿記憶的成分,或可以說記憶幫助、補充,甚至是代替知覺。
當我們面對當前的“感官與料”(Sensedata)時,過去經驗裡的千百往事,那些保存在記憶裡的有實用價值的意象,都滲入當前的感官與料之中,不斷地增加堆積,如雪球之滾大成一團,所以當前的知覺能夠迅速,簡便,完整,豐富而有意義。
有時當前知覺的目的不在它的本身而在借當前事物作為喚起過去記憶的符号。
許多情形下,過去的記憶甚至代替了真實的知覺,銷融了當前的經驗。
所以記憶雖然幫助補充知覺,使知覺完整而充盈着各種意義,但錯覺也由此而來。
老年人底不容易獲得新經驗,正因為他腦中塞滿了各種記憶的緣故。
總之,記憶與知覺有不可分的關系,過去和現在息息相關,靠了記憶的作用,許多年内陸續得來的種種五光十色的經驗都可共冶于一爐,凝成一線單純的直覺。
拿當前印象來和記憶附加的相比,才會知道當前
再其次是反省自我的意欲,或沖動,這也是由于外界刺激而起的反應,仍是由知覺記憶聯系而得的,社會學所謂“人是需要的組合體”(Manisabundleofwants),仍不能代表真我。
不僅如此,外界刺激常令人失掉自我的操持,所以這不但不能代表真我,而且去真我更遠了。
這三者也是中國哲學家所常講的:憧憧往來之思慮,以及人心欲念等,均非真我,非本心。
那麼,柏格森意義下的真我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所謂内在的自我之流,也即若幹繁複意識狀态的交融貫通,互相滲透,這種意識情态一而不單純,多而不複雜,如萬燈交映,如百音共振,造成一條活潑潑無拘無束的前後有着不可分的關連的意識之流。
這裡面的每一個意識狀态就是一個内容非常豐富的境界。
豐富,但不是量的堆積,自有它的有機統一性。
每一個意識狀态都是承先啟後的,它承繼了包括了過去所有的意識狀态,而又宣布下面有一新的意識狀态将要産生,一面是結束,一面又是開始,中間沒有過渡,每一狀态都伸展、滲透到别的意識狀态中,這就是柏格森所謂真我,也即真時、本體,他的純粹的“綿延”。
因此,本體也者,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意識境界,一種内心意識生出的純質的結晶。
這種本體帶了很濃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
這裡要特别指出的,就是一般所謂綿延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同性同類的綿延,指單純的時間底延續。
如此時與彼時,此秒與彼秒,彼此間沒有任何差異,這是科學上的概念,是工具,是符号,是為了實用方便而假設的。
第二個意義是異性異類的綿延,就是許多不同的刹那彙在一起,互相貫通,互相滲透。
譬如說現在,則過去的一切都累積在現在裡面,将來的一切希望一切發展也都蘊蓄在現在裡面,這才是柏格森意義的真正的綿延。
又繁複一詞通常也有兩個意義:一指數量的多,一指内在的多,也即是質的高深豐富。
柏格森所謂每一意識境界的繁複,也是用的第二個意義。
據上所說,可知真我的精神狀态具有本原性、創造性、新奇性,它是五彩缤紛但又不可名言的。
譬如熱愛、毒恨、深愁等強烈情感發生的時候,心中往往覺得有千頭萬緒糾結在一塊兒,沒有明确的輪廓和分界,沒有内外的關系,但卻都彼此息息相關,聯成一個情緒的網,這就是柏格森意義的實在、真我等最易察知的表現。
等到事過境遷,予以冷靜的分析,把這情緒空間化、外在化、範疇化,于是不可名言的有名了,五彩缤紛的褪色了,特有的變成共有的了,再加以分析、陳述、歸類,得到了原來沒有的知識,但也就遠離實在了。
這是科學的求知方法,得到的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是靜的,而“實在”卻是動的。
所以一落言诠,便成糞壤。
這種本心或實在的境界可以歸納成四點:一是意識狀态彼此間的交融貫通,二是各成分内在的有機的聯系,三是内在的量的大——高深,四是内在的質的多——豐富。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除了上面所提的《創化論》和《形而上學序論》(英譯本1912年,倫敦)兩書而外,還有《物質與記憶》(英文譯本1911年初版,l919年四版,倫敦),也是想在物質上面建立精神主義的,富于心理學的色彩。
在這書裡面他反對唯物論,認為記憶不來源于物質。
他的理論是:記憶和感覺是兩回事,感覺所及的事物有體積、占空間、能運動、有速度可量,所以是來自物質的。
但記憶的性質卻完全不同,是潛在的、不自覺的,因此和物質絕不相幹。
他以為記憶和腦的關系正如衣服之與挂衣服的釘子一樣,釘子隻有一個,而挂上去的衣服卻可以有很多件,可以增加,可以減少,也可以變換;釘子壞了,衣服并不就因此毀滅,所以腦的作用停止以後而記憶依然不受影響。
柏格森從這裡更進一步,于是建立了他的靈魂不滅之說。
他這種拿比喻來作論證的推理方法當然是大有問題,這裡用不着太多的讨論。
人對于物質的認識,柏格森以為大部是由記憶作用造成的。
沒有一個知覺不充滿記憶的成分,或可以說記憶幫助、補充,甚至是代替知覺。
當我們面對當前的“感官與料”(Sensedata)時,過去經驗裡的千百往事,那些保存在記憶裡的有實用價值的意象,都滲入當前的感官與料之中,不斷地增加堆積,如雪球之滾大成一團,所以當前的知覺能夠迅速,簡便,完整,豐富而有意義。
有時當前知覺的目的不在它的本身而在借當前事物作為喚起過去記憶的符号。
許多情形下,過去的記憶甚至代替了真實的知覺,銷融了當前的經驗。
所以記憶雖然幫助補充知覺,使知覺完整而充盈着各種意義,但錯覺也由此而來。
老年人底不容易獲得新經驗,正因為他腦中塞滿了各種記憶的緣故。
總之,記憶與知覺有不可分的關系,過去和現在息息相關,靠了記憶的作用,許多年内陸續得來的種種五光十色的經驗都可共冶于一爐,凝成一線單純的直覺。
拿當前印象來和記憶附加的相比,才會知道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