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現代西方哲學應該上溯到近代承先啟後的大哲康德,盡管後來的哲學家對他的學說備加非難,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來駁诘他,他卻終不失為現代哲學的源泉。
猶如投入大海的巨石,他在哲學界裡激起了四向散開的巨大波浪或是細微的漪漣。
現代西方哲學各派哲學家受他影響的程度容有深淺的不同,但沒有任何人是和他了不相涉的。
大抵康德以後,受他影響較深的人在哲學界裡,略可分成三派。
最早的是小康德學派,隻得康德的一偏,派中人有萊因哈爾德(K.L.Reinhold),最早于1786年發表《康德哲學書信集》,通俗淺近,引起全國注意;有馬芒(S.Maimon),代表批評懷疑的趨勢;有耶可比(F.H.Jacobi),重直接意識,重直覺、信仰,反對理智。
記得耶可比對康德學說曾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看法,大意是說:你不接受康德的物自體,就不能進入他的體系之門,如果不放棄他的物自體,你就不能走出它的大門。
此外,還有舒爾茨(G.E.Schulze)、柏克(J.S.Beck)、巴底利(C.G.Bardili)等,都算是了解很淺,贊助康德或批評康德均不觸動要害的人。
1790年到1860年這段時期,後康德學派興起,完全是玄思哲學的時代。
這派又分兩支,一支為自費希特、謝林以迄黑格爾的後康德學派,從不同重點發展成系統的古典唯心論。
費希特偏重道德,謝林偏重藝術,黑格爾重邏輯學而又集其大成。
另外一支則是赫爾巴特(J.F.Herbart)和叔本華,均代表從康德出發而反對黑格爾的傾向。
前者有實證論和實在論色彩。
叔本華是以觀念世界為康德的現象界,認意志為康德的物自體,認意志的世界為本體界。
繼後康德學派而起的有19世紀下半葉,在李蔔曼(O.Liebmann)最初提出“返回康德”口号下成立的新康德學派。
這裡面也分為兩支,一稱馬堡學派,比較注重認識論和科學原理,注重科學和哲學的關系,對康德哲學作接近實證主義的解釋。
派中成員有朗格(AlbertLange),以著有兩冊《唯物論史》得名;有科恩(HermannCohen),著有《經驗的理論》;有納托爾蔔(PaulNatorp);此外有卡西爾(ErnstCassirer),二次大戰後去美國講學多年。
他們都是馬堡大學教授。
另一支叫做西南學派,比較注重文化方面,貢獻為文化哲學和曆史哲學。
這派以福萊堡大學裡的幾個教授如文德爾班(W.Windelband)和李凱爾特(HeinrichRickert)等為代表。
和這派接近的還有學問淵博,提出精神哲學體系,首先研究黑格爾早期著作和思想史的狄爾泰(W.Dilthey)。
除了上述聲勢浩大,受康德影響最深的三派以外,德國哲學界中還有新費希特、謝林和叔本華等學派。
新費希特學派的代表人為倭铿(RudolfEucken),注重人生意義價值及自我發展,是康德學派中比較接近費希特的。
謝林學派裡的人物大都是詩人,也都是浪漫主義者,有與黑格爾、謝林是圖賓根大學的希臘迷的大詩人荷爾德林(F.H.lderlin),以及諾法利斯(Novalis)、A.W.施萊格爾和F.施萊格爾兄弟等。
叔本華學派裡有聲聞不高、寫了兩冊書信傳播叔本華思想的布朗恩司達特(J.Branenstadt),和抱悲觀主義而自殺的班生(J.Bahnsen)。
至于著名的尼采,雖承繼叔本華學說,卻不為它所規範,最初深受叔氏影響,後來又打他的翻天印,表面上是異軍突起,而精神上兩人卻同屬于唯意志論,也可以叫做新叔本華學
猶如投入大海的巨石,他在哲學界裡激起了四向散開的巨大波浪或是細微的漪漣。
現代西方哲學各派哲學家受他影響的程度容有深淺的不同,但沒有任何人是和他了不相涉的。
大抵康德以後,受他影響較深的人在哲學界裡,略可分成三派。
最早的是小康德學派,隻得康德的一偏,派中人有萊因哈爾德(K.L.Reinhold),最早于1786年發表《康德哲學書信集》,通俗淺近,引起全國注意;有馬芒(S.Maimon),代表批評懷疑的趨勢;有耶可比(F.H.Jacobi),重直接意識,重直覺、信仰,反對理智。
記得耶可比對康德學說曾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看法,大意是說:你不接受康德的物自體,就不能進入他的體系之門,如果不放棄他的物自體,你就不能走出它的大門。
此外,還有舒爾茨(G.E.Schulze)、柏克(J.S.Beck)、巴底利(C.G.Bardili)等,都算是了解很淺,贊助康德或批評康德均不觸動要害的人。
1790年到1860年這段時期,後康德學派興起,完全是玄思哲學的時代。
這派又分兩支,一支為自費希特、謝林以迄黑格爾的後康德學派,從不同重點發展成系統的古典唯心論。
費希特偏重道德,謝林偏重藝術,黑格爾重邏輯學而又集其大成。
另外一支則是赫爾巴特(J.F.Herbart)和叔本華,均代表從康德出發而反對黑格爾的傾向。
前者有實證論和實在論色彩。
叔本華是以觀念世界為康德的現象界,認意志為康德的物自體,認意志的世界為本體界。
繼後康德學派而起的有19世紀下半葉,在李蔔曼(O.Liebmann)最初提出“返回康德”口号下成立的新康德學派。
這裡面也分為兩支,一稱馬堡學派,比較注重認識論和科學原理,注重科學和哲學的關系,對康德哲學作接近實證主義的解釋。
派中成員有朗格(AlbertLange),以著有兩冊《唯物論史》得名;有科恩(HermannCohen),著有《經驗的理論》;有納托爾蔔(PaulNatorp);此外有卡西爾(ErnstCassirer),二次大戰後去美國講學多年。
他們都是馬堡大學教授。
另一支叫做西南學派,比較注重文化方面,貢獻為文化哲學和曆史哲學。
這派以福萊堡大學裡的幾個教授如文德爾班(W.Windelband)和李凱爾特(HeinrichRickert)等為代表。
和這派接近的還有學問淵博,提出精神哲學體系,首先研究黑格爾早期著作和思想史的狄爾泰(W.Dilthey)。
除了上述聲勢浩大,受康德影響最深的三派以外,德國哲學界中還有新費希特、謝林和叔本華等學派。
新費希特學派的代表人為倭铿(RudolfEucken),注重人生意義價值及自我發展,是康德學派中比較接近費希特的。
謝林學派裡的人物大都是詩人,也都是浪漫主義者,有與黑格爾、謝林是圖賓根大學的希臘迷的大詩人荷爾德林(F.H.lderlin),以及諾法利斯(Novalis)、A.W.施萊格爾和F.施萊格爾兄弟等。
叔本華學派裡有聲聞不高、寫了兩冊書信傳播叔本華思想的布朗恩司達特(J.Branenstadt),和抱悲觀主義而自殺的班生(J.Bahnsen)。
至于著名的尼采,雖承繼叔本華學說,卻不為它所規範,最初深受叔氏影響,後來又打他的翻天印,表面上是異軍突起,而精神上兩人卻同屬于唯意志論,也可以叫做新叔本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