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間成為鮮明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随着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學術思想。
他在下篇的首篇“加強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中,關于我國兩個時代的西方哲學研究作了對比,讀者不妨先從這一篇讀起。
關于解放前的情況,他說:“這些外國資産階級哲學流派在中國的代表,他們還不安于簡單地稗販、傳布,他們還想進一步加以‘中國化’,使它們與中國傳統的封建哲學思想相結合,所謂‘以舊瓶裝新酒’,以便更好地适合于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反動統治王朝的需要。
”關于解放後的情況,他概括為三點,特别注重的是第三點,即“人們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批判自己過去所散布的唯心主義思想,參加批判西方的資産階級唯心主義的工作。
雖然工作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大方向沒有走錯。
”應該說,這些看法比較合乎實際,也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寫照。
總之,全國解放後,他的轉變是可喜的,成果是可貴的,是值得讀者注意的。
賀麟教授是國内研究黑格爾哲學的老專家、老前輩,但他不隻是研究黑格爾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同時也研究其他西方古典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比如,他對斯賓諾莎哲學和英美新黑格爾主義等也都很有研究。
斯賓諾莎的代表作《倫理學》以及《緻知篇》的中譯本,都是由他翻譯出版的。
又如,本書下篇中關于新黑格爾主義的論述和批判占的篇幅最多,内容也比較充實、深刻,足見他在這方面的功夫較深。
他于l926年出國留學,l931年回國任教,從那以後,一直從事西方哲學(特别是黑格爾哲學)的研究、教學和譯著,這方面的情況,他在“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兼談我對介紹康德黑格爾哲學的回顧”(刊于《中國哲學》第二輯)一文裡,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這裡我想簡單說說我對本書的幾點粗淺的讀後感。
總的印象是,内容豐富,有自己的特點,文字也比較流暢,讀起來既有興趣又能引起思索。
具體說來,本書不僅介紹了某些在我國有影響的哲學家(如柏格森、詹姆斯、杜威、羅素等),而且也介紹了某些在我國影響不大而在國外影響較大的哲學家(如愛默生、懷特海、桑提耶納、布蘭夏爾德等)。
在寫法上也比較活潑,一般的都有生平簡介和主要著作評述,有的還有轶事趣聞,以及著者與某哲學家(如懷特海)的交談情形。
這些都使我發生興趣,我相信讀者也會發生興趣。
在分析評論方面,作者采取邊叙邊議、最後加以小結的寫法,特别是作者能向讀者交心,不論是稱贊或批評,都直言不諱,自己有什麼看法就說什麼看法,不泛泛而談,不一般化,這正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
有時還和中國哲學聯系,即使象上篇中出于錯誤動機的聯系,也可以使我們從中更清楚地看出作者當時的思想觀點。
這也是本書(主要是上篇)的一個特點。
更值得注意的是,下篇在分析批判方面,作者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這方面的思想轉變和發展。
特别是關于實用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批判,表現得更為明顯。
上篇關于杜威和懷特海的論述,可說是有代表性的兩篇。
關于杜威,作者認為他是“工業時代獨樹一幟的哲學家”,他重實效,推崇經驗,但“他的哲學最後是茫然無所依歸,到方法論而止,再沒有旁的深厚的方面了”。
這顯然是說杜威還神秘得不夠。
作者把杜威的哲學淵源歸納為三點,即黑格爾派的學說、進化論、美國文化。
杜威整個系統就是這三者的融合體。
作者在扼要分析杜威關于實驗邏輯劃分的五個步驟之後,指出杜威對實驗方法的心理分析,可說是辯證法的心理學化,使它失去原來的邏輯意義。
作者當時對辯證法的看法是:“辯證法本來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精神生活裡的體驗,體驗出事情的矛盾,求得解決,然後又生出新矛盾,這樣不斷地發展下去。
另外一方面就是純粹的辯證形式,純粹的邏輯。
”把辯證法隻看作是“精神生活裡
他在下篇的首篇“加強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中,關于我國兩個時代的西方哲學研究作了對比,讀者不妨先從這一篇讀起。
關于解放前的情況,他說:“這些外國資産階級哲學流派在中國的代表,他們還不安于簡單地稗販、傳布,他們還想進一步加以‘中國化’,使它們與中國傳統的封建哲學思想相結合,所謂‘以舊瓶裝新酒’,以便更好地适合于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反動統治王朝的需要。
”關于解放後的情況,他概括為三點,特别注重的是第三點,即“人們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批判自己過去所散布的唯心主義思想,參加批判西方的資産階級唯心主義的工作。
雖然工作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大方向沒有走錯。
”應該說,這些看法比較合乎實際,也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寫照。
總之,全國解放後,他的轉變是可喜的,成果是可貴的,是值得讀者注意的。
賀麟教授是國内研究黑格爾哲學的老專家、老前輩,但他不隻是研究黑格爾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同時也研究其他西方古典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比如,他對斯賓諾莎哲學和英美新黑格爾主義等也都很有研究。
斯賓諾莎的代表作《倫理學》以及《緻知篇》的中譯本,都是由他翻譯出版的。
又如,本書下篇中關于新黑格爾主義的論述和批判占的篇幅最多,内容也比較充實、深刻,足見他在這方面的功夫較深。
他于l926年出國留學,l931年回國任教,從那以後,一直從事西方哲學(特别是黑格爾哲學)的研究、教學和譯著,這方面的情況,他在“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兼談我對介紹康德黑格爾哲學的回顧”(刊于《中國哲學》第二輯)一文裡,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這裡我想簡單說說我對本書的幾點粗淺的讀後感。
總的印象是,内容豐富,有自己的特點,文字也比較流暢,讀起來既有興趣又能引起思索。
具體說來,本書不僅介紹了某些在我國有影響的哲學家(如柏格森、詹姆斯、杜威、羅素等),而且也介紹了某些在我國影響不大而在國外影響較大的哲學家(如愛默生、懷特海、桑提耶納、布蘭夏爾德等)。
在寫法上也比較活潑,一般的都有生平簡介和主要著作評述,有的還有轶事趣聞,以及著者與某哲學家(如懷特海)的交談情形。
這些都使我發生興趣,我相信讀者也會發生興趣。
在分析評論方面,作者采取邊叙邊議、最後加以小結的寫法,特别是作者能向讀者交心,不論是稱贊或批評,都直言不諱,自己有什麼看法就說什麼看法,不泛泛而談,不一般化,這正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
有時還和中國哲學聯系,即使象上篇中出于錯誤動機的聯系,也可以使我們從中更清楚地看出作者當時的思想觀點。
這也是本書(主要是上篇)的一個特點。
更值得注意的是,下篇在分析批判方面,作者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這方面的思想轉變和發展。
特别是關于實用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批判,表現得更為明顯。
上篇關于杜威和懷特海的論述,可說是有代表性的兩篇。
關于杜威,作者認為他是“工業時代獨樹一幟的哲學家”,他重實效,推崇經驗,但“他的哲學最後是茫然無所依歸,到方法論而止,再沒有旁的深厚的方面了”。
這顯然是說杜威還神秘得不夠。
作者把杜威的哲學淵源歸納為三點,即黑格爾派的學說、進化論、美國文化。
杜威整個系統就是這三者的融合體。
作者在扼要分析杜威關于實驗邏輯劃分的五個步驟之後,指出杜威對實驗方法的心理分析,可說是辯證法的心理學化,使它失去原來的邏輯意義。
作者當時對辯證法的看法是:“辯證法本來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精神生活裡的體驗,體驗出事情的矛盾,求得解決,然後又生出新矛盾,這樣不斷地發展下去。
另外一方面就是純粹的辯證形式,純粹的邏輯。
”把辯證法隻看作是“精神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