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入則殺矣。
’奚斯不忍反命于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聞之,曰:‘嘻,此奚斯之聲也。
’諾,已。
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經而死。
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
’以求賂乎魯,魯人不與。
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
”何《注》雲:“傳雲爾者,善季子忿不加暴,得君子之道。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
” 宋襄公不忘大禮,則譽為文王之戰。
僖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公羊傳》曰:“偏戰者日爾,此其言朔,何?《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
何正爾?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
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
’既濟,示畢陳,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陳列。
’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善宋襄公不厄人。
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
《春秋》貴之,将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
”又《王道》篇曰:“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厄人,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史記·宋微子世家》贊曰:“太史公曰: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
傷中國缺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淮南子·泰族訓》曰:“泓之戰,軍敗君獲,而《春秋》大之,取其不鼓不成列也。
” 此戰而能禮見稱者也。
重守備第十八 《春秋》重守備。
大閱以罕書。
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
”《公羊傳》曰:“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何《注》雲:“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蒐,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蒐。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蒐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尤危錄。
”樹達按:以罕書者,以此次之特書,見平素之不舉,故為忽忘武備也。
下同。
蒐紅以罕書。
昭八年:“秋,蒐于紅。
”《公羊傳》曰:“蒐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漢書·刑法志》曰:“至魯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賦,搜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春秋》書而譏之,以存王道。
”樹達按:搜與蒐同。
蒐比蒲以罕書。
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公羊傳》曰:“大蒐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穀梁傳》範《注》雲:“時有小君之喪,不譏喪蒐者,重守國之衛,安不忘危。
”樹達按:《公羊》謂書此為譏,《穀梁》反之。
二義相反,其為重守備之義則一也。
頰谷之會,魯君以有武備而掩齊。
定十年:“夏,公會齊侯于頰谷,公至自頰谷。
”《穀梁傳》曰:“離會不緻,〔注一○〕何為緻也?危之也。
危之則以地緻,何也?為危之也。
其危奈何?曰:頰谷之會,孔子相焉。
兩君就壇,兩相兩揖。
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視歸乎齊侯,曰:‘兩君合好,夷狄之民保為來為?’令司馬止之。
齊侯逡巡而謝曰:‘寡人之過也。
’退而屬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罷會,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
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
’”使司馬行法焉,首足異門而出。
齊人來歸郓、、龜陰之田者,蓋為此也。
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孔子于頰谷之會見之矣。
巢之役,吳子以無武備而見弑。
襄二十五年:“十有二月,吳子谒伐楚,門于巢,卒。
”《穀梁傳》曰:“以伐楚之事門于巢卒也。
于巢者,外乎楚也。
門于巢,乃伐楚也。
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見以伐楚卒也。
其見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禮也。
吳子谒伐楚,至巢,入其門,門人射吳子,有矢創,反舍而卒。
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非巢之不飾城而請罪,非吳子之自輕也。
”〔注一一〕 舒無守禦之備,故徐人滅之,而書取。
僖三年:“徐人取舒。
”《公羊傳》曰:“其言取之,何?易也。
”何《注》雲:“易者,猶無守禦之備。
”《鹽鐵論·險固》篇曰:“關梁者,邦國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寶也。
徐人取舒,《春秋》謂之取,惡其無備,得物之易也。
故君子為國,必有不可犯之難。
《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言備之素修也。
” 鄫無守禦之備,故邾婁戕之而書地。
宣十八年:“秋七月,邾婁人戕鄫子于鄫。
”《公羊傳》曰:“戕鄫子于鄫者何?殘賊而殺之也。
”何《注》雲:“言于鄫者,刺鄫無守備。
” 為國者可不戒哉! 貴得衆第十九 《春秋》貴得衆。
人者,衆辭也。
衆所欲立也,立晉書曰衛人。
隐四年:“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公羊傳》曰:“晉者何?公子晉也。
其稱人,何?衆立之之辭也。
然則孰立之?石碏立之。
石碏立之,則其稱人,何?衆之所欲立也。
”《穀梁傳》曰:“衛人者,衆辭也。
其稱人以立之,何也?得衆也。
”《左氏傳》曰:“書曰衛人立晉,衆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衛人立晉,美得衆也。
”又《玉英》篇曰:“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穆公是也。
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即之,《春秋》危之,吳王僚是也。
苟能行善得衆,《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
俱不宜立,而宋穆公受之先君而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衆心之為大安也。
” 衆所欲授也,會北杏書曰齊人、宋人、陳人、蔡人、邾人。
莊十三年:“春,齊人、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穀梁傳》曰:“是齊侯、宋公也。
其曰人,何也?始疑之。
何疑焉?桓非受命之伯也,将以事授之者也。
曰:可矣乎?未乎?舉人,衆之辭也。
” 衆所欲為也,宋、楚平書曰宋人、楚人。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曰:“平者,成也。
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人者,衆辭也。
平稱衆,上下欲之也。
”(按:此與《公羊》稱人貶平者在下之說,各明一義。
) 衆所欲執也,執鄭詹書曰齊人。
莊十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穀梁傳》曰:“人者,衆辭也。
以人執,與之辭也。
鄭詹,鄭之卑者。
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來志之也。
逃來則何志焉?将有其末,不得不錄其本也。
鄭詹,鄭之佞人也。
” 衆所欲殺也,殺州籲書曰衛人。
隐四年:“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
”《公羊傳》曰:“其稱人,何?讨賊之辭也。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殺有罪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讨者,何謂也?讨者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弑君之賊也。
《春秋》曰:衛人殺州籲于濮。
《傳》曰:其稱人,何?讨賊之辭也。
” 殺無知書曰齊人。
莊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大夫,殺有罪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衛人殺州籲,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
” 殺士縠、箕鄭父書曰晉人。
文九年:“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誅有罪也。
” 殺大夫書曰宋人。
文七年:“宋人殺其大夫。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誅有罪也。
” 齊桓得衆,則見授以諸侯。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
于是而後授之諸侯也。
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衆也。
” 紀侯得衆,則賢而諱其滅。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穀梁傳》曰:“大去者,不遺一人之辭也。
言民之從者四年而後畢也。
紀侯賢而齊侯滅之。
不言滅而曰大去其國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何賢乎紀侯?曰:齊将複仇,紀侯自知力不如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可以不死也。
汝以酅往服罪于齊,請以立五廟。
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國之衆以衛九世之主。
’襄公逐之,不去。
求之,不予。
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大去。
《春秋》賢死義且得衆心也,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
以其賢之也,見其中仁義也。
” 此以得衆見稱者也。
晉惠失民,故未敗而先獲。
僖十五年:“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穀梁傳》曰:“韓之戰,晉侯失民矣。
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 晉靈失衆,故無道而見弑。
宣二年:“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嗥。
”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公羊傳》曰:“趙盾弑君,此其複見,何?親弑君者趙穿也。
親弑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不讨賊也。
何以謂之不讨賊?晉史書賊曰:‘晉趙盾弑其君夷嗥。
’趙盾曰:‘天乎!無辜!吾不弑君。
誰謂吾弑君者乎!’史曰:‘爾為仁為義,人弑爾君,而複國不讨賊,此非弑君如何?’趙盾之複國奈何?靈公為無道,使諸大夫皆内朝,然後處乎台上,引彈而彈之,己趨而辟丸,是樂而已矣。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為出乎閨?’呼之,不至。
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熊蟠不熟,公怒,以鬥摮而殺之。
支解,将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趨而入。
靈公望見趙盾,愬而再拜。
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趨而出。
靈公心怍焉,欲殺之。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
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
俯而窺其戶,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
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焉;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易也。
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了。
君将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
雖然,吾亦不可複見吾君矣。
’遂刎頸而死。
靈公聞之,怒,滋欲殺之甚。
衆莫可使往者,于是伏甲于宮中,召趙盾而食之。
趙盾之車右祈彌明者,國之力士也。
仡然後乎趙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趙盾已食,靈公謂盾曰:‘吾聞子之劍,蓋利劍也,子以示我,吾将觀焉。
’趙盾起,将進劍。
祈彌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飽則出,何故拔劍于君所?’趙盾知之,躇階而走。
靈公有周狗,謂之獒。
呼獒而屬之。
獒亦躇階而從之。
祈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颔。
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然而宮中甲鼓而起,有起于甲中者,抱趙盾而乘之。
趙盾顧曰:‘吾何以得此于子?’曰:‘子某時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
’趙盾曰:‘子名為誰?’曰:‘吾君孰為介?子之乘矣。
何問吾名?’趙穿緣民衆不說,起弑靈公,然後迎趙盾而入,與之立于朝,而立成公黑臀。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晉靈行無禮,處台上,彈群臣,枝解宰人而棄之。
及患趙盾之谏,欲殺之,卒為趙穿所弑。
” 莒庶其失衆,故見弑而民喜。
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
”《公羊傳》曰:“稱國以弑,何?稱國以弑者,衆弑君之辭。
”何《注》雲:“一人弑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衆,當坐絕也。
” 狐射姑,晉之大夫也,以民衆不說而不得為将。
文六年:“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
”《公羊傳》曰:“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射姑殺也。
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
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陽處父谏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于是廢将。
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刺陽處父于朝而走。
” 季氏,魯之大夫也,以得民衆而昭公緻敗。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季氏得民衆久矣,君無多辱焉。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之而敗焉,走之齊。
” 然則國家之于民衆也,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注一〕而野留。
以留為邊野之地。
〔注二〕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或主前進,或主回師也。
〔注三〕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大之,謂視其事為重大。
〔注四〕故始參盟則志之。
三國為盟,故曰參盟。
〔注五〕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
予與與同,予之猶言許之。
〔注六〕一時言不雨者,闵雨也。
闵,憂也。
憂雨,以雨不雨之事為憂也。
〔注七〕伐不逾時。
一時謂三個月,今言一季。
〔注八〕虞山林薮澤則譏。
虞謂置官守之,禁民往取其利。
〔注九〕《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伐者為客,謂伐人者。
伐者為主,謂見伐者。
〔注一〇〕離會不緻。
二國會曰離會。
〔注一一〕非巢之不飾城而請罪,非吳子之自輕也。
非,不以為是,與譏貶略同。
’奚斯不忍反命于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聞之,曰:‘嘻,此奚斯之聲也。
’諾,已。
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經而死。
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
’以求賂乎魯,魯人不與。
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
”何《注》雲:“傳雲爾者,善季子忿不加暴,得君子之道。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
” 宋襄公不忘大禮,則譽為文王之戰。
僖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公羊傳》曰:“偏戰者日爾,此其言朔,何?《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
何正爾?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
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
’既濟,示畢陳,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陳列。
’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善宋襄公不厄人。
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
《春秋》貴之,将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
”又《王道》篇曰:“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厄人,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史記·宋微子世家》贊曰:“太史公曰: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
傷中國缺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淮南子·泰族訓》曰:“泓之戰,軍敗君獲,而《春秋》大之,取其不鼓不成列也。
” 此戰而能禮見稱者也。
重守備第十八 《春秋》重守備。
大閱以罕書。
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
”《公羊傳》曰:“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何《注》雲:“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蒐,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蒐。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蒐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尤危錄。
”樹達按:以罕書者,以此次之特書,見平素之不舉,故為忽忘武備也。
下同。
蒐紅以罕書。
昭八年:“秋,蒐于紅。
”《公羊傳》曰:“蒐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漢書·刑法志》曰:“至魯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賦,搜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春秋》書而譏之,以存王道。
”樹達按:搜與蒐同。
蒐比蒲以罕書。
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公羊傳》曰:“大蒐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穀梁傳》範《注》雲:“時有小君之喪,不譏喪蒐者,重守國之衛,安不忘危。
”樹達按:《公羊》謂書此為譏,《穀梁》反之。
二義相反,其為重守備之義則一也。
頰谷之會,魯君以有武備而掩齊。
定十年:“夏,公會齊侯于頰谷,公至自頰谷。
”《穀梁傳》曰:“離會不緻,〔注一○〕何為緻也?危之也。
危之則以地緻,何也?為危之也。
其危奈何?曰:頰谷之會,孔子相焉。
兩君就壇,兩相兩揖。
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視歸乎齊侯,曰:‘兩君合好,夷狄之民保為來為?’令司馬止之。
齊侯逡巡而謝曰:‘寡人之過也。
’退而屬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罷會,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
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
’”使司馬行法焉,首足異門而出。
齊人來歸郓、、龜陰之田者,蓋為此也。
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孔子于頰谷之會見之矣。
巢之役,吳子以無武備而見弑。
襄二十五年:“十有二月,吳子谒伐楚,門于巢,卒。
”《穀梁傳》曰:“以伐楚之事門于巢卒也。
于巢者,外乎楚也。
門于巢,乃伐楚也。
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見以伐楚卒也。
其見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禮也。
吳子谒伐楚,至巢,入其門,門人射吳子,有矢創,反舍而卒。
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非巢之不飾城而請罪,非吳子之自輕也。
”〔注一一〕 舒無守禦之備,故徐人滅之,而書取。
僖三年:“徐人取舒。
”《公羊傳》曰:“其言取之,何?易也。
”何《注》雲:“易者,猶無守禦之備。
”《鹽鐵論·險固》篇曰:“關梁者,邦國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寶也。
徐人取舒,《春秋》謂之取,惡其無備,得物之易也。
故君子為國,必有不可犯之難。
《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言備之素修也。
” 鄫無守禦之備,故邾婁戕之而書地。
宣十八年:“秋七月,邾婁人戕鄫子于鄫。
”《公羊傳》曰:“戕鄫子于鄫者何?殘賊而殺之也。
”何《注》雲:“言于鄫者,刺鄫無守備。
” 為國者可不戒哉! 貴得衆第十九 《春秋》貴得衆。
人者,衆辭也。
衆所欲立也,立晉書曰衛人。
隐四年:“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公羊傳》曰:“晉者何?公子晉也。
其稱人,何?衆立之之辭也。
然則孰立之?石碏立之。
石碏立之,則其稱人,何?衆之所欲立也。
”《穀梁傳》曰:“衛人者,衆辭也。
其稱人以立之,何也?得衆也。
”《左氏傳》曰:“書曰衛人立晉,衆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衛人立晉,美得衆也。
”又《玉英》篇曰:“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穆公是也。
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即之,《春秋》危之,吳王僚是也。
苟能行善得衆,《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
俱不宜立,而宋穆公受之先君而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衆心之為大安也。
” 衆所欲授也,會北杏書曰齊人、宋人、陳人、蔡人、邾人。
莊十三年:“春,齊人、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穀梁傳》曰:“是齊侯、宋公也。
其曰人,何也?始疑之。
何疑焉?桓非受命之伯也,将以事授之者也。
曰:可矣乎?未乎?舉人,衆之辭也。
” 衆所欲為也,宋、楚平書曰宋人、楚人。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曰:“平者,成也。
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人者,衆辭也。
平稱衆,上下欲之也。
”(按:此與《公羊》稱人貶平者在下之說,各明一義。
) 衆所欲執也,執鄭詹書曰齊人。
莊十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穀梁傳》曰:“人者,衆辭也。
以人執,與之辭也。
鄭詹,鄭之卑者。
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來志之也。
逃來則何志焉?将有其末,不得不錄其本也。
鄭詹,鄭之佞人也。
” 衆所欲殺也,殺州籲書曰衛人。
隐四年:“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
”《公羊傳》曰:“其稱人,何?讨賊之辭也。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殺有罪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讨者,何謂也?讨者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弑君之賊也。
《春秋》曰:衛人殺州籲于濮。
《傳》曰:其稱人,何?讨賊之辭也。
” 殺無知書曰齊人。
莊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大夫,殺有罪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衛人殺州籲,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
” 殺士縠、箕鄭父書曰晉人。
文九年:“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誅有罪也。
” 殺大夫書曰宋人。
文七年:“宋人殺其大夫。
”《穀梁傳》曰:“稱人以殺,誅有罪也。
” 齊桓得衆,則見授以諸侯。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
于是而後授之諸侯也。
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衆也。
” 紀侯得衆,則賢而諱其滅。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穀梁傳》曰:“大去者,不遺一人之辭也。
言民之從者四年而後畢也。
紀侯賢而齊侯滅之。
不言滅而曰大去其國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何賢乎紀侯?曰:齊将複仇,紀侯自知力不如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可以不死也。
汝以酅往服罪于齊,請以立五廟。
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國之衆以衛九世之主。
’襄公逐之,不去。
求之,不予。
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大去。
《春秋》賢死義且得衆心也,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
以其賢之也,見其中仁義也。
” 此以得衆見稱者也。
晉惠失民,故未敗而先獲。
僖十五年:“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穀梁傳》曰:“韓之戰,晉侯失民矣。
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 晉靈失衆,故無道而見弑。
宣二年:“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嗥。
”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公羊傳》曰:“趙盾弑君,此其複見,何?親弑君者趙穿也。
親弑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不讨賊也。
何以謂之不讨賊?晉史書賊曰:‘晉趙盾弑其君夷嗥。
’趙盾曰:‘天乎!無辜!吾不弑君。
誰謂吾弑君者乎!’史曰:‘爾為仁為義,人弑爾君,而複國不讨賊,此非弑君如何?’趙盾之複國奈何?靈公為無道,使諸大夫皆内朝,然後處乎台上,引彈而彈之,己趨而辟丸,是樂而已矣。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為出乎閨?’呼之,不至。
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熊蟠不熟,公怒,以鬥摮而殺之。
支解,将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趨而入。
靈公望見趙盾,愬而再拜。
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趨而出。
靈公心怍焉,欲殺之。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
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
俯而窺其戶,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
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焉;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易也。
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了。
君将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
雖然,吾亦不可複見吾君矣。
’遂刎頸而死。
靈公聞之,怒,滋欲殺之甚。
衆莫可使往者,于是伏甲于宮中,召趙盾而食之。
趙盾之車右祈彌明者,國之力士也。
仡然後乎趙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趙盾已食,靈公謂盾曰:‘吾聞子之劍,蓋利劍也,子以示我,吾将觀焉。
’趙盾起,将進劍。
祈彌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飽則出,何故拔劍于君所?’趙盾知之,躇階而走。
靈公有周狗,謂之獒。
呼獒而屬之。
獒亦躇階而從之。
祈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颔。
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然而宮中甲鼓而起,有起于甲中者,抱趙盾而乘之。
趙盾顧曰:‘吾何以得此于子?’曰:‘子某時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
’趙盾曰:‘子名為誰?’曰:‘吾君孰為介?子之乘矣。
何問吾名?’趙穿緣民衆不說,起弑靈公,然後迎趙盾而入,與之立于朝,而立成公黑臀。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晉靈行無禮,處台上,彈群臣,枝解宰人而棄之。
及患趙盾之谏,欲殺之,卒為趙穿所弑。
” 莒庶其失衆,故見弑而民喜。
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
”《公羊傳》曰:“稱國以弑,何?稱國以弑者,衆弑君之辭。
”何《注》雲:“一人弑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衆,當坐絕也。
” 狐射姑,晉之大夫也,以民衆不說而不得為将。
文六年:“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
”《公羊傳》曰:“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射姑殺也。
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
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陽處父谏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于是廢将。
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刺陽處父于朝而走。
” 季氏,魯之大夫也,以得民衆而昭公緻敗。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季氏得民衆久矣,君無多辱焉。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之而敗焉,走之齊。
” 然則國家之于民衆也,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注一〕而野留。
以留為邊野之地。
〔注二〕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或主前進,或主回師也。
〔注三〕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大之,謂視其事為重大。
〔注四〕故始參盟則志之。
三國為盟,故曰參盟。
〔注五〕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
予與與同,予之猶言許之。
〔注六〕一時言不雨者,闵雨也。
闵,憂也。
憂雨,以雨不雨之事為憂也。
〔注七〕伐不逾時。
一時謂三個月,今言一季。
〔注八〕虞山林薮澤則譏。
虞謂置官守之,禁民往取其利。
〔注九〕《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伐者為客,謂伐人者。
伐者為主,謂見伐者。
〔注一〇〕離會不緻。
二國會曰離會。
〔注一一〕非巢之不飾城而請罪,非吳子之自輕也。
非,不以為是,與譏貶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