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鄭棄其師則譏。
闵二年:“鄭棄其師。
”《公羊傳》曰:“鄭棄其師者何?惡其将也。
鄭伯惡高克,使之将,遂而不納,棄師之道也。
”《穀梁傳》曰:“惡其長也,兼不反其衆,則是棄其師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說苑·君道》篇曰:“夫天之生人也,蓋非以為君也。
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
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
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
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由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
” 重民财,故稅畝則譏。
宣十五年:“初稅畝。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初稅畝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
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
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穀梁傳》曰:“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稅。
初稅畝,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
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
古者公田為居,井竈蔥韭盡取焉。
”《鹽鐵論·取下》篇曰:“德惠塞而嗜欲衆,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
”《潛夫論·班祿》篇曰:“履畝稅而《碩鼠》作。
” 虞山林薮澤則譏。
〔注八〕 莊二十八年:“冬,築微。
”《穀梁傳》曰:“山林薮澤之便,所以與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
”成十八年:“築鹿囿。
”《穀梁傳》曰:“築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
” 聖人之意亦大可見矣。
惡戰伐第十七 《春秋》惟重民也,故惡戰伐。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是故戰攻侵伐雖數百起,必一二書,傷其害所重也。
問者曰: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曰:會同之事,大者主小;戰伐之事,後者主先。
苟不惡,何為使起之者居下?是其惡戰伐之辭已。
且《春秋》之法,兇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
苦民尚惡之,況傷民乎!傷民尚痛之,況殺民乎!故曰:兇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
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
今戰伐之于民,其為害幾何?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弗用。
仁義以服之也。
《詩》雲:‘弛其文德,洽此四國。
’此《春秋》之所善也。
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斷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
難者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複仇。
奈何以《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也。
曰: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
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攻侵伐不可勝數,而複仇者有二焉,是何以異于無麥苗之有數莖哉!不足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也。
《春秋》之于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
《春秋》愛人,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于偏戰也,猶其于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内。
比之詐戰,則謂之義。
比之不戰,則謂之不義。
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然而有所謂善戰。
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
辭不能及,皆在于指。
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 滅國者疾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或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共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何《注》雲:“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 取邑者疾之。
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公羊傳》曰:“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始取邑也。
”《穀梁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
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 火攻者疾之。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公羊傳》曰:“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穀梁傳》曰:“其不言邾鹹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 伐喪則尤惡之。
故鄭襄公伐衛喪,目鄭為夷狄。
成二年:“八月庚寅,衛侯遫卒。
冬,楚師、鄭師侵衛。
”三年:“鄭伐許。
”《穀梁》無傳。
範《注》雲:“鄭從楚而伐衛之喪,又叛諸侯之盟,故狄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
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 諸侯取鄭邑,諱之曰城虎牢。
襄二年:“六月庚辰,鄭伯卒。
晉師、宋師、衛甯殖侵鄭。
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罃、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于戚。
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戚,遂城虎牢。
”《公羊傳》曰:“虎牢者何?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諱伐喪也。
曷為不擊乎鄭?為中國諱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歸惡乎大夫也。
” 而晉士匄不伐齊喪,則善之。
襄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
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
”《公羊傳》曰:“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穀梁傳》曰:“受命而誅生,死無所加其怒。
不伐喪,善之也。
”《左氏傳》曰:“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
”《漢書·蕭望之傳》曰:“五鳳中,匈奴大亂。
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诏問望之計策,望之對曰:‘《春秋》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内欣然,夷狄莫不聞;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吊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鹹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複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上從其議,後竟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
”《白虎通·誅伐》篇曰:“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
《春秋傳》曰: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 然宋襄公以豎刁、易牙争權而征齊,則與之。
僖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會曹伯、衛人、邾婁人伐齊。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于甗,齊師敗績。
”《公羊傳》曰:“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
《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注九〕曷為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征齊也。
曷為與襄公之征齊?桓公死,豎刁,易牙争權不葬,為是故伐之也。
”樹達按:《穀梁傳》曰:“非伐喪也。
”不如《公羊》義長。
楚靈王以齊慶封亂齊而伐防,則與之。
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公羊傳》曰:“此伐吳也,其言執齊慶封,何?為齊誅也。
其為齊誅奈何?慶封走之吳,吳封之于防。
然則曷為不言伐防?不與諸侯專封也。
慶封之罪何?協齊君而亂齊國也。
”何《注》雲:“道為齊誅意也。
稱侯而執者,伯讨也。
月者,善錄義兵。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楚莊王殺陳夏徵舒,《春秋》貶其文,不與專讨也。
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徵舒之罪重,以賢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貶,孰知其非正經。
《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侯不予專地而封,晉文不予緻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讨。
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
此楚靈之所以稱子而讨也。
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封,複見于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讨,獨不複見于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
今諸侯之不得專讨,固已明矣。
而慶封之罪未有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讨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
曰:人臣之行,貶主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
比于此,其雲爾也。
”樹達按:《公羊》以慶封罪大,予楚靈王為伯讨。
《穀梁》以楚靈王己身不正,非可讨慶封之人。
《春秋》不以亂治亂,故不與楚讨。
兩傳各明一義,不相妨也。
為複仇而興師者,則榮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複仇。
” 故齊襄滅紀,為之諱而書大去。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仇也。
何仇爾?遠祖也。
哀公亨乎周,紀侯谮之。
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盡矣。
盡者何?襄公将複仇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
’‘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
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
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
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
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故将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
”《漢書·匈奴傳》:“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
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
昔齊襄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後漢書·袁紹傳》:“劉表書谏袁譚曰:昔齊襄公報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
” 魯與齊戰于乾時,雖敗績而不諱。
莊九年:“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公羊傳》曰:“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
曷為伐敗?複仇也。
”何《注》雲:“複仇以死敗為榮,故錄之。
”孔氏廣森《通義》雲:“伐,誇也,雖敗猶可誇。
不若常敗有恥當諱。
” 此國君之複仇者也。
伍子胥假吳師以伐楚,則善而不誅。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阖廬。
阖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将為之興師而複仇于楚。
伍子胥複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
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之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伍子胥複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于是興師而救蔡。
曰:事君猶事父也,此其為可以複仇奈何?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父受誅,子複仇,推刃之道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父母以義見殺,子不複仇者,為往來不止也。
《春秋傳》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禮記·曲禮》疏引《五經異議》曰:“凡君非禮殺臣,公羊說子可複仇。
故子胥伐楚,《春秋》善之。
《左氏》說:君命,天也,是不可複仇。
鄭駁之雲:子思雲:今之君子,退人若将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誅,隊淵不足谕,伐楚使吳首兵,合于子思之言。
”(按:鄭從《公羊》義。
)《後漢書·張敏傳》:“《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
” 此臣子之複仇者也。
至魯季子忿不加暴,則大其獲莒挐。
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
”《公羊傳》曰:“莒挐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大季子之獲也。
何大乎季子之獲?季子治内難以正,禦外難以正。
其禦外難以正奈何?公子慶父弑闵公,走而之莒。
莒人逐之,将由乎齊,齊人不納。
郤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請。
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
闵二年:“鄭棄其師。
”《公羊傳》曰:“鄭棄其師者何?惡其将也。
鄭伯惡高克,使之将,遂而不納,棄師之道也。
”《穀梁傳》曰:“惡其長也,兼不反其衆,則是棄其師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說苑·君道》篇曰:“夫天之生人也,蓋非以為君也。
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
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
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
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由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
” 重民财,故稅畝則譏。
宣十五年:“初稅畝。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初稅畝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
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
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穀梁傳》曰:“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稅。
初稅畝,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
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
古者公田為居,井竈蔥韭盡取焉。
”《鹽鐵論·取下》篇曰:“德惠塞而嗜欲衆,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
”《潛夫論·班祿》篇曰:“履畝稅而《碩鼠》作。
” 虞山林薮澤則譏。
〔注八〕 莊二十八年:“冬,築微。
”《穀梁傳》曰:“山林薮澤之便,所以與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
”成十八年:“築鹿囿。
”《穀梁傳》曰:“築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
” 聖人之意亦大可見矣。
惡戰伐第十七 《春秋》惟重民也,故惡戰伐。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是故戰攻侵伐雖數百起,必一二書,傷其害所重也。
問者曰: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曰:會同之事,大者主小;戰伐之事,後者主先。
苟不惡,何為使起之者居下?是其惡戰伐之辭已。
且《春秋》之法,兇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
苦民尚惡之,況傷民乎!傷民尚痛之,況殺民乎!故曰:兇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
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
今戰伐之于民,其為害幾何?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弗用。
仁義以服之也。
《詩》雲:‘弛其文德,洽此四國。
’此《春秋》之所善也。
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斷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
難者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複仇。
奈何以《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也。
曰: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
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攻侵伐不可勝數,而複仇者有二焉,是何以異于無麥苗之有數莖哉!不足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也。
《春秋》之于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
《春秋》愛人,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于偏戰也,猶其于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内。
比之詐戰,則謂之義。
比之不戰,則謂之不義。
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然而有所謂善戰。
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
辭不能及,皆在于指。
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 滅國者疾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或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共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何《注》雲:“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 取邑者疾之。
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公羊傳》曰:“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始取邑也。
”《穀梁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
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 火攻者疾之。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公羊傳》曰:“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穀梁傳》曰:“其不言邾鹹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 伐喪則尤惡之。
故鄭襄公伐衛喪,目鄭為夷狄。
成二年:“八月庚寅,衛侯遫卒。
冬,楚師、鄭師侵衛。
”三年:“鄭伐許。
”《穀梁》無傳。
範《注》雲:“鄭從楚而伐衛之喪,又叛諸侯之盟,故狄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
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 諸侯取鄭邑,諱之曰城虎牢。
襄二年:“六月庚辰,鄭伯卒。
晉師、宋師、衛甯殖侵鄭。
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罃、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于戚。
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戚,遂城虎牢。
”《公羊傳》曰:“虎牢者何?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諱伐喪也。
曷為不擊乎鄭?為中國諱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歸惡乎大夫也。
” 而晉士匄不伐齊喪,則善之。
襄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
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
”《公羊傳》曰:“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穀梁傳》曰:“受命而誅生,死無所加其怒。
不伐喪,善之也。
”《左氏傳》曰:“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
”《漢書·蕭望之傳》曰:“五鳳中,匈奴大亂。
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诏問望之計策,望之對曰:‘《春秋》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内欣然,夷狄莫不聞;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吊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鹹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複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上從其議,後竟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
”《白虎通·誅伐》篇曰:“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
《春秋傳》曰: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 然宋襄公以豎刁、易牙争權而征齊,則與之。
僖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會曹伯、衛人、邾婁人伐齊。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于甗,齊師敗績。
”《公羊傳》曰:“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
《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注九〕曷為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征齊也。
曷為與襄公之征齊?桓公死,豎刁,易牙争權不葬,為是故伐之也。
”樹達按:《穀梁傳》曰:“非伐喪也。
”不如《公羊》義長。
楚靈王以齊慶封亂齊而伐防,則與之。
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公羊傳》曰:“此伐吳也,其言執齊慶封,何?為齊誅也。
其為齊誅奈何?慶封走之吳,吳封之于防。
然則曷為不言伐防?不與諸侯專封也。
慶封之罪何?協齊君而亂齊國也。
”何《注》雲:“道為齊誅意也。
稱侯而執者,伯讨也。
月者,善錄義兵。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楚莊王殺陳夏徵舒,《春秋》貶其文,不與專讨也。
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徵舒之罪重,以賢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貶,孰知其非正經。
《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侯不予專地而封,晉文不予緻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讨。
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
此楚靈之所以稱子而讨也。
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封,複見于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讨,獨不複見于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
今諸侯之不得專讨,固已明矣。
而慶封之罪未有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讨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
曰:人臣之行,貶主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
比于此,其雲爾也。
”樹達按:《公羊》以慶封罪大,予楚靈王為伯讨。
《穀梁》以楚靈王己身不正,非可讨慶封之人。
《春秋》不以亂治亂,故不與楚讨。
兩傳各明一義,不相妨也。
為複仇而興師者,則榮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複仇。
” 故齊襄滅紀,為之諱而書大去。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仇也。
何仇爾?遠祖也。
哀公亨乎周,紀侯谮之。
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盡矣。
盡者何?襄公将複仇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
’‘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
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
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
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
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故将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
”《漢書·匈奴傳》:“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
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
昔齊襄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後漢書·袁紹傳》:“劉表書谏袁譚曰:昔齊襄公報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
” 魯與齊戰于乾時,雖敗績而不諱。
莊九年:“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公羊傳》曰:“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
曷為伐敗?複仇也。
”何《注》雲:“複仇以死敗為榮,故錄之。
”孔氏廣森《通義》雲:“伐,誇也,雖敗猶可誇。
不若常敗有恥當諱。
” 此國君之複仇者也。
伍子胥假吳師以伐楚,則善而不誅。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阖廬。
阖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将為之興師而複仇于楚。
伍子胥複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
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之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伍子胥複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于是興師而救蔡。
曰:事君猶事父也,此其為可以複仇奈何?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父受誅,子複仇,推刃之道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父母以義見殺,子不複仇者,為往來不止也。
《春秋傳》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禮記·曲禮》疏引《五經異議》曰:“凡君非禮殺臣,公羊說子可複仇。
故子胥伐楚,《春秋》善之。
《左氏》說:君命,天也,是不可複仇。
鄭駁之雲:子思雲:今之君子,退人若将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誅,隊淵不足谕,伐楚使吳首兵,合于子思之言。
”(按:鄭從《公羊》義。
)《後漢書·張敏傳》:“《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
” 此臣子之複仇者也。
至魯季子忿不加暴,則大其獲莒挐。
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
”《公羊傳》曰:“莒挐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大季子之獲也。
何大乎季子之獲?季子治内難以正,禦外難以正。
其禦外難以正奈何?公子慶父弑闵公,走而之莒。
莒人逐之,将由乎齊,齊人不納。
郤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請。
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