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書王,其志欲立,故書即位。
書即位者,言其弑君兄也。
不書王者,以言其背天子。
是故隐不言立,桓不言王者,從其志以見其事也。
從賢之志以達其志,從不肖之志以著其惡。
由此觀之,《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不善也。
不可不兩省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
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 魯文公終喪娶夫人,特書納币以譏其喪娶。
文二年:“公子遂如齊納币。
”《公羊傳》曰:“納币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喪娶也。
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内不圖婚。
吉禘于莊公譏,然則曷為不于祭焉譏?三年之恩疾矣,非虛加之也,以人心為皆有之。
以人心為皆有之,則曷為獨于娶焉譏?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
其為吉者主于己。
以為有人心焉者則宜于此焉變矣。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春秋》譏文公以喪取。
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
今按《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論事,莫重于志。
今取必納币,皆失于太蚤。
《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也,雖從速而不能終,猶宜未平于心。
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所甚疾也。
不别先後,賤其無人心也。
” 鄭悼公以喪伐許,書曰鄭伯。
成四年:“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冬,鄭伯伐許。
”何《注》雲:“未逾年君稱伯者,時樂成君位,親自伐許,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問者曰:是君死,其子未逾年,有稱伯,不子,法辭,其罪何?曰:先王之制,有大喪者,三年不呼其門,順其志之不在事也。
《書》曰:高宗諒暗,三年不言。
居喪之義也。
今縱不能如是,奈何其父卒未逾年,即以喪舉兵也!《春秋》以薄恩,且施失其子心,故不複得稱子,謂之鄭伯,以辱之也。
既無子恩,又不熟計,一舉兵不當,被患不窮,自取之也,是以生不得稱子,去其義也。
死不得書葬,見其窮也。
”《通典》引《五經異義》曰:“諸侯未逾年出朝會與不朝會,何稱?《春秋公羊》說雲:‘諸侯未逾年不出境,在國内稱子。
以王事出,亦稱子。
非王事,出會同,安父位,不稱子。
鄭伯伐許是也。
未逾年以本爵,譏不子也。
’左氏說:‘諸侯未逾年,在國内稱子。
以王事出,則稱爵。
诎于王事,不得申其私恩,鄭伯伐許是也。
’鄭玄駁曰:‘昔武王卒父業,已除喪,出至孟津之上猶稱太子者,是為孝也。
今未除喪而出,稱爵,是與武王義反矣。
’”(按:鄭用《公羊》說。
) 此托事以見其意者也。
至于事與意反,《春秋》亦舍其事而書其意,故公子買不卒戍而書戍衛,魯僖公之意也。
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
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曰:“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使臣子,不可使。
恥深,故諱使若往。
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貶諸侯之後,刺不卒戍。
” 公孫敖不至而書如京師,魯文公之意也。
文八年:“公孫敖如京師。
不至,複。
”《公羊傳》曰:“不至複者何?不至複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
” 非救邢而書救邢,齊桓公之意也。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穀梁傳》曰:“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齊侯之意也。
” 未侵曹而書侵曹,晉文公之意也。
僖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
”《公羊傳》曰:“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
然則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
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緻其意也。
其意侵曹,則曷為伐衛?晉侯将侵曹,假塗于衛,衛曰:‘不可得。
’則固将伐之也。
”何《注》雲:“曹有罪,晉文行霸征之,衛壅遏不得使義兵以時進,故著言侵曹以緻其意,所以通賢者之心,不使壅塞也。
” 未見諸侯而言如會,鄭僖公之意也。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侯、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
”《公羊傳》曰:“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緻其意也。
”何《注》雲:“鄭伯欲與中國,意未達而見弑,故養遂而緻之,所以達賢者之心。
”《穀梁傳》曰:“未見諸侯,其曰如會,何也?緻其志也。
禮:諸侯不生名。
此其生名,何也?卒之也。
卒之名則曷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
其見以如會卒,何也?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鄭僖公方來會我而道弑,《春秋》緻其意,謂之如會。
” 已立為君而書公子,楚比之意也。
昭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弑公子比。
”《公羊傳》曰:“比已立矣,其稱公子,何?其意不當也。
” 然則意安可不慎也哉! 重民第十六 《春秋》重民。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子夏言:《春秋》重民。
諸譏皆本此。
” 故齊桓愛民則稱之。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齊侯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 楚莊恤百姓則與之。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了為禮也。
(中略)晉師之救鄭者至。
曰:‘請戰。
’莊王許諾,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還師而佚晉寇。
” 魯僖有志乎民則稱之。
僖三年:“夏,四月,不雨。
”《穀梁傳》曰:“一時言不雨者,闵雨也。
〔注六〕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六月雨。
”《穀梁傳》曰:“雨雲者,喜雨也。
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 魯文無志乎民則譏之。
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穀梁傳》曰:“曆時而言不雨,文不憂雨也。
不憂雨者,無志乎民者也。
”文十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穀梁傳》曰:“曆時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
文不闵雨,無志乎民也。
” 重民力則譏築作。
《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動衆則書,重民也。
” 城中丘,譏。
隐七年:“夏,城中丘。
”《穀梁傳》曰:“城,為保民為之也。
民衆城小則益城,益城無極,凡城之志皆譏也。
” 新延廄,譏。
莊二十九年:“春,新延廄。
”《公羊傳》曰:“新延廄者何?修舊也。
修舊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兇年不修。
”《穀梁傳》曰:“延廄者,法廄也。
其言新,有故也。
有故則何為書也?古之君人者,必時視民之所勸:民勤于力,則功築罕;民勤于财,則貢賦少;民勤于食,則百事廢矣。
冬築微,春新延廄,以其用民力為已悉矣。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法,兇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
故曰:兇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
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
” 作南門,譏。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門有古常也。
”《穀梁傳》曰:“作,為也,有加其度也。
言新,有故也,非作也。
”《左氏傳》曰:“新作南門,書不時也。
” 作雉門及兩觀,譏。
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公羊傳》曰:“其言新作之,何?修大也。
修舊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
”《穀梁傳》曰:“言新,有舊也。
作,為也,有加其度也。
此不正,其以尊者親之,何也?雖不正也,于美猶可也。
” 築鹿囿,譏。
成十八年:“築鹿囿。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有囿也,又為也。
”何《注》雲:“刺奢泰妨民。
” 築台,譏。
莊三十一年:“春,築台于郎。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民之所漱浣也。
”“夏四月,築台于薛。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秋,築台于秦。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國也。
”《穀梁傳》曰:“不正罷民三時,虞山林薮澤之利。
且财盡則怨,力盡則怼,君子危之,故謹而志之也。
或曰:倚諸桓也,桓外無諸侯之變,内無國事,越千裡之險,北伐山戎,為燕辟地。
魯外無諸侯之變,内無國事,一年罷民三時,虞山林薮澤之利,惡内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莊好宮室,一年三起台。
觀乎魯之起台,知驕奢淫佚之失。
”又曰:“作南門,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築三台,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
” 毀台,譏。
文十六年:“毀泉台。
”《公羊傳》曰:“泉台者何?郎台也。
郎台則曷為謂之泉台?未成為郎台,既成為泉台。
毀泉台何以書?譏。
何譏爾?築之譏,毀之譏。
先祖為之,己毀之,不如無居而已矣。
”《穀梁傳》曰:“自古為之,今毀之,不如勿處而已矣。
”《後漢書·楊終傳》:“終上書曰:魯文公毀泉台,《春秋》譏之,曰:先祖為之,而己毀之,不如勿居而已。
以其無妨害于民也。
” 久役,譏。
隐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冬,宋人取長葛。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穀梁傳》曰:“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
伐之逾時。
”〔注七〕《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動衆則書,重民也。
宋人圍長葛,譏久役也。
”《白虎通·三軍》篇曰:“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
天道一時生,一時養。
人者,天之貴物也。
逾時則内有怨女,外有曠夫。
《詩》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春秋》曰:‘宋人取長葛。
’《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莊八年:“正月甲午,祠兵。
”《公羊傳》曰:“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何言乎祠兵?為久也。
曷為為久?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如是。
”僖十五年:“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
遂次于匡。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九月,公至自會。
”《公羊傳》曰:“桓公之會不緻,此何以緻?久也。
”《注》雲:“久暴師衆過三時。
” 亟伐,譏。
襄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十六年:“齊侯伐我北鄙。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十七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洮。
齊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十八年:“秋,齊侯伐我北鄙。
”十九年:“春王正月,諸侯盟于祝阿。
晉人執邾婁子。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同圍齊也,何以緻伐?未圍齊也。
未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 亟大搜,譏。
定十三年:“大蒐于比蒲。
”十四年:“大蒐于比蒲。
”何《注》雲:“譏亟也。
”樹達按:桓六年《傳注》雲:“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蒐。
”今連年為之,故譏亟也。
重民食,故有年則書。
桓三年:“有年。
”《公羊傳》曰:“有年何以書?以喜書也。
大有年何以書?亦以喜書也。
” 告籴則譏。
莊二十八年:“臧孫辰告籴于齊。
”《公羊傳》曰:“告籴者何?請籴也。
何以不稱使?以為臧孫辰之私行也。
曷為以臧孫辰之私行?君子之為國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譏也。
”《穀梁傳》曰:“國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
一年不升,告籴諸侯。
告,請也。
籴,籴也。
不正,故舉臧孫辰以為私行也。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
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雖累兇年,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
不言如,為内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臧孫辰請籴于齊,孔子曰: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籴,失君之職也。
”又《玉英》篇曰:“《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故告籴于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予臧孫辰。
” 重民命,故公子遂乞師則譏。
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師。
”《穀梁傳》曰:“乞,重辭也。
何重焉?重人之死也,非所乞也。
師出不必反,戰不必勝,故重之也。
” 魯僖以楚師伐齊則譏。
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穀梁傳》曰:“以者,不以者也。
民者,君之本也。
使民以其死,非其正也。
”
書即位者,言其弑君兄也。
不書王者,以言其背天子。
是故隐不言立,桓不言王者,從其志以見其事也。
從賢之志以達其志,從不肖之志以著其惡。
由此觀之,《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不善也。
不可不兩省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
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 魯文公終喪娶夫人,特書納币以譏其喪娶。
文二年:“公子遂如齊納币。
”《公羊傳》曰:“納币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喪娶也。
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内不圖婚。
吉禘于莊公譏,然則曷為不于祭焉譏?三年之恩疾矣,非虛加之也,以人心為皆有之。
以人心為皆有之,則曷為獨于娶焉譏?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
其為吉者主于己。
以為有人心焉者則宜于此焉變矣。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春秋》譏文公以喪取。
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
今按《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論事,莫重于志。
今取必納币,皆失于太蚤。
《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也,雖從速而不能終,猶宜未平于心。
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所甚疾也。
不别先後,賤其無人心也。
” 鄭悼公以喪伐許,書曰鄭伯。
成四年:“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冬,鄭伯伐許。
”何《注》雲:“未逾年君稱伯者,時樂成君位,親自伐許,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問者曰:是君死,其子未逾年,有稱伯,不子,法辭,其罪何?曰:先王之制,有大喪者,三年不呼其門,順其志之不在事也。
《書》曰:高宗諒暗,三年不言。
居喪之義也。
今縱不能如是,奈何其父卒未逾年,即以喪舉兵也!《春秋》以薄恩,且施失其子心,故不複得稱子,謂之鄭伯,以辱之也。
既無子恩,又不熟計,一舉兵不當,被患不窮,自取之也,是以生不得稱子,去其義也。
死不得書葬,見其窮也。
”《通典》引《五經異義》曰:“諸侯未逾年出朝會與不朝會,何稱?《春秋公羊》說雲:‘諸侯未逾年不出境,在國内稱子。
以王事出,亦稱子。
非王事,出會同,安父位,不稱子。
鄭伯伐許是也。
未逾年以本爵,譏不子也。
’左氏說:‘諸侯未逾年,在國内稱子。
以王事出,則稱爵。
诎于王事,不得申其私恩,鄭伯伐許是也。
’鄭玄駁曰:‘昔武王卒父業,已除喪,出至孟津之上猶稱太子者,是為孝也。
今未除喪而出,稱爵,是與武王義反矣。
’”(按:鄭用《公羊》說。
) 此托事以見其意者也。
至于事與意反,《春秋》亦舍其事而書其意,故公子買不卒戍而書戍衛,魯僖公之意也。
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
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曰:“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使臣子,不可使。
恥深,故諱使若往。
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貶諸侯之後,刺不卒戍。
” 公孫敖不至而書如京師,魯文公之意也。
文八年:“公孫敖如京師。
不至,複。
”《公羊傳》曰:“不至複者何?不至複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
” 非救邢而書救邢,齊桓公之意也。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穀梁傳》曰:“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齊侯之意也。
” 未侵曹而書侵曹,晉文公之意也。
僖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
”《公羊傳》曰:“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
然則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
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緻其意也。
其意侵曹,則曷為伐衛?晉侯将侵曹,假塗于衛,衛曰:‘不可得。
’則固将伐之也。
”何《注》雲:“曹有罪,晉文行霸征之,衛壅遏不得使義兵以時進,故著言侵曹以緻其意,所以通賢者之心,不使壅塞也。
” 未見諸侯而言如會,鄭僖公之意也。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侯、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
”《公羊傳》曰:“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緻其意也。
”何《注》雲:“鄭伯欲與中國,意未達而見弑,故養遂而緻之,所以達賢者之心。
”《穀梁傳》曰:“未見諸侯,其曰如會,何也?緻其志也。
禮:諸侯不生名。
此其生名,何也?卒之也。
卒之名則曷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
其見以如會卒,何也?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鄭僖公方來會我而道弑,《春秋》緻其意,謂之如會。
” 已立為君而書公子,楚比之意也。
昭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弑公子比。
”《公羊傳》曰:“比已立矣,其稱公子,何?其意不當也。
” 然則意安可不慎也哉! 重民第十六 《春秋》重民。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子夏言:《春秋》重民。
諸譏皆本此。
” 故齊桓愛民則稱之。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齊侯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 楚莊恤百姓則與之。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了為禮也。
(中略)晉師之救鄭者至。
曰:‘請戰。
’莊王許諾,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還師而佚晉寇。
” 魯僖有志乎民則稱之。
僖三年:“夏,四月,不雨。
”《穀梁傳》曰:“一時言不雨者,闵雨也。
〔注六〕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六月雨。
”《穀梁傳》曰:“雨雲者,喜雨也。
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 魯文無志乎民則譏之。
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穀梁傳》曰:“曆時而言不雨,文不憂雨也。
不憂雨者,無志乎民者也。
”文十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穀梁傳》曰:“曆時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
文不闵雨,無志乎民也。
” 重民力則譏築作。
《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動衆則書,重民也。
” 城中丘,譏。
隐七年:“夏,城中丘。
”《穀梁傳》曰:“城,為保民為之也。
民衆城小則益城,益城無極,凡城之志皆譏也。
” 新延廄,譏。
莊二十九年:“春,新延廄。
”《公羊傳》曰:“新延廄者何?修舊也。
修舊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兇年不修。
”《穀梁傳》曰:“延廄者,法廄也。
其言新,有故也。
有故則何為書也?古之君人者,必時視民之所勸:民勤于力,則功築罕;民勤于财,則貢賦少;民勤于食,則百事廢矣。
冬築微,春新延廄,以其用民力為已悉矣。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法,兇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
故曰:兇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
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
” 作南門,譏。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門有古常也。
”《穀梁傳》曰:“作,為也,有加其度也。
言新,有故也,非作也。
”《左氏傳》曰:“新作南門,書不時也。
” 作雉門及兩觀,譏。
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公羊傳》曰:“其言新作之,何?修大也。
修舊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
”《穀梁傳》曰:“言新,有舊也。
作,為也,有加其度也。
此不正,其以尊者親之,何也?雖不正也,于美猶可也。
” 築鹿囿,譏。
成十八年:“築鹿囿。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有囿也,又為也。
”何《注》雲:“刺奢泰妨民。
” 築台,譏。
莊三十一年:“春,築台于郎。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民之所漱浣也。
”“夏四月,築台于薛。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秋,築台于秦。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國也。
”《穀梁傳》曰:“不正罷民三時,虞山林薮澤之利。
且财盡則怨,力盡則怼,君子危之,故謹而志之也。
或曰:倚諸桓也,桓外無諸侯之變,内無國事,越千裡之險,北伐山戎,為燕辟地。
魯外無諸侯之變,内無國事,一年罷民三時,虞山林薮澤之利,惡内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莊好宮室,一年三起台。
觀乎魯之起台,知驕奢淫佚之失。
”又曰:“作南門,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築三台,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
” 毀台,譏。
文十六年:“毀泉台。
”《公羊傳》曰:“泉台者何?郎台也。
郎台則曷為謂之泉台?未成為郎台,既成為泉台。
毀泉台何以書?譏。
何譏爾?築之譏,毀之譏。
先祖為之,己毀之,不如無居而已矣。
”《穀梁傳》曰:“自古為之,今毀之,不如勿處而已矣。
”《後漢書·楊終傳》:“終上書曰:魯文公毀泉台,《春秋》譏之,曰:先祖為之,而己毀之,不如勿居而已。
以其無妨害于民也。
” 久役,譏。
隐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冬,宋人取長葛。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穀梁傳》曰:“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
伐之逾時。
”〔注七〕《鹽鐵論·備胡》篇曰:“《春秋》動衆則書,重民也。
宋人圍長葛,譏久役也。
”《白虎通·三軍》篇曰:“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
天道一時生,一時養。
人者,天之貴物也。
逾時則内有怨女,外有曠夫。
《詩》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春秋》曰:‘宋人取長葛。
’《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莊八年:“正月甲午,祠兵。
”《公羊傳》曰:“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何言乎祠兵?為久也。
曷為為久?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如是。
”僖十五年:“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
遂次于匡。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九月,公至自會。
”《公羊傳》曰:“桓公之會不緻,此何以緻?久也。
”《注》雲:“久暴師衆過三時。
” 亟伐,譏。
襄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十六年:“齊侯伐我北鄙。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十七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洮。
齊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十八年:“秋,齊侯伐我北鄙。
”十九年:“春王正月,諸侯盟于祝阿。
晉人執邾婁子。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同圍齊也,何以緻伐?未圍齊也。
未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 亟大搜,譏。
定十三年:“大蒐于比蒲。
”十四年:“大蒐于比蒲。
”何《注》雲:“譏亟也。
”樹達按:桓六年《傳注》雲:“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蒐。
”今連年為之,故譏亟也。
重民食,故有年則書。
桓三年:“有年。
”《公羊傳》曰:“有年何以書?以喜書也。
大有年何以書?亦以喜書也。
” 告籴則譏。
莊二十八年:“臧孫辰告籴于齊。
”《公羊傳》曰:“告籴者何?請籴也。
何以不稱使?以為臧孫辰之私行也。
曷為以臧孫辰之私行?君子之為國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譏也。
”《穀梁傳》曰:“國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
一年不升,告籴諸侯。
告,請也。
籴,籴也。
不正,故舉臧孫辰以為私行也。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
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雖累兇年,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
不言如,為内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臧孫辰請籴于齊,孔子曰: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籴,失君之職也。
”又《玉英》篇曰:“《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故告籴于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予臧孫辰。
” 重民命,故公子遂乞師則譏。
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師。
”《穀梁傳》曰:“乞,重辭也。
何重焉?重人之死也,非所乞也。
師出不必反,戰不必勝,故重之也。
” 魯僖以楚師伐齊則譏。
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穀梁傳》曰:“以者,不以者也。
民者,君之本也。
使民以其死,非其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