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盟者,遂亂,雖見與,公猶不宜與也。
” 己無緻辱之道,雖見外而不恥也。
貴誠信第七 《春秋》貴誠信。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尊禮而重信。
”又《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曰:“《春秋》之義,貴信而賤詐。
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
” 大上不盟。
〔注八〕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
”《禮疏》引《五經異義》曰:“禮,約盟否。
今《春秋公羊》說: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故《穀梁傳》曰:诰誓不及五帝,〔注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詛盟非禮。
” 故齊衛胥命則善之。
桓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公羊傳》曰:“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穀梁傳》曰:“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論,謹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
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荀子·大略》篇曰:“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以信者誠言。
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
故曰: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 齊桓無歃血之盟則紀之。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桓盟不日,信之也。
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僖三年:“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
”《公羊傳》曰:“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桓公曰:無障谷,無貯粟,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何《注》雲:“末者,淺爾。
但言會,不言盟。
此四者,皆時人所患。
時桓公功德隆盛,諸侯鹹曰:無言不從,曷為用盟哉?故告誓而已。
”《穀梁傳》曰:“陽谷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諸侯皆論乎桓公之志。
”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穀梁傳》曰:“桓公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
為見天子之禁,故備之也。
葵丘之盟,陳牲而不殺,讀書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曰:毋雍泉,毋訖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孟子·告子下》篇曰:“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粜,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 宋、齊、衛參盟則志之。
〔注一○〕 隐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穀梁傳》曰:“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于是始,故謹而日之也。
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 其次不渝盟。
〔注一一〕 鄭玄《起穀梁廢疾》曰:“春秋撥亂,重盟約。
” 故齊桓不背柯之盟則賢之。
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公羊傳》曰:“何以不日?易也。
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注一二〕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莊公将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
’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
’莊公曰:‘諾。
’于是會乎桓。
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
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将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
’管子顧曰:‘君許諾。
’桓公曰:‘諾。
’曹子請盟。
桓公下,與之盟。
已盟,曹子摽劍而去之。
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
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穀梁傳》曰:“曹刿之盟也,信齊侯也。
桓盟雖内與,〔注一三〕不日,信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于地,禮重于身。
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
”又《玉英》篇曰:“齊桓非直弗受之先君也,乃率弗宜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
然而知恐懼,敬舉賢人而以自覆蓋,知不背要盟以自湔浣也。
遂為賢君而霸諸侯。
使齊桓被惡而無此美,得免殺戮乃幸已,何霸之有?”又《精華》篇曰:“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緻一諸侯,于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
” 魯成不背柯陵之盟則稱之。
成十七年:“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人伐鄭。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
”《穀梁傳》曰:“柯陵之盟,謀複伐鄭也。
”“秋,公至自會。
”《穀梁傳》曰:“不曰至自伐鄭,何?曰:公不周乎伐鄭也。
〔注一四〕何以知公之不周乎伐鄭?以其以會緻也。
何以知其盟複伐鄭也?以其後會之人盡盟者也。
不周乎伐鄭,則何為日也?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
”“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穀梁傳》曰:“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
” 此以守盟見稱者也。
魯隐渝眜之盟則惡之。
隐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眜。
”《穀梁傳》曰:“不日,其盟渝也。
”七年:“秋,公伐邾。
” 魯莊渝暨之盟則惡之。
莊九年:“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穀梁傳》曰:“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無君也,盟納子糾也。
不日,其盟渝也。
當齊無君,制在公矣。
當可納而不納,故惡内也。
”範《注》雲:“變盟立小白。
” 齊、宋渝鄄之盟則惡之。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穀梁傳》曰:“媵,事也。
不志。
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
何以見其辟要盟也?媵,禮之輕者也。
盟,國之重也。
以輕事遂乎國重,無說。
其不日,數渝,惡之也。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二十年:“冬,齊人伐我。
”(按:《左傳》《公羊》經文為“齊人伐戎。
”) 鄭渝蜀之盟則惡之。
成二年:“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婁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成三年:“鄭伐許。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遬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
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 魯渝蟲牢之盟則惡之。
成五年:“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六年:“取鄟。
”《公羊傳》曰:“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邾婁?諱亟也。
”何《注》雲:“諱魯背信亟也。
屬相與為蟲牢之盟,旋取其邑。
” 渝蕭魚之盟則惡之。
襄十一年:“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十三年:“夏,取詩。
”《公羊傳》曰:“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 以此渝盟見貶者也。
至于平居言行,不涉盟誓者。
宋華元、楚子反不欺則大之。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注一五〕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抹之,使肥者應客。
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君子也。
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
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諱詩外傳二》曰:“楚莊王圍宋,有七日之糧。
曰:‘盡此而不克,将去而歸。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而窺宋城,宋使華元乘而應之。
子反曰:‘子之國何若矣?’華元曰:‘憊矣!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
’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圍者之國,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今何吾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困則幸之。
吾望見呈子似于君子,是以情也。
’子反曰‘:諾,子其勉之矣。
吾軍有七日糧爾。
’揖而去。
子反告莊王,莊王曰:‘若何?’子反曰:‘憊矣!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今得此而歸爾。
’子反曰:‘不可!吾已告之矣,曰:軍亦有七日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視之,子曷為而告之?’子反曰:‘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之臣,可以楚國而無乎?吾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雖然,吾今得此而歸爾。
’子反曰:‘王請處此,臣請歸耳。
’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乎此?吾得從子而歸。
’還師而歸。
君子善其平己也,華元以誠告子反,得以解圍,全二國之命。
《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君子善其以誠相告也。
” 晉荀息不食其言,則賢之。
僖十年:“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
”《公羊傳》曰:“何賢乎荀息?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
荀息傅焉。
骊姬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
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 以此信見稱者也。
衛恥失信而去衛,則以合乎《春秋》見稱。
襄二十七年:“衛殺其大夫官甯喜。
衛侯之弟出奔晉。
”《公羊傳》曰:“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曷為出奔晉?為殺甯喜出奔也。
曷為為殺甯喜出奔?衛甯殖與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
甯殖病将死,謂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
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喜曰:‘諾。
’甯殖死,喜立為大夫。
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吾請與子盟。
’喜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約之。
’獻公謂公子曰:‘甯氏将納我,吾欲與之盟,其言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約之。
子固為我與之約矣。
’公子辭曰:‘夫負羁絷執锧,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
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仆庶孽之所敢與也。
’獻公怒曰:‘黜我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
’公子不得已而與之約。
已約,歸,至,殺甯喜。
公子挈其妻子而去之。
将濟于河,攜其妻子而與之盟,曰:‘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穀梁傳》曰:“專其曰弟,何也?專有是信者,君賂不入乎喜而殺喜,是君子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晉。
織邯鄲,終身不言衛。
專之去,合乎《春秋》。
”《穀梁傳》注引何休《穀梁廢疾》曰:“甯喜本弑君之家,獻公過而殺,小負也。
專以君之小負自絕,非大義也。
何以合乎《春秋》?”鄭玄《起廢疾》曰:“甯喜雖弑君之家,本專與約納獻公爾。
公由喜得入,已與喜以君臣從事矣。
《春秋》撥亂,重盟約。
公背之,而殺忠于己者,是獻公惡而難親也。
獻公既惡而難親,專又與喜為黨,懼禍将及。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微子去纣,孔子以為三仁。
專之去衛,其心若此。
合于《春秋》,不亦宜乎?” 此恥失信而見許者也。
其以谖詐不信見貶者。
楚成詐宋而捷,則貶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曷為為執宋公貶?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
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何《注》雲:“詐谖劫質諸侯,求其國,當絕,故貶。
” 衛獻公谖君以弑,則惡之。
〔注一六〕 襄二十五年:“衛侯入于陳儀。
”《公羊傳》曰:“陳儀者何?衛之邑也。
曷為不言入于衛?谖君以弑也。
”何《注》雲:“時衛侯為剽所篡逐,不能以義自複,詐願居是邑為剽臣,然後候間伺便,使甯喜弑之。
君子恥其所為,故就為臣以谖君,惡之。
”襄二十六年:“二月甲午,衛侯衎複歸于衛。
”《公羊傳》曰:“此谖
” 己無緻辱之道,雖見外而不恥也。
貴誠信第七 《春秋》貴誠信。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尊禮而重信。
”又《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曰:“《春秋》之義,貴信而賤詐。
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
” 大上不盟。
〔注八〕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
”《禮疏》引《五經異義》曰:“禮,約盟否。
今《春秋公羊》說: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故《穀梁傳》曰:诰誓不及五帝,〔注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詛盟非禮。
” 故齊衛胥命則善之。
桓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公羊傳》曰:“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穀梁傳》曰:“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論,謹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
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荀子·大略》篇曰:“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以信者誠言。
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
故曰: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 齊桓無歃血之盟則紀之。
莊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穀梁傳》曰:“桓盟不日,信之也。
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僖三年:“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
”《公羊傳》曰:“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桓公曰:無障谷,無貯粟,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何《注》雲:“末者,淺爾。
但言會,不言盟。
此四者,皆時人所患。
時桓公功德隆盛,諸侯鹹曰:無言不從,曷為用盟哉?故告誓而已。
”《穀梁傳》曰:“陽谷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諸侯皆論乎桓公之志。
”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穀梁傳》曰:“桓公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
為見天子之禁,故備之也。
葵丘之盟,陳牲而不殺,讀書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曰:毋雍泉,毋訖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孟子·告子下》篇曰:“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粜,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 宋、齊、衛參盟則志之。
〔注一○〕 隐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穀梁傳》曰:“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于是始,故謹而日之也。
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 其次不渝盟。
〔注一一〕 鄭玄《起穀梁廢疾》曰:“春秋撥亂,重盟約。
” 故齊桓不背柯之盟則賢之。
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公羊傳》曰:“何以不日?易也。
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注一二〕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莊公将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
’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
’莊公曰:‘諾。
’于是會乎桓。
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
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将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
’管子顧曰:‘君許諾。
’桓公曰:‘諾。
’曹子請盟。
桓公下,與之盟。
已盟,曹子摽劍而去之。
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
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穀梁傳》曰:“曹刿之盟也,信齊侯也。
桓盟雖内與,〔注一三〕不日,信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于地,禮重于身。
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
”又《玉英》篇曰:“齊桓非直弗受之先君也,乃率弗宜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
然而知恐懼,敬舉賢人而以自覆蓋,知不背要盟以自湔浣也。
遂為賢君而霸諸侯。
使齊桓被惡而無此美,得免殺戮乃幸已,何霸之有?”又《精華》篇曰:“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緻一諸侯,于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
” 魯成不背柯陵之盟則稱之。
成十七年:“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人伐鄭。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
”《穀梁傳》曰:“柯陵之盟,謀複伐鄭也。
”“秋,公至自會。
”《穀梁傳》曰:“不曰至自伐鄭,何?曰:公不周乎伐鄭也。
〔注一四〕何以知公之不周乎伐鄭?以其以會緻也。
何以知其盟複伐鄭也?以其後會之人盡盟者也。
不周乎伐鄭,則何為日也?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
”“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穀梁傳》曰:“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
” 此以守盟見稱者也。
魯隐渝眜之盟則惡之。
隐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眜。
”《穀梁傳》曰:“不日,其盟渝也。
”七年:“秋,公伐邾。
” 魯莊渝暨之盟則惡之。
莊九年:“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穀梁傳》曰:“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無君也,盟納子糾也。
不日,其盟渝也。
當齊無君,制在公矣。
當可納而不納,故惡内也。
”範《注》雲:“變盟立小白。
” 齊、宋渝鄄之盟則惡之。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穀梁傳》曰:“媵,事也。
不志。
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
何以見其辟要盟也?媵,禮之輕者也。
盟,國之重也。
以輕事遂乎國重,無說。
其不日,數渝,惡之也。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二十年:“冬,齊人伐我。
”(按:《左傳》《公羊》經文為“齊人伐戎。
”) 鄭渝蜀之盟則惡之。
成二年:“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婁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成三年:“鄭伐許。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遬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
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 魯渝蟲牢之盟則惡之。
成五年:“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六年:“取鄟。
”《公羊傳》曰:“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邾婁?諱亟也。
”何《注》雲:“諱魯背信亟也。
屬相與為蟲牢之盟,旋取其邑。
” 渝蕭魚之盟則惡之。
襄十一年:“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十三年:“夏,取詩。
”《公羊傳》曰:“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 以此渝盟見貶者也。
至于平居言行,不涉盟誓者。
宋華元、楚子反不欺則大之。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注一五〕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抹之,使肥者應客。
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君子也。
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
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諱詩外傳二》曰:“楚莊王圍宋,有七日之糧。
曰:‘盡此而不克,将去而歸。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而窺宋城,宋使華元乘而應之。
子反曰:‘子之國何若矣?’華元曰:‘憊矣!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
’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圍者之國,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今何吾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困則幸之。
吾望見呈子似于君子,是以情也。
’子反曰‘:諾,子其勉之矣。
吾軍有七日糧爾。
’揖而去。
子反告莊王,莊王曰:‘若何?’子反曰:‘憊矣!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今得此而歸爾。
’子反曰:‘不可!吾已告之矣,曰:軍亦有七日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視之,子曷為而告之?’子反曰:‘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之臣,可以楚國而無乎?吾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雖然,吾今得此而歸爾。
’子反曰:‘王請處此,臣請歸耳。
’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乎此?吾得從子而歸。
’還師而歸。
君子善其平己也,華元以誠告子反,得以解圍,全二國之命。
《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君子善其以誠相告也。
” 晉荀息不食其言,則賢之。
僖十年:“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
”《公羊傳》曰:“何賢乎荀息?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
荀息傅焉。
骊姬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
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 以此信見稱者也。
衛恥失信而去衛,則以合乎《春秋》見稱。
襄二十七年:“衛殺其大夫官甯喜。
衛侯之弟出奔晉。
”《公羊傳》曰:“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曷為出奔晉?為殺甯喜出奔也。
曷為為殺甯喜出奔?衛甯殖與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
甯殖病将死,謂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
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喜曰:‘諾。
’甯殖死,喜立為大夫。
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吾請與子盟。
’喜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約之。
’獻公謂公子曰:‘甯氏将納我,吾欲與之盟,其言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約之。
子固為我與之約矣。
’公子辭曰:‘夫負羁絷執锧,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
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仆庶孽之所敢與也。
’獻公怒曰:‘黜我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
’公子不得已而與之約。
已約,歸,至,殺甯喜。
公子挈其妻子而去之。
将濟于河,攜其妻子而與之盟,曰:‘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穀梁傳》曰:“專其曰弟,何也?專有是信者,君賂不入乎喜而殺喜,是君子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晉。
織邯鄲,終身不言衛。
專之去,合乎《春秋》。
”《穀梁傳》注引何休《穀梁廢疾》曰:“甯喜本弑君之家,獻公過而殺,小負也。
專以君之小負自絕,非大義也。
何以合乎《春秋》?”鄭玄《起廢疾》曰:“甯喜雖弑君之家,本專與約納獻公爾。
公由喜得入,已與喜以君臣從事矣。
《春秋》撥亂,重盟約。
公背之,而殺忠于己者,是獻公惡而難親也。
獻公既惡而難親,專又與喜為黨,懼禍将及。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微子去纣,孔子以為三仁。
專之去衛,其心若此。
合于《春秋》,不亦宜乎?” 此恥失信而見許者也。
其以谖詐不信見貶者。
楚成詐宋而捷,則貶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曷為為執宋公貶?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
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何《注》雲:“詐谖劫質諸侯,求其國,當絕,故貶。
” 衛獻公谖君以弑,則惡之。
〔注一六〕 襄二十五年:“衛侯入于陳儀。
”《公羊傳》曰:“陳儀者何?衛之邑也。
曷為不言入于衛?谖君以弑也。
”何《注》雲:“時衛侯為剽所篡逐,不能以義自複,詐願居是邑為剽臣,然後候間伺便,使甯喜弑之。
君子恥其所為,故就為臣以谖君,惡之。
”襄二十六年:“二月甲午,衛侯衎複歸于衛。
”《公羊傳》曰:“此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