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例

關燈
儒家之最上義也。

    聖人秉權以應物,要非折衷至當,未易輕言。

    《公羊》于祭仲之事,丁甯诰誡,謂不害人以行權。

    殺人自生,亡人自存,君子不為。

    又謂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

    蓋早慮權之易滋流弊也。

    次述《明權》篇,既明權為勝義,亦示用權之當慎爾。

     十三,涓涓不絕,将成江河;萌蘖不剪,将尋斧柯。

    履霜而知冰至,熛火可毀雲台。

    次述《謹始》篇,明始之不可不慎也。

     十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端在于誠意。

    未有意不誠而能成事者也。

    《春秋》折獄,端視乎意。

    志邪者不必其惡成,首惡者論其罪特重,此也。

    次述《重意》,明正心誠意為入德之始事也。

     十五,古之設君,所以為民也。

    無民則君不用。

    次序《重民》,明古今哲人無異訓也。

     十六,吾國族以和平著于世界。

    戰争慘酷,聖人惡之。

    以其違天地好生之德也。

    然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無備。

    故次述《惡戰伐》《重守備》二篇。

     十七,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言國家貴得衆也。

    故次述《貴得衆》篇。

     十八,封建之世,上有天子,下有諸侯大夫,等級較然,不可或紊。

    或謂今日治為民主,《春秋》尊尊之義不适于今日者,此謬說也。

    抑知政體雖殊,治道無改。

    今之中樞,猶古之天子也;各省政府猶古之諸侯也;縣政府猶古之大夫也。

    其異者,世爵與否耳。

    《春秋》譏世卿,今制固勝于古,而其道則未變也。

    試使省政府不受制于中樞,縣府不受成于省府,國事尚可為乎!昧者泥于迹象之異,達者知其事理之同。

    此古人所以貴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也。

    此本書述《尊尊》《大受命》二篇之微意也。

     十九,我國台谏一官,為最良之制度。

    古來君主政制之弊,賴此少減;民生之困,賴此少纾。

    故次述《錄正谏》。

     二十,治國始于齊家,親親之義尚矣。

    曆觀《春秋》所記,家與國較,則輕家而重國;天倫與大義較,則伸大義而诎天倫。

    曼姑許其圍戚,魯莊不與念母,季子善乎誅兄,齊桓善乎誅女弟,其明證也。

    故次述《親親》。

     二十一,婚姻之道,昔苦其拘,今患其縱。

    拘者非也,縱也亦非也。

    法蘭西民志存逸樂,妊婦習于殺胎,丁口因之不殖,又男女無别,舉國荒淫,猝遭強敵,有同齑粉。

    殷鑒不遠,可為悚惕。

    此《重妃匹》《尚别》二篇之所為述也。

     二十二,古人世爵,聖人欲杜觊觎,故傳國貴居正。

    此自為當時設制雲爾。

    今斯制不存,其防微杜漸之心固可師也。

    次述《正繼嗣》。

     二十三,《春秋》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

    或疑《春秋》以褒貶明義,何以有諱辭以掩人之惡,此誤說也。

    夫諱有二端:恥自外至者,尊者、賢者、親者之所不欲受,故為之諱,以滅其恥。

    此聖人忠厚之意,所以尊尊賢賢親親也。

    惡自己出者,聖人欲直貶尊者、賢者、親者而有所不能,欲竟隐其事而又有所不得,故宛辭微文以見之,此亦聖人忠厚之意也。

    諱也,所以見惡也。

    後之人觀于聖人之辭,而事之美惡可知矣。

    掩惡雲乎哉! 二十四,孔子,魯人,假魯史修《春秋》以明王制,故于魯事獨詳。

    此猶今之某一國人述世界史,于其本國較詳爾。

    此《錄内》篇之旨也。

     二十五,孔子之學,大窮天地,小極名物。

    讀《言序》一篇,聖人用心之周,設辭之慎,可以見矣。

    次述《言序》一篇,以終吾業。

     二十六,勝清光緒丁酉,餘年十三,學于時務學堂,從新會梁先生受《公羊春秋》,為餘生平治今文《春秋》之始。

    年在童稚,大義粗明,嗣是以來,服膺未釋。

    吾鄉當道、鹹之際,邵陽魏先生默深學通群籍,廣涉九流。

    先朝故實,海國珍聞,靡不綜貫。

    雅懷治國之志,遂著經世之書,尤笃嗜《春秋》一經,嘗欲為《董氏春秋發微》一書而未就,學者憾焉。

    業師平江蘇厚庵先生奉手大師,斐然有作,值清末葉,專業《春秋》,尤精董義。

    疏證《繁露》,發明大義。

    溝通漢宋,精辟無倫。

    亦嘗欲為《公羊董義述》一書,病肺奄逝,大業未成。

    元二之間,先生歸隐長沙,餘時侍坐隅,獲聞緒論。

    日月不淹,忽焉卅載。

    晚丁喪亂,重理舊文。

    眷念前徽,心懷慚懼。

    紹述先哲,有志未能。

    粗誦昔聞,敬俟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