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教坊大使孟角球曾做雜劇本子,葛守誠撰四十大曲,丁仙現捷才知音。

    南渡以後,教坊有丁漢弼、楊國祥等。

    景定年間至鹹淳歲,衙前樂撥充教樂所都管、部頭、色長等人員,如陸恩顯、時和、王見喜、何雁喜、王吉、趙和、金寶、範宗茂、傅昌祖、張文貴、侯端、朱堯卿、周國保、王榮顯等。

    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

    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

    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

    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诨。

    或添一人,名曰"裝孤"。

    先吹曲,破斷送,謂之"把色"。

    大抵全以故事,務在滑稽唱念,應對通遍。

    此本是鑒戒,又隐于谏诤,故從便跣露,謂之"無過蟲"耳。

    若欲駕前承應,亦無責罰。

    一時取聖顔笑。

    凡有谏诤,或谏官陳事,上不從,則此輩妝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顔亦無怒也。

    又有雜扮,或曰"雜班",又名"經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後散段也。

    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

    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

    今士庶多以從省,筵會或社會,皆用融和坊、新街及下瓦子等處散樂家,女童裝末,加以弦索賺曲,祗應而已。

    大凡動細樂,比之大樂,則不用大鼓、杖鼓、羯鼓、頭管、琵琶等,每隻以箫、笙、筚篥、嵇琴、方響,其音韻清且美也。

    若合動小樂器,隻三二人合動尤佳,如雙韻合阮鹹,嵇琴合箫管,琴合葫蘆琴,或彈撥下四弦,獨打方響,吹賺動鼓《渤海樂》一拍子至十拍子。

    又有拍番鼓兒,敲水盞,打鑼闆,和鼓兒,皆是也。

    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詞,專沿街趕趁。

    元夕放燈、三春園館賞玩、及遊湖看潮之時,或于酒樓,或花衢柳巷妓館家祗應,但犒錢亦不多,謂之"荒鼓闆"。

    若論動清音,比馬後樂加方響、笙與龍笛,用小提鼓,其聲音亦清細輕雅,殊可人聽。

    更有小唱、唱叫、執闆、慢曲、曲破,大率輕起重殺,正謂之"淺斟低唱"。

    若舞四十六大曲,皆為一體。

    但唱令曲小詞,須是聲音軟美,與叫果子、唱耍令不犯腔一同也。

    朝廷禦宴,是歌闆色承應。

    如府第富戶,多于邪街等處,擇其能讴妓女,顧倩祗應。

    或官府公筵及三學齋會、缙紳同年會、鄉會,皆官差諸庫角妓祗直。

    自景定以來,諸酒庫設法賣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數内,揀擇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臉櫻唇,玉指纖纖,秋波滴溜,歌喉宛轉,道得字真韻正,令人側耳聽之不厭。

    官妓如金賽蘭、範都宜、唐安安、倪都惜、潘稱心、梅醜兒、錢保奴、呂作娘、康三娘、桃師姑、沈三如等,及私各妓女如蘇州錢三姐、七姐、文字季惜惜、鼓闆朱一姐、媳婦朱三姐、呂雙雙、十般大胡憐憐、婺州張七姐、蠻王二姐、搭羅邱三姐、一丈白楊三媽、舊司馬二娘、裱背陳三媽、屐片張三娘、半把傘朱七姐、轎番王四姐、大臂吳三媽、浴堂徐六媽、沈盼盼、普安安、徐雙雙、彭新等。

    後輩雖有歌唱者,比之前輩,終不如也。

    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後輩女童皆效此,說唱亦精,于上鼓闆無二也。

    蓋嘌唱為引子四句就入者謂之"下影帶"。

    無影帶,名為"散呼"。

    若不上鼓面,止敲盞兒,謂之"打拍"。

    唱賺在京時,隻有纏令、纏達。

    有引子、尾聲為纏令。

    引子後隻有兩腔迎互循環,間有纏達。

    紹興年間,有張五牛大夫,因聽動鼓闆中有《太平令》或賺鼓闆,即今拍闆大節抑揚處是也,遂撰為"賺"。

    賺者,誤賺之之義也,正堪美聽中,不覺已至尾聲,是不宜為片序也。

    又有"覆賺",其中變花前月下之情及鐵騎之類。

    今杭城老成能唱賺者,如窦四官人、離七官人、周竹窗、東西兩陳九郎、包都事、香沈二郎、雕花楊一郎、招六郎、沈媽媽等。

    凡唱賺最難,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聲,接諸家腔譜也。

    若唱嘌耍令,今者如路岐人、王雙蓮、呂大夫唱得音律端正耳。

    今街市與宅院,往往效京師叫聲,以市井諸色歌叫賣物之聲,采合宮商成其詞也。

     百戲伎藝 百戲踢弄家,每于明堂郊祀年分,麗正門宣赦時,用此等人,立金雞竿,承應上竿搶金雞。

    兼之百戲,能打筋鬥、踢拳、踏跷、上索、打交輥、脫索、索上擔水、索上走裝神鬼、舞判官、斫刀蠻牌、過刀門、過圈子等。

    理廟時,有路岐人,名十将宋喜、常旺兩家。

    有踢弄人,如謝恩、張旺、宋寶哥、沈家強、自來強、宋達、楊家會、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