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杭 州
杭城号武林,又曰錢塘,次稱胥山。
隋朝特創立此郡城,僅三十六裡九十步,後武肅錢王發民丁與十三寨軍卒增築羅城,周圍七十裡許,有南城山,稱為龍山;東城門号為南土北土保德;北城門名北關,今在餘杭門外,人家門首有青石墩是也;西城門曰水西關,在雷峰塔前。
城中有門者三:曰朝天門,曰啟化門,曰鹽橋門。
宋太平興國年間,錢王納土,□□□□安有,号為甯海軍。
高廟于紹興歲南渡,駐跸于此,遂稱為"行在所"。
其地襟江抱湖,川湊□□□□□衍,民物阜蕃,非殊方下郡比也。
自歸宋□□□□□易名。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
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禦道,遇南郊,五辂從此幸郊台路。
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栅鎖閉,不曾辄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
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
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
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
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湧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
其諸門内便門東青、艮山,皆甕城。
水門皆平屋。
其餘旱門,皆造樓閣。
諸城壁各高三丈餘,橫闊丈餘。
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準條治罪。
城内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大河橋道 自和甯門外登平坊内曰登平橋。
次曰六部橋,即都亭驿橋。
北曰黑橋,在玉牒所對巷曰州橋。
執政府大渠南曰安永橋,次曰國清橋,投東轉北曰保安延壽橋。
榷貨務東曰阜民橋,不通舟楫。
合同場前曰過軍橋。
雜賣場西曰通江橋。
沿大河直至曰望仙橋,次曰宗陽宮橋。
介真道館前曰三聖橋,榮王府前曰佑聖觀橋。
沿河看位前曰榮王府橋。
常慶坊東北曰太和樓橋,俗名"柴垛"。
富樂坊東曰薦橋,北曰豐樂橋。
善履坊東曰油蠟局橋,舊呼新橋。
興福坊東曰鹽橋,上奉廣福孚順孚惠孚佑侯蔣相公祠,橋東一直不通水,旱橋名蒲橋。
鹹淳倉前曰鹹淳倉橋,元名東橋。
禦酒庫東曰塌坊橋。
仙林寺東曰仙林寺橋。
平籴倉北曰西橋。
豐儲倉後曰葛家橋,東曰通濟橋,俗名梅家橋。
禦酒庫北曰小梅家橋。
通濟橋北曰田家橋,次曰普濟橋。
白洋池前曰白洋池橋,次曰方家橋。
自大河直通天宗水門,至三閘也。
小河橋道 自宗陽宮橋轉西河曰鐘公橋,次曰清冷橋。
南瓦子前曰熙春橋。
南瓦内投西曰灌肺嶺橋。
通和坊東曰金波橋,北曰普濟橋,次曰巧兒橋。
寶佑坊曰寶佑橋。
五間樓巷東曰亨橋。
賢福坊東曰平津橋,俗名貓兒橋,橋北曰舍人橋,次曰永清橋。
鐵線巷西曰水巷橋,次曰新橋。
羲和坊曰芳潤橋,元名炭橋。
武志坊東曰李博士橋,次曰棚橋。
新安坊東曰新安橋。
出禦街投北曰衆安橋,投東入延定坊曰鵝鴨橋,次曰安國橋,又名北橋,橋北曰軍頭司橋。
懷遠坊出禦街投北曰觀橋,橋之西曰貢院橋,次曰藩封酒庫橋。
雜作院西曰祥符橋,橋西曰小新莊橋。
普甯坊東曰清遠橋。
仁和縣衙對巷曰仁和倉橋。
縣巷北曰萬歲橋。
六部架閣庫前曰天水院橋。
淳倉前曰倉橋,次曰永新橋。
出餘杭水門亦由于三閘水路也。
其衆安與觀橋皆平坦,與禦街同,蓋四孟車駕經由此兩橋轉西禮部貢院路,一直過新莊橋,詣景靈宮行孟飨禮也。
西河橋道 自衆安橋轉西曰衆樂橋,次曰下瓦子橋。
沂王府北曰結縛橋。
十官宅前曰石灰橋,次曰八字橋,元呼洗麸橋。
南曰馬家橋,次曰鞔鼓橋。
清河坊東曰洪橋,次曰井亭橋,曰施水坊橋。
西橫街有橋名曲阜,其橋不通舟楫,水脈自六房院後石橋下,湖水從此流出也。
韓府南曰軍将橋,次曰三橋子。
西樓酒庫前曰惠遷橋,俗呼金叉庫橋。
羅漢洞巷對曰侍郎橋,向有侍郎姓廉,名郎叔,居此,又有賢德及人,裡巷賢之,以盛名以橋記之。
南真道館前曰施家橋。
斷河頭五顯祠後曰普濟橋。
再自八字橋轉西曰清湖橋,次曰黑橋。
左藏庫前曰左藏庫橋。
楊驸馬府前投西曰安濟橋。
潘阆巷路通接洋街路曰安福橋,直抵故太學,次曰丁家橋。
霍使君廟前曰長生老人橋。
錢塘縣巷曰縣橋,跨真珠河曰真珠河橋,此兩橋俱不通舟。
國子監前曰紀家橋,監後曰車橋,側曰青龍橋。
茶湯巷西曰長壽橋,舊名楊姑橋。
萬壽觀前曰新壯橋。
景靈宮前曰車馬橋。
鎮城倉西曰師姑橋。
餘杭門裡曰中正橋。
元呼斜橋。
水門前曰釣橋,舊名便橋。
水路出餘杭水門,通三閘也。
小西河橋道 自西樓酒庫側三橋南入惠遷橋西,過惠遷井,曰太常寺後小橋,次曰台官街後門橋。
六房省院對曰如意橋。
度牒庫後巷曰永安橋,即五聖廟橋,西曰渡子橋,次曰湧金橋,界于湧金三池之中矣。
湧金
隋朝特創立此郡城,僅三十六裡九十步,後武肅錢王發民丁與十三寨軍卒增築羅城,周圍七十裡許,有南城山,稱為龍山;東城門号為南土北土保德;北城門名北關,今在餘杭門外,人家門首有青石墩是也;西城門曰水西關,在雷峰塔前。
城中有門者三:曰朝天門,曰啟化門,曰鹽橋門。
宋太平興國年間,錢王納土,□□□□安有,号為甯海軍。
高廟于紹興歲南渡,駐跸于此,遂稱為"行在所"。
其地襟江抱湖,川湊□□□□□衍,民物阜蕃,非殊方下郡比也。
自歸宋□□□□□易名。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
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禦道,遇南郊,五辂從此幸郊台路。
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栅鎖閉,不曾辄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
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
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
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
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湧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
其諸門内便門東青、艮山,皆甕城。
水門皆平屋。
其餘旱門,皆造樓閣。
諸城壁各高三丈餘,橫闊丈餘。
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準條治罪。
城内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大河橋道 自和甯門外登平坊内曰登平橋。
次曰六部橋,即都亭驿橋。
北曰黑橋,在玉牒所對巷曰州橋。
執政府大渠南曰安永橋,次曰國清橋,投東轉北曰保安延壽橋。
榷貨務東曰阜民橋,不通舟楫。
合同場前曰過軍橋。
雜賣場西曰通江橋。
沿大河直至曰望仙橋,次曰宗陽宮橋。
介真道館前曰三聖橋,榮王府前曰佑聖觀橋。
沿河看位前曰榮王府橋。
常慶坊東北曰太和樓橋,俗名"柴垛"。
富樂坊東曰薦橋,北曰豐樂橋。
善履坊東曰油蠟局橋,舊呼新橋。
興福坊東曰鹽橋,上奉廣福孚順孚惠孚佑侯蔣相公祠,橋東一直不通水,旱橋名蒲橋。
鹹淳倉前曰鹹淳倉橋,元名東橋。
禦酒庫東曰塌坊橋。
仙林寺東曰仙林寺橋。
平籴倉北曰西橋。
豐儲倉後曰葛家橋,東曰通濟橋,俗名梅家橋。
禦酒庫北曰小梅家橋。
通濟橋北曰田家橋,次曰普濟橋。
白洋池前曰白洋池橋,次曰方家橋。
自大河直通天宗水門,至三閘也。
小河橋道 自宗陽宮橋轉西河曰鐘公橋,次曰清冷橋。
南瓦子前曰熙春橋。
南瓦内投西曰灌肺嶺橋。
通和坊東曰金波橋,北曰普濟橋,次曰巧兒橋。
寶佑坊曰寶佑橋。
五間樓巷東曰亨橋。
賢福坊東曰平津橋,俗名貓兒橋,橋北曰舍人橋,次曰永清橋。
鐵線巷西曰水巷橋,次曰新橋。
羲和坊曰芳潤橋,元名炭橋。
武志坊東曰李博士橋,次曰棚橋。
新安坊東曰新安橋。
出禦街投北曰衆安橋,投東入延定坊曰鵝鴨橋,次曰安國橋,又名北橋,橋北曰軍頭司橋。
懷遠坊出禦街投北曰觀橋,橋之西曰貢院橋,次曰藩封酒庫橋。
雜作院西曰祥符橋,橋西曰小新莊橋。
普甯坊東曰清遠橋。
仁和縣衙對巷曰仁和倉橋。
縣巷北曰萬歲橋。
六部架閣庫前曰天水院橋。
淳倉前曰倉橋,次曰永新橋。
出餘杭水門亦由于三閘水路也。
其衆安與觀橋皆平坦,與禦街同,蓋四孟車駕經由此兩橋轉西禮部貢院路,一直過新莊橋,詣景靈宮行孟飨禮也。
西河橋道 自衆安橋轉西曰衆樂橋,次曰下瓦子橋。
沂王府北曰結縛橋。
十官宅前曰石灰橋,次曰八字橋,元呼洗麸橋。
南曰馬家橋,次曰鞔鼓橋。
清河坊東曰洪橋,次曰井亭橋,曰施水坊橋。
西橫街有橋名曲阜,其橋不通舟楫,水脈自六房院後石橋下,湖水從此流出也。
韓府南曰軍将橋,次曰三橋子。
西樓酒庫前曰惠遷橋,俗呼金叉庫橋。
羅漢洞巷對曰侍郎橋,向有侍郎姓廉,名郎叔,居此,又有賢德及人,裡巷賢之,以盛名以橋記之。
南真道館前曰施家橋。
斷河頭五顯祠後曰普濟橋。
再自八字橋轉西曰清湖橋,次曰黑橋。
左藏庫前曰左藏庫橋。
楊驸馬府前投西曰安濟橋。
潘阆巷路通接洋街路曰安福橋,直抵故太學,次曰丁家橋。
霍使君廟前曰長生老人橋。
錢塘縣巷曰縣橋,跨真珠河曰真珠河橋,此兩橋俱不通舟。
國子監前曰紀家橋,監後曰車橋,側曰青龍橋。
茶湯巷西曰長壽橋,舊名楊姑橋。
萬壽觀前曰新壯橋。
景靈宮前曰車馬橋。
鎮城倉西曰師姑橋。
餘杭門裡曰中正橋。
元呼斜橋。
水門前曰釣橋,舊名便橋。
水路出餘杭水門,通三閘也。
小西河橋道 自西樓酒庫側三橋南入惠遷橋西,過惠遷井,曰太常寺後小橋,次曰台官街後門橋。
六房省院對曰如意橋。
度牒庫後巷曰永安橋,即五聖廟橋,西曰渡子橋,次曰湧金橋,界于湧金三池之中矣。
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