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解  闱 三年一次。

    八月十五日,放貢舉應試,諸州郡縣及各路運司,并于此日放試。

    其本州貢院,止放本州諸縣應舉士人。

    運司放一路寓居士人,及有官文武舉人,并宗女夫等。

    本州貢院在錢塘門外王家橋,運司貢院在湖州市。

    三學生員就禮部貢院赴解試,宰執、侍從、在朝文武官子侄等并于國子監牒試,則就州縣,并于十五日為頭排,日試三場。

    若諸州府及各漕司,亦于十五日放試。

    其諸處貢院前賃待試房舍,雖一榻之屋,賃金不下數十楮。

    親朋饋送赴解士人點心,則曰"黃甲頭魁雞"。

    以德物稱之,是為佳谶。

    杭城辇毂之地,恩例特優。

    本州元解額七十名,今增作八十九名。

    諸州各有定額,兩浙運司寓試士人約一百名取一名,有官文武人及登仕郎皆十人取一人。

    國子牒試則五人取一名。

    太宗武學士人約四五人取一名。

    舉州貢院放榜之際,帥臣親往院中,開拆一銀牌,親書得解人姓名,付捷音往報。

    諸路州郡供設"鹿鳴宴"待貢士。

    又取程文次者為待補,名數無定額,伺來歲朝廷放補,諸州路得補士人皆到都就試,中榜者則入太學為生員,免三學。

    得補者經吏部給授绫缗,然後參學。

    此朝廷待士之重,功名皆自此發轫也。

     觀  潮 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

    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

    每歲八月内,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

    十八日蓋因帥座出郊,教習節制水軍,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内侍等雇賃作看位觀潮。

    向有白樂天《詠潮》詩曰:"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複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又蘇東坡《詠中秋觀夜潮》詩:"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日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駭吳侬,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江邊身世兩悠悠,人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吳兒生長狎濤瀾,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林和靖《詠秋江》詩雲:"蒼茫沙嘴鹭鸶眠,片水無痕浸碧天。

    最愛蘆花經雨後,一篷煙火飯魚船。

    "治平郡守蔡端明詩:"天卷潮回出海東,人間何事可争雄?千年浪說鸱夷怒,一汐全疑渤空;浪靜最宜聞夜枕,峥嵘須待駕秋風。

    尋思物理真難到,随月虧圓亦未通。

    "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

    向于治平年間,郡守蔡端明内翰見其往往有沉沒者,作《戒約弄潮文》雲:"鬥、牛之外,吳、越之中,惟江濤之最雄,乘秋風而益怒。

    乃其俗習,于此觀遊。

    厥有善泅之徒,競作弄潮之戲,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謂矜誇,時或沉溺,精魄永淪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濱,生也有涯,盍終于天命;死而不吊,重棄于人倫。

    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家之戒。

    所有今年觀潮,并依常例,其軍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罰。

    "自後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向有前輩作《看弄潮詩》雲:"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白旗輕。

    不因會吃翻頭浪,争得天街鼓樂迎。

    "且帥府節制水軍,教閱水陣,統制部押于潮未來時,下水打陣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動鼓吹,前面導引,後擡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幟滿船,上等舞槍飛箭,分列交戰,試炮放煙,捷追敵舟,火箭群下,燒毀成功,鳴鑼放教,賜犒等差。

    蓋因車駕幸禁中觀潮,殿庭下視江中,但見軍儀于江中整肅部伍,望阙奏喏,聲如雷震。

    餘扣及内侍,方曉其尊君之禮也。

    其日帥司備牲禮、草履、沙木闆,于潮來之際,俱祭于江中。

    士庶多以經文,投于江内。

    是時正當金風薦爽,丹桂飄香,尚複身安體健,如之何不對景行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