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慶四明志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翼】
蟜潭縣南三十裡
幽欄潭縣東南一十五裡
馬嶺泉縣東三十裡
白杜河縣東三十裡唐元和十四年縣令趙察開溉金溪民田凡四百餘頃
新婦湖縣東五裡
耀碑潭縣東一裡俗傳有賢宰政清則其流澄清透缾泉耀碑潭之東其水蓄之以甆器而水透器外故以為名有痼疾者飲之即愈
清甘泉縣城内雖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馮多福嘗記之
渠堰碶閘
莼湖塘小閘縣北七裡
砂堰碶縣北一十五裡
進林小閘縣北二十裡
大馬碶縣北二十裡
劉大河碶縣北二十五裡皇朝熙甯間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創建其後寖廢建炎二年元章有請于縣重修焉
樸木碶縣北二十三裡
下塘碶縣北三十裡
吳山碶縣北三十裡
吳家碶縣北三十裡
昆山碶縣北三十裡
大歐碶縣北五十五裡
常浦碶在北渡之南距縣三十五裡界于鄞縣兩縣三鄉所仰之水利也
進林碶縣東北長壽金溪兩鄉通溉鄞之鄞塘民田數千頃皇朝紹興十三年重修
資國碶縣南五裡
普平港口閘縣南一十五裡
王莊碶縣南二十裡
新溪碶縣東十五裡
考到碶縣東二十裡
湖芝碶縣東二十裡
錢堰碶縣東二十五裡
橋梁
縣橋【縣東南一十步皇朝太平興國八年建宣和初令周因重建立亭其上榜曰嘉會建炎兵燬亭廢橋
存】
慶登橋【縣東二裡舊名謝鳳橋一曰東橋皇朝淳化二年建政和八年令周因立亭其上榜曰豐樂紹興十九年重建改今名舊志載世?布袋和尚澡身橋下一鉢随流而漂招之即回至今逆流按此水之源來自縣西黃牛村自西流東過石闼至西河其流自北而南僅百餘步合于方碶而入于溪此葢水勢所趨非逆流也】
新橋【縣東三裡先是溪流溢涸無常橋以石為步步防其流若古之七星橋然上流漲則石轉移下潮長則步漸濕民常病之嘉定中令馮多福疊石為柱前鋭後平以破水勢亘版其上上流漲則逾橋而過橋不為動下潮長則不及橋之版者常一二尺往來始便】
東市石橋【縣東四裡皇朝端拱元年建政和中置亭其上改曰通濟建炎兵燬亭廢橋存】新婦湖橋【縣東五裡湖頭有新婦祠故名皇朝紹興二十一年建上覆以屋久而圯邑人修職郎汪
伋重修】
惠政橋【縣東北三裡舊名善勝又名通剡皇朝乾徳二年建後為洪水所壊大觀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顧文記之架木為梁覆以廈屋率十稔一易開禧初令趙彥绾因民之弗堪告之曰與其累修而累壊孰若一勞而永逸民勸趨之随赀髙下協力鸠工易之以石下為雙洞又有小洞以洩怒水髙廣十倍于前車馬往來如履平地兩旁護以石欄東西接兩市南路入天台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馮多福猶以兩堤未堅缜複甃之賦詠者甚多有題洞底者曰鑿開蒼壁玉棱層疊作溪橋兩洞成影落波心雙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鼇頭近接東西市鲸背平分南北程須信巨川從此濟區區溱洧浪傳名】
下霍橋【縣東一十五裡】
光徳橋【縣北二十裡俗名江口橋四明之水來自越經大小晦山過公塘出泉口而合于大江故曰江口上接奉化港下迎北渡潮道為明越要沖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沈溺秉義郎李珂家其側捐廪建橋長二百三十尺廣二十尺慮他日朽腐豫儲倉粟其子孫以時修治張嗣良記之後為洪潦所壞不治者八年李氏複修之而力不逮修職郎汪伋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廈屋二十有六楹乃紹熙三年也宣教郎王時會記】
廣濟橋【縣北二十五裡俗名南渡橋在市中皇朝建隆二年僧師悟始建土橋其後邑士徐覃易之以木皇祐中令王泌重建長三百尺濶三丈髙視濶倍之中圮紹聖四年主簿李肅重建久複圮紹熙改元邑人修職郎汪伋捐已費又新之甃兩岸立石柱乃布闆其上覆以廈屋髙廣堅麗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潮生潮落舟人率檥纜于此】
常浦橋【縣北三十五裡】
津渡
東宿渡【縣東六十裡自此?船折海二百裡兩潮而至象山陳山渡】
袁村渡【縣東南五十裡自此?船兩潮至陳山渡】
北渡【縣北五十裡界于鄞舊系民間買撲負擔而渡者率困于篙師之多取慶元中邑人修職郎汪伋白于郡以私帑先與之抱納官錢複自造巨舟廪給渡頭一家以主之往來負擔者人取錢三文以充輸官之用士夫僧道則免迄今四十餘年人甚便之倉使齊碩攝郡時有聞官攙撲者守胡榘至謂本自汪氏為利民計俾仍舊】
南渡【縣北二十五裡舊以舟渡後易以橋見橋梁門】
宦江渡
施家渡
叙産
土産已見郡志布帛之品惟此邑之絁輕細而密非他邑所能及若星嶼之江鲒埼之蝤蛑雙嶼之班蝦袁村之魚鲊裡港之鲈魚霍鼠之香螺橫山之吹沙魚雪窦之榧子城西之楊梅泉溪之燕筍公塘之柿栗杖錫之山芥沙堰之薯藥皆其特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