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越録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松徑至寺,寺蓋晉王羲之蘭亭。
山林秀潤,氣象開敞。
寺右臂長岡達橋亭,植以松桧,疑人力所成者。
法堂後砌筒引水,激高數尺。
堂後登階四五十級,有照堂,兩旁修竹,木樨盛開,軒檻明潔。
又登二十餘級,至方丈,眼界頗闊。
寺右王右軍書堂,庭下皆杉竹,觀右軍遺像。
出書堂,徑田間百餘步,至曲水亭,對鑿兩小池,雲是羲之鵝池、墨池。
曲水乃汙渠,蜿蜒若蚓,必非流觞之舊,斟酌當是寺前溪,但歲久失其處耳。
由曲水亭穿小徑涉溪,複出官道數裡,買舟泛鑒湖。
湖多堙為田,所存僅如溪港然。
秋水平岸,菰蒲青蒼,會稽、秦望、雲門諸山,互相映發,城堞樓觀,跨空入雲,耳目應接不暇。
入水門過南堰,曆府學、天慶觀,至禹迹寺門。
舍舟外氏寓,舍此寺。
拜外祖母溫國錢夫人、伯舅、叔舅,溫國八十一矣,氣貌視聽才類五六十人。
與叔度同館于書室。
三日,遊外氏園,有梅坡、月台、菊潭、杞菊堂、竹隐、蒲澗、桔洲,因寺廢地葺治之,十六七成矣。
最勝者梅坡,繞亭皆梅,前對蒲澗、桔洲,野水灣環,島溆掩映,如在江湖。
而竹隐一徑深幽,階庭清閟,亦其次也。
又過義恩師院。
院與杞菊堂鄰,十年前嘗識之。
午後,自園後門,穿僧庵,度小橋,轉三兩曲,至圓通寺。
舊乃興福寺子院,去歲廢,興福入圓通,合二為一,掃地更新,面勢端直,殿庑華敞,殿後猶未畢工。
循舊路複穿園中歸。
園後邊河,岸木成陰。
舅氏雲:“此即蜀桤木也。
”植之方數年,往時表裡無障蔽,今不複見道上車馬矣。
杜子美所謂“飽聞桤木三年大”,信然。
是日薄陰。
四日,飯已,侍伯舅同叔度、詹季章(徽之),泛小舟出南堰,繞城緣鑒湖。
訪蘇仁伸、計議(師德)于偏門外,皆前日初至所曆也。
□頗穩惬,砌下瑞香兩本,面皆丈餘。
仁仲,蘇子容丞相孫,緻仕閑居,年垂八十,道前輩事,亹亹不厭。
出舊書數種,《管子》後子容手書:“慶曆乙酉,家君面付。
”猶蘇河陽所藏也。
紙尾銘款雲:“惟蘇氏世官,學以儒,何以遺後,其在此書。
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聖賢可及。
”其曰書秩銘戒者,子容所識;其曰先公銘戒者,銘語亦同,蓋子容之子所識也。
背多廢箋簡,刺字異今制者,末雲牒件狀如前,謹牒如前輩所記,署銜多杭州官稱,子容雲:知府舍人乃知杭州時也。
歸舟煙雨晻霭,遊大能仁寺,闳壯光麗,甲于會稽,重殿複閣,金碧相照。
寺吳越錢氏所建,頹廢久矣,新于今主僧常坦之手,二十年前見坦于此寺,方為闆下僧。
相與步敗檐毀垣間慨然有興作意,具道規模次弟,果不愆其素。
有志者,事竟成。
如此然,益知民力之困也。
五日,義恩師約飯,偕者蘇仁仲,伯舅、叔舅、潘叔度、詹季章、丁茂才(松年)、七六表弟。
中食,開霁,晴光發窗,心目頗快。
飯罷複陰。
晚步過寺橋,曆沈氏、李氏園,皆荒蕪,獨修竹猶森然。
六日,偕石天民(鬥文)、潘叔度自寺橋直道過群庠。
道旁多流水喬木,殊不類廛市。
教授廳後環碧亭小愒。
環亭皆水,敗荷折葦,秋思甚濃。
石應之(宗昭)、高應朝(宗商)亦繼來,遂自直舍入學。
夫子殿居中,修廊廣庭,長松錯列,講堂榜以“明倫”。
後有稽古閣,制作皆雄偉,而閣下尤勝,疏達開豁,擁牆密竹如雲。
晚冒雨歸。
七日,雨,不可出,過詹季章位小閣,因重屋樓闆其間,縱三弓,橫半之,南北取屋山為明,遠山竹樹曆曆如畫。
蘆簟仰承穹窿若船背,幽潔極可愛,名以越舲,其狀真類小舟也。
八日,早過大中戒珠寺,王右軍故宅也。
屋多人少,頗牢落。
門有兩池,亦稱右軍鵝池、墨池,略無意趣,政如天章者,皆後人強名之耳。
殿後地漸峻,石應之寓居在焉,遂與應之登雪軒。
軒占卧佛殿右偏,湖山聚落,皆來獻狀
山林秀潤,氣象開敞。
寺右臂長岡達橋亭,植以松桧,疑人力所成者。
法堂後砌筒引水,激高數尺。
堂後登階四五十級,有照堂,兩旁修竹,木樨盛開,軒檻明潔。
又登二十餘級,至方丈,眼界頗闊。
寺右王右軍書堂,庭下皆杉竹,觀右軍遺像。
出書堂,徑田間百餘步,至曲水亭,對鑿兩小池,雲是羲之鵝池、墨池。
曲水乃汙渠,蜿蜒若蚓,必非流觞之舊,斟酌當是寺前溪,但歲久失其處耳。
由曲水亭穿小徑涉溪,複出官道數裡,買舟泛鑒湖。
湖多堙為田,所存僅如溪港然。
秋水平岸,菰蒲青蒼,會稽、秦望、雲門諸山,互相映發,城堞樓觀,跨空入雲,耳目應接不暇。
入水門過南堰,曆府學、天慶觀,至禹迹寺門。
舍舟外氏寓,舍此寺。
拜外祖母溫國錢夫人、伯舅、叔舅,溫國八十一矣,氣貌視聽才類五六十人。
與叔度同館于書室。
三日,遊外氏園,有梅坡、月台、菊潭、杞菊堂、竹隐、蒲澗、桔洲,因寺廢地葺治之,十六七成矣。
最勝者梅坡,繞亭皆梅,前對蒲澗、桔洲,野水灣環,島溆掩映,如在江湖。
而竹隐一徑深幽,階庭清閟,亦其次也。
又過義恩師院。
院與杞菊堂鄰,十年前嘗識之。
午後,自園後門,穿僧庵,度小橋,轉三兩曲,至圓通寺。
舊乃興福寺子院,去歲廢,興福入圓通,合二為一,掃地更新,面勢端直,殿庑華敞,殿後猶未畢工。
循舊路複穿園中歸。
園後邊河,岸木成陰。
舅氏雲:“此即蜀桤木也。
”植之方數年,往時表裡無障蔽,今不複見道上車馬矣。
杜子美所謂“飽聞桤木三年大”,信然。
是日薄陰。
四日,飯已,侍伯舅同叔度、詹季章(徽之),泛小舟出南堰,繞城緣鑒湖。
訪蘇仁伸、計議(師德)于偏門外,皆前日初至所曆也。
□頗穩惬,砌下瑞香兩本,面皆丈餘。
仁仲,蘇子容丞相孫,緻仕閑居,年垂八十,道前輩事,亹亹不厭。
出舊書數種,《管子》後子容手書:“慶曆乙酉,家君面付。
”猶蘇河陽所藏也。
紙尾銘款雲:“惟蘇氏世官,學以儒,何以遺後,其在此書。
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聖賢可及。
”其曰書秩銘戒者,子容所識;其曰先公銘戒者,銘語亦同,蓋子容之子所識也。
背多廢箋簡,刺字異今制者,末雲牒件狀如前,謹牒如前輩所記,署銜多杭州官稱,子容雲:知府舍人乃知杭州時也。
歸舟煙雨晻霭,遊大能仁寺,闳壯光麗,甲于會稽,重殿複閣,金碧相照。
寺吳越錢氏所建,頹廢久矣,新于今主僧常坦之手,二十年前見坦于此寺,方為闆下僧。
相與步敗檐毀垣間慨然有興作意,具道規模次弟,果不愆其素。
有志者,事竟成。
如此然,益知民力之困也。
五日,義恩師約飯,偕者蘇仁仲,伯舅、叔舅、潘叔度、詹季章、丁茂才(松年)、七六表弟。
中食,開霁,晴光發窗,心目頗快。
飯罷複陰。
晚步過寺橋,曆沈氏、李氏園,皆荒蕪,獨修竹猶森然。
六日,偕石天民(鬥文)、潘叔度自寺橋直道過群庠。
道旁多流水喬木,殊不類廛市。
教授廳後環碧亭小愒。
環亭皆水,敗荷折葦,秋思甚濃。
石應之(宗昭)、高應朝(宗商)亦繼來,遂自直舍入學。
夫子殿居中,修廊廣庭,長松錯列,講堂榜以“明倫”。
後有稽古閣,制作皆雄偉,而閣下尤勝,疏達開豁,擁牆密竹如雲。
晚冒雨歸。
七日,雨,不可出,過詹季章位小閣,因重屋樓闆其間,縱三弓,橫半之,南北取屋山為明,遠山竹樹曆曆如畫。
蘆簟仰承穹窿若船背,幽潔極可愛,名以越舲,其狀真類小舟也。
八日,早過大中戒珠寺,王右軍故宅也。
屋多人少,頗牢落。
門有兩池,亦稱右軍鵝池、墨池,略無意趣,政如天章者,皆後人強名之耳。
殿後地漸峻,石應之寓居在焉,遂與應之登雪軒。
軒占卧佛殿右偏,湖山聚落,皆來獻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