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台記事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駕幸鐘山仙洞,詹同文應制詩雲:大駕春晴臨寶地,鐘山老翠擁金仙。
瑤花如雨三千界,紫氣成龍五百年。
風送香煙浮衮服,池涵樹影拂青天。
詞臣侍從何多幸?安得詩才似湧泉。
石城關邊有清江樓、石城樓,三山門外有集賢樓,皆洪武間建,以聚四方賓客。
閱江樓在獅子山上,本朝宋濂奉敕撰記,有雲: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
逮我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實蟠繞其下因地雄勝,诏建樓于巅,與民同遊觀之樂,遂名為閱江。
一覽之樓,萬象森列,豈非天下之偉觀?與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聖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不油然而興耶? 初監生曆事,諸司皆旦往夜歸,号舍往返十餘裡。
太祖一日命察諸司官吏等,獨戶部曆事監生不至,逮問對曰:苦道達行不前爾。
上始知之,因給曆事監生驢錢,令賃驢而行。
高皇後足最大,上嘗戲之曰:焉有婦人足大如此,而貴為皇後乎?後答曰:若無此足,安能鎮定得天下? 元宵都城張燈,太祖微行至聚寶門外,見民間張一燈,上繪一大足婦人,懷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婦人大足之讪,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餘口,鄰裡俱發充軍。
寶志葬處在鐘山獨龍之阜,太祖建大内宮殿于鐘山,将遷之,蔔之不報。
乃曰:假地之半遷瘗微偏,當一日享爾一供。
乃得蔔,發其冢,金棺銀椁,因函其骨移瘗建靈谷寺衛之,立浮屠于函上,覆以無梁磚殿,所費巨萬,仍賜莊田三百六十所,日食其一以為永業。
《禦制文樹碑記》:績霹靂震,其碑再樹再擊。
上曰:志不欲為吾績耳。
乃寝不樹。
志本釋氏,齊武帝迎入華林園,屢有靈顯,宋元加号道林真覺晉濟禅師。
太祖時,整容匠杜某專事,上梳栉修甲。
一日上見其以手足甲用好紙裡而懷之,上問将何處去?杜對聖體之遺,豈敢狼籍?将歸謹藏之。
上曰:汝何詐耶?前後吾指甲安在?杜對見藏奉于家。
上留杜,命人往取甲。
其家人從佛閣上取之,以朱匣盛,頓香燭供其前。
比奏,上大喜,謂其誠謹知禮,即命為太常卿。
後卒葬于宋西甯晟茔側,至今猶有表題曰:太常卿杜公之墓。
太祖進膳有發,召問光祿官,對曰:非發也,龍須耳。
因即埒須得一二莖遂叱去不複問。
洪武中,京師有校尉與鄰婦通。
一晨校瞰夫出,即入門登床,夫複歸,校伏床下,婦問夫曰:何故複回?夫曰:見天寒,思爾冷來添被耳。
乃加覆而去。
校忽念彼愛妻至此,乃忍負之,即取佩刀殺婦而去。
有賣菜翁常供蔬婦家,至是入門,見無人即出,鄰人執以聞官,翁不能明,誣伏。
獄成,将棄市,校出呼曰:某人妻是我殺之,奈何要他人償命乎?遂白監決者,欲面奏,監者引見。
校奏曰:此婦實與臣通,其日臣聞其夫語雲雲,因念此婦忍負其夫,臣在床下一時義氣發作就殺之,臣不敢欺,願賜臣死。
上歎曰:殺一不義,生一無辜可嘉也。
即釋之。
洪武中,歐陽都尉挾四妓飲,事覺,逮妓急,妓分必死,大毀其貌以往。
一老胥謂曰:予我千金能免爾死。
妓與之半,胥曰:上位神聖,甯不知若曹之侈肆?慎不可欺,當如常貌,更加飾耳。
妓曰:何如?曰:須沐浴靓潔,以脂粉香澤面與身,令香透徹而肌理極其妍豔,首飾衣裝悉以金寶錦繡,雖裡衣亵裙不可以寸素間之,務窮盡妖麗,能奪目蕩心則可。
問其詞,一味哀呼而已。
妓從之。
比見上,上令自陳,妓無一言,上顧左右曰:綁起殺了。
妓解衣就縛,自外及内備極華爛,繪彩珍具堆積滿地,照耀左右,至裸體膚肉如玉香聞遠近。
上曰:個小妮子使我見也當惑了,那厮可知俚?即叱放之。
天禧寺浮圖災(即古長千寺),有司奏入,上命兵馬督人遙衛于外,令勿救火。
寺既燼,命盡取其灰投于江,即其基建大刹,立塔十三重,賜名大報恩寺,雄麗甲海内焉(或曰永樂中事)。
瑤花如雨三千界,紫氣成龍五百年。
風送香煙浮衮服,池涵樹影拂青天。
詞臣侍從何多幸?安得詩才似湧泉。
石城關邊有清江樓、石城樓,三山門外有集賢樓,皆洪武間建,以聚四方賓客。
閱江樓在獅子山上,本朝宋濂奉敕撰記,有雲: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
逮我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實蟠繞其下因地雄勝,诏建樓于巅,與民同遊觀之樂,遂名為閱江。
一覽之樓,萬象森列,豈非天下之偉觀?與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聖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不油然而興耶? 初監生曆事,諸司皆旦往夜歸,号舍往返十餘裡。
太祖一日命察諸司官吏等,獨戶部曆事監生不至,逮問對曰:苦道達行不前爾。
上始知之,因給曆事監生驢錢,令賃驢而行。
高皇後足最大,上嘗戲之曰:焉有婦人足大如此,而貴為皇後乎?後答曰:若無此足,安能鎮定得天下? 元宵都城張燈,太祖微行至聚寶門外,見民間張一燈,上繪一大足婦人,懷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婦人大足之讪,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餘口,鄰裡俱發充軍。
寶志葬處在鐘山獨龍之阜,太祖建大内宮殿于鐘山,将遷之,蔔之不報。
乃曰:假地之半遷瘗微偏,當一日享爾一供。
乃得蔔,發其冢,金棺銀椁,因函其骨移瘗建靈谷寺衛之,立浮屠于函上,覆以無梁磚殿,所費巨萬,仍賜莊田三百六十所,日食其一以為永業。
《禦制文樹碑記》:績霹靂震,其碑再樹再擊。
上曰:志不欲為吾績耳。
乃寝不樹。
志本釋氏,齊武帝迎入華林園,屢有靈顯,宋元加号道林真覺晉濟禅師。
太祖時,整容匠杜某專事,上梳栉修甲。
一日上見其以手足甲用好紙裡而懷之,上問将何處去?杜對聖體之遺,豈敢狼籍?将歸謹藏之。
上曰:汝何詐耶?前後吾指甲安在?杜對見藏奉于家。
上留杜,命人往取甲。
其家人從佛閣上取之,以朱匣盛,頓香燭供其前。
比奏,上大喜,謂其誠謹知禮,即命為太常卿。
後卒葬于宋西甯晟茔側,至今猶有表題曰:太常卿杜公之墓。
太祖進膳有發,召問光祿官,對曰:非發也,龍須耳。
因即埒須得一二莖遂叱去不複問。
洪武中,京師有校尉與鄰婦通。
一晨校瞰夫出,即入門登床,夫複歸,校伏床下,婦問夫曰:何故複回?夫曰:見天寒,思爾冷來添被耳。
乃加覆而去。
校忽念彼愛妻至此,乃忍負之,即取佩刀殺婦而去。
有賣菜翁常供蔬婦家,至是入門,見無人即出,鄰人執以聞官,翁不能明,誣伏。
獄成,将棄市,校出呼曰:某人妻是我殺之,奈何要他人償命乎?遂白監決者,欲面奏,監者引見。
校奏曰:此婦實與臣通,其日臣聞其夫語雲雲,因念此婦忍負其夫,臣在床下一時義氣發作就殺之,臣不敢欺,願賜臣死。
上歎曰:殺一不義,生一無辜可嘉也。
即釋之。
洪武中,歐陽都尉挾四妓飲,事覺,逮妓急,妓分必死,大毀其貌以往。
一老胥謂曰:予我千金能免爾死。
妓與之半,胥曰:上位神聖,甯不知若曹之侈肆?慎不可欺,當如常貌,更加飾耳。
妓曰:何如?曰:須沐浴靓潔,以脂粉香澤面與身,令香透徹而肌理極其妍豔,首飾衣裝悉以金寶錦繡,雖裡衣亵裙不可以寸素間之,務窮盡妖麗,能奪目蕩心則可。
問其詞,一味哀呼而已。
妓從之。
比見上,上令自陳,妓無一言,上顧左右曰:綁起殺了。
妓解衣就縛,自外及内備極華爛,繪彩珍具堆積滿地,照耀左右,至裸體膚肉如玉香聞遠近。
上曰:個小妮子使我見也當惑了,那厮可知俚?即叱放之。
天禧寺浮圖災(即古長千寺),有司奏入,上命兵馬督人遙衛于外,令勿救火。
寺既燼,命盡取其灰投于江,即其基建大刹,立塔十三重,賜名大報恩寺,雄麗甲海内焉(或曰永樂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