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汝。
烈婦曰:昔為鄭氏婦,今屠兒婦矣,尚安居此?柩既舉,烈婦扶柩出,人莫能阻。
至喪所,晝夜哀啼不辍,路人聞之,莫不殒涕。
其兄慰之曰:汝娠未娩,盍存孤以延夫後,不猶愈于死乎?烈婦曰:他人處常,妹所處者變也。
縱生孤,孰能容之?有死而已。
絕粒七日不死,複雉經,與欽舍合葬郡治洲仔尾海岸間。
婦幼習文史,工書、知大體,實秉母教,亡年二十。
既葬,台人士常見監國乘馬呵殿往來,或時與烈婦并出,容服如生,導從甚盛,人以為神雲(同上)。
明甯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大祖九世孫遼王後,長陽郡王次子也。
始授輔國将軍。
崇祯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
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于建業,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國将軍,令同長陽守浙之甯海縣。
乙酉夏,浙西郡邑悉歸國朝,長陽率眷屬入閩,術桂尚留甯海,而鄭遵謙從紹興迎魯王監國。
時傳長陽至閩,存亡莫測,監國遂封術桂為長陽王。
鄭芝龍據閩,又尊唐王為帝,建号隆武,術桂奉表稱賀,隆武亦如監國所封。
後聞其兄尚存,已襲封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号讓兄次子承之。
隆武不允,改封甯靖,仍依監國,使督方國安軍。
丙戌五月,我師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甯海,覓海艇出石浦。
監國亦由海門來會,同至舟山。
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典隆武弗洽,知越州不守,監國出奔,故遣迎之。
術桂與監國乘舟南下,歲杪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
是時,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請甯靖王監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
功圍泉州,經月不下,鴻逵乃載淮王暨甯靖同至南澳。
值澳東故将李承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曆。
甯靖因入揭陽。
永曆令居鴻逵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
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
庚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甯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
及成功取台灣,甯靖辄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朝晡。
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
戊午,聞靖海将軍調集水軍樓船進讨,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
甯靖獨憂之。
常言台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
癸亥六月,我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
甯靖告其媵妾曰:我死期已至,汝輩可自便。
媵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人佥對雲:王能全節,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
願賜尺帛,遂各冠笄,同缢于中堂。
甯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發,保全遺體,遠潛外國。
今交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發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甯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
屆時,則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其印绶,将甯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
凡耆士老幼俱入列拜,甯靖答拜訖,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發,于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
書罷結帛于粱自經。
且曰:『我去矣』。
遂絕。
衆扶之下,顔色如生。
越十日,藁葬于鳳山縣長治裡竹滬莊,與元妃合焉。
不封不樹。
妾媵五棺,埋于魁鬥山,去王墓三十裡,今稱為五妃墓。
甯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俨鉁為後,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
沈瑞,國朝襲封續順公,鎮潮州。
其仲曰珽,逆耿之變,僞藩鄭經附之。
經寇粵,以瑞家屬及珽遷台,居永康裡。
經遇之厚,妻以鄭斌女。
辛酉傅為霖謀叛鄭,事覺被戮。
以瑞與謀,囚其家屬,獨鄭氏發歸。
氏不肯,請同系。
珽告瑞曰:我家蒙國厚恩,奈何甘受制于此,〔宜早為計。
瑞曰:『吾志決矣』。
命珽結缳。
瑞将就缳,不能及,珽扶之。
珽拜于地。
俟氣絕扶之下,即自投缳〕。
瑞妻妾二人見瑞殁,皆自盡。
有同母女弟年十六,聞之大恸曰:一家俱亡,留此無益也。
亦自經死。
靖海侯施琅破澎湖,鄭克塽乞降表雲:『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曆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
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
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
是以臣祖鄭成功筚路以辟東土,臣父經韎韋而雜文身。
甯敢負固重險,自拟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栖海角而已。
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威,莫求縮地之術。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雲翳而乍消。
苟修文德,以來遠人,甯事勝心,而焚海内?乃者舶舻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血氣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
顔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
昔也威未見德,無怪鳥駭于虞機;今也悟已知迷,敢後鱗遊于仁圃。
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
遠柔而迩甯,形民固無心于醉飽;貳讨而服舍,依魚自适性于淵泓。
夫且問黃耇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焉已哉』。
又上降表雲:『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事,有乖傾向之誠。
迩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箪壺緩迎于周旅,幹羽煩舞于虞階。
自省重愆,緻勞薄伐。
仰睹聖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
逆者亡,順者昌,乃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讨,服而舍,諒聖主與人之甚寬。
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于東方。
業巳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示以複居故土,不敢主張。
臣思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士以輸誠。
茲特繕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幅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馮錫範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赍赴軍前繳奏。
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
數千裡之封疆,悉歸土宇;百餘萬之戶口,并屬版圖。
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下之,均沾雨露之濡。
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陬之襁負恐後。
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系南人,不谙北土。
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
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銜結。
至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轸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将領,一體垂仁。
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産業,俱行賜複。
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
使夫群情允洽,共鼓舞于春風;萬彙熙恬,同詠遊于化日。
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
甲子夏四月,徙克塽燕京,封漢軍公(「舊志」)。
朱氏,前明魯王女也。
聰慧知書,工針繡,适南安儒士鄭哲飛,生一男三女。
哲飛殁,扶姑挈兒渡台,依甯靖王。
康熙癸亥,我師克澎湖,甯靖将自盡,氏欲從死。
甯靖谕以姑存兒幼。
氏涕泣奉姑,攜兒别居,勤女紅、忍饑凍十餘年;女嫁姑亡,子且繼殁,遂持長齋,孀居五十餘年,冰操無玷。
壽八十餘終。
黃堂壯女棄娘,年十九,适傅為霖次子璇為妻。
為霖以叛故,父子俱受極刑,家屬發配。
氏兄铨為氏營救得免。
方璇之被系也,氏猶望其生。
及遇害,決意身殉。
其兄多方慰之,氏泣曰:今日之事,子為父死,妻為夫亡,不再計矣。
遂自缢。
聞者哀之。
鄭氏宜娘,年十八,适謝燦。
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氏朝夕号泣,将以死殉。
鄰妪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奈何?氏曰:予惟知從一之義耳,他非所知也。
遂投缳死。
僞天興州為建坊于禾寮港街。
寓賢 王忠孝,字愧兩,惠安人,前明進士,以戶部主事搉關劾太監,忤旨,廷杖下獄。
後戍邊,士卒千餘赴都門泣留,三年乃免。
國變家居,杜門不出。
康熙三年甲辰,偕廬若騰入台,日與流寓諸人放意詩酒,作方外侶。
居四年卒。
辜朝薦,字在公,粵之揭陽人,登崇祯戊辰進士。
始任江南安慶推官,曆掌谏垣,留京卿,與黃奇遇、羅萬傑、郭之奇,号為四駿。
初栖浯島,繼入台卒。
一子文麟,長回粵,登國朝進士,為安溪令。
沈佺期,字雲又,号複齋,安南人。
崇祯癸未進士,官右副都禦史。
明亡,絕意仕進。
後至廈門,謝客,遂入台,以醫藥濟人。
壬戌秋,卒于台。
沈光文,号斯庵,浙之鄞縣人,文恭公一貫之族孫也。
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晉太仆少卿,奉差廣東監軍。
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
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人赍書币招之,不赴。
将往泉州,船過圍頭洋遇飓風,瓢至台,鄭成功以客禮見之。
及經嗣,光文作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
旋于目加溜灣社教讀,以醫藥活人,因家焉。
工詩賦,所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浯州人,前明進士。
莊烈帝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
疏劾督師楊嗣昌,升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
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有惡其太直者。
外遷甯紹兵備道。
頻行,劾兵備陳國興,既至浙,興利革弊,兩郡士民有盧菩薩之謠。
鼎革後,遯迹澎湖,杜門著述,詩文甚富。
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隆武舉人,富著述,豐神秀整。
居永康裡,題其茅亭曰「夢蝶處」。
日誦佛經,人稱李菩薩雲。
卒葬新昌裡。
張士■〈木郁〉,惠安人也。
萬曆丙辰進士礦之孫。
八歲補弟子員,登崇祯癸酉副榜。
康熙甲寅,耿逆之變,避難于浯、廈、漳、澄間。
己巳,遁迹來台,居東安坊,杜門不出,持長齋,日惟焚香煮茗,以書史自娛。
辟榖三年,惟啖茶果,年九十有九卒。
張灏,字為三,同安縣人。
由進士官兵部職方司郎中。
初隐于大嶝,庚申自廈門至台。
康熙癸亥,施将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卒。
年九十五矣。
張瀛,字洽五,為三之弟,登壬午賢書,未受職,同其兄處大嶝。
庚申自廈門至台,辛酉以病卒,時年八十四。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
好遠遊,意興甚豪。
遍曆閩幕。
康熙丁醜,以釆磺來台,着「稗海紀遊」一書,多摭拾台中逸事。
所賦詩,亦有可傳者。
俞荔,莆田人,解元進士,為廣東長甯令。
乾隆戊午,過海東書院,着「複性篇」(俱「舊志」)。
按藍鼎元、陳夢林初稿從「舊志」列「寓賢」,沈瑞等九人列逸事。
訂稿以藍、陳升附「軍志」「藍廷珍傳」,沈瑞等改列「寓賢」。
但沈瑞妻列「逸事」,瑞不當入寓賢;茲錄王忠孝等八人,添二張及郁永河為「寓賢」,瑞與妻合一傳,仍列「逸事」,複改「逸事」為「遺事」。
方伎 曾明訓,字泗濱,号曰唯,鳳山庠生,居東安坊。
天分高朗,得異傳,精占驗,為人擇地選課有奇中。
甯靖王雅器重之。
盧周臣,東安坊人,吟詠自娛,清雅可欽。
善淡墨山水人物,随意揮灑,并臻佳妙。
許遠,字程意,鎮北坊人,邑庠生。
性高雅,工書畫。
與之遊者,得其墨迹,棄為家珍。
晚年懶于應酬,往往多金求之不可得。
王之敬,字笃夫,一字蓮峰,号竹冠道人,太學生。
詩古文辭脍炙人口;兼擅書畫。
每下筆,悉入妙品。
當道器之。
孫朱疐,字非叔,号悔園,邑庠生。
工琴,尤長行草書,有董元宰筆意。
徐元,字凱生,甯南坊人,精繪花鳥;作八分、大小篆尤入妙。
不苟下筆;而性喜飲。
或置酒邀之,數鬥不醉,騁意揮毫,日數十幅。
年八十終。
林元俊,字份生,太學生;本廈門人,徙居台灣。
善奕精醫,俱為海外國手。
時揮毫作竹石及草書,縱機如意,瘦硬入古。
釋澄聲,号石峰,海會寺住持也。
戒行素着。
擅書畫,好吟詠,尤善手談。
有司聞其名,多就訪之。
時或苦旱,延以祈雨屢驗。
釋照明,号喝若,漳州人。
駐錫彌陀寺,日夜課誦不辍。
時寫蘭菊,飄逸絕倫。
釋志願,号逢春,漳州人,銳志苦修。
居竹溪寺數十年,暮鼓晨鐘,諷誦自警,雖大風疾雨不廢也。
又精風鑒,所評品者,皆有後驗。
士人重之(以上俱「舊志」)。
張钰,字質堅,号彬園,雍正乙卯武舉。
幼攻舉子業,旁及六藝。
善草書,畫無不工;而尤精于龍虎。
其縱筆揮灑,光怪陸離,懸之壁間,蒸蒸吐氣。
生平笃行孝弟,姻睦戚族。
其為人光明磊落,無瑣瑣龌龊态,故人鹹樂與遊焉(洪禧記錄)。
莊敬夫,号桂園,西定坊人,以水墨畫著名。
山水、人物、草木、花鳥,意到筆随,各臻其妙。
每脫藁,人辄閟以為家珍。
今畫家多摹其松鹿以行世,然卒無及其工妙者(洪禧記錄)。
徐恢缵(原名恢元),字遜齋,西定坊人,邑增廣生。
畫品工絕;山水、花鳥、人物,俱為衆所珍。
性剛介不屑逢迎。
岐黃之術,濟人尤多(陳廷瑜記錄)。
吳廷慶,字呈章,西定坊人,郡學增廣生。
天分高朗,醫理精工,診症發藥,投之多效。
聞人有疾,不待納履而行(陳廷瑜記錄)。
陳必琛,字星千,自号别一崖道人,邑武生。
工八分書,畫山水人物各臻其妙;而擅長尤在丹青。
凡仕台者,必求其輿地風俗圖,以資考鏡。
又善鑒别古今器玩、篆刻圖章,于琴筝笙箫諸音備殚其技,當道器重之。
年七十二卒。
人有得其尺幅以為珍者(韓必昌記錄)。
釋蓮芳,号藕船,住持三官堂。
好吟詩,工書畫,究醫術,所著有浣花吟詩(陳廷瑜記錄)。
兵燹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秋七月,新港民吳球謀亂,伏誅。
球,新港東田尾人,好拳勇。
有朱佑龍者,詐稱前明後裔,能遁法,數往來其家,陰集黨夥謀亂。
鳳山縣吏陳樞之妻,球妹也,樞侵蝕課粟,官督之急,稱貸于球,球曰:粟不必完矣。
吾即日機事成,倉貯悉吾有也。
樞喜,因匿球家,尊佑龍為國師,招集漸衆。
其黨餘金聲,約保長林盛同舉事。
盛佰諾許,夜奔赴俯首告。
北路參将陳貴,率兵環其宅,獲球、樞、金聲等七人,訊之得實,皆杖斃,而佑龍竟莫知所向。
六十年(辛醜)夏四月己酉,南路賊翁飛虎等倡亂,丁巳敗官軍,進逼府治。
五月辛酉朔總兵歐陽凱、水師副将許雲、遊擊遊崇功等戰殁,府治陷。
甲子,賊推朱一貴為首,據府僭号。
庚午,總督覺羅滿保,自福州馳駐廈門,檄水師提督施世骠進剿,以南澳總兵藍廷珍統偏師佐之。
六月辛醜,官兵集澎湖,丙午入鹿耳門,遂複安平鎮。
壬子,複府治。
賊衆逃散,閏月丁卯,獲一貴、飛虎等,械送京師,磔之。
餘黨各正法。
上年有高永壽者,首報傀儡山後朱一貴聚衆謀逆,鞫之無實,枷示逐水。
是冬,天寒地震,民多失業,錢糧追呼逼迫,郡邑謠言肆起。
本年二月二十二日,總督覺羅滿保折奏,知府王珍居官辦事,任性不妥,請旨以汀州府知府高铎調補。
未至。
三月間,南路匪類吳外、翁飛虎等十六人,在槟榔林唱戲拜把,粵匪杜君英、陳福壽主之,詭稱一貴在其家,遠近喧傳,盟黨響應。
王珍攝鳳山縣篆,遣其次男同役往緝,混将鋸闆采捕之人需索株連,各予重杖。
吳外以他事被勾,逃入羅漢門内山。
飛虎方負債,為勢家所迫,乘機鼓煽,糾夥八十餘人,四月十九日,捏一貴名,豎旗岡山,搶汛塘軍器。
旁午入莊派飯,遇南路營把總帶兵遊巡,大呼遂之。
兵盡遁。
報至府,總鎮歐陽凱,遣右營遊擊周應龍帶兵四百名,于二十一日往捕。
時承平日久,台兵多募市井亡賴,内地抽撥者,半系換名頂替;倉皇調集,股栗不前。
是夜風雨,将旗吹折。
又調新港、目加溜灣、蕭壟、麻豆四社土番挑運軍裝,沿途縱令搶掠,劄二湳,殺良民四人;淫漢婦、燔民舍,複斃八人。
于是各裡社紛紛會立僞旗。
官軍頓楠仔坑,數日霪雨,多怨咨。
邑治新港番衆入府,沿街劫奪,縣官跟役逃散,不能禁,陰聽百姓毆殺之。
二十五日,岡山賊遁過淡水溪。
二十六日,官軍進屯赤山。
杜君英糾粵衆二千,與岡山賊合,遂掠新園搗陴頭。
二十七日,與官軍戰于赤山。
南路營把總林富、鎮标右營領旗王奇生、革職把總江先達等為前隊,俱陷殁。
應龍乘堅輿,督兵發炮,賊伏地無一傷者,驟薄官軍,莫能抵敵;又困泥濘,遂殲焉。
南路盡陷,守将苗景龍奔匿萬丹港漁廬,賊執殺之。
守備馬定國自刎死。
應龍夜奔五十裡,四鼓抵帥府。
是日遊擊劉得紫率兵往助,遇敗遽還。
二十八日,總鎮歐陽凱出駐春牛埔,文武各官,紛紛搬眷登舟。
王珍欲為死守計,同知王禮入告曰:道憲已登舟矣。
于是亦促裝,相與登舟。
鎮軍乏食,民有擔糜往饷者。
晦日賊抵府,鎮軍與戰,水師副将許雲自安平率其子方度、家丁吳國珍、千總趙奇奉、林文煌、把總李茂吉等入援,斬賊頗多。
賊退卻。
遊擊遊崇功自笨港奉調至,與雲同駐南教場拒賊。
五月朔黎明,府治内應,焚府庫,賊衆蜂起猬集,凱、雲、崇功俱戰死。
諸偏裨或死或執,事詳列傳中。
餘或遇賊而遁,或因敗而匿,凡三十餘員不具錄。
是日北路亦陷,守将羅萬倉死之;其妾蔣氏自缢以殉。
惟淡水營都司陳策以阻遠孤軍自保。
應龍逃回泉州。
台協中營把總李碩,赤山被傷,奔府,複奔舟;道标守備王國祥在鎮軍前,賊沖之,奔道舟;千總許自重在南教場,戰敗走入萬守備舟;水師中營遊擊張彥賢、守備淩進、左營守備萬奏平、右營遊擊王鼎、守備楊進、千總朱明,各駕哨船,見賊陷府,揚帆去。
中營千總劉清帶兵三十名伏路;鲲身右備把總鄭耀自打鼓港調回,協同伏路;見彥賢等去,相率随之。
左營把總陳福、右營把總尹成,皆血疾,家丁扶入舟,跟■〈舟宗〉以逃。
中營把總牛龍,分防蚊港奉調,初二日船抵鹿耳門,見府已陷,遂赴澎湖。
左營把總陳奇通,從笨港奉調,帶兵船二隻,初三日到鹿耳門,亦收歸澎湖。
台廈道副使梁文煊、知府攝鳳山縣事王珍、同知王禮、知縣吳觀域、縣丞馮迪、典史王定國、諸羅縣知縣朱夔、典史張青遠,各挾印信,于初二、初三等日,齊抵澎湖。
郡邑商民避難絡繹,海上風恬浪靜,輕■〈舟勺〉小艇,飛渡重洋,台航斷絕。
飛虎等議據府,難于統攝。
有朱祖者,長泰人,無眷屬,飼鴨鳳山之大武汀,鴨甚蕃,賊夥往來鹹款焉。
乃以祖冒為一貴。
初四日,自鳳山逆居道署,越日詭言,洲仔尾海中浮出玉帶七星旗,鼓吹往迎,以為造逆之符,僭号永和。
蓋慮賊黨之相并也。
十一日,祭天谒聖,歲貢林中桂等為之贊禮。
各穿戴戲場衣帽,騎牛或以紅綠色綢布裹頭,棹帷被體,多跣足,不娴拜跪。
是日遠近孩童數百,聚觀喧笑,忘乎其為賊也。
然行令頗嚴,掠民财物者,聞辄殺之;或民自撲殺,賊黨莫敢護。
有粵賊先年聘女府治,女嫌其貌寝不許,及是乃夜持刀挾淫之。
其母以告,一貴令捕殺于水仔尾。
粵黨以入府無所獲,且亂自粵莊始;而一貴非粵産,因有異謀。
飛虎等大殺之赤崁樓下,血盈渠。
杜君英乃遁往北路,嘯衆割據,狀殺閩人。
南路粵民賴君奏等,亦糾粵莊豎旗,賊黨遂成水火。
總督覺羅滿保聞變,一面具折奏聞,一面飛調南澳鎮總兵藍廷珍暨銅山營、閩安協中營,鎮閩将軍标右營、興化右營、督标左營、撫标中營、各遊擊,陸路提标中營、右營守備、後營進擊、福甯右營、漳州左營、汀州左營各遊擊,雲霄營、興化左營,泉州、漳浦、閩安各守備,管領陸路官兵,從水路齊赴廈門聽令;不使沿途騷擾。
初十日,輕騎減從,由省起程。
十一日,水師提督施世骠親統本标遊擊,帶兵登舟出海。
十四日,總督兼程抵
烈婦曰:昔為鄭氏婦,今屠兒婦矣,尚安居此?柩既舉,烈婦扶柩出,人莫能阻。
至喪所,晝夜哀啼不辍,路人聞之,莫不殒涕。
其兄慰之曰:汝娠未娩,盍存孤以延夫後,不猶愈于死乎?烈婦曰:他人處常,妹所處者變也。
縱生孤,孰能容之?有死而已。
絕粒七日不死,複雉經,與欽舍合葬郡治洲仔尾海岸間。
婦幼習文史,工書、知大體,實秉母教,亡年二十。
既葬,台人士常見監國乘馬呵殿往來,或時與烈婦并出,容服如生,導從甚盛,人以為神雲(同上)。
明甯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大祖九世孫遼王後,長陽郡王次子也。
始授輔國将軍。
崇祯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
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于建業,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國将軍,令同長陽守浙之甯海縣。
乙酉夏,浙西郡邑悉歸國朝,長陽率眷屬入閩,術桂尚留甯海,而鄭遵謙從紹興迎魯王監國。
時傳長陽至閩,存亡莫測,監國遂封術桂為長陽王。
鄭芝龍據閩,又尊唐王為帝,建号隆武,術桂奉表稱賀,隆武亦如監國所封。
後聞其兄尚存,已襲封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号讓兄次子承之。
隆武不允,改封甯靖,仍依監國,使督方國安軍。
丙戌五月,我師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甯海,覓海艇出石浦。
監國亦由海門來會,同至舟山。
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典隆武弗洽,知越州不守,監國出奔,故遣迎之。
術桂與監國乘舟南下,歲杪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
是時,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請甯靖王監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
功圍泉州,經月不下,鴻逵乃載淮王暨甯靖同至南澳。
值澳東故将李承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曆。
甯靖因入揭陽。
永曆令居鴻逵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
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
庚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甯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
及成功取台灣,甯靖辄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朝晡。
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
戊午,聞靖海将軍調集水軍樓船進讨,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
甯靖獨憂之。
常言台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
癸亥六月,我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
甯靖告其媵妾曰:我死期已至,汝輩可自便。
媵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人佥對雲:王能全節,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
願賜尺帛,遂各冠笄,同缢于中堂。
甯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發,保全遺體,遠潛外國。
今交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發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甯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
屆時,則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其印绶,将甯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
凡耆士老幼俱入列拜,甯靖答拜訖,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發,于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
書罷結帛于粱自經。
且曰:『我去矣』。
遂絕。
衆扶之下,顔色如生。
越十日,藁葬于鳳山縣長治裡竹滬莊,與元妃合焉。
不封不樹。
妾媵五棺,埋于魁鬥山,去王墓三十裡,今稱為五妃墓。
甯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俨鉁為後,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
沈瑞,國朝襲封續順公,鎮潮州。
其仲曰珽,逆耿之變,僞藩鄭經附之。
經寇粵,以瑞家屬及珽遷台,居永康裡。
經遇之厚,妻以鄭斌女。
辛酉傅為霖謀叛鄭,事覺被戮。
以瑞與謀,囚其家屬,獨鄭氏發歸。
氏不肯,請同系。
珽告瑞曰:我家蒙國厚恩,奈何甘受制于此,〔宜早為計。
瑞曰:『吾志決矣』。
命珽結缳。
瑞将就缳,不能及,珽扶之。
珽拜于地。
俟氣絕扶之下,即自投缳〕。
瑞妻妾二人見瑞殁,皆自盡。
有同母女弟年十六,聞之大恸曰:一家俱亡,留此無益也。
亦自經死。
靖海侯施琅破澎湖,鄭克塽乞降表雲:『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曆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
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
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
是以臣祖鄭成功筚路以辟東土,臣父經韎韋而雜文身。
甯敢負固重險,自拟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栖海角而已。
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威,莫求縮地之術。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雲翳而乍消。
苟修文德,以來遠人,甯事勝心,而焚海内?乃者舶舻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血氣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
顔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
昔也威未見德,無怪鳥駭于虞機;今也悟已知迷,敢後鱗遊于仁圃。
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
遠柔而迩甯,形民固無心于醉飽;貳讨而服舍,依魚自适性于淵泓。
夫且問黃耇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焉已哉』。
又上降表雲:『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事,有乖傾向之誠。
迩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箪壺緩迎于周旅,幹羽煩舞于虞階。
自省重愆,緻勞薄伐。
仰睹聖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
逆者亡,順者昌,乃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讨,服而舍,諒聖主與人之甚寬。
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于東方。
業巳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示以複居故土,不敢主張。
臣思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士以輸誠。
茲特繕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幅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馮錫範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赍赴軍前繳奏。
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
數千裡之封疆,悉歸土宇;百餘萬之戶口,并屬版圖。
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下之,均沾雨露之濡。
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陬之襁負恐後。
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系南人,不谙北土。
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
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銜結。
至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轸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将領,一體垂仁。
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産業,俱行賜複。
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
使夫群情允洽,共鼓舞于春風;萬彙熙恬,同詠遊于化日。
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
甲子夏四月,徙克塽燕京,封漢軍公(「舊志」)。
朱氏,前明魯王女也。
聰慧知書,工針繡,适南安儒士鄭哲飛,生一男三女。
哲飛殁,扶姑挈兒渡台,依甯靖王。
康熙癸亥,我師克澎湖,甯靖将自盡,氏欲從死。
甯靖谕以姑存兒幼。
氏涕泣奉姑,攜兒别居,勤女紅、忍饑凍十餘年;女嫁姑亡,子且繼殁,遂持長齋,孀居五十餘年,冰操無玷。
壽八十餘終。
黃堂壯女棄娘,年十九,适傅為霖次子璇為妻。
為霖以叛故,父子俱受極刑,家屬發配。
氏兄铨為氏營救得免。
方璇之被系也,氏猶望其生。
及遇害,決意身殉。
其兄多方慰之,氏泣曰:今日之事,子為父死,妻為夫亡,不再計矣。
遂自缢。
聞者哀之。
鄭氏宜娘,年十八,适謝燦。
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氏朝夕号泣,将以死殉。
鄰妪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奈何?氏曰:予惟知從一之義耳,他非所知也。
遂投缳死。
僞天興州為建坊于禾寮港街。
寓賢 王忠孝,字愧兩,惠安人,前明進士,以戶部主事搉關劾太監,忤旨,廷杖下獄。
後戍邊,士卒千餘赴都門泣留,三年乃免。
國變家居,杜門不出。
康熙三年甲辰,偕廬若騰入台,日與流寓諸人放意詩酒,作方外侶。
居四年卒。
辜朝薦,字在公,粵之揭陽人,登崇祯戊辰進士。
始任江南安慶推官,曆掌谏垣,留京卿,與黃奇遇、羅萬傑、郭之奇,号為四駿。
初栖浯島,繼入台卒。
一子文麟,長回粵,登國朝進士,為安溪令。
沈佺期,字雲又,号複齋,安南人。
崇祯癸未進士,官右副都禦史。
明亡,絕意仕進。
後至廈門,謝客,遂入台,以醫藥濟人。
壬戌秋,卒于台。
沈光文,号斯庵,浙之鄞縣人,文恭公一貫之族孫也。
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晉太仆少卿,奉差廣東監軍。
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
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人赍書币招之,不赴。
将往泉州,船過圍頭洋遇飓風,瓢至台,鄭成功以客禮見之。
及經嗣,光文作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
旋于目加溜灣社教讀,以醫藥活人,因家焉。
工詩賦,所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浯州人,前明進士。
莊烈帝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
疏劾督師楊嗣昌,升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
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有惡其太直者。
外遷甯紹兵備道。
頻行,劾兵備陳國興,既至浙,興利革弊,兩郡士民有盧菩薩之謠。
鼎革後,遯迹澎湖,杜門著述,詩文甚富。
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隆武舉人,富著述,豐神秀整。
居永康裡,題其茅亭曰「夢蝶處」。
日誦佛經,人稱李菩薩雲。
卒葬新昌裡。
張士■〈木郁〉,惠安人也。
萬曆丙辰進士礦之孫。
八歲補弟子員,登崇祯癸酉副榜。
康熙甲寅,耿逆之變,避難于浯、廈、漳、澄間。
己巳,遁迹來台,居東安坊,杜門不出,持長齋,日惟焚香煮茗,以書史自娛。
辟榖三年,惟啖茶果,年九十有九卒。
張灏,字為三,同安縣人。
由進士官兵部職方司郎中。
初隐于大嶝,庚申自廈門至台。
康熙癸亥,施将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卒。
年九十五矣。
張瀛,字洽五,為三之弟,登壬午賢書,未受職,同其兄處大嶝。
庚申自廈門至台,辛酉以病卒,時年八十四。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
好遠遊,意興甚豪。
遍曆閩幕。
康熙丁醜,以釆磺來台,着「稗海紀遊」一書,多摭拾台中逸事。
所賦詩,亦有可傳者。
俞荔,莆田人,解元進士,為廣東長甯令。
乾隆戊午,過海東書院,着「複性篇」(俱「舊志」)。
按藍鼎元、陳夢林初稿從「舊志」列「寓賢」,沈瑞等九人列逸事。
訂稿以藍、陳升附「軍志」「藍廷珍傳」,沈瑞等改列「寓賢」。
但沈瑞妻列「逸事」,瑞不當入寓賢;茲錄王忠孝等八人,添二張及郁永河為「寓賢」,瑞與妻合一傳,仍列「逸事」,複改「逸事」為「遺事」。
方伎 曾明訓,字泗濱,号曰唯,鳳山庠生,居東安坊。
天分高朗,得異傳,精占驗,為人擇地選課有奇中。
甯靖王雅器重之。
盧周臣,東安坊人,吟詠自娛,清雅可欽。
善淡墨山水人物,随意揮灑,并臻佳妙。
許遠,字程意,鎮北坊人,邑庠生。
性高雅,工書畫。
與之遊者,得其墨迹,棄為家珍。
晚年懶于應酬,往往多金求之不可得。
王之敬,字笃夫,一字蓮峰,号竹冠道人,太學生。
詩古文辭脍炙人口;兼擅書畫。
每下筆,悉入妙品。
當道器之。
孫朱疐,字非叔,号悔園,邑庠生。
工琴,尤長行草書,有董元宰筆意。
徐元,字凱生,甯南坊人,精繪花鳥;作八分、大小篆尤入妙。
不苟下筆;而性喜飲。
或置酒邀之,數鬥不醉,騁意揮毫,日數十幅。
年八十終。
林元俊,字份生,太學生;本廈門人,徙居台灣。
善奕精醫,俱為海外國手。
時揮毫作竹石及草書,縱機如意,瘦硬入古。
釋澄聲,号石峰,海會寺住持也。
戒行素着。
擅書畫,好吟詠,尤善手談。
有司聞其名,多就訪之。
時或苦旱,延以祈雨屢驗。
釋照明,号喝若,漳州人。
駐錫彌陀寺,日夜課誦不辍。
時寫蘭菊,飄逸絕倫。
釋志願,号逢春,漳州人,銳志苦修。
居竹溪寺數十年,暮鼓晨鐘,諷誦自警,雖大風疾雨不廢也。
又精風鑒,所評品者,皆有後驗。
士人重之(以上俱「舊志」)。
張钰,字質堅,号彬園,雍正乙卯武舉。
幼攻舉子業,旁及六藝。
善草書,畫無不工;而尤精于龍虎。
其縱筆揮灑,光怪陸離,懸之壁間,蒸蒸吐氣。
生平笃行孝弟,姻睦戚族。
其為人光明磊落,無瑣瑣龌龊态,故人鹹樂與遊焉(洪禧記錄)。
莊敬夫,号桂園,西定坊人,以水墨畫著名。
山水、人物、草木、花鳥,意到筆随,各臻其妙。
每脫藁,人辄閟以為家珍。
今畫家多摹其松鹿以行世,然卒無及其工妙者(洪禧記錄)。
徐恢缵(原名恢元),字遜齋,西定坊人,邑增廣生。
畫品工絕;山水、花鳥、人物,俱為衆所珍。
性剛介不屑逢迎。
岐黃之術,濟人尤多(陳廷瑜記錄)。
吳廷慶,字呈章,西定坊人,郡學增廣生。
天分高朗,醫理精工,診症發藥,投之多效。
聞人有疾,不待納履而行(陳廷瑜記錄)。
陳必琛,字星千,自号别一崖道人,邑武生。
工八分書,畫山水人物各臻其妙;而擅長尤在丹青。
凡仕台者,必求其輿地風俗圖,以資考鏡。
又善鑒别古今器玩、篆刻圖章,于琴筝笙箫諸音備殚其技,當道器重之。
年七十二卒。
人有得其尺幅以為珍者(韓必昌記錄)。
釋蓮芳,号藕船,住持三官堂。
好吟詩,工書畫,究醫術,所著有浣花吟詩(陳廷瑜記錄)。
兵燹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秋七月,新港民吳球謀亂,伏誅。
球,新港東田尾人,好拳勇。
有朱佑龍者,詐稱前明後裔,能遁法,數往來其家,陰集黨夥謀亂。
鳳山縣吏陳樞之妻,球妹也,樞侵蝕課粟,官督之急,稱貸于球,球曰:粟不必完矣。
吾即日機事成,倉貯悉吾有也。
樞喜,因匿球家,尊佑龍為國師,招集漸衆。
其黨餘金聲,約保長林盛同舉事。
盛佰諾許,夜奔赴俯首告。
北路參将陳貴,率兵環其宅,獲球、樞、金聲等七人,訊之得實,皆杖斃,而佑龍竟莫知所向。
六十年(辛醜)夏四月己酉,南路賊翁飛虎等倡亂,丁巳敗官軍,進逼府治。
五月辛酉朔總兵歐陽凱、水師副将許雲、遊擊遊崇功等戰殁,府治陷。
甲子,賊推朱一貴為首,據府僭号。
庚午,總督覺羅滿保,自福州馳駐廈門,檄水師提督施世骠進剿,以南澳總兵藍廷珍統偏師佐之。
六月辛醜,官兵集澎湖,丙午入鹿耳門,遂複安平鎮。
壬子,複府治。
賊衆逃散,閏月丁卯,獲一貴、飛虎等,械送京師,磔之。
餘黨各正法。
上年有高永壽者,首報傀儡山後朱一貴聚衆謀逆,鞫之無實,枷示逐水。
是冬,天寒地震,民多失業,錢糧追呼逼迫,郡邑謠言肆起。
本年二月二十二日,總督覺羅滿保折奏,知府王珍居官辦事,任性不妥,請旨以汀州府知府高铎調補。
未至。
三月間,南路匪類吳外、翁飛虎等十六人,在槟榔林唱戲拜把,粵匪杜君英、陳福壽主之,詭稱一貴在其家,遠近喧傳,盟黨響應。
王珍攝鳳山縣篆,遣其次男同役往緝,混将鋸闆采捕之人需索株連,各予重杖。
吳外以他事被勾,逃入羅漢門内山。
飛虎方負債,為勢家所迫,乘機鼓煽,糾夥八十餘人,四月十九日,捏一貴名,豎旗岡山,搶汛塘軍器。
旁午入莊派飯,遇南路營把總帶兵遊巡,大呼遂之。
兵盡遁。
報至府,總鎮歐陽凱,遣右營遊擊周應龍帶兵四百名,于二十一日往捕。
時承平日久,台兵多募市井亡賴,内地抽撥者,半系換名頂替;倉皇調集,股栗不前。
是夜風雨,将旗吹折。
又調新港、目加溜灣、蕭壟、麻豆四社土番挑運軍裝,沿途縱令搶掠,劄二湳,殺良民四人;淫漢婦、燔民舍,複斃八人。
于是各裡社紛紛會立僞旗。
官軍頓楠仔坑,數日霪雨,多怨咨。
邑治新港番衆入府,沿街劫奪,縣官跟役逃散,不能禁,陰聽百姓毆殺之。
二十五日,岡山賊遁過淡水溪。
二十六日,官軍進屯赤山。
杜君英糾粵衆二千,與岡山賊合,遂掠新園搗陴頭。
二十七日,與官軍戰于赤山。
南路營把總林富、鎮标右營領旗王奇生、革職把總江先達等為前隊,俱陷殁。
應龍乘堅輿,督兵發炮,賊伏地無一傷者,驟薄官軍,莫能抵敵;又困泥濘,遂殲焉。
南路盡陷,守将苗景龍奔匿萬丹港漁廬,賊執殺之。
守備馬定國自刎死。
應龍夜奔五十裡,四鼓抵帥府。
是日遊擊劉得紫率兵往助,遇敗遽還。
二十八日,總鎮歐陽凱出駐春牛埔,文武各官,紛紛搬眷登舟。
王珍欲為死守計,同知王禮入告曰:道憲已登舟矣。
于是亦促裝,相與登舟。
鎮軍乏食,民有擔糜往饷者。
晦日賊抵府,鎮軍與戰,水師副将許雲自安平率其子方度、家丁吳國珍、千總趙奇奉、林文煌、把總李茂吉等入援,斬賊頗多。
賊退卻。
遊擊遊崇功自笨港奉調至,與雲同駐南教場拒賊。
五月朔黎明,府治内應,焚府庫,賊衆蜂起猬集,凱、雲、崇功俱戰死。
諸偏裨或死或執,事詳列傳中。
餘或遇賊而遁,或因敗而匿,凡三十餘員不具錄。
是日北路亦陷,守将羅萬倉死之;其妾蔣氏自缢以殉。
惟淡水營都司陳策以阻遠孤軍自保。
應龍逃回泉州。
台協中營把總李碩,赤山被傷,奔府,複奔舟;道标守備王國祥在鎮軍前,賊沖之,奔道舟;千總許自重在南教場,戰敗走入萬守備舟;水師中營遊擊張彥賢、守備淩進、左營守備萬奏平、右營遊擊王鼎、守備楊進、千總朱明,各駕哨船,見賊陷府,揚帆去。
中營千總劉清帶兵三十名伏路;鲲身右備把總鄭耀自打鼓港調回,協同伏路;見彥賢等去,相率随之。
左營把總陳福、右營把總尹成,皆血疾,家丁扶入舟,跟■〈舟宗〉以逃。
中營把總牛龍,分防蚊港奉調,初二日船抵鹿耳門,見府已陷,遂赴澎湖。
左營把總陳奇通,從笨港奉調,帶兵船二隻,初三日到鹿耳門,亦收歸澎湖。
台廈道副使梁文煊、知府攝鳳山縣事王珍、同知王禮、知縣吳觀域、縣丞馮迪、典史王定國、諸羅縣知縣朱夔、典史張青遠,各挾印信,于初二、初三等日,齊抵澎湖。
郡邑商民避難絡繹,海上風恬浪靜,輕■〈舟勺〉小艇,飛渡重洋,台航斷絕。
飛虎等議據府,難于統攝。
有朱祖者,長泰人,無眷屬,飼鴨鳳山之大武汀,鴨甚蕃,賊夥往來鹹款焉。
乃以祖冒為一貴。
初四日,自鳳山逆居道署,越日詭言,洲仔尾海中浮出玉帶七星旗,鼓吹往迎,以為造逆之符,僭号永和。
蓋慮賊黨之相并也。
十一日,祭天谒聖,歲貢林中桂等為之贊禮。
各穿戴戲場衣帽,騎牛或以紅綠色綢布裹頭,棹帷被體,多跣足,不娴拜跪。
是日遠近孩童數百,聚觀喧笑,忘乎其為賊也。
然行令頗嚴,掠民财物者,聞辄殺之;或民自撲殺,賊黨莫敢護。
有粵賊先年聘女府治,女嫌其貌寝不許,及是乃夜持刀挾淫之。
其母以告,一貴令捕殺于水仔尾。
粵黨以入府無所獲,且亂自粵莊始;而一貴非粵産,因有異謀。
飛虎等大殺之赤崁樓下,血盈渠。
杜君英乃遁往北路,嘯衆割據,狀殺閩人。
南路粵民賴君奏等,亦糾粵莊豎旗,賊黨遂成水火。
總督覺羅滿保聞變,一面具折奏聞,一面飛調南澳鎮總兵藍廷珍暨銅山營、閩安協中營,鎮閩将軍标右營、興化右營、督标左營、撫标中營、各遊擊,陸路提标中營、右營守備、後營進擊、福甯右營、漳州左營、汀州左營各遊擊,雲霄營、興化左營,泉州、漳浦、閩安各守備,管領陸路官兵,從水路齊赴廈門聽令;不使沿途騷擾。
初十日,輕騎減從,由省起程。
十一日,水師提督施世骠親統本标遊擊,帶兵登舟出海。
十四日,總督兼程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