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北狄
關燈
小
中
大
◎兀良哈
兀良哈本春秋時山戎地。
秦為遼西郡北境。
漢為奚、契丹所據。
東漢征畋,其酋走匿松漠間。
後魏之先,複居于此,号庫莫奚。
後屬契丹,名兀良哈。
元為大甯路北境。
本朝洪武二十年,既城會州,建大甯部指揮使司,為重鎮,在宣府、遼東之間,宿重兵。
二十二年,故元宗室遼王阿裡失禮及朵顔元帥等各部遣人入奏,願内附為外藩,诏以地居之,在大甯之北境,立三衛焉。
自錦義曆廣甯至遼河,曰泰甯衛;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衛;自全甯抵喜峰近宣府,曰朵顔衛。
以阿裡失禮為泰甯指揮使,塔賓貼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為福餘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顔指揮同知。
各領所部以安畜牧。
按觀此則長陵未許此虜時,而山後諸州先皆為其屬矣,況複與之耶。
此亦當時之失計。
故居庸之外所恃為藩籬者,止宣府耳。
而遼陽一帶不可通也。
上謂後軍都督沐春曰:“曩者胡虜近塞,兵衛未立,所以設兵守關。
今虜人遠遁,已置大甯都司及廣甯諸衛,足以守邊。
其守關士卒已命撤之,而山海關猶循故事,七站軍士實廢,屯田養馬。
自今一片石等關每處止存軍士十餘人,譏察逋逃,餘悉令屯田。
” 按大甯都司設而守關軍士可撤,則大甯之地其所系豈小哉。
即此可見當時之倚重于大甯者亦不淺也。
建文間,燕府靖難兵起,出劉家口,襲破大甯,都指揮朱鑒死之,都指揮房寬、王權皆降燕。
李景隆開燕府,攻大甯,引兵攻北平。
燕府盡拔大甯諸軍及兀良哈三衛,胡騎挾甯王入松亭關,趣援北平。
永樂元年,敕谕兀良哈部落曰:“朕承天眷,君臨天下,嘗遣使赍诏谕爾,爾等聞命即遣人來朝,其誠可嘉。
今仍舊制,設大甯、福餘、朵顔三衛,俾爾等統處。
軍民鎮守邊境,舊嘗授官者,列名以聞,鹹複之。
若頭目人等今當授者,亦第其名來聞,朕即授之,俾世居本土安其生業。
”乃廢大甯鎮,空其地給賞三衛。
夷人每歲朝貢,以為東北外藩。
按甯獻王權,高廟第十六子也。
封于大甯,即三衛之地。
靖難師起,與之協謀。
蓋燕時兵力不敵,特藉兀良哈人馬以取中原耳。
太宗登極,甯王入見,願遷國入内地,于是遂居南昌,惟事注書作畫,以消朝廷之疑。
而大甯之地既無王府又無守将,原得其兵之力也,因棄與之,亦出一時假寓之權,宜非永世經略之究竟也。
夫成祖北伐至鳴銮,謂金幼孜曰:“滅此殘虜,惟守開平、興和、甯夏、甘肅、大甯、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
”夫大甯以處三衛矣,而複曰獨守大甯、遼東,其旨何也?棄大甯則開平難守,不急開平,則三駕何為也?漢人議處南匈奴,其言曰:“北虜既破,可使複其舊地。
”成祖之于三衛,其有原複舊地之意乎?規畫宏深,廷臣莫不窺其際者。
殘胡遠循,漠北寂然,此成祖将有措置之時,而龍馭上賓,遺旨靡究。
後之經理邊事如薛祿者,但知開平之縣遠,而不知大甯之不可久假也,其于成祖之畫失之遠矣!大甯都司之内徙也,而皆不沒其名,豈非欲複之一證哉!故曰出一時寄寓之權宜,非永世經略之究竟也。
二年,上謂兵部曰:“福餘衛指揮奏,其部屬欲來貨馬,計兩月始達京師。
可遣人往遼東谕保定侯孟善,令就廣甯、開原擇水草便處互市,俟馬至官,給其直即遣歸。
八年,遣指揮木答哈赍敕谕朵顔三衛酋曰:“昔兀良哈之衆,數為鞑靼抄掠不安,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
我太祖高皇帝矜獗困窮,設三衛官職,俾各領其衆,臣屬既久,後竟叛去,及朕即位複遣人來朝。
朕略其舊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于爾可為厚矣。
比者爾等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等绐雲市馬,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今特遣指揮木答哈等谕意,如能悔過,即還所掠戍卒,仍納馬三千匹,姑贖前罪,不然發兵誅叛,悔将難追。
二十年,鞑靼酋帥阿魯台寇興和,上親征。
谕諸将曰:“阿魯台敢為悖逆者,以兀良哈為之羽翼也。
今阿魯台遠遁,而兀良哈尚敢入寇,當還師剪之。
”遂簡步騎二萬,分五道以行。
且授之方略曰:“兵貴神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
”諸将頓首受命,上曰:“官軍至彼,虜必西走,朕當以兵從西要之。
”遂率精騎數萬馳往,命鄭亨、王通、薛祿将之。
上率師至屈裂兒河,虜寇數萬餘驅牛馬車輛西奔,陷山澤中。
上麾騎兵為左右翼齊進,寇望官軍勢盛,欲突而走,上率前鋒沖之,斬首數百級。
寇自蹂踐,死相枕藉,餘寇尚數百人躍馬而走。
上曰:“必有首虜在其中,須擊之。
”率騎兵追奔三十餘裡抵其巢穴,斬首虜數十人,生擒其黨伯兒伯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辎重兵器。
暮次豐潤屯,諸将皆頓首賀,上曰:“用兵吾豈得已哉!”諸将曰:“天道福善禍淫,陛下奉天伐罪以保甯兆民,非過舉也。
” 宣德元年,遼東總兵武進伯朱榮奏:“朵顔衛指揮哈剌孫等朝貢不至,請掩擊之。
”上曰:“古者馭夷當寬,其來不來何足與較。
況虜
秦為遼西郡北境。
漢為奚、契丹所據。
東漢征畋,其酋走匿松漠間。
後魏之先,複居于此,号庫莫奚。
後屬契丹,名兀良哈。
元為大甯路北境。
本朝洪武二十年,既城會州,建大甯部指揮使司,為重鎮,在宣府、遼東之間,宿重兵。
二十二年,故元宗室遼王阿裡失禮及朵顔元帥等各部遣人入奏,願内附為外藩,诏以地居之,在大甯之北境,立三衛焉。
自錦義曆廣甯至遼河,曰泰甯衛;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衛;自全甯抵喜峰近宣府,曰朵顔衛。
以阿裡失禮為泰甯指揮使,塔賓貼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為福餘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顔指揮同知。
各領所部以安畜牧。
按觀此則長陵未許此虜時,而山後諸州先皆為其屬矣,況複與之耶。
此亦當時之失計。
故居庸之外所恃為藩籬者,止宣府耳。
而遼陽一帶不可通也。
上謂後軍都督沐春曰:“曩者胡虜近塞,兵衛未立,所以設兵守關。
今虜人遠遁,已置大甯都司及廣甯諸衛,足以守邊。
其守關士卒已命撤之,而山海關猶循故事,七站軍士實廢,屯田養馬。
自今一片石等關每處止存軍士十餘人,譏察逋逃,餘悉令屯田。
” 按大甯都司設而守關軍士可撤,則大甯之地其所系豈小哉。
即此可見當時之倚重于大甯者亦不淺也。
建文間,燕府靖難兵起,出劉家口,襲破大甯,都指揮朱鑒死之,都指揮房寬、王權皆降燕。
李景隆開燕府,攻大甯,引兵攻北平。
燕府盡拔大甯諸軍及兀良哈三衛,胡騎挾甯王入松亭關,趣援北平。
永樂元年,敕谕兀良哈部落曰:“朕承天眷,君臨天下,嘗遣使赍诏谕爾,爾等聞命即遣人來朝,其誠可嘉。
今仍舊制,設大甯、福餘、朵顔三衛,俾爾等統處。
軍民鎮守邊境,舊嘗授官者,列名以聞,鹹複之。
若頭目人等今當授者,亦第其名來聞,朕即授之,俾世居本土安其生業。
”乃廢大甯鎮,空其地給賞三衛。
夷人每歲朝貢,以為東北外藩。
按甯獻王權,高廟第十六子也。
封于大甯,即三衛之地。
靖難師起,與之協謀。
蓋燕時兵力不敵,特藉兀良哈人馬以取中原耳。
太宗登極,甯王入見,願遷國入内地,于是遂居南昌,惟事注書作畫,以消朝廷之疑。
而大甯之地既無王府又無守将,原得其兵之力也,因棄與之,亦出一時假寓之權,宜非永世經略之究竟也。
夫成祖北伐至鳴銮,謂金幼孜曰:“滅此殘虜,惟守開平、興和、甯夏、甘肅、大甯、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
”夫大甯以處三衛矣,而複曰獨守大甯、遼東,其旨何也?棄大甯則開平難守,不急開平,則三駕何為也?漢人議處南匈奴,其言曰:“北虜既破,可使複其舊地。
”成祖之于三衛,其有原複舊地之意乎?規畫宏深,廷臣莫不窺其際者。
殘胡遠循,漠北寂然,此成祖将有措置之時,而龍馭上賓,遺旨靡究。
後之經理邊事如薛祿者,但知開平之縣遠,而不知大甯之不可久假也,其于成祖之畫失之遠矣!大甯都司之内徙也,而皆不沒其名,豈非欲複之一證哉!故曰出一時寄寓之權宜,非永世經略之究竟也。
二年,上謂兵部曰:“福餘衛指揮奏,其部屬欲來貨馬,計兩月始達京師。
可遣人往遼東谕保定侯孟善,令就廣甯、開原擇水草便處互市,俟馬至官,給其直即遣歸。
八年,遣指揮木答哈赍敕谕朵顔三衛酋曰:“昔兀良哈之衆,數為鞑靼抄掠不安,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
我太祖高皇帝矜獗困窮,設三衛官職,俾各領其衆,臣屬既久,後竟叛去,及朕即位複遣人來朝。
朕略其舊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于爾可為厚矣。
比者爾等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等绐雲市馬,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今特遣指揮木答哈等谕意,如能悔過,即還所掠戍卒,仍納馬三千匹,姑贖前罪,不然發兵誅叛,悔将難追。
二十年,鞑靼酋帥阿魯台寇興和,上親征。
谕諸将曰:“阿魯台敢為悖逆者,以兀良哈為之羽翼也。
今阿魯台遠遁,而兀良哈尚敢入寇,當還師剪之。
”遂簡步騎二萬,分五道以行。
且授之方略曰:“兵貴神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
”諸将頓首受命,上曰:“官軍至彼,虜必西走,朕當以兵從西要之。
”遂率精騎數萬馳往,命鄭亨、王通、薛祿将之。
上率師至屈裂兒河,虜寇數萬餘驅牛馬車輛西奔,陷山澤中。
上麾騎兵為左右翼齊進,寇望官軍勢盛,欲突而走,上率前鋒沖之,斬首數百級。
寇自蹂踐,死相枕藉,餘寇尚數百人躍馬而走。
上曰:“必有首虜在其中,須擊之。
”率騎兵追奔三十餘裡抵其巢穴,斬首虜數十人,生擒其黨伯兒伯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辎重兵器。
暮次豐潤屯,諸将皆頓首賀,上曰:“用兵吾豈得已哉!”諸将曰:“天道福善禍淫,陛下奉天伐罪以保甯兆民,非過舉也。
” 宣德元年,遼東總兵武進伯朱榮奏:“朵顔衛指揮哈剌孫等朝貢不至,請掩擊之。
”上曰:“古者馭夷當寬,其來不來何足與較。
況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