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者,特賜起用,徑赴陝西總制。
及将侍郎李钺改委甘肅,自河以西聽其經略。
”上诏:“是近年以來權奸亂政,邊方推用将官多非公舉,功罪不明,賞罰不當,以緻邊備廢弛,軍威不振。
李钺承積弊之後,漸次經畫,今已有功。
着展布心力,益竭忠勤,内修外攘,以副朝廷委任至意。
楊一清先已有旨起用,待有缺用他。
” 巡撫甘肅都禦史陳九疇疏曰:“臣至莊浪到任,五月始到甘州。
即與太監董文忠、兵備姚文淵等相會,密訪得都禦史許銘凡事嚴肅。
舊例三堂到任,皆有賀禮,許銘弗受。
李隆不悅。
許銘頒出禁約嚴密,該載鎮守總兵之事獨多。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分月糧,許銘照依時估折與銀三錢三分,衆軍嫌少,再四纏告。
許銘惱怒,将為首二人責治逐出。
李隆聞知,欲邀人心,數為固請。
許銘堅執不與。
隆令親信中軍指揮楊淮、蘇秀分付各軍務具三日乾糧,待十二月初三日下操告糧。
他若堅執不添,你們隻在城外紮營三日,看他慌也不慌。
每月初二十六三堂該于公議府會事。
其日李隆天明先到,許銘方赴,将到土主廟,衆軍擁遮欄擾告添糧價。
許銘怒喝不允,遂喧呼嚷罵,磚石抛打。
董文忠将丢石五人拿住,帶到公議府打至四十。
李隆厲聲曰:‘這是軍不是賊,怎麼這等打!’軍士喧呼:‘隻要打殺都堂。
’左右勸許銘越牆避難,銘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避難而生,何面目以臨其下!’已而日落昏黃,衆軍擁入後堂,将許銘一棍昏迷倒地。
移時方起,将面上血首抹灑灑牆上,至今血迹猶存。
外又偶有一人來問:‘許都堂在那裡?’一人應曰:‘已打倒在地。
’其人曰:‘事已到此,若不做個了當,我們終久是死。
’用火點燒,将許都堂擡丢火上。
許都堂猶掙起欲走,衆軍拿住,用門扇壓于火上。
須臾腹破聲向如鼓。
初李隆之鼓衆軍也,實欲困辱許銘,以挫其威重而已,初無緻死之心。
但日暮人多,軍士酒醉,莫如之何。
諸軍見許銘已死,知事已不可收什,遂為謀叛之舉。
許銘次子剝去衣服,裸體跟随門子走出,藏于董太監處。
數日後,李隆收殓許都堂餘骨,分散孝布。
董太監曰:‘許二歌也,與他些。
’李隆愕然曰:‘何在!”太監曰:‘在我家裡。
’李隆色變不語者移時。
許銘既死之明日,太監撥軍人三十餘名,每夜守護屍靈。
一夕漏才初下,軍人未寝,偶見堂上一人着紅服據案而坐,大聲曰:‘小二歌子,不知今在誰家,谑殺他了!’軍人皆伏俯不敢仰視。
俄而不見,說者以為許銘魂見。
夫庶人疆死猶能恁依以為淫厲,況許銘平昔博學深造,忠肝義膽,足對鬼神,而又剔曆中外,節操清苦,其鐘天地之異氣,與夫所資藉者厚矣,宜其強死而能為鬼。
此李隆至今不敢一至死所者,實畏其威靈而有懼心也。
乞将李隆枭首藁街以謝許銘。
” 兵部尚書彭澤奏稱:“李隆捏詞裝點許銘貪酷激變等情,會奏遮飾,顯是李隆主謀,猖亂殺害,巡撫跋扈擅權,陰蓄異志。
将李隆牢固監禁聽候。
仍咨甘肅監察禦史會同巡撫陳九疇見今各劾奏情由,逐一查勘,奏報。
”上從之。
二年,陳九疇奏:“許銘之死,實由李隆獄具上請。
”上诏:“這事情重大,還于午門前會同多官從公再問明白來說。
”于是府部科道等文武諸臣集于午門前覆審,衆奏:“李隆法雖罹于謀殺,情又涉于謀叛。
”上乃诏:“差三法司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員前去彼處從公勘問,明白來說,各寫敕與他。
”給事中陳時明疏曰:“嘗讀《易贲》之大象曰:‘山上有火贲,君子以明,懼用刑而不留獄。
’言獄未具者當求以情,獄已具者當緻其罰也。
今李隆罪狀已明,乃複遠勤有司,竊以為此舉或過矣。
況陛下平日所托以為股肱耳目者,在内則世勳三公九卿台谏諸臣也,在外則地方撫按也。
今撫按已勘而不信,則撫按之臣不勝任矣。
甫于阙前覆番,乃複差官勘問,則舉朝之臣亦不勝任矣。
撫按不勝任使則撫按當罷去,舉朝不勝任使日日随行朝著,此何人哉!向也萃數十百人于阙廷之前參訂其獄,猶不稱聖意,今獨以二三人于數千裡之外探求巨猾秘縮鬼蜮之情,又安知其果足以當聖意否耶!此臣之所謂不必差官而複差者也。
非獨此也,前日逆濠江西之變,其為謀非一日,說者猶以為差官勘問有以激之。
近聞巡按禦史劉種将及甘州,五衛之衆亦嘗疑曰:‘劉禦史領涼州人馬來洗甘州。
’遂潰上山。
都禦史陳九疇倉皇肆出撫安,衆疑稍釋,實以前日之變诖誤者衆,故畏罪者多。
勘官之往彼,必自疑曰:‘首謀已擒,勘官複來,無乃搜索餘黨乎?’萬一激成他變,誰執其咎!李隆既籠中之鳥,必無複縱于山林之理。
勘官之往,不與俱至甘州,誰則對理?若與偕行,彼豈不自知惡極罪大,終難掩飾。
萬一萌僥幸之心,同惡相助,圖為邀劫之謀,不西走哈密則南走亦不剌矣。
異日誘引外患,如唐之仆固懷恩,于時悔之其能及矣!蓋事久則變生,勢窮則虜易,固其理也。
伏望陛下收回差官之命,早置李隆于法,于以釋中外之疑。
”不從。
于是大理寺卿鄭嶽、錦衣衛指揮使王佐奉敕前往陝西,會同巡撫王羽勘照殺害撫臣事。
還奏同前。
上诏:“李隆運謀鼓衆,殺害巡撫,構成大亂,幾危邊鎮。
李自當等首為不道,情罪深重,各依律處決枭示。
董文忠著照舊用心鎮守,李隆降二級調用。
” 密雲參将霍汝愚修理石塘,領北關。
虜入寇,殺死把關指揮殷隆、千戶劉臣、百戶梁玉、旗牌崔通,重傷三名。
兵部尚書彭澤疏曰:“看得前項地方密迩京師,甫及百裡,被賊擁衆深入,失事情重。
被處鎮巡衙門将及一月不見奏到,若非霍汝愚展轉遮飾不行呈報,必是鎮巡官曲為回護不即以聞。
如此因循,地方何賴?相應究治。
轉行直隸巡按禦史先将汝愚行提問罪,員缺推補。
其鎮守總兵官馬永等、巡撫都禦史孟春俱著令從實回話。
”上從之。
禦史許宗魯疏曰:“洪惟祖宗定鼎北都,宣大二鎮實惟重地,故各宿重兵,特嚴警報。
中間獨石一路雖嘗暫失,不旋踵而辄收複。
百有餘年,邊鄙有甯輯之慶,軍民無争戰之苦。
自弘治十八年以來,與虜失好,貢獻道絕,于是乎兵争日繁。
加以正德年間權奸柄用,債帥縱橫,平居則剝軍納賄以自固,臨事則喪師失地而無罰。
宣府之兵首覆沒于虞台嶺,繼而西海子、千家榮、賈家灣敗衄疊見。
而大同應州落岸橋之役,虜騎騁于野,我軍連營數萬,寂不敢動,兵威士氣消折盡矣。
自是虜患日侵,制禦無策,于是棄邊之議興。
有謂野有稼穑,實足招寇,則大同城北膏腴良田始鞠為茂草矣;有謂大邊地卑,墩台難守,則宣府龍門所等處望處所始蕩為虜穴矣。
自邊地不耕,民用斯困;險要已棄,我守無據。
于是宣甯水谷關、頭黑山等堡日漸抛棄,視為境外。
大同左右二衛危如壘卵,獨石、馬營、雲州、赤城、雕鹗堡、四海冶等城堡侵犯日深,田土抛荒,沿邊軍餘終年無糊口之計,月糧陪屯田之租,倉庫空虛,而兵力不振矣。
揆厥頹廢豈無所由哉!然當時守臣不以聞,朝廷不之知。
祗雲邊警告急,發兵發财,終無濟事。
竟不聞追究棄守招寇之因,緻使彼時守臣得以逭誅戮而全首領,不亦大幸矣乎!間有都禦史文貴修複大同諸堡守備,指揮韓雄整理龍門邊備。
然皆撓于時勢,限于才力,卒不能複國家之舊疆,以慰邊人之期望。
臣聞古人之論防邊者,或募民以實塞下,或屯田以充邊儲,末聞赤地廢耕可以絕寇之來也;可築受降叁城以扼其喉吭,或立河西伍郡以斷其右臂,亦未聞棄險内徙可以緩寇之侵也。
興言及此,痛恨何如!臣近巡曆其地,目睹其弊,鹹謂二鎮修複舊邊,誠有不可緩者。
蓋大同地方屏蔽山西、北直隸、真定等處,實中原之門戶。
宣府地方龍門、四海冶等處密迩都城,拱衛山陵,實京師之肩臂。
門戶不固則家室易窺,肩臂嬰疾則心腹失荷,此有識者所為寒心也!先該巡按史張欽奏要修複大同邊堡,一向會議未見施行。
近該巡撫都禦史張文錦奏議自近及遠,限以數年期完舊疆,此亦審時量力不得已之論,正恐建議興作,用财用力,朝廷不之從耳。
總而論之,大同之邊棄久地遠而功難,宣府之邊棄近地少而功易。
方今大同鎮巡等官銳意修複,若将内帑太倉錢糧作急給發二三十萬兩,先濟其急用,然後徵前項各色錢糧以補其數,更調延緩、宣府遊兵一營同備其不虞,責成于鎮巡等官,令其遠采文貴之規畫,近參張欽之建白,酌量參議韓邦靖之估計,折衷都禦史張文錦之議處,審時度地,乘虜遠遁,日夜并工一齊修理,邊牆務令完固,墩台務令相接,嚴設望,興築棄堡,安插耕種,以為良久之計。
不可因陋就簡,苟完一時以偷目前之安。
其宣府龍門等處工用,本鎮遊兵一營會同北路參将張鎮,令其相機度力,參酌本官近日修複之議,防護興作,稍給工食銀數千兩,俟至來春土和風暖,乘時修理各堡。
務以恢複舊疆圖取實效為期,毋得妄費工财,徒事虛飾。
務使棄地盡複,荒田盡墾,使在我有可據之險,虜無可乘之隙,無緻他日追悔猶今之于昔焉。
再照大同北路諸堡險遠難守,若非兵衛,終恐有失。
先年曾議添設參将一員,分守其地。
臣看得大同原設兵馬數少,益分益孤,分守參将未易得人。
本鎮見有協守左副總兵楊賢部下奇兵三千員名,合無比照遼東、甘肅事例,行令分守前項地方,常川住紮。
則兵不改聚,将不添設,事體簡便,亦似相應。
然舉大役而無勸懲,則偷惰者無所警,而勤力者或以隳。
再乞懸重賞以待有功,明大
及将侍郎李钺改委甘肅,自河以西聽其經略。
”上诏:“是近年以來權奸亂政,邊方推用将官多非公舉,功罪不明,賞罰不當,以緻邊備廢弛,軍威不振。
李钺承積弊之後,漸次經畫,今已有功。
着展布心力,益竭忠勤,内修外攘,以副朝廷委任至意。
楊一清先已有旨起用,待有缺用他。
” 巡撫甘肅都禦史陳九疇疏曰:“臣至莊浪到任,五月始到甘州。
即與太監董文忠、兵備姚文淵等相會,密訪得都禦史許銘凡事嚴肅。
舊例三堂到任,皆有賀禮,許銘弗受。
李隆不悅。
許銘頒出禁約嚴密,該載鎮守總兵之事獨多。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分月糧,許銘照依時估折與銀三錢三分,衆軍嫌少,再四纏告。
許銘惱怒,将為首二人責治逐出。
李隆聞知,欲邀人心,數為固請。
許銘堅執不與。
隆令親信中軍指揮楊淮、蘇秀分付各軍務具三日乾糧,待十二月初三日下操告糧。
他若堅執不添,你們隻在城外紮營三日,看他慌也不慌。
每月初二十六三堂該于公議府會事。
其日李隆天明先到,許銘方赴,将到土主廟,衆軍擁遮欄擾告添糧價。
許銘怒喝不允,遂喧呼嚷罵,磚石抛打。
董文忠将丢石五人拿住,帶到公議府打至四十。
李隆厲聲曰:‘這是軍不是賊,怎麼這等打!’軍士喧呼:‘隻要打殺都堂。
’左右勸許銘越牆避難,銘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避難而生,何面目以臨其下!’已而日落昏黃,衆軍擁入後堂,将許銘一棍昏迷倒地。
移時方起,将面上血首抹灑灑牆上,至今血迹猶存。
外又偶有一人來問:‘許都堂在那裡?’一人應曰:‘已打倒在地。
’其人曰:‘事已到此,若不做個了當,我們終久是死。
’用火點燒,将許都堂擡丢火上。
許都堂猶掙起欲走,衆軍拿住,用門扇壓于火上。
須臾腹破聲向如鼓。
初李隆之鼓衆軍也,實欲困辱許銘,以挫其威重而已,初無緻死之心。
但日暮人多,軍士酒醉,莫如之何。
諸軍見許銘已死,知事已不可收什,遂為謀叛之舉。
許銘次子剝去衣服,裸體跟随門子走出,藏于董太監處。
數日後,李隆收殓許都堂餘骨,分散孝布。
董太監曰:‘許二歌也,與他些。
’李隆愕然曰:‘何在!”太監曰:‘在我家裡。
’李隆色變不語者移時。
許銘既死之明日,太監撥軍人三十餘名,每夜守護屍靈。
一夕漏才初下,軍人未寝,偶見堂上一人着紅服據案而坐,大聲曰:‘小二歌子,不知今在誰家,谑殺他了!’軍人皆伏俯不敢仰視。
俄而不見,說者以為許銘魂見。
夫庶人疆死猶能恁依以為淫厲,況許銘平昔博學深造,忠肝義膽,足對鬼神,而又剔曆中外,節操清苦,其鐘天地之異氣,與夫所資藉者厚矣,宜其強死而能為鬼。
此李隆至今不敢一至死所者,實畏其威靈而有懼心也。
乞将李隆枭首藁街以謝許銘。
” 兵部尚書彭澤奏稱:“李隆捏詞裝點許銘貪酷激變等情,會奏遮飾,顯是李隆主謀,猖亂殺害,巡撫跋扈擅權,陰蓄異志。
将李隆牢固監禁聽候。
仍咨甘肅監察禦史會同巡撫陳九疇見今各劾奏情由,逐一查勘,奏報。
”上從之。
二年,陳九疇奏:“許銘之死,實由李隆獄具上請。
”上诏:“這事情重大,還于午門前會同多官從公再問明白來說。
”于是府部科道等文武諸臣集于午門前覆審,衆奏:“李隆法雖罹于謀殺,情又涉于謀叛。
”上乃诏:“差三法司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員前去彼處從公勘問,明白來說,各寫敕與他。
”給事中陳時明疏曰:“嘗讀《易贲》之大象曰:‘山上有火贲,君子以明,懼用刑而不留獄。
’言獄未具者當求以情,獄已具者當緻其罰也。
今李隆罪狀已明,乃複遠勤有司,竊以為此舉或過矣。
況陛下平日所托以為股肱耳目者,在内則世勳三公九卿台谏諸臣也,在外則地方撫按也。
今撫按已勘而不信,則撫按之臣不勝任矣。
甫于阙前覆番,乃複差官勘問,則舉朝之臣亦不勝任矣。
撫按不勝任使則撫按當罷去,舉朝不勝任使日日随行朝著,此何人哉!向也萃數十百人于阙廷之前參訂其獄,猶不稱聖意,今獨以二三人于數千裡之外探求巨猾秘縮鬼蜮之情,又安知其果足以當聖意否耶!此臣之所謂不必差官而複差者也。
非獨此也,前日逆濠江西之變,其為謀非一日,說者猶以為差官勘問有以激之。
近聞巡按禦史劉種将及甘州,五衛之衆亦嘗疑曰:‘劉禦史領涼州人馬來洗甘州。
’遂潰上山。
都禦史陳九疇倉皇肆出撫安,衆疑稍釋,實以前日之變诖誤者衆,故畏罪者多。
勘官之往彼,必自疑曰:‘首謀已擒,勘官複來,無乃搜索餘黨乎?’萬一激成他變,誰執其咎!李隆既籠中之鳥,必無複縱于山林之理。
勘官之往,不與俱至甘州,誰則對理?若與偕行,彼豈不自知惡極罪大,終難掩飾。
萬一萌僥幸之心,同惡相助,圖為邀劫之謀,不西走哈密則南走亦不剌矣。
異日誘引外患,如唐之仆固懷恩,于時悔之其能及矣!蓋事久則變生,勢窮則虜易,固其理也。
伏望陛下收回差官之命,早置李隆于法,于以釋中外之疑。
”不從。
于是大理寺卿鄭嶽、錦衣衛指揮使王佐奉敕前往陝西,會同巡撫王羽勘照殺害撫臣事。
還奏同前。
上诏:“李隆運謀鼓衆,殺害巡撫,構成大亂,幾危邊鎮。
李自當等首為不道,情罪深重,各依律處決枭示。
董文忠著照舊用心鎮守,李隆降二級調用。
” 密雲參将霍汝愚修理石塘,領北關。
虜入寇,殺死把關指揮殷隆、千戶劉臣、百戶梁玉、旗牌崔通,重傷三名。
兵部尚書彭澤疏曰:“看得前項地方密迩京師,甫及百裡,被賊擁衆深入,失事情重。
被處鎮巡衙門将及一月不見奏到,若非霍汝愚展轉遮飾不行呈報,必是鎮巡官曲為回護不即以聞。
如此因循,地方何賴?相應究治。
轉行直隸巡按禦史先将汝愚行提問罪,員缺推補。
其鎮守總兵官馬永等、巡撫都禦史孟春俱著令從實回話。
”上從之。
禦史許宗魯疏曰:“洪惟祖宗定鼎北都,宣大二鎮實惟重地,故各宿重兵,特嚴警報。
中間獨石一路雖嘗暫失,不旋踵而辄收複。
百有餘年,邊鄙有甯輯之慶,軍民無争戰之苦。
自弘治十八年以來,與虜失好,貢獻道絕,于是乎兵争日繁。
加以正德年間權奸柄用,債帥縱橫,平居則剝軍納賄以自固,臨事則喪師失地而無罰。
宣府之兵首覆沒于虞台嶺,繼而西海子、千家榮、賈家灣敗衄疊見。
而大同應州落岸橋之役,虜騎騁于野,我軍連營數萬,寂不敢動,兵威士氣消折盡矣。
自是虜患日侵,制禦無策,于是棄邊之議興。
有謂野有稼穑,實足招寇,則大同城北膏腴良田始鞠為茂草矣;有謂大邊地卑,墩台難守,則宣府龍門所等處望處所始蕩為虜穴矣。
自邊地不耕,民用斯困;險要已棄,我守無據。
于是宣甯水谷關、頭黑山等堡日漸抛棄,視為境外。
大同左右二衛危如壘卵,獨石、馬營、雲州、赤城、雕鹗堡、四海冶等城堡侵犯日深,田土抛荒,沿邊軍餘終年無糊口之計,月糧陪屯田之租,倉庫空虛,而兵力不振矣。
揆厥頹廢豈無所由哉!然當時守臣不以聞,朝廷不之知。
祗雲邊警告急,發兵發财,終無濟事。
竟不聞追究棄守招寇之因,緻使彼時守臣得以逭誅戮而全首領,不亦大幸矣乎!間有都禦史文貴修複大同諸堡守備,指揮韓雄整理龍門邊備。
然皆撓于時勢,限于才力,卒不能複國家之舊疆,以慰邊人之期望。
臣聞古人之論防邊者,或募民以實塞下,或屯田以充邊儲,末聞赤地廢耕可以絕寇之來也;可築受降叁城以扼其喉吭,或立河西伍郡以斷其右臂,亦未聞棄險内徙可以緩寇之侵也。
興言及此,痛恨何如!臣近巡曆其地,目睹其弊,鹹謂二鎮修複舊邊,誠有不可緩者。
蓋大同地方屏蔽山西、北直隸、真定等處,實中原之門戶。
宣府地方龍門、四海冶等處密迩都城,拱衛山陵,實京師之肩臂。
門戶不固則家室易窺,肩臂嬰疾則心腹失荷,此有識者所為寒心也!先該巡按史張欽奏要修複大同邊堡,一向會議未見施行。
近該巡撫都禦史張文錦奏議自近及遠,限以數年期完舊疆,此亦審時量力不得已之論,正恐建議興作,用财用力,朝廷不之從耳。
總而論之,大同之邊棄久地遠而功難,宣府之邊棄近地少而功易。
方今大同鎮巡等官銳意修複,若将内帑太倉錢糧作急給發二三十萬兩,先濟其急用,然後徵前項各色錢糧以補其數,更調延緩、宣府遊兵一營同備其不虞,責成于鎮巡等官,令其遠采文貴之規畫,近參張欽之建白,酌量參議韓邦靖之估計,折衷都禦史張文錦之議處,審時度地,乘虜遠遁,日夜并工一齊修理,邊牆務令完固,墩台務令相接,嚴設望,興築棄堡,安插耕種,以為良久之計。
不可因陋就簡,苟完一時以偷目前之安。
其宣府龍門等處工用,本鎮遊兵一營會同北路參将張鎮,令其相機度力,參酌本官近日修複之議,防護興作,稍給工食銀數千兩,俟至來春土和風暖,乘時修理各堡。
務以恢複舊疆圖取實效為期,毋得妄費工财,徒事虛飾。
務使棄地盡複,荒田盡墾,使在我有可據之險,虜無可乘之隙,無緻他日追悔猶今之于昔焉。
再照大同北路諸堡險遠難守,若非兵衛,終恐有失。
先年曾議添設參将一員,分守其地。
臣看得大同原設兵馬數少,益分益孤,分守參将未易得人。
本鎮見有協守左副總兵楊賢部下奇兵三千員名,合無比照遼東、甘肅事例,行令分守前項地方,常川住紮。
則兵不改聚,将不添設,事體簡便,亦似相應。
然舉大役而無勸懲,則偷惰者無所警,而勤力者或以隳。
再乞懸重賞以待有功,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