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北狄

關燈
按李文忠之入燕也,仁恩著于市肆之不易,威聲播于擴廓之窮奔。

    分友德以西巡,付興祖以留後,其制置可謂周矣。

    若夫開平之于上都,岐陽之于應昌也。

    捷奏朝馳,隼夕返,留兵置将,俱所未聞,卒之燕京磐石而二地淪夷,則識者不能無憾焉。

     遣使往紹興葬宋理宗頂骨。

    先是上與侍講學士危素論宋元興替,素因言元世祖至元間,胡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時夏人楊辇真伽為江南總攝,奏請如二僧言。

    遂發諸陵,取其金寶。

    以諸帝遺骨瘗于杭之故宮,築浮屠于其上以厭之。

    又截理宗頂骨為西僧飲器,天下聞之,莫不傷心。

    上歎息久之,謂素曰:“宋南渡諸君無大失德,與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取之,何乃複肆酷如是耶!”即命北平守将吳勉訪索頂骨所在,果得諸西僧廬中。

    命有司厝于京城之南。

    至是紹興府以《永穆陵圖》來獻,遂敕葬于故陵。

     山西行省言:“大同糧儲路遠費重。

    若令商人于大同倉入米一石,太原倉入米一石三鬥,給長蘆淮鹽各一引,引二百斤。

    則轉輸之費省而軍儲之用充矣。

    ”從之。

     徐達、李文忠等班師還至龍江,車駕出勞于江上。

    達等奉車駕還宮。

    明日,上禦奉天殿。

    達等上《平沙漠表》稱賀。

    诏議賞征讨将士,大封功臣。

    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常遇春之子茂鄭國公;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

    湯和中山侯;其諸唐勝宗、陸仲亨等二十六人皆封侯,食祿有差,并賜诰券世襲。

    惟善長稱守正文臣,餘皆宣力武臣。

    封汪廣洋忠勤伯;劉基誠意伯。

    亦稱守正文臣,子孫不世襲。

    上大宴諸功臣。

    宴畢,因語之曰:“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

    卿等今皆安享爵位,不可忘艱難之時。

    人之常情,每謹于憂患而忽于宴安,不知愛患之來常始于燕安也。

    今日與卿等宴飲極歡,恐久而忘其艱難,故相戒勉。

    ” 明日,徐達率諸将詣阙謝。

    上退禦華蓋殿,賜達等坐。

    從容語之曰:“曩者與卿等初起鄉土,本圖自全,非有意于天下。

    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無救民之心,徒為生民之患。

    若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蠢。

    士誠恃其财富,侈而無節;友諒恃其兵強,暴而無恩。

    朕獨無所恃,所恃者卿等一心共濟艱危。

    初與二寇相持,人有勸朕先擊士誠。

    以為士誠切近,友諒稍遠。

    若先擊友諒,則士誠必乘我後,此亦一計。

    然不知友諒剽而輕,士誠狡而懦。

    友諒之志驕,士誠之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故友諒鄱陽之役,與戰宜速,吾知士誠必不能越姑蘇一步以為之援也。

    向若先攻士誠,則姑蘇之城并力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我将撤姑蘇之師以禦之,則疲于應敵。

    事有難為,朕之所以取二寇者,固自有先後也。

    二寇既除,兵力有餘,鼓行中原,宜無不下。

    或勸朕蕩平郡寇,乃取元都。

    若等又欲直走元都,兼舉隴、蜀,皆未合聯意。

    朕所以命卿等先取山東,次及河洛者,先聲既震,幽薊自傾。

    且朕親駐大梁,止潼關之兵者,知張思道、李思齊、王保保皆百戰之餘,未肯遽降,急之非北走元都,則西走隴、蜀,并力一隅,未易定也。

    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元衆膽落,不戰而奔。

    然後西征張、李,二人望絕勢窮,不勞而克。

    惟王保保猶力戰以拒朕師。

    向使若等未平,元都而先與之角力,彼人望未絕,困獸猶鬥,聲勢相聞,勝負未可知也。

    事勢與友諒、士誠又正相反。

    至于閩廣傳檄而定,區區巴蜀恃其險遠,此特餘事耳。

    若等可以少解甲胄之勞矣。

    ”于是達等皆頓首謝上。

     已大封功臣。

    思存者得膺爵賞,死者不及一見,乃設壇親祭之。

    且撫其子孫,俾食其祿。

    又設壇祭戰殁軍士,養其父母妻子。

    複命禮部,凡武官有遷葬者,皆官備祭物,道裡遠者給其費。

    禮部以品秩次第定給有差。

     四年春二月,元臣驢兒有衆萬餘,歲窺伺畿外,至是入居常峪。

    夏四月,诏招降北虜,仍以玺書谕驢兒曰:“三月間罕帖木兒火者歸,言将軍駐常峪,又将移營東去。

    将軍能事幼主,自是世間美事。

    但恐幼主失所,群臣中強者自立,弱者從之,将軍能忘君以事仇乎!驅兵向之,又恐力有不贍,何若通使于我,結大丈夫之知。

    他日遇難,相托為依,庶進退有據也。

    ”秋八月,虜平章僧家奴北牙頭以兵寇雲州。

    華雲龍偵知之,潛以精兵迎襲,突入其營,禽僧家奴,并獲駝馬四百餘。

    遂分遣神将趙端等追擊,至開平大石崖,比分攻劉學士諸寨,克之。

    端中飛石,傷左腿,右臂甚重,督戰不置。

    複追驢兒,破其軍。

    遂取開平諸寨,歸前所徙吏,議複立故州縣。

     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并籍其兵馬錢糧數遣使奉表來降。

    诏置遼東衛指揮使司,以益為指揮同知。

    遼東衛遣人奏言元将呐哈出據金山擾邊,為遼陽患。

    乞益兵以備。

    乃遣黃俦赍書谕呐哈出曰:“前者萬戶黃俦回,聞将軍威震遼左,英資如是,足以保定一方。

    然既往不複,君子當察。

    昔在趙宋君主天下,立綱陳紀,黎庶奠安。

    逮至末年,權綱解紐,故元太祖興于朔方。

    世祖入統中國,此皆天道,非人力也。

    元之疆宇非不廣,人民非不多,甲兵非不衆,城郭非不堅,及紅巾起于汝穎,群資偏于中原,名僭号者繼出。

    小明王稱帝于亳;徐真一稱帝于蕲地;陳友諒稱帝于九江;張士誠稱王于姑蘇;明升稱帝于西蜀。

    彼四帝一王皆擁兵數萬,割據中夏,逾二十年。

    朕本淮民,為群雄所逼,因集衆禦亂,遂渡江與将軍會于太平,比待他俘特加禮遇,且知将軍為名家,故縱北歸,今又十七年矣。

    朕見群雄無成,調兵四出,北定中原,南定閩越,東取方氏,西收巴蜀,四帝一王皆為俘虜。

    惟元君奔北自亡。

    華夷悉定,天下大安,此天命,非人力也。

    近聞将軍居金山大張威令,吾兵亦守遼左,與将軍旌旗相望。

    将軍若能遣使通問貢獻,姑容就彼順其水草,猶可自逞一方。

    不然胡五百年之運,大廈既傾,非一木可支。

    釁之後先,惟将軍自思之!”俦至金山,呐哈出拘留不遣。

     五年春正月,上禦武樓,與諸将臣籌邊。

    徐達曰:“今天下大定,惟王保保遁居和林,出沒邊境,臣願率将剿絕之。

    ”上曰:“卿等必欲征之,須兵幾何?”達曰:“得兵十萬足矣。

    ”上曰:“兵須十五萬,分三道以進。

    ”于是命達出雁門,李文忠出應昌,馮勝出金蘭。

    達至嶺北,戰不利而還。

    延安侯唐勝宗往築甯化城,率千戶唐成等剿野寇四達子等部落。

    指揮謝彥來守朔州。

    秋七月,時諸将北征。

    指揮章存道從中山侯湯和守合墩不剌營,至斷頭山遇虜,力戰死之。

    斷頭山在陽和北境外。

     按此和林之偏師也,我軍鮮利。

    高皇蓋數悔之。

    抑聞之長老曰:“存道骁将,其死可惜。

    ”又曰:“斷頭名惡,兵家忌焉。

    時有勸存道移軍者,不從卒敗。

    ”噫!武王以甲子興,豈有是邪!雖然,柏人、彭亡、落鳳、狼牙,在古亦有是說矣,将冥數有适會與! 都督藍玉兵至土剌河,遇王保保,擊敗之,保保遁去。

    馮勝、傅友德率師至甘肅,故元将上都驢降。

    李文忠追虜至土剌河。

    虜将哈剌章悉騎渡河,文忠督兵搏戰。

    宣甯侯曹良臣、指揮周顯、常榮、張耀俱戰殁。

    文忠馬中流矢。

    指揮李榮以所乘馬授文忠,自奪虜騎乘之。

    文忠麾衆更進,士卒皆殊死戰。

    虜遂敗走,獲人馬以萬計。

    曹良臣等死事聞,上命恤其家,遣官祭葬,各樹碑于墓道表之。

     征西将軍馮勝自甘肅班師至京。

    靖海侯吳祯還京師。

    先是祯督饷定遼,盡收遼東未附之地,至是還。

    上曰:“海内悉歸版圖,固可喜亦可懼。

    ”祯曰:“陛下威德加于四海,複何憂?”上曰:“君天下者在德不在地。

    今之天下,即元之天下,地非不廣,而元主荒淫,國祚随滅。

    可不懼乎?”祯對曰:“聖慮深遠,臣愚不及此。

    ” 命賞征甘肅京衛軍士一萬四百三十五人,白金四萬四千兩。

    時公侯、都督、指揮、千百戶以匿所獲馬騾牛羊者不賞。

    上因谕之曰:“為将者不私其身,況于物乎?昔漢祭遵為将,憂國奉公;宋曹彬平南唐,所載惟圖書。

    汝等能法古人則令名無窮。

    今之不賞汝等,當自省之!”諸将皆叩頭謝罪而退。

     遣使與元幼主書曰:“朕觀前代獲亡國子孫,必獻俘廟社。

    誇示中國,其有陽示優待者,不久非鸩即殺。

    君家待宋幼主至削發為僧,終不免于一死。

    朕則不然,君之子至京今已三年,優待有加。

    君宜遣使取歸。

    朕本布衣,生長君朝,混于民間,豈有志于今日?自辛卯盜起汝、颍、蕲、黃間,君家天運已去。

    人心已離,四海土崩,民罹荼毒。

    朕始議興師,保身救民,一時僭稱名号者盡為俘虜。

    君之父子亦不守宗社,北遁沙漠。

    此天運,非人力也。

    故特緻書以達朕意,君宜察焉。

    ” 又與元臣劉仲德、朱彥德二生書曰:“朕觀二生乃間氣所鐘,古今如二生者絕少。

    何也?至正之君蒙塵而崩,幼主孤弱,大臣無不叛去,獨二生竭力守護,誠可嘉尚。

    今特遣使者谕爾君,令取其子買的裡八剌歸,二生宜察之。

    母教人絕父子之倫,爾君之宗祀不絕,二生之家族亦可長保。

    如其不然,中國六軍出讨,旌旗數百裡綿亘于陰山,二生若忠于君,身膏草野,名垂千載,亦奇男子事也。

    或不能徇國,偷生苟免,将何面目與朕相見?惟熟慮之!” 太仆寺丞梁仙、帖木兒言:“黃河迤北甯夏所轄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東北至塔灘,相去八百裡,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重将鎮之。

    俾招集流亡,務農屯田,什一取稅,兼行中鹽之法,可使軍民足食。

    ”從之。

    (此經略甯夏之始。

    ) 淮安侯華雲龍鎮守北平。

    遣使言:“塞上諸關,東自永平、薊州、密雲,西至五灰嶺外隘口,通一百二十一處,相去約二千二百裡。

    其王平口至官坐嶺口,關隘有九,約去五百餘裡,俱繁擾沖要之地,并宜設兵守之。

    若紫荊關及蘆花山嶺尤為要路,宜設千戶所守禦。

    ”從之。

    (此經略薊州及紫荊關之始。

    )诏以大同極邊,且去太原遠,特置山西行都指揮使統之。

     六年,上命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往山西、北平等處備邊。

    谕曰:“創業之初,君臣固共艱難,事平之後,豈不欲少與之休息!但居安慮危,不可不慎。

    今聞胡人窺塞,有入寇之意。

    再命卿等總率大軍往鎮邊陲。

    然夷狄豺狼,出沒無常,但欲保障清野,使來無所得。

    俟其惰歸,率精銳擊之,必掩群而獲。

    卿等皆老将,臨機制勝熟矣,非朕所能遙度者。

    至邊宜先圖上方略,使朕覽之。

    ” 夏四月,北虜寇武朔。

    時大将軍達屯臨清。

    聞報即遣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禦之。

    師至,虜夜遁。

    秋八月,北虜寇朔州。

    指揮謝彥破之,禽其将知樞密院張寶、院使哈喇叭都、參政高惠并其部衆。

     冬十月,副将軍李文忠出塞擊北虜,破之。

    出朔州,禽其太尉伯顔不花。

    十一月,文忠已退師。

    虜酋王保保複寇大同。

    達乃與文忠、馮勝複去大同,至貓兒莊遇雪退壁,于雁踏堡,邏騎獲其平章鄧孛羅帖木兒。

    達诘之,知懷柔有伏兵。

    分兵掩擊,禽其将康同佥,保保夜遁。

     上以徐達等久出師,遣使赍敕谕之曰:“卿等與朕平定天下,勳業已成。

    而瑣瑣殘胡不能盡讨,緻連年出師,勞民擾衆,孰任其咎!昔田單攻狄,久之不下,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