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北狄
關燈
小
中
大
元兵,斬獲甚衆(此本朝将臣鎮守大同之始)。
命都指揮常守,往屯甯武,駐兵甯化。
(此經理甯武之始。
)三月,都督興祖取武朔州,禽元知院馬廣等六百三十四人。
诏以興祖為晉王武傳兼山西行都督府事。
元也速寇通州。
征虜将軍常遇春與将軍達破擴廓,西平秦、隴。
乃诏遇春率諸将李文忠、馮勝等東拒也速。
遇春乃搗永平,過惠州,收江文清,士馬進次大甯。
也速聞之北走,遇春遂北取開平。
元主奔于應昌。
追至北河,俘其宗王三人及平章鼎位軍士數萬,置開平衛。
初,太史劉基奏立軍衛,自京師達于郡縣。
大率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名為一所;一百十二名為一百戶所;每一百戶下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
通以指揮使等官領之。
至是置衛于開平。
秋八月,元脫列伯寇大同。
偏将軍李文忠、右丞趙庸擊破之。
副将軍遇春之北伐還也,次柳河川而卒,僅年四十。
報至,上為之悲恸。
诏文忠代将其軍,援大将軍達于慶陽。
文忠至太原,聞達已下慶陽,而脫列伯攻大同甚急。
文忠與庸謀曰:“吾等節将阃外之事有利于國,專之可也,今大同受圍,若俟進止,恐失機會。
”于是率諸将譚濟、馮勝等出雁門,過馬邑,抵梅峪口,遇元邏騎數千,與戰,敗之,禽其平章劉帖木。
進次白楊門,又禽所謂四大王者。
時雨雪,文忠疑有伏,自率數騎入山觇之。
會前軍去大同四十裡止壁,文忠至,驚曰:“此豈駐兵地耶?虜來敗矣。
”麾之令前五裡阻水而壁,密遣人間行達城中,與都督興祖期。
是夜脫列伯悉衆來攻。
文忠令将士朱馬蓐食,堅壁不動。
以二營委敵,督令死戰不之救。
自寅至辰,度其饑疲,乃分軍為兩翼,鼓行疾馳,薄其陣,聲撼林木,城中亦開門出戰,腹背奮擊,大破之。
追至炭窖,禽脫列伯,降其衆萬餘,辎重無算。
遂進兵東勝州,至莽哥倉而還。
遣使緻書元主曰:“朕本布衣,因海内鼎沸,不能自甯,靜觀群雄割據,茶毒生靈,于心不忍。
君又不能控禦,緻諸将各懷不軌,外為元臣,内實自謀,靡有戡定禍亂以安生民者。
乃親率諸将西平湖湘漢沔,南取交廣,東定吳越八閩,兩江皆入版圖。
朕欲息兵以觀君之為計,而君之将臣張思道、李思齊、王保保三人者,不為國謀,分據秦晉,互相仇殺,民遭塗炭。
朕乃命大将軍自前歲出,由齊魯經河洛,次燕趙。
我師未至,君已棄宗社去。
朕謂君自知胡五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
未幾邊将來報,君率殘兵留連開平。
朕思君前日宗社奠安,國用富實,尚不能削平群盜,今遠寄沙漠,欲效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出沒不常,以為邊患,是君之計不審也。
方今中國封疆盡為我有,華夏已平,外夷鹹附。
若命将出師直抵陰山之北,則君雖有百萬之衆,亦不過死灰之餘燼,涸轍之朽鲋耳,何能為哉!比時君即遁逃亦将無所往矣。
朕以誠心待人,明示機策,改圖易慮,安分順天,以存宗祀,不亦善乎!君其圖之。
” 初,元主北奔,命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規恢複,及是脫列伯就禽,孔興走綏德,為其下斬以降。
元主知事不濟,乃絕意北竄。
都督汪興祖時守大同,而興和諸處俱未下,元孽時出沒,興祖乃以大同兵來取興和。
三年春二月,參政華雲龍率諸将廖美、孫恭攻雲州。
萬戶譚濟出居庸夾擊之,取其城,獲元平章火兒忽答、右丞哈海。
指揮金朝興來取東勝,禽元平章荊麟等十八人。
平章湯和來取宣德,追元兵至察宦惱兒,獲其将虎陳。
故元将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知大軍南還,自定西引兵圍蘭州,指揮張溫堅守不與戰,以待援兵。
時鷹揚衛指揮于光守鞏昌,将兵來援,至蘭州之馬蘭灘,卒遇保保兵,戰敗被執,至蘭州城下,使喚張溫出降。
光大呼曰:“我不幸被執,公等堅守,徐總兵将大軍至矣。
”敵怒殺之。
城中聞光言,守益固。
保保進攻不利,且懼大軍至,乃引去。
光字大用,南康都昌人。
自少磊落有大志,徐壽輝初起,略湖口,陷都昌,署光為江東宣慰。
陳友諒弑壽輝。
光乃輕騎谒上于龍江,授行樞密院判官。
從上征九江,下黃梅,戰鄱陽,降武昌,皆預有功。
曆遷鷹揚衛指揮使。
從徐達平淮東、浙西,擒張士誠,取汴梁、克陝洛,下潼關,同都督郭興守之。
後移守鞏昌,王保保屢引兵來攻,光辄擊卻之,至是被執而死。
上聞之,遣官谕祭,尋命配享功臣廟。
按《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鄭人執解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而解揚呼宋人,卒緻晉君之命。
楚子舍之,是楚雖夷狄,猶知信義。
若王保保者,乃殺于光,真獸類矣。
顧猶為亡元緻力焉,何哉? 上問諸将曰:“王保保為患,今欲出師往沙漠,當何先?”諸将曰:“保保寇邊以元主在。
若出師直取元主,則保保失勢,不戰而可降也。
”上曰:“忘近而取遠,失緩急之宜。
吾意欲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将軍達出潼關,自安定搗定西以擒王保保;一令副将軍文忠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
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取之必矣。
”諸将皆曰:“善。
”受命而行。
尋遣使赍書谕元主曰:“前者二次遣使緻書,久而未還。
豈被留而然乎?以予計之,殆君之失謀也。
君之意必曰:‘吾嘗為天下主,以四海為家。
彼昔吾之民耳,豈可與通問乎?’自常情言之,固宜如此。
以理勢論之,則大不然!君者,天下之義主。
顧天命人心何如耳。
蓋天命之去留,由人心之向背。
古語雲:‘民猶水也,君猶舟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君豈不知此,而乃固執不回乎!今日之事,非予所欲,實以四方兵争,所在紛擾,予當其時不能自甯于鄉裡,豈有意于天下乎!群雄無所成,而予兵力日以強盛,勢不容已,故有今日。
此誠天命,非人力也。
君又何緻怨于其間邪!君其奉天道順人事,遣使通好,庶幾得牧養于近塞,藉我之威,号令其部落,尚可為一方之主,以奉其宗祀。
若計不出此,猶欲以殘兵出沒為邊氓患,則予大舉六師,深入沙漠,君将悔之無及矣。
近北平守将以雲州所獲平章火兒忽答、右丞哈誨等八人至京,詢之皆君倚任之人,是用待以不死。
今再令赍書詣前,惟君其審圖之。
” 徐達率師出安定,駐沈兒峪口,與王保保隔深溝而壘,日數交戰。
王保保發兵千餘人,由間道從東山下,潛劫東南壘。
左丞胡德濟倉卒不知所措,我師敗績。
達親率兵急擊之,敵乃退,遂斬東南壘指揮及将校數人以徇,軍中股栗。
明日,整衆出戰,諸将争奮,莫敢不力。
遂大敗保保兵于川北亂冢間。
保保幾被擒,僅與其妻子數人從古城北遁去。
上遣書谕元太子愛猷識理達剌曰:“君之将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奔潰後,以烏合之衆犯我蘭州。
大軍進讨,追及定西。
今年四月七日大敗其衆,斬馘無算,生擒嚴奉先、韓禮兒、李察、罕不花等。
惟擴廓帖木兒遁去,已命将追捕,旦夕必就擒。
近綏德衛擒送平章徹裡帖木兒。
問知為君舊用之人,特命赍書緻意,事進退之宜。
适《元史》告成,朕以令先君各三十餘年之主,不可無谥,以垂後世。
用谥曰順,已著于史。
君之子買的八剌亦封崇禮侯,歲給食祿。
及其來者,與之同居無恙,但不知君之為況何如,君其審之。
” 李文忠由開平進兵,複取應昌。
時元主已殂,其子愛猷識理達剌聞兵遁去。
文忠追至北慶州,不及而還。
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宮女,并諸官屬,朔庭遂空。
是役也,裨将孫虎戰沒,曾恤有加。
文忠奏捷。
上乃皮弁服禦奉天殿,百官具朝服,侍班侍儀,使引買的裡八剌具本俗冠服朝見,行五拜禮。
至東宮見皇太子,四拜。
其母及妃朝見坤甯宮,命婦具冠服侍班。
朝畢,俱賜以中國冠服,并賜第宅于龍廣山,命優廪饩。
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
诏曰:“昔帝王之有天下,必封前代子孫,使作賓王家,其來尚矣。
曩因元失其政,四海分争,朕以武功削平群雄,混一區宇,為天下主。
而買的裡八剌實為元之宗孫。
比者遣将北征,爾祖已殂,既克應昌,爾乃來歸。
朕念帝王之後,爰稽古制,錫以侯封。
爾其夙夜恭稱朕優禮之意。
” 上謂省臣曰:“朕見前代帝王革命之際,獲亡國後妃往往不以禮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朕甚不敢。
今元後脫忽思氏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飲酪,且不耐暑熱,飲食居第務适其宜焉。
若其欲歸,當遣還沙漠。
”上擢元臣危素為大學士,與劉基、胡铉等同侍弘文館。
素字太樸,金溪人。
元時為侍講,至右丞。
徐達收燕,令故臣投告身。
素與編修黃礙誓同死。
礙竟死,而素為報國寺僧所阻。
達以素歸授侍講學士,特備顧問。
上以素老,賜小車免朝谒。
一日,上禦東閣,聞履聲橐橐,上方诘之,而素适至。
乃謂之曰:“是汝,吾以為文天祥邪!”未幾,禦史王著等劾素亡國之臣,不宜居侍從。
乃谪居和州之含山。
又有張昶者,仕元為戶部尚書。
以奉使來朝,上因見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參政。
昶外示誠款,内懷陰汁。
與楊憲、胡惟庸皆相善。
昶有才辯,知識明決,熟于前代典故。
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滞。
昶恒自以元臣失節,謂不能無議己者,心常怏怏。
時擴廓帖木兒兵尚強,元都未下。
昶竊語其所親曰:“吾若得歸元,是所願也。
”間使人上書頌功德,勸上及時娛樂。
上以語太史令劉基曰:“是欲為趙高也。
”基曰:“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
”上不欲窮治,斥焚其書。
複勸上嚴刑法,重賦役,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上皆不從。
昶不自安。
時元主謂昶已死。
贈昶官谥,擢用其子。
會平章李文忠下杭州,以元平章長壽醜的等至京師。
上釋之遣歸元。
昶乃陰托長壽醜的奉表于元,且寓書其子,詢存亡。
會昶卧病,憲往侯。
偶于昶卧内得書表,遂奏之。
上命大都督府按問,昶書八字于牍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上始惜其才,猶欲存之。
及得其所書牍詞,曰:“彼意叛矣,是何赦焉。
”遂誅之。
初李文忠捷奏至,時百官方奏事奉天門,聞元主殂,遂相率稱賀。
上曰:“元主守位三十餘年,荒淫自恣,遂至于此。
”因謂治書侍禦吏劉炳曰:“爾本元臣,今日之捷,爾不當賀。
”因命禮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文忠遣送買的裡八剌等至京師。
省臣楊憲等請獻俘于廟。
上曰:“古者雖有獻俘之禮,武王伐殷曾用之乎?”憲曰:“武王事不可知。
唐太宗嘗行之。
”上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孫,恐不行此禮。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内生齒浩繁,家給人足。
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
隻令服本俗衣以朝。
”朝畢,賜以中國衣冠,就令謝恩。
複謂憲曰:“故國之妃朝于君者,原有此禮,不必效之。
但令衣本俗服于中宮朝見。
”見畢,賜之中國服,亦令就謝。
按我祖開基,雖延攬英雄,不問其類,而于節義所在,特加之意。
故幹戈未定,而餘阙、李黼之死,建祠肖像,唯恐或後。
北方捷至,則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其扶植綱常,培養節氣,而為萬世人臣立極。
奚暇顧一時左右之難堪哉!既而建文之朝,遂多死難之士。
感應之機,真捷若影響矣。
命都指揮常守,往屯甯武,駐兵甯化。
(此經理甯武之始。
)三月,都督興祖取武朔州,禽元知院馬廣等六百三十四人。
诏以興祖為晉王武傳兼山西行都督府事。
元也速寇通州。
征虜将軍常遇春與将軍達破擴廓,西平秦、隴。
乃诏遇春率諸将李文忠、馮勝等東拒也速。
遇春乃搗永平,過惠州,收江文清,士馬進次大甯。
也速聞之北走,遇春遂北取開平。
元主奔于應昌。
追至北河,俘其宗王三人及平章鼎位軍士數萬,置開平衛。
初,太史劉基奏立軍衛,自京師達于郡縣。
大率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名為一所;一百十二名為一百戶所;每一百戶下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
通以指揮使等官領之。
至是置衛于開平。
秋八月,元脫列伯寇大同。
偏将軍李文忠、右丞趙庸擊破之。
副将軍遇春之北伐還也,次柳河川而卒,僅年四十。
報至,上為之悲恸。
诏文忠代将其軍,援大将軍達于慶陽。
文忠至太原,聞達已下慶陽,而脫列伯攻大同甚急。
文忠與庸謀曰:“吾等節将阃外之事有利于國,專之可也,今大同受圍,若俟進止,恐失機會。
”于是率諸将譚濟、馮勝等出雁門,過馬邑,抵梅峪口,遇元邏騎數千,與戰,敗之,禽其平章劉帖木。
進次白楊門,又禽所謂四大王者。
時雨雪,文忠疑有伏,自率數騎入山觇之。
會前軍去大同四十裡止壁,文忠至,驚曰:“此豈駐兵地耶?虜來敗矣。
”麾之令前五裡阻水而壁,密遣人間行達城中,與都督興祖期。
是夜脫列伯悉衆來攻。
文忠令将士朱馬蓐食,堅壁不動。
以二營委敵,督令死戰不之救。
自寅至辰,度其饑疲,乃分軍為兩翼,鼓行疾馳,薄其陣,聲撼林木,城中亦開門出戰,腹背奮擊,大破之。
追至炭窖,禽脫列伯,降其衆萬餘,辎重無算。
遂進兵東勝州,至莽哥倉而還。
遣使緻書元主曰:“朕本布衣,因海内鼎沸,不能自甯,靜觀群雄割據,茶毒生靈,于心不忍。
君又不能控禦,緻諸将各懷不軌,外為元臣,内實自謀,靡有戡定禍亂以安生民者。
乃親率諸将西平湖湘漢沔,南取交廣,東定吳越八閩,兩江皆入版圖。
朕欲息兵以觀君之為計,而君之将臣張思道、李思齊、王保保三人者,不為國謀,分據秦晉,互相仇殺,民遭塗炭。
朕乃命大将軍自前歲出,由齊魯經河洛,次燕趙。
我師未至,君已棄宗社去。
朕謂君自知胡五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
未幾邊将來報,君率殘兵留連開平。
朕思君前日宗社奠安,國用富實,尚不能削平群盜,今遠寄沙漠,欲效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出沒不常,以為邊患,是君之計不審也。
方今中國封疆盡為我有,華夏已平,外夷鹹附。
若命将出師直抵陰山之北,則君雖有百萬之衆,亦不過死灰之餘燼,涸轍之朽鲋耳,何能為哉!比時君即遁逃亦将無所往矣。
朕以誠心待人,明示機策,改圖易慮,安分順天,以存宗祀,不亦善乎!君其圖之。
” 初,元主北奔,命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規恢複,及是脫列伯就禽,孔興走綏德,為其下斬以降。
元主知事不濟,乃絕意北竄。
都督汪興祖時守大同,而興和諸處俱未下,元孽時出沒,興祖乃以大同兵來取興和。
三年春二月,參政華雲龍率諸将廖美、孫恭攻雲州。
萬戶譚濟出居庸夾擊之,取其城,獲元平章火兒忽答、右丞哈海。
指揮金朝興來取東勝,禽元平章荊麟等十八人。
平章湯和來取宣德,追元兵至察宦惱兒,獲其将虎陳。
故元将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知大軍南還,自定西引兵圍蘭州,指揮張溫堅守不與戰,以待援兵。
時鷹揚衛指揮于光守鞏昌,将兵來援,至蘭州之馬蘭灘,卒遇保保兵,戰敗被執,至蘭州城下,使喚張溫出降。
光大呼曰:“我不幸被執,公等堅守,徐總兵将大軍至矣。
”敵怒殺之。
城中聞光言,守益固。
保保進攻不利,且懼大軍至,乃引去。
光字大用,南康都昌人。
自少磊落有大志,徐壽輝初起,略湖口,陷都昌,署光為江東宣慰。
陳友諒弑壽輝。
光乃輕騎谒上于龍江,授行樞密院判官。
從上征九江,下黃梅,戰鄱陽,降武昌,皆預有功。
曆遷鷹揚衛指揮使。
從徐達平淮東、浙西,擒張士誠,取汴梁、克陝洛,下潼關,同都督郭興守之。
後移守鞏昌,王保保屢引兵來攻,光辄擊卻之,至是被執而死。
上聞之,遣官谕祭,尋命配享功臣廟。
按《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鄭人執解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而解揚呼宋人,卒緻晉君之命。
楚子舍之,是楚雖夷狄,猶知信義。
若王保保者,乃殺于光,真獸類矣。
顧猶為亡元緻力焉,何哉? 上問諸将曰:“王保保為患,今欲出師往沙漠,當何先?”諸将曰:“保保寇邊以元主在。
若出師直取元主,則保保失勢,不戰而可降也。
”上曰:“忘近而取遠,失緩急之宜。
吾意欲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将軍達出潼關,自安定搗定西以擒王保保;一令副将軍文忠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
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取之必矣。
”諸将皆曰:“善。
”受命而行。
尋遣使赍書谕元主曰:“前者二次遣使緻書,久而未還。
豈被留而然乎?以予計之,殆君之失謀也。
君之意必曰:‘吾嘗為天下主,以四海為家。
彼昔吾之民耳,豈可與通問乎?’自常情言之,固宜如此。
以理勢論之,則大不然!君者,天下之義主。
顧天命人心何如耳。
蓋天命之去留,由人心之向背。
古語雲:‘民猶水也,君猶舟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君豈不知此,而乃固執不回乎!今日之事,非予所欲,實以四方兵争,所在紛擾,予當其時不能自甯于鄉裡,豈有意于天下乎!群雄無所成,而予兵力日以強盛,勢不容已,故有今日。
此誠天命,非人力也。
君又何緻怨于其間邪!君其奉天道順人事,遣使通好,庶幾得牧養于近塞,藉我之威,号令其部落,尚可為一方之主,以奉其宗祀。
若計不出此,猶欲以殘兵出沒為邊氓患,則予大舉六師,深入沙漠,君将悔之無及矣。
近北平守将以雲州所獲平章火兒忽答、右丞哈誨等八人至京,詢之皆君倚任之人,是用待以不死。
今再令赍書詣前,惟君其審圖之。
” 徐達率師出安定,駐沈兒峪口,與王保保隔深溝而壘,日數交戰。
王保保發兵千餘人,由間道從東山下,潛劫東南壘。
左丞胡德濟倉卒不知所措,我師敗績。
達親率兵急擊之,敵乃退,遂斬東南壘指揮及将校數人以徇,軍中股栗。
明日,整衆出戰,諸将争奮,莫敢不力。
遂大敗保保兵于川北亂冢間。
保保幾被擒,僅與其妻子數人從古城北遁去。
上遣書谕元太子愛猷識理達剌曰:“君之将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奔潰後,以烏合之衆犯我蘭州。
大軍進讨,追及定西。
今年四月七日大敗其衆,斬馘無算,生擒嚴奉先、韓禮兒、李察、罕不花等。
惟擴廓帖木兒遁去,已命将追捕,旦夕必就擒。
近綏德衛擒送平章徹裡帖木兒。
問知為君舊用之人,特命赍書緻意,事進退之宜。
适《元史》告成,朕以令先君各三十餘年之主,不可無谥,以垂後世。
用谥曰順,已著于史。
君之子買的八剌亦封崇禮侯,歲給食祿。
及其來者,與之同居無恙,但不知君之為況何如,君其審之。
” 李文忠由開平進兵,複取應昌。
時元主已殂,其子愛猷識理達剌聞兵遁去。
文忠追至北慶州,不及而還。
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宮女,并諸官屬,朔庭遂空。
是役也,裨将孫虎戰沒,曾恤有加。
文忠奏捷。
上乃皮弁服禦奉天殿,百官具朝服,侍班侍儀,使引買的裡八剌具本俗冠服朝見,行五拜禮。
至東宮見皇太子,四拜。
其母及妃朝見坤甯宮,命婦具冠服侍班。
朝畢,俱賜以中國冠服,并賜第宅于龍廣山,命優廪饩。
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
诏曰:“昔帝王之有天下,必封前代子孫,使作賓王家,其來尚矣。
曩因元失其政,四海分争,朕以武功削平群雄,混一區宇,為天下主。
而買的裡八剌實為元之宗孫。
比者遣将北征,爾祖已殂,既克應昌,爾乃來歸。
朕念帝王之後,爰稽古制,錫以侯封。
爾其夙夜恭稱朕優禮之意。
” 上謂省臣曰:“朕見前代帝王革命之際,獲亡國後妃往往不以禮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朕甚不敢。
今元後脫忽思氏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飲酪,且不耐暑熱,飲食居第務适其宜焉。
若其欲歸,當遣還沙漠。
”上擢元臣危素為大學士,與劉基、胡铉等同侍弘文館。
素字太樸,金溪人。
元時為侍講,至右丞。
徐達收燕,令故臣投告身。
素與編修黃礙誓同死。
礙竟死,而素為報國寺僧所阻。
達以素歸授侍講學士,特備顧問。
上以素老,賜小車免朝谒。
一日,上禦東閣,聞履聲橐橐,上方诘之,而素适至。
乃謂之曰:“是汝,吾以為文天祥邪!”未幾,禦史王著等劾素亡國之臣,不宜居侍從。
乃谪居和州之含山。
又有張昶者,仕元為戶部尚書。
以奉使來朝,上因見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參政。
昶外示誠款,内懷陰汁。
與楊憲、胡惟庸皆相善。
昶有才辯,知識明決,熟于前代典故。
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滞。
昶恒自以元臣失節,謂不能無議己者,心常怏怏。
時擴廓帖木兒兵尚強,元都未下。
昶竊語其所親曰:“吾若得歸元,是所願也。
”間使人上書頌功德,勸上及時娛樂。
上以語太史令劉基曰:“是欲為趙高也。
”基曰:“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
”上不欲窮治,斥焚其書。
複勸上嚴刑法,重賦役,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上皆不從。
昶不自安。
時元主謂昶已死。
贈昶官谥,擢用其子。
會平章李文忠下杭州,以元平章長壽醜的等至京師。
上釋之遣歸元。
昶乃陰托長壽醜的奉表于元,且寓書其子,詢存亡。
會昶卧病,憲往侯。
偶于昶卧内得書表,遂奏之。
上命大都督府按問,昶書八字于牍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上始惜其才,猶欲存之。
及得其所書牍詞,曰:“彼意叛矣,是何赦焉。
”遂誅之。
初李文忠捷奏至,時百官方奏事奉天門,聞元主殂,遂相率稱賀。
上曰:“元主守位三十餘年,荒淫自恣,遂至于此。
”因謂治書侍禦吏劉炳曰:“爾本元臣,今日之捷,爾不當賀。
”因命禮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文忠遣送買的裡八剌等至京師。
省臣楊憲等請獻俘于廟。
上曰:“古者雖有獻俘之禮,武王伐殷曾用之乎?”憲曰:“武王事不可知。
唐太宗嘗行之。
”上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孫,恐不行此禮。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内生齒浩繁,家給人足。
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
隻令服本俗衣以朝。
”朝畢,賜以中國衣冠,就令謝恩。
複謂憲曰:“故國之妃朝于君者,原有此禮,不必效之。
但令衣本俗服于中宮朝見。
”見畢,賜之中國服,亦令就謝。
按我祖開基,雖延攬英雄,不問其類,而于節義所在,特加之意。
故幹戈未定,而餘阙、李黼之死,建祠肖像,唯恐或後。
北方捷至,則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其扶植綱常,培養節氣,而為萬世人臣立極。
奚暇顧一時左右之難堪哉!既而建文之朝,遂多死難之士。
感應之機,真捷若影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