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西戎

關燈
萬,謀奪地方,聲勢衆大。

    陳九疇與董文忠能先事預圖,臨機應變,射殺王子大頭目三人,驅逐回賊遠遁,保全危城,其功實與尋常不同,已寫敕獎勵。

    董文忠蔭弟侄一人,做錦衣衛冠帶總旗;陳九疇升右副都禦史,取回别用。

    各賞銀四十兩,苎絲三表裡,以酬其勞。

    ”又诏:“張忠蔭弟侄一人,做正千戶。

    金獻民、杭雄各一子百戶,俱錦衣衛世襲。

    各官奏帶參随人員各準升一級,其餘官軍與重賞。

    ” 給事中鄭自璧疏曰:“甘肅之役,回虜掃國而來也。

    各官奉命出師,鞠躬盡瘁,指揮之下,使賊仆幟衄軀而去。

    陛下嘉其勳,恩蔭有差,報功之典,良亦不薄。

    其若參随人等均升一級,人得沾恩,得毋傷于濫乎?查得尚書金獻民、總兵杭雄俱照欽依額數各二十員名;太監張忠則九十三員名,總計三臣參随則有一百三十三員名矣。

    誠以此輩均效勞役,亦當甄别重輕,以寓激勸。

    而況其間贊晝豈無奇拙,任事豈無繁簡,行役豈無安危,概而錄之,布滿奏牍,恐既得者既不肯以幸緻自名,而未得者又皆以隳功為恨。

    況張忠等欽賜恩蔭亦加,再四辭免,其委身許國之忠,勞讓下人之厚,衆所欣羨。

    今陛下将參随人員盡行升級,不惟事體不宜,而忠等不矜不伐之心亦無以暴白矣。

    乞敕兵部轉行太監張忠等将奏帶人員分别等第,勞績頗多者量加甄錄,其餘遞加賞赍。

    于以杜将來錫予之繁,全各臣遜讓之美。

    ” 尚書金獻民還朝,請遷發夷使,閉關絕貢。

    疏曰:“土魯蕃貢使未入禁城。

    賊兵已過峪關。

    旋貢旋侵。

    奸謀狡計,大略如前。

    茲者天奪其魄,挫衄遠遁,但彼之日用資我者甚多,竊恐失利日久,乞哀求貢之請又在旦夕矣。

    即今河西地方民窮徹骨,萬一見之不真,複聽入貢,必将浚民之膏血為之飯食,勞民之筋骨為之役使,驿路騷擾,雞犬不甯。

    臣恐河西兩鎮之軍民、十五衛所之疆場,終當被其擾壤也。

    臣願自今以後遇彼求貢,宜下明诏,聲其累世不恭之罪,閉我關門,絕彼貢獻。

    申命該鎮守臣謹斥烽堠,益嚴兵備以待之,則彼這奸謀破阻,狡計無施,河西垂首待盡之民庶幾其有更生之望矣。

    ”陳九疇、盧問之亦俱上書請閉關絕貢。

    番酋遞進番文求貢,捉墩軍送至邊上。

     都禦史寇天叙疏曰:“奸回谲詐,語言反覆,或诿咎他人以釋其犯邊之非,或誇張聲勢以逞其螳螂之勢,全無悔罪輸誠之意。

    況此虜先年侵犯肅州,朝廷念其遠夷,不與深較,姑容入貢。

    然進貢之使方入,而犯邊之兵繼至,似此詭詐,實難憑信。

    所據求和之事,揆諸事體,難以輕準。

    在我防範所宜加慎,乞并行提督軍務兵部尚書楊一清分布陝西、延甯騎遊兵馬在于蘭州安會等處一帶住紮,遇有回虜侵犯消息,臣等通行調集主客兵馬親統前去遏剿,務期成功。

    ”兵部乃請于上,诏所議事情還行與楊一清着再加審處,奏請定奪。

     于是牙木蘭差人來請和。

    因九疇前恨,複用反問,稱前日入寇非我本意,乃内附夷人沙的納等傳陳都堂命使之來而許之賞。

    時在朝有受番賄為之構九疇者,故唱此言,以騰播于内。

    未幾,楊一清召入内閣,以尚書王憲代之。

    楊一清奏稱:“看得兵部所議,蓋知虜患之難測。

    恐兵糧之不繼,故雖不敢遽為通貢之言,以拂衆論,亦不能終主絕貢之議,以贻後艱。

    今甘肅地方兵馬寡少,錢糧空乏,已且未治,何以治人?合無仍行新任提督尚書王憲再為審處。

    ”王憲乃移檄遣撒馬兒罕貢使疊力迷失等赍往,谕番酉悔過服罪,獻還哈密城池,送還搶去人畜,方為奏請。

     六年,諸議禮臣桂萼、方獻夫、霍韬、張璁先後上言:“哈密不靖,本由彭澤。

    澤之得召用,由楊廷和曲庇澤也。

    乞急用王瓊以甯西鄙。

    ”時因天變,求直言。

    錦衣百戶王邦奇疏曰:“正德年來,巡撫都禦史彭澤不恤邊備,淩虐官軍,侵克糧價,自昔至今,遂為通例。

    又兼賞罰不明,人心失望,擅自差人輕出外國講和,懷奸邀功,開啟邊釁。

    緻便番夷占據哈密,侵犯甘肅一帶地方,搶掠求索,貪得無厭。

    而彭澤又乃大失恩信于番夷,因而蹙國喪師,大贻邊患。

    然夷酋始輕中國之兵。

    副使陳九疇又乃拘執夷使,激啟邊釁,止知斬馬黑麻一人于南門,不顧失陷官軍于無算也。

    前任兵部尚書王瓊深為隐憂,特有救正之舉,又被權奸朋黨互相救援,止将彭澤等輕賜罷斥降發,其餘重大罪惡俱被影射不究。

    殆至新政之初,正當顯戮遺奸,昭示國法可也。

    豈意彭澤倚恃權奸大學士楊廷和心腹門生,謀同陳九疇、李昆預先奏辦,輕騎便衣,深入城境,赍送囑買楊廷和。

    會盟結黨,誓以死生,意欲扶同誤國。

    佐使楊廷和将寫亦虎仙撺入诏書,假威擅柄,緻将寫亦虎仙監故,其餘各夷俱被決斬。

    前者二次甘肅之亂,生民塗炭之苦,蓋由先年公論不明,及殺寫亦虎仙等之誤,啟地方之禍。

    後蒙特命尚書金獻民總督征剿,本官自恃寵威,不盡忠節,卻以重大責任視如兒戲,詐言有病,在途遷延,遙寄蘭州。

    朝夕邀會彭澤,作樂飲酒,不顧彼處人民塗炭之苦。

    遠望甘肅千裡之外,束手觀聽,不究一方之久探,聽回夷搶擄遂志,滿瞄而歸。

    又奪他人擒斬達賊之功,奏為征進回夷之捷,冒授蔭賞,下及童仆。

    況土魯蕃前者侵掠中華,如蹈無人之境,志滿意遂,方才從容回還。

    去歲前夷仍複又來搶掠,彼處巡按奏報逾常,困圍邊将,地方極苦,人民倒懸,十分緊急。

    若不再為奏聞,處置縱玩,夷醜得志,将來之害不止于河西一帶地方,而謀侵中國之患難保必無。

    若不速将楊廷和、彭澤等明正誅戮,無以消弭災異。

    為照忠順王拜牙即自作不靖,棄國逃走,遠避絕域,年久不還本國,所以中國失守,而生民節年被其塗炭。

    幸賴先任總制都禦史楊一清忠誠體國,潛消禍亂而威鎮夷醜,斂迹遠遁,承平歲餘,莫敢侵犯。

    但犬羊之性詭詐莫測,不可必其一定。

    及查弘治六年,土魯蕃王阿黑麻先遣大頭目寫亦滿速兒等四十餘人進貢,比因阿黑麻複擄忠順王及金印去訖,又來犯邊。

    多官奏聞,上命将夷使滿速兒等四十餘人安置廣西、福建,及閉關絕貢,累犯邊陲不息。

    至弘治十年,計五年之久,方才悔過入貢。

    仍将忠順王及金印來歸,求取寫速兒等。

    多官奏取滿速兒等付給甘肅,自此河西始安定也。

    正當居安慮危,勿待臨渴求泉,亦緩不濟事矣。

    先年之滿速兒尚存,今之虎仙等俱斬矣。

    誠恐醜夷求而無人,亦得藉口稱怨,遺患地方為害。

    臣于嘉靖四年十月十九日備奏前事,節奉旨該衙門知道。

    兵部職方主事楊乃奏内奸臣楊廷和之子,被其阻滞,壅蔽彌縫,不與施行。

    今奉敕修省,求治彌災,再陳愚忠,以弭災變。

    一面速敕法司,将聞釁啟禍誤國奸臣明正典刑,以謝邊民之忿。

    及壅蔽忠言主事楊,量為罰斥,以弭災異。

    ”诏下兵部議,不許回護。

     刑部尚書胡世甯疏曰:“夫土魯蕃變詐多端,善為反間。

    其欲附城,屬達使之激變,則稱哈剌灰、畏兀兒稍書交他來;其欲間我謀臣,使之受罪,則稱壞事的都是陳都堂、沙的納;欲彼番使得通内間,則稱王子因見殺撒者兒虎仙父子,故來報仇。

    夫自嘉靖二年十月進獅子,夷人已遞番文,開稱番酋要動人馬,定來甘肅。

    則其造意通謀已久,豈為殺三人報仇,亦豈為陳都堂及哈剌灰、畏兀兒使之然也!其恐我複結瓦剌為之後患,則言七八月裡領着瓦剌達子,還要往漢人地方,後竟不來。

    其變詐何可信也!自正德六年得送回伊弟真帖木兒,因在甘州住久,深知風土好過,即起逆心,要來侵犯。

    正德九年,即要插旗甘州城門上。

    十年六月,陳九疇方到肅州。

    十一年,彼自以原許段子不曾與足,及拘留番使為名,興兵入寇,豈因陳九疇也。

    其先三取哈密城池,皆以哈密奸回為之内應,乃漸置奸回虎仙等親黨,買房久住肅州城内。

    又節差番使斬巴思等來探消息,為通書信。

    一旦擁兵迳至城下,各回潛置兵甲,圖為内應。

    使非陳九疇奮身不顧後患,即将各回監故打死,而又近遣屬夷卻其營帳,遠交瓦剌,搶其城池,彼聞變内顧而還,則肅州城池難保無虞。

    臣以為臣之有勇知兵而忘身為國者,無如九疇。

    固彼番酋之所深忌而欲殺也。

    惜其後信僚屬之公移,輕聽奸回之捏報,而妄奏番酋及牙木蘭之殺,則其罪有不免耳。

    王邦奇奏其因殺夷使激起邊釁,又言二次甘肅之亂,由殺虎仙等之誤,蓋彼武夫輕信,惑于流言,為彼内間耳。

    至于通貢一節,則其後事難料,前事可征,弘治四年,因其虜去忠順王陝巴,不服撫處,奏準絕貢。

    十一年,因見器用缺乏,諸夷歸怨,方才悔過,送還陝巴。

    嗣後通貢不絕,地方騷擾亦不絕。

    而反間内應,絡繹于京師、甘肅之間。

    馴至十一年暨嘉靖三年,二次大舉入寇。

    今奏準絕貢又三年矣。

    祗聞來求不聞侵犯者,豈有力有餘而心不欲也。

    蓋亦懲前二次他隻丁之被殺、瓦剌諸夷之為其後患而長慮卻顧也。

    今廷臣議者,以有備為長策,以通貢為權宜,其言誠是也。

    臣愚欲乞聖明,特與輔臣熟議,今後哈密城池照依先朝和甯交,舍置不問,而唯責彼番酋恭守臣節,再無侵犯。

    一二年後方許入貢,或止通互市,仍納其貢。

    其市皆不許多帶人衆,淹留歲月。

    則我之邊城驿遞供費可省,而得專事邊儲。

    我之謀臣勇将反間不虞,而得盡心邊事矣。

    (是秋,土魯蕃酋虎力納咱兒糾侵肅州。

    遊擊将軍彭浚、兵備副使趙載禦之退去。

    時張璁、桂萼必欲論九疇死,并罪廷和。

    ) 上有旨,金獻民閑住,九疇逮獄,下三法司議。

    兵部尚書王時中會同刑部尚書胡世甯等勘問九疇等事情。

    具疏曰:“虎仙父子深奸巨蠹,外通哈即賣國,内結錢甯亂政,心迹奸詭,死有餘辜。

    及查王邦奇假建議為名,牽引浮泛,複圖進用。

    該兵部題奉欽依降錦衣衛總旗,别難再議外,臣等議照政令莫大于刑賞,功罪在論其重輕,功之大者或可以贖罪,罪之輕者亦難于淹功。

    若乃功罪相倫,自亦情法有在,或無功而罪本輕,亦又有罪而事已結,俱不能一律而論。

    如陳九疇叨領邊寄,舉措乖張,先後啟釁招尤,罪固已重;兩次折沖禦侮,功亦為優。

    又輕聽回達之捏詞,濫報番酋之真死,事雖出于傳聞,情尤涉于妄誕。

    金獻民仰承重命,提督西征,調集三邊之軍馬,振揚全陝之威聲,未足稱勞,掠取他人之功次,妝成同事之捷音,何可冒蔭?且連參随人員俱各濫升職俸,雖恩典出自于上,而辭受有負于初。

    再照彭澤彼時經略未成底定,因而緻贻後患,罪有明案,緣曾撫回金印城池,既而回夷隔年入寇,功似可言。

    李昆、許宣、史镛、蔣存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