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真臘
關燈
小
中
大
使客,固無嫌也。
”乃升雅成于尚書省五品之次。
且诏拜其國王黎龍廷特進檢校太尉,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賜推誠順化功臣。
夫宋禮交其崇如此,而以蒲甘與匹,則蒲甘昔固不屬真臘也。
今蒲甘不聞通使我朝,或宋末國弱,為真臘所并,亦未可知。
且宋于各夷既封為王,複加官爵,如交、占城皆然。
我朝冊封之外,不雜以品職,庶為得禮體。
◎真臘 ◎暹羅 暹羅國在占城極南,自占城海道順風十晝夜可至。
其國北岸連于交。
本暹與羅斛二國之地。
暹古名赤土,羅斛古名婆羅刹也。
暹國土瘠不宜耕種,羅斛土田平衍而多稼。
暹人歲仰給之。
隋大業初,曾遣使常駿自南海道往赤土,人遂訛傳赤土為赤眉遺種雲。
後改曰暹,元元貞初,暹人常遣使入貢。
至正間,暹降于羅斛合為一國。
按别志雲,赤土疆域正與暹羅同。
東波羅剌國,西婆羅娑國,南诃羅旦國,北距大海,地方數千裡。
常駿自南海郡水行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缽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
又南行至獅子石,自是島嶼連接。
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
于是南達雞籠島,至于赤土之界。
林邑今占城也,觀此則以赤土又為一國,與暹并壤耳。
且《宋史》不載暹羅,豈已前不通中國者耶? 本朝洪武初,遣大理少卿聞良輔往谕之。
暹羅斛國王參烈昭昆牙遂遣使入貢,進金葉表文。
賜以《大統曆》。
按别志又載:“永樂初,海外諸國來禀聲教。
良輔奉命往谕。
自暹羅、爪哇以至西洋古裡。
”則良輔豈兩使彼國耶? 七年,暹羅斛國使臣沙裡拔來朝,自言本國令陪臣祭思裡、侪刺悉識替入貢。
去年八月,舟次烏潴,遭風壞舟,漂至海南。
收獲漂餘貢物蘇木、降香、兜羅錦來獻。
省臣以聞,上怪其無表狀,疑為蕃商覆舟,詭言入貢,卻之。
後其子參烈寶毗牙立。
九年,王遣子昭祿群膺奉金葉表文,貢象及胡椒、蘇木之屬。
上命禮部員外郎王恒、中書省宣使蔡時敏往賜之印。
诏曰:“君國子民,非上天之明命,後土之鴻思,曷能若是?華夷雖間,樂天之樂,率土皆然。
若為人上能體天地好生之德,協和神人,則祿及子孫,世世無間矣。
爾參烈寶毗牙思裡哆哩祿自嗣王位以來,内修齊家之道,外造睦鄰之方。
況屢遣人稱臣入貢,以方今蕃王言之,可謂盛德矣。
豈不名播諸書哉!今年秋,貢象入朝。
朕遣使往谕,特賜暹羅國王之印及衣一襲,爾當善撫邦民,永為多福。
”恒等與昭祿群膺陛辭,賜文绮衣服并道裡費。
十六年,給勘合文冊,令如期朝貢。
二十年,又貢胡椒萬斤,蘇木十萬斤。
二十八年,诏遣中使趙達、宋福等祭其故王參烈昭昆牙。
賜嗣王昭祿群膺文绮四疋、羅四疋、〈毛莫〉絲布四十疋;王妃文绮四疋、羅四疋、〈毛莫〉絲布十二疋。
敕谕之曰:“朕自即位以來,命使出疆周于四維諸邦國,足履其境者三十六,聲聞于耳者三十一;風俗殊異大國十有八,小國百四十九。
較之于今暹羅為最近迩者。
使至,知爾先王已逝。
王紹先王之緒,有道于家邦,臣民歡怿。
茲特遣人祭已故者,慶王紹位有道。
敕至,其罔戾法度,罔淫于樂,以光前烈,其敬之哉!” 永樂元年,遣使入賀即位。
自是,其國止稱暹羅國。
二年,遣使坤文琨表貢方物。
诏内使李興等赍敕往勞之。
并賜文绮紗帛。
四年,複貢方物。
且乞量衡為國中式。
诏賜《古今烈女傳》,給與量衡。
七年,王遣使奉儀物,祭仁孝皇後,命中官以告幾筵。
是歲,複遣坤文琨貢方物。
初,南海民何八觀等流移海島,遂入暹羅,至是因其使歸。
上命傳谕國王,遣八觀等還,毋納流移,以取罪戾。
并赍王金絨、苎絲、紗羅、織錦。
八年,貢馬及方物。
送中國流移人還。
賜敕勞之。
十年,複貢。
十三年,昭祿群膺卒。
其子三賴波磨劄剌的嗣位,以兵侵滿剌加國。
滿剌加訴于朝。
遣敕谕之,令與滿剌加平,敕曰:“朕祗膺天命,君主華夷,體天地好生之心以為治,一視同仁,無間彼此。
王能敬天事大,修職奉貢,朕心所嘉,蓋非一日。
比者滿剌加國王亦思罕答兒沙嗣立,能繼乃父之志,躬率妻子詣阙朝貢,其事大之誠與王無異。
然聞王無故欲加之兵。
夫兵者兇器,兩兵相鬥,勢必俱傷。
故好兵非仁者之心。
況滿剌加國王既已内屬,則為朝廷之臣。
彼如有過,當申理于朝廷,不務出此而辄加兵,是不有朝廷矣。
此必非王之意,或者左右假王之名,弄兵以逞私忿。
王宜深思,勿為所惑,輯睦鄰國,無相侵越,并受其福,豈有窮哉。
王其留意焉! 十五年,賜王錦四疋,苎絲、紗羅各十疋;賜王妃苎絲、紗羅各六疋。
十八年,又貢。
遣中官楊敏等護貢使歸國,仍厚赍其王。
十九年,王遣使柰懷等六十人入貢,謝侵滿剌加國之罪。
賜紗币有差。
二十一年,又貢。
賞賜使臣及通事總管客人蕃伴衣服、苎絲、絹布、靴、襪、履、金銀、紗帽諸物有差。
诏定其例,使臣人等進到物貨俱免抽分,給與價鈔。
給賞畢日,許于會同館開市,除書籍及玄黃紫皂大花西番蓮段并一應違禁之物不許收買,其餘聽貿易。
二次使臣筵宴。
回至廣東,布政司複宴。
洪熙、宣德間,至如常期。
賜王及妃,各減永樂十五年之半。
正統、景泰間,貢或不常,賜複舊例。
成化十三年,主遣使群謝提素英、必美亞二人來貢方物。
美亞本福建汀州士人謝文彬也。
昔年因販鹽下海,為大風飄入暹羅,遂仕其國,官至嶽坤。
嶽坤猶華言學士之類。
至南京,其從子瓒相遇識之,為織殊色花樣段疋貿易蕃貨。
事覺下吏,始吐實焉。
按四夷使臣多非本國之人,皆我華無恥之士。
易名竄身,竊其祿位者。
蓋因去中國路遠,無從稽考。
朝廷又憚失遠人之心,故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不暇問其真僞。
射利奸氓叛從外國益衆,如日本之宋素卿,暹羅之謝文彬,佛郎機之火者亞三,凡此不知其幾也。
遂使窺視京師,不獨經商細務。
凡中國之盛衰,居民之豐歉,軍儲之虛實,與夫北虜之強弱,莫不周知以去。
故諸蕃輕玩,稍有恁陵之意,皆此輩為之耳。
為職方者,可不慎其譏察也哉! 十七年,遣行人姚隆(江西臨川人。
成化辛醜進士)往冊封其王。
弘治中,給事中林恒複奉使行冊封禮。
刑部侍郎屠勳送林黃門詩曰:“八月星槎萬裡行,載将恩雨過蠻城。
更籌每用占朝晷,土色還應識地名。
陸賈有才堪使粵,班生無處不登瀛。
誰雲此去滄溟遠,飛夢時常到玉京。
” 大學士楊一清贈林黃門詩曰:“百年文軌萬方同,地盡暹羅古未通。
封建屢崇昭代禮,揄揚兼伏使臣功。
天連島嶼蠻煙靜,日射滄溟瘴雨空。
聞道越裳王化在,幾多重譯頌聲中。
” 正德十年,國王遣使貢方物,進金葉表文。
诏譯其字,無有識者,禮部以聞。
太學士梁儲疏曰:“據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卿沈冬魁等呈,該回回館教習主簿王祥等呈,切照本館專一譯寫回回字,凡遇海中諸國,如占城、暹羅等處進貢,來文亦附本館帶譯。
但各國言語土字與回回不同,審譯之際,全憑通事講說。
及至降敕回賜等項,俱用回回字。
今次有暹羅國王差人來京進貢金葉表文,無人識認,節次審譯不便。
及查得近年八百、大甸等處夷字失傳,該内閣具題暫留差來頭目藍者歌在館教習成效。
合無比照藍者歌事例,于暹羅國來夷人内選一二名在館,并選各館官下世業子弟數名送館,令其教習。
待有成之日,将本夷照例送回本王等因,實為便益。
據此,臣等看得習譯夷字,以通朝貢,系是重事。
今暹羅夷字委的缺人教習,相應處置,合無着禮部行令大通事并主簿王祥等,将本國差來通曉夷字人再加審譯,暫留一二在館教習。
待教有成效,奏請照便送回。
庶日後審譯不緻差誤。
”上從之。
按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上以前元素無文字,發号施令但借高昌書制蒙古字行天下,乃命原潔與編修馬懿赤黑等以華言譯其語。
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飾器用,靡不俱載。
複取《元秘史》參考,以切其字諧其聲音。
既成刊布,自是使臣往來朔漠,皆得其情。
又凡四夷分十八所,設通事六十人。
大通事有都督都指揮等官,統諸小通事,總理貢夷降夷及歸正人夷情番字文書譯審奏聞。
夫此即仿古象胥之制而設是官職,自國初迨正德不過百有餘年,而遂失其所守,何也?且今四夷館中有譯字生、有平頭巾通事、有食糧通事、有官帶通事、有借職通事,以比太祖之時已數倍其員,而竟不能谙各國之來文,豈非校試之術疏,黜陟之法廢,人皆食其食不事其事故耶?迄至嘉靖間,如通事胡士紳等乃交結奸夷,捏陷本管主事陳九川等以興诏獄,則益不可言矣。
茲欲肅其官常,使無素餐曠職,使毋詐上行私。
以複太祖建官之盛典,謂非大宗伯之所當加意者哉! 嘉靖元年,暹羅及占城等夷各海船番貨至廣東,未行報稅。
市泊司太監牛榮與家人蔣義山、黃麟等私收買蘇木、胡椒并乳香、白臘等貨,裝至南京。
又匿稅盤出,送官南京。
刑部尚書趙鑒等,拟問蔣義山等違禁私販番貨例,該入官蘇木共三十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九斤、胡椒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五斤,可值銀三萬餘兩。
解内府收貯公用,牛榮寅緣内铛。
得旨,這販賣商貨給主。
刑部尚書林俊複疏,謂:“查得見行條例,通番下海買賣劫掠有正犯處死,全家邊衛充軍之條。
買蘇木、胡椒千斤以上邊衛充軍貨物入官之條。
所以嚴華夷之辯,謹禍亂之萌。
今蔣義山等倚恃威權,多買番貨,天幸匿稅事發,将牛榮等參奏。
陛下方俞正法之請,尋啟用幸之門,忽又有旨給主,明主愛一颦一笑敝褲以待有功者。
今三萬餘兩之物果一敝褲比,給還罪人果賜有功比,皆臣等之所未喻也。
伏望大奮乾剛,立斷是獄,将代為營救并請讨之人下之法司,明正其罪。
”上乃诏贓物照舊入官。
按夷中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
夷必欲售,中國必欲得之。
以故祖訓雖絕日本而三市舶司不廢。
市舶初設,在太倉黃渡,尋以近京師,改設于福建、浙江、廣東。
七年,罷未幾,複設。
蓋北夷有馬市,西夷有茶市,江南海夷有市舶。
所以通華夷之情,遷無有之貨,收徵稅之利,滅戍守之費。
且以禁海賈抑奸商,使利權在上也。
然夷貨之至,各有接引之家,先将重價者私相交易,或去一半,或去六七。
而後牙人以貨報官,且為之提督,如牛榮輩者複從而收臘之,則其所存以為官市者又幾何哉!今提督雖革而接引積蠹莫之能去,蓋多勢豪為主,久握其利。
海道副使或行嚴緝,是非蜂起,是以難刷其敝。
迩年浙、福之間都禦史朱纨勵禁接引,以緻激生倭寇。
然則市舶之當開與否,豈不有明鑒哉! 三十二年,國王遣使坤隋離等貢白象及方物。
白象已斃,遣象牙一枝,長八尺。
牙首鑲金石榴子十顆,中鑲珍珠十顆,寶石四顆,尾置金剛錐一根,又金盒内貯白象尾為證。
三十七年,又貢方物。
視舊頗不同。
迄今貢使不絕。
其國山形如白石峭砺,周千裡。
外山崎岖,内嶺深邃。
田平而沃,稼穑豐熟,氣候常熱。
風俗勁悍,專尚豪強。
侵掠鄰境,削槟榔木為标槍,水牛皮為牌,藥镞等器,慣習水戰。
王宮壯麗,民樓居。
其樓密聯槟榔片,藤系之,甚固。
籍以藤席,竹簟,寝處于中。
王白布纏首,腰束嵌絲蛻加綿绮,跨象或乘肩輿。
男女椎髻,白布纏頭,穿長衫,腰束青花手巾。
其上下謀議,刑法輕重,錢谷出入,凡大小事悉決于婦人。
其志量在男子上,其男一聽苟合無序。
遇中國男子甚愛之,必置酒飲,待歡歌留宿。
男陽嵌珠玉,富貴者範金盛珠,行有聲。
婚則群僧迎送,婿至女家,僧取女紅貼男額稱利市。
婦人多為尼姑道士,能誦經持齋,服色似略中國,亦造庵觀。
能重喪禮,人死氣絕,必用水銀灌養其屍,而後擇高阜之地,設佛事葬之。
釀秫為酒,煮海為鹽,以海貝代錢,每一萬個準中統鈔二十貫。
貨用青白花磁器、印花布、色絹、色緞、金、銀、銅、
”乃升雅成于尚書省五品之次。
且诏拜其國王黎龍廷特進檢校太尉,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賜推誠順化功臣。
夫宋禮交其崇如此,而以蒲甘與匹,則蒲甘昔固不屬真臘也。
今蒲甘不聞通使我朝,或宋末國弱,為真臘所并,亦未可知。
且宋于各夷既封為王,複加官爵,如交、占城皆然。
我朝冊封之外,不雜以品職,庶為得禮體。
◎真臘 ◎暹羅 暹羅國在占城極南,自占城海道順風十晝夜可至。
其國北岸連于交。
本暹與羅斛二國之地。
暹古名赤土,羅斛古名婆羅刹也。
暹國土瘠不宜耕種,羅斛土田平衍而多稼。
暹人歲仰給之。
隋大業初,曾遣使常駿自南海道往赤土,人遂訛傳赤土為赤眉遺種雲。
後改曰暹,元元貞初,暹人常遣使入貢。
至正間,暹降于羅斛合為一國。
按别志雲,赤土疆域正與暹羅同。
東波羅剌國,西婆羅娑國,南诃羅旦國,北距大海,地方數千裡。
常駿自南海郡水行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缽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
又南行至獅子石,自是島嶼連接。
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
于是南達雞籠島,至于赤土之界。
林邑今占城也,觀此則以赤土又為一國,與暹并壤耳。
且《宋史》不載暹羅,豈已前不通中國者耶? 本朝洪武初,遣大理少卿聞良輔往谕之。
暹羅斛國王參烈昭昆牙遂遣使入貢,進金葉表文。
賜以《大統曆》。
按别志又載:“永樂初,海外諸國來禀聲教。
良輔奉命往谕。
自暹羅、爪哇以至西洋古裡。
”則良輔豈兩使彼國耶? 七年,暹羅斛國使臣沙裡拔來朝,自言本國令陪臣祭思裡、侪刺悉識替入貢。
去年八月,舟次烏潴,遭風壞舟,漂至海南。
收獲漂餘貢物蘇木、降香、兜羅錦來獻。
省臣以聞,上怪其無表狀,疑為蕃商覆舟,詭言入貢,卻之。
後其子參烈寶毗牙立。
九年,王遣子昭祿群膺奉金葉表文,貢象及胡椒、蘇木之屬。
上命禮部員外郎王恒、中書省宣使蔡時敏往賜之印。
诏曰:“君國子民,非上天之明命,後土之鴻思,曷能若是?華夷雖間,樂天之樂,率土皆然。
若為人上能體天地好生之德,協和神人,則祿及子孫,世世無間矣。
爾參烈寶毗牙思裡哆哩祿自嗣王位以來,内修齊家之道,外造睦鄰之方。
況屢遣人稱臣入貢,以方今蕃王言之,可謂盛德矣。
豈不名播諸書哉!今年秋,貢象入朝。
朕遣使往谕,特賜暹羅國王之印及衣一襲,爾當善撫邦民,永為多福。
”恒等與昭祿群膺陛辭,賜文绮衣服并道裡費。
十六年,給勘合文冊,令如期朝貢。
二十年,又貢胡椒萬斤,蘇木十萬斤。
二十八年,诏遣中使趙達、宋福等祭其故王參烈昭昆牙。
賜嗣王昭祿群膺文绮四疋、羅四疋、〈毛莫〉絲布四十疋;王妃文绮四疋、羅四疋、〈毛莫〉絲布十二疋。
敕谕之曰:“朕自即位以來,命使出疆周于四維諸邦國,足履其境者三十六,聲聞于耳者三十一;風俗殊異大國十有八,小國百四十九。
較之于今暹羅為最近迩者。
使至,知爾先王已逝。
王紹先王之緒,有道于家邦,臣民歡怿。
茲特遣人祭已故者,慶王紹位有道。
敕至,其罔戾法度,罔淫于樂,以光前烈,其敬之哉!” 永樂元年,遣使入賀即位。
自是,其國止稱暹羅國。
二年,遣使坤文琨表貢方物。
诏内使李興等赍敕往勞之。
并賜文绮紗帛。
四年,複貢方物。
且乞量衡為國中式。
诏賜《古今烈女傳》,給與量衡。
七年,王遣使奉儀物,祭仁孝皇後,命中官以告幾筵。
是歲,複遣坤文琨貢方物。
初,南海民何八觀等流移海島,遂入暹羅,至是因其使歸。
上命傳谕國王,遣八觀等還,毋納流移,以取罪戾。
并赍王金絨、苎絲、紗羅、織錦。
八年,貢馬及方物。
送中國流移人還。
賜敕勞之。
十年,複貢。
十三年,昭祿群膺卒。
其子三賴波磨劄剌的嗣位,以兵侵滿剌加國。
滿剌加訴于朝。
遣敕谕之,令與滿剌加平,敕曰:“朕祗膺天命,君主華夷,體天地好生之心以為治,一視同仁,無間彼此。
王能敬天事大,修職奉貢,朕心所嘉,蓋非一日。
比者滿剌加國王亦思罕答兒沙嗣立,能繼乃父之志,躬率妻子詣阙朝貢,其事大之誠與王無異。
然聞王無故欲加之兵。
夫兵者兇器,兩兵相鬥,勢必俱傷。
故好兵非仁者之心。
況滿剌加國王既已内屬,則為朝廷之臣。
彼如有過,當申理于朝廷,不務出此而辄加兵,是不有朝廷矣。
此必非王之意,或者左右假王之名,弄兵以逞私忿。
王宜深思,勿為所惑,輯睦鄰國,無相侵越,并受其福,豈有窮哉。
王其留意焉! 十五年,賜王錦四疋,苎絲、紗羅各十疋;賜王妃苎絲、紗羅各六疋。
十八年,又貢。
遣中官楊敏等護貢使歸國,仍厚赍其王。
十九年,王遣使柰懷等六十人入貢,謝侵滿剌加國之罪。
賜紗币有差。
二十一年,又貢。
賞賜使臣及通事總管客人蕃伴衣服、苎絲、絹布、靴、襪、履、金銀、紗帽諸物有差。
诏定其例,使臣人等進到物貨俱免抽分,給與價鈔。
給賞畢日,許于會同館開市,除書籍及玄黃紫皂大花西番蓮段并一應違禁之物不許收買,其餘聽貿易。
二次使臣筵宴。
回至廣東,布政司複宴。
洪熙、宣德間,至如常期。
賜王及妃,各減永樂十五年之半。
正統、景泰間,貢或不常,賜複舊例。
成化十三年,主遣使群謝提素英、必美亞二人來貢方物。
美亞本福建汀州士人謝文彬也。
昔年因販鹽下海,為大風飄入暹羅,遂仕其國,官至嶽坤。
嶽坤猶華言學士之類。
至南京,其從子瓒相遇識之,為織殊色花樣段疋貿易蕃貨。
事覺下吏,始吐實焉。
按四夷使臣多非本國之人,皆我華無恥之士。
易名竄身,竊其祿位者。
蓋因去中國路遠,無從稽考。
朝廷又憚失遠人之心,故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不暇問其真僞。
射利奸氓叛從外國益衆,如日本之宋素卿,暹羅之謝文彬,佛郎機之火者亞三,凡此不知其幾也。
遂使窺視京師,不獨經商細務。
凡中國之盛衰,居民之豐歉,軍儲之虛實,與夫北虜之強弱,莫不周知以去。
故諸蕃輕玩,稍有恁陵之意,皆此輩為之耳。
為職方者,可不慎其譏察也哉! 十七年,遣行人姚隆(江西臨川人。
成化辛醜進士)往冊封其王。
弘治中,給事中林恒複奉使行冊封禮。
刑部侍郎屠勳送林黃門詩曰:“八月星槎萬裡行,載将恩雨過蠻城。
更籌每用占朝晷,土色還應識地名。
陸賈有才堪使粵,班生無處不登瀛。
誰雲此去滄溟遠,飛夢時常到玉京。
” 大學士楊一清贈林黃門詩曰:“百年文軌萬方同,地盡暹羅古未通。
封建屢崇昭代禮,揄揚兼伏使臣功。
天連島嶼蠻煙靜,日射滄溟瘴雨空。
聞道越裳王化在,幾多重譯頌聲中。
” 正德十年,國王遣使貢方物,進金葉表文。
诏譯其字,無有識者,禮部以聞。
太學士梁儲疏曰:“據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卿沈冬魁等呈,該回回館教習主簿王祥等呈,切照本館專一譯寫回回字,凡遇海中諸國,如占城、暹羅等處進貢,來文亦附本館帶譯。
但各國言語土字與回回不同,審譯之際,全憑通事講說。
及至降敕回賜等項,俱用回回字。
今次有暹羅國王差人來京進貢金葉表文,無人識認,節次審譯不便。
及查得近年八百、大甸等處夷字失傳,該内閣具題暫留差來頭目藍者歌在館教習成效。
合無比照藍者歌事例,于暹羅國來夷人内選一二名在館,并選各館官下世業子弟數名送館,令其教習。
待有成之日,将本夷照例送回本王等因,實為便益。
據此,臣等看得習譯夷字,以通朝貢,系是重事。
今暹羅夷字委的缺人教習,相應處置,合無着禮部行令大通事并主簿王祥等,将本國差來通曉夷字人再加審譯,暫留一二在館教習。
待教有成效,奏請照便送回。
庶日後審譯不緻差誤。
”上從之。
按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上以前元素無文字,發号施令但借高昌書制蒙古字行天下,乃命原潔與編修馬懿赤黑等以華言譯其語。
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飾器用,靡不俱載。
複取《元秘史》參考,以切其字諧其聲音。
既成刊布,自是使臣往來朔漠,皆得其情。
又凡四夷分十八所,設通事六十人。
大通事有都督都指揮等官,統諸小通事,總理貢夷降夷及歸正人夷情番字文書譯審奏聞。
夫此即仿古象胥之制而設是官職,自國初迨正德不過百有餘年,而遂失其所守,何也?且今四夷館中有譯字生、有平頭巾通事、有食糧通事、有官帶通事、有借職通事,以比太祖之時已數倍其員,而竟不能谙各國之來文,豈非校試之術疏,黜陟之法廢,人皆食其食不事其事故耶?迄至嘉靖間,如通事胡士紳等乃交結奸夷,捏陷本管主事陳九川等以興诏獄,則益不可言矣。
茲欲肅其官常,使無素餐曠職,使毋詐上行私。
以複太祖建官之盛典,謂非大宗伯之所當加意者哉! 嘉靖元年,暹羅及占城等夷各海船番貨至廣東,未行報稅。
市泊司太監牛榮與家人蔣義山、黃麟等私收買蘇木、胡椒并乳香、白臘等貨,裝至南京。
又匿稅盤出,送官南京。
刑部尚書趙鑒等,拟問蔣義山等違禁私販番貨例,該入官蘇木共三十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九斤、胡椒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五斤,可值銀三萬餘兩。
解内府收貯公用,牛榮寅緣内铛。
得旨,這販賣商貨給主。
刑部尚書林俊複疏,謂:“查得見行條例,通番下海買賣劫掠有正犯處死,全家邊衛充軍之條。
買蘇木、胡椒千斤以上邊衛充軍貨物入官之條。
所以嚴華夷之辯,謹禍亂之萌。
今蔣義山等倚恃威權,多買番貨,天幸匿稅事發,将牛榮等參奏。
陛下方俞正法之請,尋啟用幸之門,忽又有旨給主,明主愛一颦一笑敝褲以待有功者。
今三萬餘兩之物果一敝褲比,給還罪人果賜有功比,皆臣等之所未喻也。
伏望大奮乾剛,立斷是獄,将代為營救并請讨之人下之法司,明正其罪。
”上乃诏贓物照舊入官。
按夷中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
夷必欲售,中國必欲得之。
以故祖訓雖絕日本而三市舶司不廢。
市舶初設,在太倉黃渡,尋以近京師,改設于福建、浙江、廣東。
七年,罷未幾,複設。
蓋北夷有馬市,西夷有茶市,江南海夷有市舶。
所以通華夷之情,遷無有之貨,收徵稅之利,滅戍守之費。
且以禁海賈抑奸商,使利權在上也。
然夷貨之至,各有接引之家,先将重價者私相交易,或去一半,或去六七。
而後牙人以貨報官,且為之提督,如牛榮輩者複從而收臘之,則其所存以為官市者又幾何哉!今提督雖革而接引積蠹莫之能去,蓋多勢豪為主,久握其利。
海道副使或行嚴緝,是非蜂起,是以難刷其敝。
迩年浙、福之間都禦史朱纨勵禁接引,以緻激生倭寇。
然則市舶之當開與否,豈不有明鑒哉! 三十二年,國王遣使坤隋離等貢白象及方物。
白象已斃,遣象牙一枝,長八尺。
牙首鑲金石榴子十顆,中鑲珍珠十顆,寶石四顆,尾置金剛錐一根,又金盒内貯白象尾為證。
三十七年,又貢方物。
視舊頗不同。
迄今貢使不絕。
其國山形如白石峭砺,周千裡。
外山崎岖,内嶺深邃。
田平而沃,稼穑豐熟,氣候常熱。
風俗勁悍,專尚豪強。
侵掠鄰境,削槟榔木為标槍,水牛皮為牌,藥镞等器,慣習水戰。
王宮壯麗,民樓居。
其樓密聯槟榔片,藤系之,甚固。
籍以藤席,竹簟,寝處于中。
王白布纏首,腰束嵌絲蛻加綿绮,跨象或乘肩輿。
男女椎髻,白布纏頭,穿長衫,腰束青花手巾。
其上下謀議,刑法輕重,錢谷出入,凡大小事悉決于婦人。
其志量在男子上,其男一聽苟合無序。
遇中國男子甚愛之,必置酒飲,待歡歌留宿。
男陽嵌珠玉,富貴者範金盛珠,行有聲。
婚則群僧迎送,婿至女家,僧取女紅貼男額稱利市。
婦人多為尼姑道士,能誦經持齋,服色似略中國,亦造庵觀。
能重喪禮,人死氣絕,必用水銀灌養其屍,而後擇高阜之地,設佛事葬之。
釀秫為酒,煮海為鹽,以海貝代錢,每一萬個準中統鈔二十貫。
貨用青白花磁器、印花布、色絹、色緞、金、銀、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