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南蠻
關燈
小
中
大
中官鄭和等往賜其國。
和統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八号,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
十二月于五虎開洋。
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
其國臨海,有港曰新州(西抵交,北連中國地)。
海船到彼,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寶方帶,如妝塑金剛狀。
乘象,前後擁蕃兵五百餘。
或執鋒刃短槍,或舞皮牌,槌鼓吹椰殼筒。
其部領皆乘馬,出郊迎诏。
下象膝行,匍匐感恩。
按《七修稿》載淮安清江浦廠中草園地上有鐵錨數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
相傳永樂間,三保太監下海所造。
雨淋日炙,無點發之钅宿。
視之真如銀鑄,光澤猶日用于世者。
愚意此必良鐵為之,故其色精瑩如此。
舉一物之堅巨,而他物可推矣。
其功費之靡濫何算也!又三保之稱不知系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為三太保,故耶? 八年,王複遣使濟标等貢象及金銀器物。
诏馬彬等送濟标還國,仍赍敕以文币賜之。
十一年,國王又遣其孫舍阿那沙等入貢。
兵部尚書陳洽言:“初讨黎賊及陳季擴之時,占城國王雖聽命出兵,然實懷二心。
圖唇齒相依,徘徊觀望,愆期不進。
及進至化州,大肆擄掠。
以金帛戰象資陳季擴。
季擴遺以美女,複約季擴舅陳翁挺等三萬餘為黨,侵奪升華府所隸四州十二縣,厥罪與交等,請發兵讨之。
”上以出師路由交阻,交民方安業,不忍用兵,遠勞供給。
但遣使赍敕谕占巴的賴而已。
先是占城定三年一貢之期,與安南國同。
是歲遣行人往勞之。
自後國王嗣位,必請命于朝。
亦遣使行禮。
十六年,國王遣使貢瑞象。
翰林儒臣金幼孜作賦獻上,以表聖應(賦有序)。
序曰:“恭惟皇上膺受天命,統紹洪基,仁布寰宇,化周六合。
是以扶桑月窟之境,雕題窮發之地,莫不梯山航海,奔走來貢。
蓋自三代以降,未有盛于今日者也。
乃永樂十六年秋九月庚戍,占城國以象來進。
其狀瑰詭雄壯,玄膚玉潔,文有白章,粲若華星,郁如雲霞。
拜跪起伏,馴狎不驚,斯實希世之上瑞,天下太平隆盛之徵。
夫百獸之中,其強悍勇猛者,莫逾于象。
非若虎豹熊罷之屬,可以力制。
今占城以是象來貢,既有以見其形質之美,而其馴擾狎習,似與仁獸無異。
于以見聖德之廣大,被于幽遠,草木鳥獸鹹沐恩光。
而其感化之妙,固與鳳凰來儀百獸率舞者同一效驗之大矣。
臣忝職詞垣,幸際聖明,屢睹嘉祥之盛,不可無紀述以詠歌太平。
謹拜手稽首而獻賦曰:‘惟我皇明,受天命,臨寶位,洽文德,隆至治,際天蟠地,覆冒無外。
明無幽而不燭,化無遠而弗被,惟諸福之畢來,緻嘉祯之骈萃。
羌萬國以來庭,鹹與琛而奉贽。
或貢以威鳳祥麟,或獻以錦豹靈犀,或進以渥窪龍文之天馬,或奉以西域卷鬣之神獅。
其他若瑤琨、球琳、大貝、明珠、珊瑚、瑪腦、琥珀、車渠,珍奇異産。
海委河輸,紛香耀,雜然前陳,則又不可以備書也。
粵有巨獸,魁然其狀,潛海濱以回翔,匿長林而自放,勢侔山嶽之穹窿,力抵萬鈞之雄壯。
其生也大塊孕其真,至和毓其精,瑤光助其神,鬥宿濯其英。
然後走百神,集衆靈,播休氛;協嘉祯,忽乘雲而下降,倏天開而日晶,采攵攵而烨煜,文璨璨而,耿繁星之布滬,瑩雪花而缤紛。
如肪之潔,如玉之溫,經以白理,緯以玄黃,修衆采以交互,紛五色而成章。
炳炳蔚蔚,熠熠煌煌,六甲為之呵衛,五丁為之贊襄,嶽祗因之而獻瑞,坤珍以之而效祥。
于是番酋夷長睨之而惕驚,象胥虞人望之而辟易。
不假幾檻而自緻,匪藉尉羅而自格。
乃告神明,涓吉日,載之以蔽空之長舟,藉之以幕雲之文席,左叱陽侯,右麾海伯,風師前驅而縮恧,天吳後從而匍匐,迅飚為之帖息。
魍魉竊伏以藏形,遠引而遁迹。
星馳而雲駛,逾萬裡于倏忽。
沭恩光于九重,近龍顔于咫尺。
觀其拜跽有常,動止有節,既容與而弗驚,亦安舒而自帖。
萬姓為之駿奔,百僚為之欣悅。
麒麟參之以翺翔,驺虞随之而蹩薜。
于以導乘,與服鸾辂,備萬舞,協韶,宣人文,韶皇度。
兆至德之桢符,綿萬年之寶祚,囿斯世于泰和,措群生于豐遂,熙鴻化以彌流,聖心而祗畏。
将以明刑弼教,保民圖治,答景贶于上天,眙嘉猷于後世,又豈徒誇盛美侈多瑞,為目前之奇玩而已哉!臣忝廁列于禁垣,幸瞻依于日月,愧學術之粗疏,莫形容于萬一。
爰缵述于見聞,翼具存于事實,楊盛世之休嘉,著無前之偉績。
祝聖壽以悠長,頌皇圖于無極。
為之頌曰:“惟皇神聖,上帝之命,統臨萬方,靡不從命。
維帝監觀,祯祥之格,丕昭神化,洽此文德。
皇不自聖,益敬于天,匪象之瑞,所瑞惟賢。
大哉皇仁,覃被八弦。
如天之行,如日之升。
上帝之歆,協于皇德。
億萬斯年,其永無〈攵〉。
” 宣德元年,行人黃原昌頒正朔至其國。
王儀度稍弗恪。
原昌人,端坐責之,詞明氣壯。
王叩首謝罪。
贈以金帛奇物。
悉之。
及還,複命。
承顧問,悉以正對。
上大悅,升戶部員外郎。
按原昌,福建楚溪人。
永樂乙未進士,為人持重有氣節;既奉使還,時奔競之風甚熾,原昌恥随流俗浮沉,遂請老以歸。
正統六年,國王卒,嗣子摩诃貴由請襲爵。
上賜敕诏,遣給事中舒某(失其名)為正使,及副使行人吳惠往封之。
是冬十二月廿三日,發東管。
次日過烏豬洋,又次日過七州洋,見銅鼓山。
次日至獨豬山,見大周山。
次日至交界,有巨州橫絕海中,怪石廉利,風橫,舟觸之即靡碎,舟人甚恐。
須臾風急過之。
次日至占城外羅洋校墅中。
廿九日,王遣頭目迎诏,寶船象駕,鼓吹填咽,旌旄奄霭,〈疊毛〉衣椎髻,前後奔馳,至行宮設宴。
王乘象迓于國門,戴金花冠,纏璎珞,環帳列戈戟,以群象為衛。
既宣诏,王稽首受命。
是時臘月,其國猶暑。
民多裸袒,士著苎衣。
南阡稻熟,北秧猶青。
七年正月上元夜,王請賞煙火。
藝沉檀,燃火樹,盛陳樂舞。
每夜鼓以八更為節。
五月六日還,至七州洋,大風舟幾覆。
正使舒某憂泣,不知所為,惠為文以祭祝融與天妃之神。
俄而開霁,見廣海諸山。
十五日遂收廣海,複抵東莞。
按吳惠字孟仁,東吳人。
年二十,以糧役管運至京,途中日歌古詩。
或言于縣令,令奇之,名為弟子員。
舉永樂甲辰進士。
洞庭有進士自惠始。
授行人,喜言事。
使占城還,升桂林守。
義甯峒蠻楊氏結苗人為亂,藩臬議進兵征之。
惠止之曰:“義甯吾屬,吾往撫之。
不從,用兵未晚。
”乃肩輿從十餘人,入其峒,山石攢峭如劍戟。
徭人騰躍如飛,聞太守至,奔告于其酋出迓。
惠谕之曰:“吾若屬父母也,宜聽吾語。
”衆唯唯。
惠因為陳逆順禍福。
楊氏諸蠻感泣,留數日,曆觀諸屯形勢,以數千人衛出境,歸報罷兵。
明年,武岡州盜起,宣言推義甯峒主為帥。
藩臬鹹尤惠。
惠曰:“吾當任其咎。
”乃遣人至義甯。
群徭從山巅望見惠使,即遙拜,言不敢反狀。
且求雪武岡之誣,盜計遂阻。
迄惠在郡,無敢騷竊者。
後升廣東右參政,支正三品俸卒。
愚謂航海飓濤,非人力所及,而惠蹈險如常,不為舒某之駭亂。
噫!雷雨弗迷,大舜所以為聖;遭風存敬,程子所以為賢。
惠之度量,于此可見。
其後峒夷之反覆難
和統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八号,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
十二月于五虎開洋。
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
其國臨海,有港曰新州(西抵交,北連中國地)。
海船到彼,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寶方帶,如妝塑金剛狀。
乘象,前後擁蕃兵五百餘。
或執鋒刃短槍,或舞皮牌,槌鼓吹椰殼筒。
其部領皆乘馬,出郊迎诏。
下象膝行,匍匐感恩。
按《七修稿》載淮安清江浦廠中草園地上有鐵錨數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
相傳永樂間,三保太監下海所造。
雨淋日炙,無點發之钅宿。
視之真如銀鑄,光澤猶日用于世者。
愚意此必良鐵為之,故其色精瑩如此。
舉一物之堅巨,而他物可推矣。
其功費之靡濫何算也!又三保之稱不知系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為三太保,故耶? 八年,王複遣使濟标等貢象及金銀器物。
诏馬彬等送濟标還國,仍赍敕以文币賜之。
十一年,國王又遣其孫舍阿那沙等入貢。
兵部尚書陳洽言:“初讨黎賊及陳季擴之時,占城國王雖聽命出兵,然實懷二心。
圖唇齒相依,徘徊觀望,愆期不進。
及進至化州,大肆擄掠。
以金帛戰象資陳季擴。
季擴遺以美女,複約季擴舅陳翁挺等三萬餘為黨,侵奪升華府所隸四州十二縣,厥罪與交等,請發兵讨之。
”上以出師路由交阻,交民方安業,不忍用兵,遠勞供給。
但遣使赍敕谕占巴的賴而已。
先是占城定三年一貢之期,與安南國同。
是歲遣行人往勞之。
自後國王嗣位,必請命于朝。
亦遣使行禮。
十六年,國王遣使貢瑞象。
翰林儒臣金幼孜作賦獻上,以表聖應(賦有序)。
序曰:“恭惟皇上膺受天命,統紹洪基,仁布寰宇,化周六合。
是以扶桑月窟之境,雕題窮發之地,莫不梯山航海,奔走來貢。
蓋自三代以降,未有盛于今日者也。
乃永樂十六年秋九月庚戍,占城國以象來進。
其狀瑰詭雄壯,玄膚玉潔,文有白章,粲若華星,郁如雲霞。
拜跪起伏,馴狎不驚,斯實希世之上瑞,天下太平隆盛之徵。
夫百獸之中,其強悍勇猛者,莫逾于象。
非若虎豹熊罷之屬,可以力制。
今占城以是象來貢,既有以見其形質之美,而其馴擾狎習,似與仁獸無異。
于以見聖德之廣大,被于幽遠,草木鳥獸鹹沐恩光。
而其感化之妙,固與鳳凰來儀百獸率舞者同一效驗之大矣。
臣忝職詞垣,幸際聖明,屢睹嘉祥之盛,不可無紀述以詠歌太平。
謹拜手稽首而獻賦曰:‘惟我皇明,受天命,臨寶位,洽文德,隆至治,際天蟠地,覆冒無外。
明無幽而不燭,化無遠而弗被,惟諸福之畢來,緻嘉祯之骈萃。
羌萬國以來庭,鹹與琛而奉贽。
或貢以威鳳祥麟,或獻以錦豹靈犀,或進以渥窪龍文之天馬,或奉以西域卷鬣之神獅。
其他若瑤琨、球琳、大貝、明珠、珊瑚、瑪腦、琥珀、車渠,珍奇異産。
海委河輸,紛香耀,雜然前陳,則又不可以備書也。
粵有巨獸,魁然其狀,潛海濱以回翔,匿長林而自放,勢侔山嶽之穹窿,力抵萬鈞之雄壯。
其生也大塊孕其真,至和毓其精,瑤光助其神,鬥宿濯其英。
然後走百神,集衆靈,播休氛;協嘉祯,忽乘雲而下降,倏天開而日晶,采攵攵而烨煜,文璨璨而,耿繁星之布滬,瑩雪花而缤紛。
如肪之潔,如玉之溫,經以白理,緯以玄黃,修衆采以交互,紛五色而成章。
炳炳蔚蔚,熠熠煌煌,六甲為之呵衛,五丁為之贊襄,嶽祗因之而獻瑞,坤珍以之而效祥。
于是番酋夷長睨之而惕驚,象胥虞人望之而辟易。
不假幾檻而自緻,匪藉尉羅而自格。
乃告神明,涓吉日,載之以蔽空之長舟,藉之以幕雲之文席,左叱陽侯,右麾海伯,風師前驅而縮恧,天吳後從而匍匐,迅飚為之帖息。
魍魉竊伏以藏形,遠引而遁迹。
星馳而雲駛,逾萬裡于倏忽。
沭恩光于九重,近龍顔于咫尺。
觀其拜跽有常,動止有節,既容與而弗驚,亦安舒而自帖。
萬姓為之駿奔,百僚為之欣悅。
麒麟參之以翺翔,驺虞随之而蹩薜。
于以導乘,與服鸾辂,備萬舞,協韶,宣人文,韶皇度。
兆至德之桢符,綿萬年之寶祚,囿斯世于泰和,措群生于豐遂,熙鴻化以彌流,聖心而祗畏。
将以明刑弼教,保民圖治,答景贶于上天,眙嘉猷于後世,又豈徒誇盛美侈多瑞,為目前之奇玩而已哉!臣忝廁列于禁垣,幸瞻依于日月,愧學術之粗疏,莫形容于萬一。
爰缵述于見聞,翼具存于事實,楊盛世之休嘉,著無前之偉績。
祝聖壽以悠長,頌皇圖于無極。
為之頌曰:“惟皇神聖,上帝之命,統臨萬方,靡不從命。
維帝監觀,祯祥之格,丕昭神化,洽此文德。
皇不自聖,益敬于天,匪象之瑞,所瑞惟賢。
大哉皇仁,覃被八弦。
如天之行,如日之升。
上帝之歆,協于皇德。
億萬斯年,其永無〈攵〉。
” 宣德元年,行人黃原昌頒正朔至其國。
王儀度稍弗恪。
原昌人,端坐責之,詞明氣壯。
王叩首謝罪。
贈以金帛奇物。
悉之。
及還,複命。
承顧問,悉以正對。
上大悅,升戶部員外郎。
按原昌,福建楚溪人。
永樂乙未進士,為人持重有氣節;既奉使還,時奔競之風甚熾,原昌恥随流俗浮沉,遂請老以歸。
正統六年,國王卒,嗣子摩诃貴由請襲爵。
上賜敕诏,遣給事中舒某(失其名)為正使,及副使行人吳惠往封之。
是冬十二月廿三日,發東管。
次日過烏豬洋,又次日過七州洋,見銅鼓山。
次日至獨豬山,見大周山。
次日至交界,有巨州橫絕海中,怪石廉利,風橫,舟觸之即靡碎,舟人甚恐。
須臾風急過之。
次日至占城外羅洋校墅中。
廿九日,王遣頭目迎诏,寶船象駕,鼓吹填咽,旌旄奄霭,〈疊毛〉衣椎髻,前後奔馳,至行宮設宴。
王乘象迓于國門,戴金花冠,纏璎珞,環帳列戈戟,以群象為衛。
既宣诏,王稽首受命。
是時臘月,其國猶暑。
民多裸袒,士著苎衣。
南阡稻熟,北秧猶青。
七年正月上元夜,王請賞煙火。
藝沉檀,燃火樹,盛陳樂舞。
每夜鼓以八更為節。
五月六日還,至七州洋,大風舟幾覆。
正使舒某憂泣,不知所為,惠為文以祭祝融與天妃之神。
俄而開霁,見廣海諸山。
十五日遂收廣海,複抵東莞。
按吳惠字孟仁,東吳人。
年二十,以糧役管運至京,途中日歌古詩。
或言于縣令,令奇之,名為弟子員。
舉永樂甲辰進士。
洞庭有進士自惠始。
授行人,喜言事。
使占城還,升桂林守。
義甯峒蠻楊氏結苗人為亂,藩臬議進兵征之。
惠止之曰:“義甯吾屬,吾往撫之。
不從,用兵未晚。
”乃肩輿從十餘人,入其峒,山石攢峭如劍戟。
徭人騰躍如飛,聞太守至,奔告于其酋出迓。
惠谕之曰:“吾若屬父母也,宜聽吾語。
”衆唯唯。
惠因為陳逆順禍福。
楊氏諸蠻感泣,留數日,曆觀諸屯形勢,以數千人衛出境,歸報罷兵。
明年,武岡州盜起,宣言推義甯峒主為帥。
藩臬鹹尤惠。
惠曰:“吾當任其咎。
”乃遣人至義甯。
群徭從山巅望見惠使,即遙拜,言不敢反狀。
且求雪武岡之誣,盜計遂阻。
迄惠在郡,無敢騷竊者。
後升廣東右參政,支正三品俸卒。
愚謂航海飓濤,非人力所及,而惠蹈險如常,不為舒某之駭亂。
噫!雷雨弗迷,大舜所以為聖;遭風存敬,程子所以為賢。
惠之度量,于此可見。
其後峒夷之反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