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南蠻
關燈
小
中
大
思明府土官黃廣成奏言安南侵據壤地。
朝廷稽典冊考圖記,遣使告谕,俾還所侵。
自誠等到王國宣布上意,開陳事理,而執事所執益固,未肯聽從。
今以前代載籍所記疆場利害,為執事陳之:按志,安南古交州地。
東漢時女子徵側作亂,光武遣馬援率師平之。
遂立銅柱紀功,亦所以限内外也。
在唐則為五嶺管之,以都統護。
宋時李乾德寇邊。
郭達将兵讨之,擒僞太子洪直。
乾德懼而割廣涼門、思浪、蘇茂、桄榔之地以降。
則當此時此地尚為中國所有。
況銅柱以北丘溫等地乎?元世祖時,爾祖光柄入款稱臣。
及日嗣立,失臣子之節于世祖,時興問罪之師。
日蒙荊棘伏草莽,生民殆盡,城郭幾墟。
日嗣立,祈哀請罪。
世祖遣使降诏,谕令入朝。
當時诏書有還地之語,而日雲,向者天使辱臨小國,迎送于祿州。
小國懼有侵伐之罪,往往辭之丘溫而已。
觀此,則丘溫以北之地其屬思明已明矣。
今安南乃越淵晚,逾如、慶遠而盡有之。
抑乘元末之亂僥幸而得之乎?行人下車之日,王之君臣皆曰此地舊屬安南。
未審何所據而然也。
苟如執事所言,則志書紀日之言無乃但為浮說耶?抑王懼有侵利之罪,固執無稽之言以自饬也!我皇上天錫勇智,表正萬邦,怙終者雖小過不赦,改過者雖重罪亦釋。
傳曰,過而能改,則複于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改過緻祥,往歲龍州趙宗壽之事是也;吝過緻殃,近歲南丹奉議諸蠻酋是也。
是皆明效太驗所共聞者。
王能避禍迎祥,歸其侵地。
豈惟祖宗之安,亦一國生民之幸也。
釋此不圖,争而不讓,是為怙終自禍矣。
惟執事圖之!”日抗辨猶昔。
讓字克遜,山東平度州人。
洪武間舉進士,為行人。
後遷監察禦史,終陝西佥事。
後日饋黃金及檀香、沉香等物。
讓卻之。
日曰:“赆者,禮也。
自陸賈時有之,不必多辭。
”讓曰:“慰佗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沖,是召禍者也。
陸賈受其金以分諸子,是冒利者也。
王顧以尉佗自處而以陸賈處人。
何其陋哉!”日愧服。
誠、讓以其事歸奏。
時廷臣請出兵讨之,上曰:“蠻夷相争,自古有之。
彼恃頑愚,終必取禍。
姑待之而已。
”革除。
建文元年,季弑日。
立其子。
未幾,複弑。
立其幼子{安火}。
尋又弑{安火}。
大殺陳氏宗室,奪其國。
季自謂舜裔胡公滿之後,更姓名曰胡一元。
子蒼曰胡誇。
季僭号于境,稱太上皇。
稱大虞皇帝(改元元聖)。
永樂元年,蒼奉表賀即位。
具奏稱己陳氏之甥,為衆所推,推權理國事,乞賜封爵。
遣行人楊渤往廉之。
蒼遣使随渤入朝,進其國臣民。
奏章謂蒼實陳氏甥,遂得封為安南國王(蒼僭号如故,改元紹成)。
二年,陳氏舊陪臣裴伯耆潛至京師,奏季父子弑主篡位,乞複立陳氏子孫。
會老撾宣慰司亦送陳日烜孫天平赴阙,上憐而納之。
賜以居第。
月給廪饩。
适安南賀正旦使至。
上命禮部出天平示之。
使者識其故王孫也,皆錯愕下拜,有感泣者。
伯耆在列,責使者以大義,皆惶恐不能對。
上遂遣敕責蒼。
蒼上表謝罪。
上命行人王樞谕蒼,令其迎還天平,奉以為君。
當别封爾大郡上公爵。
蒼奏如命。
金幼孜《文集》有《贈王行人使安南詩》曰:“承恩曉出九重天,王事驅馳念獨賢。
奉诏尉佗煩陸賈,尋源西域得張骞。
車書自昔通南紀,聲教于今遍八埏。
聖主綏懷恩似海,殷勤德意在敷宣。
” 四年,命行人聶聰送天平歸國。
上敕廣西總兵韓觀選兵五千,委其副都督佥事黃中将之,以防變。
時大理寺卿薛谪廣西,中舉以輔行。
既入安南境,至丘溫。
季遣陪臣黃晦卿等以廪饩迎候,及牛酒犒師。
晦卿及諸從者見天平,皆拜舞踴躍。
中遣騎前觇之,往來皆無所見。
而迎者壺漿相屬于路。
中以為實,然遂徑進,度隘留、雞陵二關。
将至芹站,山路險峻,林木蒙密。
軍行不得成列,且遇兩潦。
忽伏發,大呼劫天平。
遠近相應,鼓噪動山谷,寇且十餘萬衆。
中等亟整兵擊之,寇已斬絕橋道,不得前。
天平與攜皆死。
中等不得已,引兵還。
事聞,上大怒。
謂成國公朱能等曰:“蕞爾小醜,罪惡滔天。
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
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
此而不誅,兵則奚用?”能等皆曰:“逆賊罪大,天地不容。
臣等請仗天威,一舉殄滅之。
”上遂決意興師。
明日,上視朝罷,禦右順門。
召成國公朱能、新城侯張輔謂之曰:“安南黎賊罪大惡極,天地所不容。
今命汝等将兵讨之。
爾等由廣西入,西平侯由雲南入。
度用師幾何?”能等對曰:“臣聞仁不可為衆也。
仁義之師天下無敵。
臣等奉揚天威,當一鼓掃滅。
師之多寡,惟上所命。
”上壯之,乃大發兵征讨安南。
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将軍印,充總兵,鎮守雲南。
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将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将軍;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将;甯陽伯陳旭為右參将。
命兵部尚書劉礻易參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治督軍饷。
置神機、遊擊、橫海、鷹揚、骁騎等五将軍,選都督、都指揮等官充之。
共二十五将軍,督兵分道進發。
命沐晟率四川、雲南兵由臨安府蒙自縣入;朱能等由廣西思明府憑祥州入。
令彼此犄角,聲勢相聞。
時有言黃福,建文舊臣,不宜複任。
上曰:“君臣相與在推誠,不可蓄疑。
唐太宗時,王圭、魏徵、尉遲敬德亦仇敵也。
上能推誠,則人樂盡力,勿複有言。
”後黃福果能樹遺愛于交。
則亦有以感之也。
上幸龍江。
祭誓衆曰:“黎賊父子必獲無赦。
脅從必釋。
毋養亂,毋玩寇。
毋毀廬墓,毋害稼穑,毋姿取貨财,毋掠人妻女,毋殺降。
有一于此,雖功不宥。
毋冒險肆行,毋貪利輕進。
罪人既得,即擇立陳氏子孫賢者,撫治一方。
班師告廟,揚功名于無窮。
其往勉之。
” 按觀誓衆之詞,俱平定安集之略。
與古帝王神武不殺,真有光哉! 上遣使祭告嶽鎮海渎之神。
俾黃中立功贖罪(時賊得志,改元開大)。
師至龍州。
又遣行人朱勸往谕季父子,許其以金鑄身,納款贖罪,不從。
朱能有疾,留龍州。
張輔等率師發憑祥,度坡壘關,入安南境。
前哨破隘留及雞陵二關。
賊皆敗走。
輔傳檄數賊大罪二十,求陳氏子孫複其王爵。
遂近度芹站,至昌江市橋。
造浮橋,濟師北江府新福縣駐營。
沐晟亦率雲南兵至白鶴,遣人來會。
時賊恃僞東、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以為固。
于江北岸緣江樹栅,凡邊隘增築土城,城栅相連亘九百餘裡。
盡發江北諸府州民二百餘萬守之。
又于富良江南岸緣江置椿,盡取國中船艦列于椿内。
諸江海口俱下杆木以防攻擊。
賊之東都守備亦嚴,時列象陣于城栅内,欲守險以老我師。
輔等遂自三帶州駐市江口,造船圖進取。
征夷将軍成國公朱能卒于龍州,年三十七。
先是,師逾庾嶺。
上謂侍臣曰:“朕夜察天象。
西師有憂。
朱能其不免乎!能足辨斯事,第慮氣候非所習耳!”訃聞,上震悼,辍視朝五日。
柩還,上親為文祭之,極其悲怆。
追封東平郡王,谥武烈。
能狀貌魁偉,身長八尺,骁捷有膽力。
每遇勁敵,大呼馳鬥,以一當百,敵皆辟易。
出謀制勝,靡有遺策。
為将善撫仁卒。
殁之日,将校皆為流涕雲。
朱能既卒,即命張輔佩征夷将軍印,充總兵官,督兵進讨安南。
敕曰:“大将軍開平王常遇春、偏将軍岐陽王李文忠等率師北征,而開平王卒于柳河川。
岐陽王率諸将掃蕩殘胡,終建大業。
爾等宜取法前人,殄除逆賊。
”仍調兩廣、江、浙、荊、閩兵八萬從征。
十二月,張輔等克安南多邦城,賊西都亦潰。
先是骁騎将軍都督佥事朱榮敗賊衆于嘉林江;沐晟軍亦至洮江北岸與多邦城對壘。
輔率大軍營于城北之沙灘,與晟合勢。
賊新築土城高峻,城下設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坎池以陷人馬,城上守具嚴備,賊勢如蟻。
時宮軍攻具亦完。
輔乃下令軍中曰:“賊所恃者此城,大丈夫報國成功名在此舉。
先登者不次升賞。
”于是将士皆踴躍用命。
議遣兵夜襲其城,以燃火吹銅角為号。
是夜四鼓,輔遣都督黃中等銜枚舁攻具過重濠,至西城下,以雲梯附城。
都指揮蔡楊等皆登。
以刀亂斫,賊衆驚呼。
城上火炬齊明,銅角競響;城下将士俱奮勇繼登。
賊倉皇失措,矢石不得發,皆走散。
我軍遂入城。
賊将又于城内列陣接戰,驅象當前。
輔督遊擊将軍宋廣等以畫獅蒙馬,神機将軍羅文等以神铳翼而前。
象皆股栗,又為铳箭所傷,皆退走,奔突賊衆。
官軍長驅而進,殺賊帥梁民獻、蔡伯樂等。
追至傘圓山。
賊死者不可勝計。
于是循富良江南下,破其東都。
賊棄城遁。
乃駐軍城東南,招輯撫納,日以萬計,皆給榜使複業。
右參将李彬、陳旭擊西都城。
賊棄倉庫,焚宮室,逃入海。
于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縣次第來降。
擢憑祥知縣李升于慶清,仍故父職,以伺察賊情。
五年,輔合兵自北江濟軍,襲籌江栅,破之。
又攻萬劫江普賴山,斬賊首三萬七千三百餘級,獲賊将殺之。
餘黨潰散,盡得其船。
仍使降人陳封招撫諒江、東潮等處人民安業。
于是郡邑聞風相繼降附。
得揲報季及其子澄等聚舟于黃江,遂水陸指進。
至木丸江,賊舟膠淺,遂大敗,殺賊将阮仁子等。
斬首萬餘級,生擒賊将百餘人,皆斬之。
輔等追賊至富良江。
賊悉衆拒戰,每舟聯亘十餘裡,橫截江中。
而用劃船載木立栅以拒官軍。
輔乘栅未備,躬督将士力戰。
賊不能支。
都督柳升等繼以舟師橫擊之,賊大敗。
殺其将卒數萬人,江水為赤。
乘風長驅至黃江,直抵悶海口,獲賊舟無算。
黎季父子僅以數小舟遁去。
僞吏部尚書範覽、大理卿阮飛卿等皆詣軍門降。
輔求陳氏子孫未得。
會有南策州人莫邃等同北江等府縣耆老千百二十人詣軍門言:“陳氏子孫被黎賊殺盡,無可繼承。
安南本中國故地,願複郡縣,設官分理,以沐聖化。
”即日遣人馳奏,謂:“臣伏計黎賊父子旦夕就誅。
郡邑既平之後,宜有所統。
陳氏已絕,無可訪求。
必合開設都布按三司以總率郡縣,撫輯兵民。
”奏上,群臣亦以為請,上曰:“俟黎賊父子悉擒而後處置。
”五月,征安南官軍獲賊首黎季斧及其子蒼、澄等,安南平。
先是張輔等督兵迫賊至。
海門,泾淺,久晴水涸,賊舟遁去。
官軍至大雨,水漲數尺。
舟師濟。
衆大喜曰:“天贊王師滅賊也。
”及輔率步騎至茶龍,舟師亦至。
前哨都督柳升敗賊,獲船三百艘。
餘賊遁。
輔等乘勝迫之,至日南州奇羅海口。
升前哨複與賊遇,賊困敗,黨與皆散走。
生擒季及其子澄于海口山中。
安南土人武如卿等複于永盎海口高望山獲僞大虞國王黎蒼、僞太子黎芮,并賊将僞柱國東山鄉侯胡杜等。
餘衆悉降。
交南平,得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戶三百一十二萬。
安南平,捷奏。
群臣稱賀。
上曰:“此誠天地宗社之靈,将士用命所緻。
朕何有焉!”群臣複請開設三司郡縣,诏天下以安南平。
立交都布按三司及軍民衙門,設官分理境内。
高年碩德,有司即加禮待。
窮民無依者,立養濟院以存恤之。
有懷才抱德可用之士,有司以禮敦遣至京,量才于土叙用。
仍降敕褒谕輔等,休息士馬,俟天氣清肅即班師。
複敕輔等曰:“得所奏,陳氏實已絕嗣。
郡縣不可無統,請設三司撫治軍民。
今皆如所請,立交都指揮使司,以都督佥事呂毅掌司事,黃中為副。
再選能幹都指揮二人副之。
布政司、按察司以尚書黃福兼掌之。
以前工部侍郎張顯宗、福建布政司左參政王平為左右布政使。
前河南布政司左參政劉本、右參政劉昱為左右參政。
前江西按察司周觀政、安南歸附人伯耆為左右參議。
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按察副使楊直為按察副使。
前太原知府劉有年為按察佥事。
别選辦事官發去,可于府州縣等衙門官内任用,仍具名來聞。
不足者别令吏部铨注,今遣印信付爾給授之。
改大理
朝廷稽典冊考圖記,遣使告谕,俾還所侵。
自誠等到王國宣布上意,開陳事理,而執事所執益固,未肯聽從。
今以前代載籍所記疆場利害,為執事陳之:按志,安南古交州地。
東漢時女子徵側作亂,光武遣馬援率師平之。
遂立銅柱紀功,亦所以限内外也。
在唐則為五嶺管之,以都統護。
宋時李乾德寇邊。
郭達将兵讨之,擒僞太子洪直。
乾德懼而割廣涼門、思浪、蘇茂、桄榔之地以降。
則當此時此地尚為中國所有。
況銅柱以北丘溫等地乎?元世祖時,爾祖光柄入款稱臣。
及日嗣立,失臣子之節于世祖,時興問罪之師。
日蒙荊棘伏草莽,生民殆盡,城郭幾墟。
日嗣立,祈哀請罪。
世祖遣使降诏,谕令入朝。
當時诏書有還地之語,而日雲,向者天使辱臨小國,迎送于祿州。
小國懼有侵伐之罪,往往辭之丘溫而已。
觀此,則丘溫以北之地其屬思明已明矣。
今安南乃越淵晚,逾如、慶遠而盡有之。
抑乘元末之亂僥幸而得之乎?行人下車之日,王之君臣皆曰此地舊屬安南。
未審何所據而然也。
苟如執事所言,則志書紀日之言無乃但為浮說耶?抑王懼有侵利之罪,固執無稽之言以自饬也!我皇上天錫勇智,表正萬邦,怙終者雖小過不赦,改過者雖重罪亦釋。
傳曰,過而能改,則複于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改過緻祥,往歲龍州趙宗壽之事是也;吝過緻殃,近歲南丹奉議諸蠻酋是也。
是皆明效太驗所共聞者。
王能避禍迎祥,歸其侵地。
豈惟祖宗之安,亦一國生民之幸也。
釋此不圖,争而不讓,是為怙終自禍矣。
惟執事圖之!”日抗辨猶昔。
讓字克遜,山東平度州人。
洪武間舉進士,為行人。
後遷監察禦史,終陝西佥事。
後日饋黃金及檀香、沉香等物。
讓卻之。
日曰:“赆者,禮也。
自陸賈時有之,不必多辭。
”讓曰:“慰佗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沖,是召禍者也。
陸賈受其金以分諸子,是冒利者也。
王顧以尉佗自處而以陸賈處人。
何其陋哉!”日愧服。
誠、讓以其事歸奏。
時廷臣請出兵讨之,上曰:“蠻夷相争,自古有之。
彼恃頑愚,終必取禍。
姑待之而已。
”革除。
建文元年,季弑日。
立其子。
未幾,複弑。
立其幼子{安火}。
尋又弑{安火}。
大殺陳氏宗室,奪其國。
季自謂舜裔胡公滿之後,更姓名曰胡一元。
子蒼曰胡誇。
季僭号于境,稱太上皇。
稱大虞皇帝(改元元聖)。
永樂元年,蒼奉表賀即位。
具奏稱己陳氏之甥,為衆所推,推權理國事,乞賜封爵。
遣行人楊渤往廉之。
蒼遣使随渤入朝,進其國臣民。
奏章謂蒼實陳氏甥,遂得封為安南國王(蒼僭号如故,改元紹成)。
二年,陳氏舊陪臣裴伯耆潛至京師,奏季父子弑主篡位,乞複立陳氏子孫。
會老撾宣慰司亦送陳日烜孫天平赴阙,上憐而納之。
賜以居第。
月給廪饩。
适安南賀正旦使至。
上命禮部出天平示之。
使者識其故王孫也,皆錯愕下拜,有感泣者。
伯耆在列,責使者以大義,皆惶恐不能對。
上遂遣敕責蒼。
蒼上表謝罪。
上命行人王樞谕蒼,令其迎還天平,奉以為君。
當别封爾大郡上公爵。
蒼奏如命。
金幼孜《文集》有《贈王行人使安南詩》曰:“承恩曉出九重天,王事驅馳念獨賢。
奉诏尉佗煩陸賈,尋源西域得張骞。
車書自昔通南紀,聲教于今遍八埏。
聖主綏懷恩似海,殷勤德意在敷宣。
” 四年,命行人聶聰送天平歸國。
上敕廣西總兵韓觀選兵五千,委其副都督佥事黃中将之,以防變。
時大理寺卿薛谪廣西,中舉以輔行。
既入安南境,至丘溫。
季遣陪臣黃晦卿等以廪饩迎候,及牛酒犒師。
晦卿及諸從者見天平,皆拜舞踴躍。
中遣騎前觇之,往來皆無所見。
而迎者壺漿相屬于路。
中以為實,然遂徑進,度隘留、雞陵二關。
将至芹站,山路險峻,林木蒙密。
軍行不得成列,且遇兩潦。
忽伏發,大呼劫天平。
遠近相應,鼓噪動山谷,寇且十餘萬衆。
中等亟整兵擊之,寇已斬絕橋道,不得前。
天平與攜皆死。
中等不得已,引兵還。
事聞,上大怒。
謂成國公朱能等曰:“蕞爾小醜,罪惡滔天。
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
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
此而不誅,兵則奚用?”能等皆曰:“逆賊罪大,天地不容。
臣等請仗天威,一舉殄滅之。
”上遂決意興師。
明日,上視朝罷,禦右順門。
召成國公朱能、新城侯張輔謂之曰:“安南黎賊罪大惡極,天地所不容。
今命汝等将兵讨之。
爾等由廣西入,西平侯由雲南入。
度用師幾何?”能等對曰:“臣聞仁不可為衆也。
仁義之師天下無敵。
臣等奉揚天威,當一鼓掃滅。
師之多寡,惟上所命。
”上壯之,乃大發兵征讨安南。
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将軍印,充總兵,鎮守雲南。
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将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将軍;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将;甯陽伯陳旭為右參将。
命兵部尚書劉礻易參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治督軍饷。
置神機、遊擊、橫海、鷹揚、骁騎等五将軍,選都督、都指揮等官充之。
共二十五将軍,督兵分道進發。
命沐晟率四川、雲南兵由臨安府蒙自縣入;朱能等由廣西思明府憑祥州入。
令彼此犄角,聲勢相聞。
時有言黃福,建文舊臣,不宜複任。
上曰:“君臣相與在推誠,不可蓄疑。
唐太宗時,王圭、魏徵、尉遲敬德亦仇敵也。
上能推誠,則人樂盡力,勿複有言。
”後黃福果能樹遺愛于交。
則亦有以感之也。
上幸龍江。
祭誓衆曰:“黎賊父子必獲無赦。
脅從必釋。
毋養亂,毋玩寇。
毋毀廬墓,毋害稼穑,毋姿取貨财,毋掠人妻女,毋殺降。
有一于此,雖功不宥。
毋冒險肆行,毋貪利輕進。
罪人既得,即擇立陳氏子孫賢者,撫治一方。
班師告廟,揚功名于無窮。
其往勉之。
” 按觀誓衆之詞,俱平定安集之略。
與古帝王神武不殺,真有光哉! 上遣使祭告嶽鎮海渎之神。
俾黃中立功贖罪(時賊得志,改元開大)。
師至龍州。
又遣行人朱勸往谕季父子,許其以金鑄身,納款贖罪,不從。
朱能有疾,留龍州。
張輔等率師發憑祥,度坡壘關,入安南境。
前哨破隘留及雞陵二關。
賊皆敗走。
輔傳檄數賊大罪二十,求陳氏子孫複其王爵。
遂近度芹站,至昌江市橋。
造浮橋,濟師北江府新福縣駐營。
沐晟亦率雲南兵至白鶴,遣人來會。
時賊恃僞東、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以為固。
于江北岸緣江樹栅,凡邊隘增築土城,城栅相連亘九百餘裡。
盡發江北諸府州民二百餘萬守之。
又于富良江南岸緣江置椿,盡取國中船艦列于椿内。
諸江海口俱下杆木以防攻擊。
賊之東都守備亦嚴,時列象陣于城栅内,欲守險以老我師。
輔等遂自三帶州駐市江口,造船圖進取。
征夷将軍成國公朱能卒于龍州,年三十七。
先是,師逾庾嶺。
上謂侍臣曰:“朕夜察天象。
西師有憂。
朱能其不免乎!能足辨斯事,第慮氣候非所習耳!”訃聞,上震悼,辍視朝五日。
柩還,上親為文祭之,極其悲怆。
追封東平郡王,谥武烈。
能狀貌魁偉,身長八尺,骁捷有膽力。
每遇勁敵,大呼馳鬥,以一當百,敵皆辟易。
出謀制勝,靡有遺策。
為将善撫仁卒。
殁之日,将校皆為流涕雲。
朱能既卒,即命張輔佩征夷将軍印,充總兵官,督兵進讨安南。
敕曰:“大将軍開平王常遇春、偏将軍岐陽王李文忠等率師北征,而開平王卒于柳河川。
岐陽王率諸将掃蕩殘胡,終建大業。
爾等宜取法前人,殄除逆賊。
”仍調兩廣、江、浙、荊、閩兵八萬從征。
十二月,張輔等克安南多邦城,賊西都亦潰。
先是骁騎将軍都督佥事朱榮敗賊衆于嘉林江;沐晟軍亦至洮江北岸與多邦城對壘。
輔率大軍營于城北之沙灘,與晟合勢。
賊新築土城高峻,城下設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坎池以陷人馬,城上守具嚴備,賊勢如蟻。
時宮軍攻具亦完。
輔乃下令軍中曰:“賊所恃者此城,大丈夫報國成功名在此舉。
先登者不次升賞。
”于是将士皆踴躍用命。
議遣兵夜襲其城,以燃火吹銅角為号。
是夜四鼓,輔遣都督黃中等銜枚舁攻具過重濠,至西城下,以雲梯附城。
都指揮蔡楊等皆登。
以刀亂斫,賊衆驚呼。
城上火炬齊明,銅角競響;城下将士俱奮勇繼登。
賊倉皇失措,矢石不得發,皆走散。
我軍遂入城。
賊将又于城内列陣接戰,驅象當前。
輔督遊擊将軍宋廣等以畫獅蒙馬,神機将軍羅文等以神铳翼而前。
象皆股栗,又為铳箭所傷,皆退走,奔突賊衆。
官軍長驅而進,殺賊帥梁民獻、蔡伯樂等。
追至傘圓山。
賊死者不可勝計。
于是循富良江南下,破其東都。
賊棄城遁。
乃駐軍城東南,招輯撫納,日以萬計,皆給榜使複業。
右參将李彬、陳旭擊西都城。
賊棄倉庫,焚宮室,逃入海。
于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縣次第來降。
擢憑祥知縣李升于慶清,仍故父職,以伺察賊情。
五年,輔合兵自北江濟軍,襲籌江栅,破之。
又攻萬劫江普賴山,斬賊首三萬七千三百餘級,獲賊将殺之。
餘黨潰散,盡得其船。
仍使降人陳封招撫諒江、東潮等處人民安業。
于是郡邑聞風相繼降附。
得揲報季及其子澄等聚舟于黃江,遂水陸指進。
至木丸江,賊舟膠淺,遂大敗,殺賊将阮仁子等。
斬首萬餘級,生擒賊将百餘人,皆斬之。
輔等追賊至富良江。
賊悉衆拒戰,每舟聯亘十餘裡,橫截江中。
而用劃船載木立栅以拒官軍。
輔乘栅未備,躬督将士力戰。
賊不能支。
都督柳升等繼以舟師橫擊之,賊大敗。
殺其将卒數萬人,江水為赤。
乘風長驅至黃江,直抵悶海口,獲賊舟無算。
黎季父子僅以數小舟遁去。
僞吏部尚書範覽、大理卿阮飛卿等皆詣軍門降。
輔求陳氏子孫未得。
會有南策州人莫邃等同北江等府縣耆老千百二十人詣軍門言:“陳氏子孫被黎賊殺盡,無可繼承。
安南本中國故地,願複郡縣,設官分理,以沐聖化。
”即日遣人馳奏,謂:“臣伏計黎賊父子旦夕就誅。
郡邑既平之後,宜有所統。
陳氏已絕,無可訪求。
必合開設都布按三司以總率郡縣,撫輯兵民。
”奏上,群臣亦以為請,上曰:“俟黎賊父子悉擒而後處置。
”五月,征安南官軍獲賊首黎季斧及其子蒼、澄等,安南平。
先是張輔等督兵迫賊至。
海門,泾淺,久晴水涸,賊舟遁去。
官軍至大雨,水漲數尺。
舟師濟。
衆大喜曰:“天贊王師滅賊也。
”及輔率步騎至茶龍,舟師亦至。
前哨都督柳升敗賊,獲船三百艘。
餘賊遁。
輔等乘勝迫之,至日南州奇羅海口。
升前哨複與賊遇,賊困敗,黨與皆散走。
生擒季及其子澄于海口山中。
安南土人武如卿等複于永盎海口高望山獲僞大虞國王黎蒼、僞太子黎芮,并賊将僞柱國東山鄉侯胡杜等。
餘衆悉降。
交南平,得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戶三百一十二萬。
安南平,捷奏。
群臣稱賀。
上曰:“此誠天地宗社之靈,将士用命所緻。
朕何有焉!”群臣複請開設三司郡縣,诏天下以安南平。
立交都布按三司及軍民衙門,設官分理境内。
高年碩德,有司即加禮待。
窮民無依者,立養濟院以存恤之。
有懷才抱德可用之士,有司以禮敦遣至京,量才于土叙用。
仍降敕褒谕輔等,休息士馬,俟天氣清肅即班師。
複敕輔等曰:“得所奏,陳氏實已絕嗣。
郡縣不可無統,請設三司撫治軍民。
今皆如所請,立交都指揮使司,以都督佥事呂毅掌司事,黃中為副。
再選能幹都指揮二人副之。
布政司、按察司以尚書黃福兼掌之。
以前工部侍郎張顯宗、福建布政司左參政王平為左右布政使。
前河南布政司左參政劉本、右參政劉昱為左右參政。
前江西按察司周觀政、安南歸附人伯耆為左右參議。
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按察副使楊直為按察副使。
前太原知府劉有年為按察佥事。
别選辦事官發去,可于府州縣等衙門官内任用,仍具名來聞。
不足者别令吏部铨注,今遣印信付爾給授之。
改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