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南蠻

關燈
夫南方曰蠻。

    雕題、交恥有不火食者矣。

    黃帝馭極,乘白鹿以獻鬯。

    周成正統,貢白雉而重譯。

    其通道中國,厥惟舊哉。

    自是而降,箕踞如趙佗,而陸賈能使其蹶起。

    悖慢如黎桓,而李若拙能令其避席。

    漢、宋二史,翹然南服之鬥山也。

    于惟昭代,垂衣裳而向離,舞幹羽以格苗,文教所暨,赤海澄波。

    内則天子開明堂以受其朝,外則行人秉玉節以宣其命。

    天威咫尺,口山呼而首角崩者,惟恐或後也。

    用揭炎徼,以示《四牡》。

    指南,其正南則曰安南;曰占城;曰真臘;曰滿剌加;曰暹羅;曰爪哇。

    西南則曰渤泥;曰鎖裡、古裡;闩蘇門答剌;曰錫蘭山;曰三佛齊;而雲南百夷、佛郎機附焉。

    揆厥星輪,風土不習,瘴雨岚煙,蛇蜇獸毒,所當為國珍攝者,固自有在也。

    若夫橐中之賜,裝直千金,史遷誇之,以為使者之榮,則豈我所敢聞哉!志南蠻。

     ◎安南 安南,古交趾也。

    宋、元以來俱國,今為都統司。

    秦時為象郡。

    後屬南越王趙佗。

    漢武帝平南越,置交、九真、日南三郡,又置交刺史。

    建武中,任延、錫光為交、九真守。

    教民耕種,制為冠履,漸立學校,始知婚娶。

    女子真側反,馬援讨平之,立銅柱為界。

    相傳在欽州古森洞上有援誓雲:“銅柱折,交滅。

    ”交人過其下,必擲土石培壅之,抵思明府南。

    又日南郡亦植二銅柱,各有伏波廟祠援。

     又王守仁《宿伏波祠下詩》曰;“樓船金鼓宿烏蠻,魚麗群舟夜上灘。

    月繞旌旗千嶂靜,風傳鈴拆九溪寒。

    荒夷未必無聲服,神武由來不殺難。

    想見虞庭新氣象,兩階幹羽五雲端。

    ”則其祠不止日南也。

     建安中,交郡改為交州。

    吳分其地置廣州,而徙交州治龍編(時有龍見,故以名縣)。

    唐初改安南都護府,屬嶺南道。

    安南之名始此。

    後改靜海軍,分屬領南西道。

    唐亡,土豪曲承美據其地。

    劉隐自廣州取之。

    尋為愛州将楊延藝所據,傳于紹洪。

    其将吳昌岌複奪之,傳其弟昌文。

    宋乾德初,昌文死。

    其族吳處等争立,管内大亂。

    有丁部領者平之,自稱大勝王。

    私署其子為節度使,聞南漢平,上表内附。

    開寶八年,诏封丁部領交郡王,為節度使。

    安南土地自此視為蕃夷矣。

    後部領與俱死,弟立,尚幼。

    大校黎桓篡之,黎氏有交自此始(丁氏傳世共十一手)。

    宋遣兵讨桓,桓詐降。

    宋兵不利召還,桓上表謝罪入貢。

    以桓為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使,尋亦封交郡王。

    桓死,其子為大校李公蘊所篡(黎氏傳世共二十年)。

    宋授節度使,封南平郡王。

    公蘊死,其孫日尊僭國号于境,傳子乾德,入寇嶺南,連陷欽,廉二州。

    末遣郭逵問罪,敗其兵于富良江,殺其子洪真。

    乾德懼,奉表詣軍門納款,乞修職貢,還所奪州縣,诏即賜以廣源州。

     乾德初,約還欽、廉、邕三州,官吏千人。

    久之,才送民二百二十一口。

    男子年十五以上皆刺額,曰天于兵;二十以上曰投南朝。

    婦人刺左手,曰官客,以舟載之,而泥其牖中,設燈燭,日行一二十裡則止,而僞作更鼓以報。

    凡數月乃至,蓋欲示海道之遠也。

    然廣源舊隸邕管,本非交所有。

    吾民遭其荼毒,反益地與之。

     至孫天祚,淳熙元年進封為安南國王。

    安南之為國自此始矣。

    再傳而至昊{日山}。

    死,無嗣。

    其女昭盛主國事(李氏八世共二百二十年)。

    既而以國授其夫陳日。

    宋複封為安南國王。

    蒙古遣兵破其國,日表宋乞世襲。

    宋以日為太王,命其子威晃紹封。

    威晃一名光,始立,詭名以欺中國矣。

    光上表奉貢,蒙古主忽必烈亦授其封。

    宋亡,光次年死。

    子日烜立。

    是時蒙古建國号為元,全得天下,而遣使召之,不行;明年再召,以疾辭。

    止遣叔遺愛代觐。

    世祖怒,封遺愛為王,以兵千人疊之就國。

    安南弗納,遺愛懼,夜逃去。

    日烜僭稱大越皇帝。

    襲其父名威晃(父子同名,猶林邑、陽邁也),傳立于其子日烜。

    自稱太上王(按李陳相承,皆僭大号。

    光改元紹隆,日烜改紹寶)。

    日烜死。

    子日尊遣使入貢,願為藩臣。

    其後三世入貢,止稱世子不稱王,亦不請封。

    傳至日奎。

     本朝洪武元年,遣尚賓館副使劉迪簡赍诏往谕,沒于南甯。

    上聞之,尋複遣漢陽知府易濟往谕。

    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迩,一視同仁。

    故中國尊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

    自元政失綱,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四方遐迩,信好不通。

    朕肇業江左,掃群雄,定華夏,臣民推戴,己主中國,建國号曰大明,改元洪武。

    頓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方與遠迩相安于無事,以享太平之福。

    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二年日奎遣少中大夫周時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阮法等四人來貢方物,賀即位,且請封爵。

    遣翰林侍讀學士張以甯、典簿牛諒往封之。

    賜駝紐塗金銀印。

    以甯、諒未至境,而日奎已于五月先卒。

    從子日奎當嗣。

    國人白請诰印賜先王者授之。

    以甯不從,曰:“此吉禮,非兇事也。

    今爾國有喪,況來文伊先君之名,非世于之名,降印非禮也。

    爾國當遣使往奏,庶依大禮。

    ”于是國人從之。

    日堅乃複遣陪臣杜舜欽請封。

    上自制文。

    遣翰林編修王廉充吊祭使,吏部主事林唐臣充頒封使。

    命取前使張以甯、牛諒所護印及賜物畀之。

    廉既行,诏複以漢伏波将軍馬援昔讨交,鎮服蠻夷,其功甚大,命廉祭之。

     按志載,馬援既平交,謂官屬曰:“吾弟少遊常哀吾慷慨有大志,歎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才足。

    為郡縣吏,守墳墓,使鄉裡稱為善人足矣。

    至求嬴餘,自苦耳。

    ’吾在浪泊、西裡間,賦未滅時,下潦上霧,毒氣薰蒸,仰視飛鸢,跕跕堕水中。

    念少遊語,何可得也!”夫援之勞苦王事如此,後且不免薏{艹似}明珠之謗。

    大丈夫立功外域,豈易易哉!我聖祖念及追祭。

    不惟表其勳于一方,亦可白其心于千載。

    其崇前勸後之意亦獨至哉!侍郎劉梅國有《過伏波廟詩》曰:“勳業垂南粵,長懷馬伏波。

    風雲疑戰陣,魚鳥畏兵戈。

    廟倚高灘險,詩題古壁多。

    重來三十載,還聽釣翁歌。

    ”此詩意蓋謂裹革之壯不若持竿之悠也。

    然人各有志,亦不可一律論雲。

     二使至其國。

    日堅率陪臣郊迎,彩輿入,設日堅靈位。

    廉面宣禦文。

    日堅率陪臣再拜,俯伏以聽。

    翼日,唐臣等捧诏印賜之。

    日堅率陪臣北面跪受。

    頓首稽首,成禮而退。

    初,交人惟以長揖為敬,至是,始行拜禮。

    王上表謝。

    上覽大喜,賜以甯詩,并序曰:“朕聞曆代賢君必有賢臣。

    能事其主者,居則規谏有方,出則能示威德,以撫四夷。

    漢之陸賈奉诏于南越,馬援持書于窦融是也。

    朕居江左十有六年思慕此等之臣,終未得至,怏怏于心。

    自即位之初,特遣翰林官知制诰事張以甯、典簿牛諒使安南,初未知其懷抱何如。

    去後,今年實封來奏,朕再三覽之,喜不自勝。

    朕思安南僻在外夷,瘴煙甚重,古人以為要荒,聖人不居之地,賢者不遊之處,恐瘴煙乖其體故耳。

    今我臣以甯抱忠真之氣,奮古能使之風,執之以大義,守之以法度。

    使安南複命而後降印,又速能化夷行中國之禮,可謂智哉!綴詩以勉之。

    句雖不聯,朕本非儒;文之不深,專述其事耳。

    ”詩曰: “聞說西南瘴似煙,林叢草木有蛇玄。

    承差不避銜君命,自是前賢忠義傳(送以甯初使)。

     嶺南南又海南邊,惟有安南奉我天。

    使者往還多議說,瘴雲埋樹若堆煙。

    人民跣足為鄉禮,斷發衣袍似野禅。

    話到異方人異處,老臣何日得來前(得以甯實封)。

     我臣奉命之丹徼,驿路迢遙渡幾河。

    野宿聽猿啼夜月,朝看狸走疾岩阿。

    風塵未紀何回日,取性觀山景态多。

    晴朗好瞻紅日勝,旦陰驅逐片雲過。

     離馬乘舟涉大洋,風号帆挂幾尋樯。

    巨鳌聞诏沖前浪,淵底雄鲛翊駕航。

    舵轉水鳴聲霹靂,蚌開珠擁海雲光。

    我臣勁節遐方靜,好把丹衷奉上蒼(念以甯涉江海)。

     卿初奉命便前奔,道路崎岖實慘魂。

    千尋樹杪猿飛走,萬壑風生瘴氣昏。

    日暮烏啼人不到,月沉象吼夜還溫。

    何時化作中原地,風俗流行禮樂敦。

     使者登山日進程,崎岖石徑動人情。

    烏啼深樹聲投耳,獸立幽陰未識名。

    太古以來樵不到,至今人往獸無驚。

    蜂頭一點無科木,駐馬觀來四海平(念以甯入重山)。

     卿因國事往期年,應是朝同世子賢。

    語善久知人道是,話非雖牡遠無邊。

    也知周廟三緘口,猶恐臨時不自然。

    彼處受封王即位,但将詩慶便回旋(慎言)。

     海賓邦國寶多珠,勿為區區化作迂。

    此去爾家豐俸祿,好将方寸向前圖。

    功名千載誠難得,一失應須目下。

    記得黃金乘夜送,四知不納卻非誣(戒财)。

     華林江狹水湍流,為問民人是幾秋。

    水色紅黃民性犷,山生巨獸象為頭。

    我臣至彼還修養,豈被南方瘴氣愁。

    彼國有人依禮待,卿當歸告甚崇優(保身)。

     安南世子性惟賢,志氣将來必備全。

    初附能尊中國禮,訃音來報朕心憐。

    以甯休作殊邦看,萬裡神交是宿緣。

    更把聖書深道與,直教素服衣三年(谕令世子守服)。

     以甯留安南俟命。

    逾年,同唐臣、廉、諒俱歸。

    道卒,诏有司還其柩,所過郡邑祭之。

     按《詩》之《四牡》、《皇華》,皆為使臣而作者也。

    《四牡》曰“我心傷悲”,曰“不遑啟處”者,述其行役之苦,慰之以情也。

    《皇華》曰“每懷靡”,及曰“周爰谘詢及”,者,勉其恪職之常,規之以正也。

    慰之以情則作愛,規之以正則作敬。

    古之使臣所以必不辱命者,良有感耳。

    我聖祖賜以甯詩,如《涉江》諸篇,非《四牡》慰勞之仁乎!如《慎言》諸篇,非《皇華》規敕之義乎!且序複謙謂“朕本非儒,文之不深”,而皇言渾涵,聲出為律。

    谒乎如父子相恤,侃乎如師友相勵。

    使臣有不勃興其愛敬之心而完璧以歸者,必非人也!且以甯為元名進士,以文學擅于時(人呼為小張學士)清潔自守,所居蕭然。

    其奉使也,袱被而往。

    臨終有詩雲:“覆身惟有黔婁被,垂橐都無陸賈金。

    ”則其不辱可知。

    此又非我使臣矜式也哉。

     日堅嗣立,恪修職貢。

    上遣禮部員外郎吳伯宗往報之。

     伯宗名,金溪人,以字行。

    十歲,通舉子業。

    先達見其文,歎曰:“此兒玉光劍氣,終不可掩。

    ”洪武庚戍,鄉試解元。

    辛亥,及廷對,中狀元。

    有《使交集》。

     日堅複為其伯父叔明所篡。

    叔明遣使入貢,禮部主事曾魯覽副表曰:“前王為陳日堅,今乃名叔明,何也?”函白尚書诘之。

    使者以實對。

    蓋叔明奪位懼罪,乃托修貢以觇我耳。

    事聞。

    诏卻貢,不受。

    上問丞相曰:“曾魯今禮部何官?”對曰:“主事。

    ”即日召拜侍郎。

     魯字得之,江西新淦人。

    博通五經,早有時譽。

    今至驟顯。

    後甘露降鐘山,近臣撰賦以進。

    上命取諸賦令侍臣讀之。

    至魯賦,獨曰:“此魯作耶?豈新進可驟至哉!”尋乞骨歸。

    卒于南昌。

     叔明上表謝罪,請封。

    不與,诏以前王印視事。

    尋表稱年老,以弟日代。

    許之。

    日立,請其國貢期。

    诏三年一貢,王立則世見。

     十一年,叔明告日卒。

    弟日炜代。

    時安南久與占城構兵,诏叔明與占城平。

    叔明屢遣使貢方物,诏戒谕之。

     二十一年,國相黎季幽日炜于城外,尋弑之。

    立叔明子日,大柄皆出季。

     二十九年,叔明死,告哀。

    上以叔明懷奸挾詐,篡弑取國,若遣使吊慰,是獎亂佑賊,非中國撫外夷之道也。

    命禮部移文,使彼知之。

     三十年,安南侵據思明府地百餘裡。

    思明守訴于朝。

    遣行人陳誠、呂讓往谕日,還其地。

    日言:“此地安南故土。

    今複守之,非有所侵。

    ”議論往返不決。

    讓以譯者言不達意,複自為書與日曰:“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