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東夷

關燈
如數者腰斬鋸解之。

    蒲多缙紳,有四五世科第相承者,古今典籍比屋連巷。

    至是俱羅鋒燹,為斯文之烈禍。

    賊搜掠編戶,靡有孑遺。

    屯城月餘,糧食盡罄。

    城外亦蕭然無可剽掠者。

    賊不能住,又慮援兵将集,去屯平海衛為巢。

    都憲譚綸與參将戚繼光兵統兵攻之。

    繼光兵四千,聲言三萬,俱義烏人。

    素練習知兵法,而繼光又善鼓舞,俱敢向前死戰者。

    繼光初至,惟言我兵遠來困疲,須養月餘乃可用也。

    因出橐資命造紙甲,既完猶言未可用。

    賊探知之,守稍懈。

    一夕夜半,忽傳令造飯,飯畢。

    自率兵居中,俞大猷為左,劉顯為右,銜枚疾走,天明逼賊巢。

    賊不意猝至,皆棄巢走。

    官軍掩殺,呼聲動地。

    斬賊數千餘,逃奔至廣東界。

    初,有庠生張某者,十年前夜夢一鐵甲人告之雲:‘我是天兵,放火殺人。

    曆午未至酉辛,滅皇紀破土城。

    牛女之分号令明,重熙會,見太平。

    ’醒而記其半,至夜複夢如前。

    乃記全文,常與衆語。

    不知此為何兆。

    至是,八賊果以天兵服色倡難,進城以午未日,出城以辛酉日。

    譚号二華,戚名繼光,并合重熙之義。

    二公紀律嚴整,士各用命。

    又俱江西人,分野屬牛女。

    于前夢語無不驗者。

    則生靈禍福,冥冥定數,信不可逃者也。

    自是閩中恃譚戚為長城。

    開賊迄今蔓延抄掠各邑,未獲安堵。

    繼光父某亦為總兵,先在山東魯橋與賣蔔者鐘八交好甚密。

    鐘授繼光父以兵書,且教其用法,相别去。

    繼光父有事至京,旅次,一日鐘複來訪。

    時繼光母方妊。

    父年三十一,未有子。

    因問妻就館所得是男是女。

    鐘曰:‘女也。

    若欲男,須戊子年九月朔亥時生乃汝子耳。

    可名之曰鐘祥壽,他日以勳名昌汝家也。

    ’繼光父笑而颔之。

    是後鐘每至不由戶入,從空而下。

    去則複從空而上,倏然不見。

    繼光父知非凡人,盡誠祈叩之。

    鐘乃吐實,謂我狐仙也。

    自此不複再見。

    繼光父抵家,果産女。

    後母複妊,至戍子年閏九月,父意其言默禱俟驗。

    迨朔日亥分,忽見鐘閃入卧内。

    舉子即繼光也,小字鐘祥壽。

    既長,父授以兵法。

    穎悟若素習,負膽氣,饒智略,有古良将之風。

    禦卒雖嚴,恩養備至,甘苦與共,結其死心。

    教以戰法,賊敗不許取首級,惟以鏖戰為功。

    臨敵卻顧者始犯則截其耳,再犯則枭首,偏裨以下不少貸。

    所獲賊辎重俱歸将士,分毫無所私,故戰無不勝。

    著《心法紀略》,兵間鑿鑿,皆可行雲。

    ” 四十三年三月,倭賊屯潮之烏石,流突氵戎水都神山溝地方約三千餘人。

    都阃範欽會同兩廣軍門吳桂芳、恭順侯吳繼爵督兵進剿。

    三月二十六日,總兵俞大猷移營,五鼓發兵。

    以福兵并王诏、門崇父二參将下兵分三大枝而進。

    午時逼賊寨。

    賊率精銳出寨擺定,分兵來沖。

    福兵首與相持,半頃末決。

    俞大猷督後,急遣人斬哨長首級二顆。

    遍行宣示于福兵,奮勇先登。

    王、門二參參将狼兵繼之。

    呐喊直奔賊中,大戰良久,一鼓破之。

    或奔入寨,或奔入山。

    各兵分投追殺。

    殺六百有奇,恐寨中埋伏,用火箭铳炮四面圍焚,燒死一千餘人。

    是役倭賊大率死于鋒镝灰燼,将及二千,奪出被虜者逾數百人。

    已而敗衄遁走。

    搶船出海。

    忽風雷大作,俱溺無免者。

     《廣東海倭論》曰:“海寇有三路。

    設巡海備倭官軍以守之。

    春末夏初,風迅之時,督發兵船出海防禦:中路至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東路惠潮一帶,自柘林澳出海,則東至倭奴國,故尤為瀕海要害;西路高、雷、廉海面,惟廉州境接近安南,為重地焉。

    夫倭當朝鮮之下流,山巒幾而環以大海,天地東南之仁氣至此而盡。

    性谲且兇,狙詐狼貪,風土使之然也。

    曆齊、魯東、淮、浙、泉、漳而後至于潮。

    雙桅出沒東洋,如履平地久矣。

    其為海壖患也。

    弘治以前,無通蕃者,故亦無海寇之擾。

    正德初,始漸有之。

    宋素卿、宗設之犯鄞,圍城劫庫,放火殺人,非無人而至前也。

    吾廣玩忄曷防備失策,漳舶遏粜而巡哨私通,是以螳螂逞威,肆其暴竊,一聞風鶴,懼喙宵奔,豈非浙固剝床災近者耶!然波濤洶湧,千裡吞吐,而我之步騎弗與;木筏輕舠,浮沉聚散,出沒若鬼,而我之巨舸弗與。

    彼若焚舟登陸,拚死而鬥,又有交通接濟為之助焉,浙災其在閩、潮矣。

    是故杜寇之來,莫若嚴于自治。

    禁豪勢交通之私,斷小民接濟之路,沿海居民互相保伍,昭王度示國信,俾其革心,感我綏來,計之上也。

    師有潛伏,謀在察微,勢有窒礙,謀在攻堅,以不可勝而待勝,計之中也。

    若夫立鈎距作沈,命草而禽彌之,計之下也。

    噫!用其上寇亦民矣;用其中寇自寇矣;用其下則民勸;寇矣。

    司海道者請三思之。

    ” 方倭之寇浙,趙文華以工部尚書賜玉帶出督察;胡宗憲後亦論功加兵部尚書,有玉帶之賜。

    既文華還朝,得罪罷職。

    時寇既平,朝議示憲、文華及巡撫阮鹗費用不節,軍饷多弊。

    上命給事中羅嘉賓、禦史龐尚鵬同往查軍門及督察用過各省錢糧數目。

    文華冒破十二萬;阮鹗六萬;宗憲亦不下十萬。

    疏論其侵匿。

    時宗憲猶在浙,曲為彌縫,上疏辨明;鹗去官;文華已故。

    皆坐賄追并。

    後南科給事中陸鳳儀疏劾宗憲不法事。

    上诏逮至京。

    尋原其罪免歸,皆輔臣嚴嵩之力也。

    遂以都禦史趙炳然代宗憲,除總督福、直銜止巡撫兩浙兼理軍務。

    炳然舊為浙巡按,見宗憲靡濫之弊,務崇安養,民得息肩矣。

    然浙之嘉、湖與直之江南諸郡固澤國也,縣多無城,府雖有城而弛斥不堪禦寇。

    況承平日久,驟加倭警,非惟鄉民奔竄不自保,凡城中居民亦無固志。

    于是各處縣邑俱創新城,而府城之圯壤者皆議增高培厚。

    嘉興為浙西直南,倭寇必經之地,尤為要害。

    知府侯東萊請于當道重修其城,屹然為東南巨鎮焉。

     行人嚴從簡《東南巨鎮賦序》曰:“維昔南仲,城彼朔方,猃狁于襄,詩人賦之,而周宣中興之美,南仲良翰之績,炯炯若在當時而親睹其盛也。

    嘉興為浙大郡,予之故裡。

    擾于倭夷,民遭荼毒,視猃狁蓋有加焉。

    而城守之議,累歲弗定,偷豫目前,不為遠慮,能免厝積之虞也幾矣!維時監司郡守卻顧而起,規畫既定,百堵具興,匝月迄事,不失尋丈,可以制治保邦。

    使海魈望而畏,聞而遁,如猃狁不再肆于朔方也。

    予奉使江藩,便道歸省。

    适觀厥成,嘉其保障之有藉,而民風可采以上獻也。

    敢繹詩人之緒,比辭攡藻,以紀一時咨诹之所得雲,豈敢自謂登高能賦也欤哉!賦曰:‘奧惟名郡,瑞産嘉禾,治分七邑,道達四途。

    星麗鬥女之纏,險環海若之都,虎右琚而望越,龍在盤而控吳,塞以秦山,枕以太湖,雄一方之形勝,冠兩浙之輿圖。

    民生其間兮,既庶而康,百年化洽兮,守法而臧。

    士詩書兮農稻糧,外弦誦兮内組裳,怯于見長吏兮,重于去故鄉,非有推埋睚眦之豪兮,亦無探丸鳴桴之強習。

    太平之嬉遊兮,曾不識夫金槍。

    雖外戶之不閉兮,誰念及。

    夫城隍頹垣兮,斷塹破格兮,圯梁荊棘兮,叢生〈鼠生〉鼯兮,嗥藏合上下兮,恬熙忘儆戒兮,苞桑夫何昊窮,降割歲癸不仁。

    妖蜃掉尾以生狼,狂鲵鼓鬣以揚氛。

    蓦倭奴之市艦,泊武原之海濱,曾無幾人而登岸,可以一計而成擒。

    豈奈我軍之烏合,輕嘗彼賊之狼腥。

    始轉戰于鹽縣,既敗北于竹林。

    嗣是寇知無備,大集四侵,或由姑蘇,或由柘村,或由沙川,或由石墩。

    指郡地以為囊橐,遂直搗以薄孤城。

    烽焰攸起,玉石俱焚,烏驚星散,鬼哭天昏,此在郊野之慘毒,孰與城居之酸辛。

    驅孱弱以荷戈,分堡垛以守援,流矢進插于内舍,飛丸直貫于周廛,荒垣可以立碎,肩壁可以潛攀,遑遑畫夜,額額如年。

    時有訛言之卒發,恒緻隤竄之莫前。

    遊魚于釜,笠獸于栅,或掩泣以待戮,或乘隙以出遷,蓋危于壘卵者凡幾矣,而猶或免于摧殘。

    天不好殺,賊飽而還,乃僥幸于一擲,非可恃于萬全。

    時則元戎懲其禍,禦史恤其危,諸司贊其猷,士民條其規,鹹謂諸郡之要害,獨惜茲城之敝頹,宜崇宜補,宜擴宜培。

    雖衆議之佥同,惟當事之睽違,勒小費而昧弘略,計目前而忽遠程。

    譬諸富人巨室,門扃不徑,未免犬吠夜起,主人不甯,矧溟濤之巨測,能安枕以無驚。

    事如有待,以迄于今,既天時民志之協吉,正一勞永逸之當興。

    乃請乃任,乃相乃視,乃咨乃诹,乃營乃締,圭測既定,大功斯起。

    不聞征召,工雲集矣,不聞采鑿,石山累矣,不聞斬木,桢森列矣,不聞破壞,土層屯矣,不聞戒儲,饷日盈矣,不聞會斂,費時給矣,不聞督責,畚插騰矣,不聞令委,官司效矣,不聞緻期,雉牒整矣。

    诏爾勿亟,衆子來矣,倏爾匝月,事告竣矣,卑者是崇,傾者完矣,狹者是辟,薄者厚矣。

    豈神輸而鬼運,實經畫之中理,不勞民而傷财,竟大工之畢舉。

    由是國有維翰,民有攸護,奸可防,隙可杜,戰可勝,守可固,聿制治于未亂,信折沖于樽俎,建一方之巨鎮,樹東南之強輔。

    噫嘻!人知新城之為美,曷若舊業之安堵,則所以感時追盛,而扶植其基本者,尤宜先務也!故觀于其市,則百工居肆,行旅出途,商賈輻辏,弦管讴歌,作息不禁,襦褲且多,昔之恬利斯城者,今果不耗其資乎!觀于其士,則從容庠序,帝典王谟,濟濟藹藹,樸或菁莪,桃李蔭植于公門,奎璧聯耀于黉廬,昔之黼黻斯城者,今果不喪其美乎!觀于屬邑,則鹽膏展武,澤潤當湖,魏塘仁洽,崇桐義摩,嘉秀風淳,無事鞭蒲。

    昔之拱翼斯城者,今果不至于離析乎!觀于田野,則三農奮力,百谷盈阿,穰穰千倉,稅無負逋,雞豚糗醑,喜餍妻拿,昔之充溢斯城者,今果不至于匮乏乎!觀于武備,則犀革七屬,膠弓五和,危樓巨橹,長矛短戈,壺柝,清角烏烏,肆皇靈之昭赫,将妖診之潛磨,昔之壯固斯城者,今果不至弛斥乎!何以使人民之鹹賴,何以使德政之弘敷,何以複承平之善治,何以起康衢之謠歌,蓋既不忽乎地利,自當究意于人和。

    吾時登城之南堡兮,俯鴛湖之在袖,為李之巨浸兮,乃鐘靈而毓秀,菱蒲魚鼈之繁植兮,叔米舳舻之雜驟。

    忽薰風之可迎兮,信愠解而财阜。

    且危亭之當面兮,煙雨霏霏以交溜。

    思撫景以布惠兮,保治安之長久。

    吾時登城之西谯兮,盻雄藩于武林,龍飛鳳舞之為勝兮,錢碑宋殿之何尋!三秋桂子兮十裡荷芬,君臣宴逸兮社稷分崩。

    嗟往事之可鑒兮,柰奢麗之猶存。

    茲風土之相接兮,矧習俗之移人。

    矯枉歸正兮,戒彼荒淫。

    思明德弘勳之努力兮,媲吳山越嶺以嶙峋。

    吾時登城之東碟兮,望溟渤之洋洋。

    彼旭日之飛升兮,噓下土以太陽。

    敖金烏之閃铄兮,消氛之毫芒。

    鲸鲵遠遁兮,魑魅潛藏,海宇澄清兮,戎隸來王。

    思内順以外威兮,是用惕夫蠻方。

    吾時登城之北樓兮,膽缥缈之五雲。

    唯仁聖之端居兮,司黜幽而陟明。

    矧醜倭之跳梁兮,每廑慮以焦神。

    眷賢能之翰垣兮,奏治最于彤廷。

    什南顧之殷憂兮,當殊擢以示旌。

    思實大以聲宏兮,膺天寵之惟殷。

    環顧重城之四表,願言駿惠之旁流,匪直茲邦之受福,亦蔔鳳曆之鞏悠。

    聊綴翰以紀盛,俟彤管以羅搜。

    比猃狁之于襄,庶南仲之作求。

    亂曰:惟城之高,千層霄兮。

    皇猷軒朗,亦竣極兮。

    惟城之厚,盤下土兮。

    聖化汪,亦何垠兮。

    鬼神呵護,禁不祥兮。

    海不揚波,刀鬥靜兮。

    群黎百姓,甯幹止兮。

    非非四牡,觀厥成兮。

    采采民風,獻儆戒兮。

    佐天子于有道,俾四夷以為守兮。

    ’” 按别書載:杭州指揮陳善道舉武進士,多謀略。

    癸醜四月,流倭百餘犯赭山。

    赭乃杭海關隘也。

    善道率民兵三百,徒走七十裡,遇賊。

    手射殺六人,枭首一級。

    賊大驚,進迫之。

    民兵皆烏合之衆,一時瓦解。

    善道獨戰于濘鹵中,靴滑蹶仆,遂被洞肋而絕。

    壯士潘賓、王貴,赴鬥俱死。

    奏聞。

    敕建祠,祭如典。

    祠在杭西湖之上。

    又歐陽深,南安人,以太學生例授衛指揮。

    倭犯泉州,逼城而陣。

    深督藥弩手射卻之。

    複逼同安城。

    深率弩兵破賊,追出苎溪而還。

    壬戍,中丞遊震得檄授深兵。

    會賊發冢質贖,且及深先茔。

    深緝知賊可夜劫,潛師冒雨破賊于洋頭山。

    賊複屯八尺嶺,謀絕郡城饷道。

    深率師擒斬其酋,連拔七砦,饷道以通。

    兵威大振,招降數萬人。

    複執江一峰、李五觀等戮之于市。

    奏績,上嘉其功。

    欽授都指揮佥事,專職泉漳地方。

    永春賊酋呂尚等皆窘,乞降。

    是年冬,倭奴陷興化郡城。

    時倭新至,銳甚。

    遊中丞檄深進兵複城。

    乃進屯濑溪,時兵僅千餘人耳。

    與賊對壘,賊數夜劫,以營堅,辄不利而去。

    由是不得南下,無何棄城遁,保崎頭堡。

    深入城,視府庫,撫餘民。

    越日移紮東宵,逼賊巢十五裡。

    賊日以數十騎挑戰。

    深堅壁以伺其便。

    月餘,援且至。

    賊聞,悉衆來攻。

    乃身率親兵迎占,數合勝之。

    至晚,賊四合來攻。

    我兵寡疲。

    深以死自誓,身被二槍,猶手刃二賊,力戰不支,遂被殺。

    裨将薛天申、周嶽鎮及麾下數人,同赴敵死之。

    深死不旬日,援兵至,遂滅賊。

    中丞以聞。

    賜立祠祭。

    給棺殓費,蔭子孫世襲指揮佥事。

    又王德,字汝惰,溫州人。

    少英異,有大志。

    舉丁酉鄉試戊戌進士,庚子授東昌推官。

    嘗署高塘,民病汲,開北門便之。

    鑿土得石,石文有曰:“北門開,王德來。

    ”人以為神。

    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