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東夷

關燈
洲。

    是以水來土掩,将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于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倘若君勝臣輸,且滿上國之意;設若臣勝君輸,反作小邦之恥。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

    年年進奉于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忄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 按别史載,上嘗問倭使害哩嘛哈:“其國風俗何如?”答以詩曰:“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國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篘新酒,金刀脍錦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上初欲罪其謾,徐贳之。

    觀此詩及前表,則倭奴恃其險遠,不可以朝鮮各藩禮待之明矣。

    又奚必許其通貢,以啟窺伺之端哉! 日本複連歲寇浙東西邊。

    上欲讨之,懲元軍覆溺之患,乃包容不較,姑絕其貢。

    著于《祖訓》。

    二十八年,命信國公湯和緣海相地,築城備倭。

    和嘗以年高思歸故鄉,從容乞骸骨。

    上喜之,賜鈔五萬,俾造第鳳陽。

    因謂和曰:“日本小蠻,屢擾東海。

    卿雖老,強為朕行,視要地築城增戍,以固守備。

    ”和行海上,自山東登萊至廣東雷、廉築數十城。

    民三丁抽一,屯戍備之。

    尤嚴下海通蕃之禁。

     按和初為滁陽王部曲。

    上之始起兵也,和率先推戴,聽命惟謹。

    上深愛之。

    屢立戰功,封信國公,恩禮特異。

    至是,鳳陽新第成,和率妻子謝。

    降敕褒嘉,賜黃金三百兩,白銀一千兩,文绮四十端。

    夫人胡氏亦賜黃金三百兩,白銀一千兩,彩段三十端。

    預為茔葬之資。

    後卒,親為文以祭。

    追封東瓯王,谥襄武,塑像功臣廟,複配享太廟焉。

    然當時沿海經略之宜,自和一出,規制頗密,使守之弗失,自可摧倭奴之入也。

    惜承平日久,法度廢弛。

    嘉靖癸醜,蜃氛扇焰,肇于兩浙,蔓于各省。

    和之孫有名克寬者,衆謂其祖有功海防,特調用之,尋能樹立,擢升參将。

    而求其實效,有愧前烈多矣。

    噫!安得起和于九京而與之籌倭備哉! 永樂二年,對馬、台岐諸島夷劫掠邊境。

    上命行人潘賜捧敕往谕國王源道義捕之。

    國王卑辭納款,謝約束不謹,出兵殲其衆,獻渠魁二十人于阙下。

    賜回《進歸化書》及《永樂大典頌》。

    上覽之,稱善。

    命入史館,升禮部郎中。

    命倭使攜取獻俘還海濱,治以其國之法。

    倭使乃于鄞縣蕭臯契築竈,以甑加其上。

    俾一人入甑内,一人執爨,盡蒸而死。

    倭使歸,敕獎國王甚隆。

    給以勘合百道,定約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船止二艘。

    毋得來帶刀槍,如違例越貢,并以寇論。

    仍命佥都禦史俞士吉赉白金彩币并海舟二賜之。

    又封其國之主山為“壽安鎮國之山”,勒碑其上。

    上親制文曰:“朕惟麗天而長久者日月之光華;麗地而長久者山川之流峙;麗于兩問而永久者賢人君子之令名也。

    朕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

    高皇帝知周八極而納天地于範圍,道貫百王而亘古今之統紀。

    恩施一視而溥民物之亨嘉,日月星辰無逆其行,江河山嶽無易其位,賢人善俗,萬國同風,表表茲世,固千萬年之嘉會也。

    朕承鴻業,享有福慶,極所覆載,鹹造在廷,周爰咨詢,深用嘉歎。

    迩者對馬、台岐暨諸小島有盜潛伏,時出寇掠。

    爾源道義能服朕命,鹹殄滅之,屹為保障。

    誓心朝廷,海東之國,未有賢于日本者也。

    朕嘗稽古唐虞之世,五長迪功,渠搜即叙,成周之隆,{髟矛}微盧濮,率遏亂略,光華簡冊,傳誦至今。

    以爾道義方之,是大有光于前哲者。

    日本王之有源道義,又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朕惟繼唐虞之治,舉封山之典,特命日本之鎮山号壽安鎮國之山,錫以銘詩,勒之貞石,榮示于千萬世。

    ”是時,禮遇彼倭者如此,終莫肯革心。

     明年,平江伯陳督領海運。

    值倭寇于沙島,追至朝鮮島,盡焚其舟,斬獲無算。

     按陳建謂國初海運之行,不獨便于漕綱,實令将士習于海道,以防倭寇。

    自會通河成而海運廢。

    近日倭寇縱橫,海兵脆怯,莫之敢撄,亦以運道不習之故耳。

    此則言海運之當複者也。

    然給事中錢薇著論唐、宋無海運,故倭奴之惰貢也勤;元為海運,倭奴劫掠運舟,故其為寇也繁。

    我洪武北伐,亦為海運以濟。

    永樂中,海運幾十三,舉行給遼東等處,惟我運于海,故彼寇于海。

    宣德以來,倭患遂少,蓋運從内河而寇無所利,故耳,此不足見罷海運之功哉。

    二說各有所見,故并存之。

     八年,國王源道義死。

    命太監雷春、鴻胪少卿潘賜往行吊祭禮(即前行人)。

    後又寇廣東廉州府,破其城,殺教授王翰。

     九年,上遣中官王進等往日本收買物貨,倭人謀阻進,不使歸。

    進覺之,潛登舶,從他路而返。

     十年,國王具方物謝吊祭恩。

     十九年,犯遼東馬雄島。

    總兵劉江殲其衆于望海窩。

    初,江至遼東巡視諸邊,相地形勢,得金州衛金線島西北望海窩者,其地極高,可望諸島,為濱海咽喉之地。

    築城堡,立煙墩,以便望。

    既完,一日者言東南夜舉火,有光。

    江度倭寇将至,急調馬步官軍起窩上小堡備之,命都指揮徐剛伏兵山下,百戶姜隆帥壯士潛燒賊船,截其歸路。

    與之約曰:“旗舉伏起,炮鳴奮擊。

    不用命者,軍法從事。

    ”翼日,倭寇二千餘,乘海艘直趨窩下登岸。

    一賊貌甚醜惡,揮刃率衆而前。

    江惟犒師未馬,略不為意。

    既而賊至,江被發舉旗,鳴炮伏起。

    賊衆大敗,死者橫仆草莽,餘寇奔櫻桃園。

    空堡内将士皆奮勇請入剿殺,不許。

    特開西門以縱之出,仍命師分兩翼夾擊,生擒數百人,斬首千餘。

    間有潛脫入艘者,悉為隆等所縛,無一人得脫。

    凱還,将士請曰:“明公見寇,意思安閑,臨陳作真武被發狀,追賊入堡,不殺而縱之出,何也?”江曰:“寇始遠來,必饑且勞。

    我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固禦敵之道也。

    賊始魚貫而來,作長蛇陣。

    我故為真武形,以厭伏之。

    雖愚士人之耳目,亦可以壯兵氣。

    賊入堡,若急攻之,必死戰。

    我故縱其生路,此圍師必阙之意也,兵法皆有之。

    顧諸君未察耳。

    ”自國初禦倭,數十年來,無如此役之大捷。

    江以功封為廣甯伯,食祿二千石,子孫世襲。

    将士有功者,賞赉有差。

    倭又嘗寇金山衛,登岸。

    指揮同知侯端與主帥分兵出戰。

    主帥出南門,軍覆。

    端以孤軍馳東門,衆不能繼,與賊巷戰數十合,身被箭如猥,轉戰益奮。

    賊驚曰:“好将軍也!”乃以所掠染家布橫于街,欲生緻之。

    端以一劍挑布,一劍截而斷之。

    賊仆地而笑。

    端由是得出東門,次于楊家橋,鳴鼓招散卒,得百人。

    适潮退舟膠下,令人持草一束,與炮俱進,至海灘,焚賊船十餘艘。

    賊不得歸,遂大敗之。

     端有膂力。

    府治前石狻猊高四五尺,端以一手挽之,行十餘步。

    策馬過坊門,交手擁楣,以足挾其馬而懸之。

    騎射刀槊皆過人,故能立功。

    端巷戰時,一劍忽墜地,所乘馬口兼以授端,其異如此(江馭士明紀律,有恩信,所向無敵。

    凡諸夷款塞者綏輯備至。

    後卒,人鹹思之。

    谥忠武)。

     宣德元年,又入貢逾制。

    朝廷申增格例,人毋過三百,船毋過三艘。

    時有言:“浙江海鹽縣,地臨海岸,每有倭寇窺伺軍衛。

    陸置煙炖,水備戰船,望遊巡,才保無虞。

    永樂七年,盡拘軍船赴沈家門,立水砦以守,撒去煙炖,倭寇乘虛連年縱掠水砦。

    相去海鹽千裡,不能救援,民甚苦之。

    請如洪武舊制。

    ”事下兵部,移文巡撫大理卿胡概與三司,計其可否處,行得複舊。

     正統四年五月,倭船四十餘艘,夜入大嵩港,襲破千戶所城,轉破昌國衛城,大殺掠而去。

    備倭官以失機被刑者,大小三十六人。

    惟爵溪所官兵擒獲一賊首,名畢善慶,誅之。

    浙江佥事陶成之功也。

     七年,倭船九艘,使千餘入貢。

    朝廷責其越禁,姑容之。

    迷失二倭使,普福于樂清縣沙嵩藤嶺獲解。

     普福《被獲歎懷詩》曰:“來遊上國看中原,細嚼青松咽冷泉。

    慈母在堂年八十,孤兒為客路三千。

    心依北阙浮雲外,身在西山返照邊。

    處處朱門花柳巷,不知何日是歸年。

    ” 景泰六年,倭寇健跳。

    官軍守備,不得入。

     天順二年,複遣使貢。

     成化二年,僞稱入貢,寇大嵩諸處。

    官兵因潮落,夜圍其舟。

    寇設詐,以燈懸于篙尾,卓之沙上。

    官兵望見,以為樯燈,達曙不移。

    比曉,舟已乘潮遁去。

    台阃大臣俱坐失機,獲罪。

     十一年,複遣使周瑞入貢,敕谕倭王宜守宣德中事例。

    備倭阃帥欲報前恥,乃于送倭使出境之時,金鼓聲中随以炮铳,倭船被擊沉于海,自是略知畏憚。

     十三年,日本複遣使入貢,庶吉士鄞人楊守陳贻書主客郎中,欲請絕之。

    書曰:“倭奴僻在海島,其俗狙詐而狼貪,自唐以至近代,嘗為中國疥癬矣。

    國初,洪武間來貢,不恪。

    朝廷既正其罪,後絕不與通。

    著之為訓。

    至永樂初,始複來貢。

    往來數數知我中國虛實,山川險易。

    因肆奸谲,時拿舟載其方物戎器,出沒海道,以窺伺我。

    得間則張其戎器而肆侵暴;不得間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

    侵暴則卷民财,朝貢則沾國賜。

    間有得不得而利無不得,其計之狡如是也。

    宣德中,來不得間乃複稱貢,朝廷不知其狡,許其至京,宴賞豐渥,困載而歸,則已堕其計矣。

    正統中,來而得間乃入桃渚,犯我大嵩,劫倉庾燔室廬,賊殺蒸庶,積骸流血如陵谷。

    縛嬰兒于柱,沃之沸湯,視其啼号以為笑樂。

    捕得孕婦,則計其孕之男女剔視以賭酒。

    荒淫穢惡,殆有不可言者。

    吾民之少壯與其粟帛席卷而歸巢穴,城野蕭條,過者隕涕。

    于是朝廷下備倭之诏,命重師守要地,增城堡,謹斥堠,修戰艦。

    合浙東諸衛官軍分番防備,而兵威振于海表。

    肆七八年間,邊氓安堵,而倭奴潛伏,罔敢喘焉。

    茲者天牖其衷,複來窺伺,而我兵懷夙昔之憤,幸其自來送死,皆瞑目砺刃,欲食其肉而寝處其皮。

    彼不得間乃複稱貢,而我帥遂從其請,以達于朝,是将複堕其計矣。

    今朝廷未納其貢,而吾鄞先罹其擾,芟民稼穑為之舍館,浚民脂膏為之飯食,勞民箸力為之役使防禦,晝号而夕呼,十征而九斂,雖雞犬不得甯焉。

    而彼且縱肆無道,強市物貨,善谑婦女,貂不之制,藩憲不之間,郡縣莫敢誰何,民既嘩然不甯矣。

    若複诏至京師,則所過之處,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