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東夷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國
日本國,其地在海中。
三面環水,惟東北隅隔大山,山外皆島夷。
不通中國者(名毛人,文身等國)。
前代号倭奴國,其酋世世以王為姓。
秦時,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州,号秦王國,屬倭奴。
故中國總呼之曰徐倭雲,非日本姓号也。
漢武帝滅朝鮮,使驿通于漢者三十許國,皆稱王。
其大倭王居邪馬台,亦謂之耶摩維。
光武中元二年,始來貢獻。
至桓靈時,國亂無主。
有一女子名卑彌呼者,年長不嫁人,以妖術惑衆,共立之為主。
法甚嚴峻,在位數年死。
其宗男嗣,國人不服,更相誅殺。
複立卑彌呼宗女壹與,國遂定。
時稱女王國。
後複立男王,并受中國爵命。
曆魏、晉、宋、齊、梁、陳皆來貢,無犯邊之事。
隋大業初,遣使入貢,緻國書曰:“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炀帝覽之,不悅。
後其國稍習夏音。
唐鹹亨初,惡倭名,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更号日本。
或雲日本乃别一小國,為倭所并,故冒其号。
貞元中,其使有願留中國受經肄業者。
久之,附新羅使者入貢。
後新羅路梗,始由海道至明州。
宋雍熙後,累朝皆至。
熙甯以後,至者皆僧也。
元世祖遣使招谕之,不至。
命範文虎率兵十萬往擊之,至五龍山,忽暴風破舟,敗績。
終元世不複至。
本朝初,連寇山東濱海州郡。
洪武二年,遣行人楊載赉玺書往報即位書。
曰:“上帝好生惡不仁者。
向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得據之,播故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
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
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胡元之衰耳。
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
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
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害物命。
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
诏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備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
如必為寇賊,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其國猶未向化通好。
是年,倭寇複出沒海島中。
數侵掠蘇州、崇明,殺傷居民,劫奪貨财,沿海皆受其患。
太倉衛守禦指揮佥事翁德帥官軍出海捕之,遇于海門之上幫。
及其未陣,麾衆沖擊之,所殺不可勝計,生獲數百人,得其兵器海舟。
奏至,诏以德有功,升本衛指揮副使。
其官校賞绮帛白金有差,戰溺死者加賜錢布米。
仍命德往捕未盡倭寇。
遣使祭東海神曰:“予受命上穹,為中國主,惟圖民,罔敢怠荒。
蠢彼倭夷,屢肆劫寇,濱海州郡實被其殃。
命将統率舟師,揚帆海島,乘機征剿,以靖邊民。
特備牲醴用告神知。
”德被命複往捕之,倭寇皆畏懼,不複出,沿海遂甯。
四年,上以日本未廷,乃遣趙秩宣谕。
秩泛海至折本崖,入其境。
關者拒弗納。
秩以書達其王源良懷,王乃延秩入。
秩谕以中國威德,而诏旨有責讓其不臣中國語。
王曰:“吾國雖僻在扶桑,未嘗不慕中國之化。
惟蒙古以戎狄莅華夏而以小國視我。
我先王曰,我夷彼亦夷,乃欲臣妾我耶?且其使趙姓者讠術我以好語,初不知其觇國也。
既而所領水犀數十艘,已環列海崖。
賴天地之靈,一時風雷漂覆幾盡,自是不與通者數十年。
今天使亦姓趙,豈昔蒙古使者之雲仍乎亦将讠術我以好語而襲我也!”命左右将刃之。
秩不為動,徐曰:“今聖天子神聖文武,明燭八表。
生于華夏而帝華夏,非蒙古比。
我為使者,非蒙古使者後。
爾若悖逆不吾信,即先殺我。
則爾之禍亦不旋踵矣。
我朝之兵天兵也,無不一當百。
我朝之戰艦,雖蒙古戈船,百不當其一。
況天命所在,人孰能違。
況我朝以禮懷爾,豈與蒙古之襲爾國者比耶!”于是其王氣沮,下堂延秩,禮遇有加。
遣其臣僧祖來随秩來朝,進表箋,貢馬及方物。
五年,倭複寇邊,海上不甯。
上謂劉基曰:“東夷固非北胡,心腹之患。
猶蚊{宀蟲}警寤,自覺不甯。
議其俗尚禅教,宜選高僧說其歸順。
”遂命明州天甯寺僧祖闡、南京瓦罐僧無逸往谕。
将行,天界住持四明宗泐賦詩餞别,持獻于朝(瓦罐,寺名)。
上覽。
俯賜和之。
泐詩曰:“帝德廣如天,聖化無遠迩。
重驿海外國,貢獻日赀委。
維彼日本王,獨遣沙門至。
寶刀與名馬,用緻臣服意。
天子鑒其衷,複命重乃事。
由彼尚佛乘,亦以僧為使。
仲猷(闡名)知心宗,無逸寫經義。
二師當此任,才力有餘地。
朝辭阊阖門,夕宿蛟川。
钜艦揚獨帆,長風天萬裡。
鲵鲸不敢驕,馮夷效驅使。
滄茫熊野山,一發青雲際。
王臣聞招徕,郊迎大欣喜。
時則揚帝命,次乃談佛理。
中國師法尊,遠人所崇禮。
祝茲将命行,孰有重于此。
海天渺無涯,相念情何已。
去去善自持,願言慎終始。
” 禦和詩曰:“嘗聞古帝王,同仁無遐迩。
蠻貊盡來賓,我今使臣委。
仲猷通洪玄,倭夷當往至。
谕善化兇人,不負西來意。
迩僧使遠方,毋得多生事。
入為佛弟子,出為我朝使。
珍重浦泉徑,勿失君臣義。
此行飛浣海,一去萬裡地。
既辭釋迦門,白日宿海。
艨艟挂飛帆,天風駕萬裡。
平心勿憂驚,自然天之使。
休問海茫茫,直是尋根際。
諸彼佛放光,倭民大欣喜。
行止必端方,毋失經之理。
入國有齋時,齋畢還施禮。
是法皆平等,語言休彼此。
盡善兇頑心,了畢才方已。
歸來為拂塵,見終又見始。
” 闡等自氵翁州啟棹,五日至其國境。
又逾月入王都,館于洛陽西山精舍。
一遵聖訓,敷演正教。
聽者聳愕,以為中華禅伯。
亟白于王,請主天龍禅寺(乃夢窗國師道場,名刹也)。
闡等以無上命,辭之。
為宣國家威德,罔間内外,且申所以來使之意。
王悅。
具表遣使随闡等入貢。
按宗泐,台州人。
博通古今,凡經書過目辄成誦,善為詞章。
住持京師天界寺。
上一日幸寺,見其動止異常,命蓄發授官,固辭。
上不欲奪其志,從之。
賜宗泐免官說,嘗奉诏注《心經》、《金剛》、《楞伽》三經。
有《全室集》行世。
時又有僧來複,字見心,豫章人。
通儒術,工詩文。
一時名士皆與之友,與泐齊名。
上聞召見之,嘗承賜禦食。
謝詩雲:“淇園花雨曉吹香,手援袈裟近禦床。
阙下彩雲生雉尾,座中紅拂動龍光。
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陶唐。
”上見詩大怒。
曰:“汝詩用殊字,是謂我為歹朱耶?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朕無德不若陶唐也。
何物奸僧,敢大膽如此!”遂誅之。
所著有《蒲庵集》。
夫宗泐詩呈而蒙和,來複詩呈而受戮,是固有命存焉。
而祖闡、無逸宣化海外,能格戎心。
又可見異端之中,亦有乘槎應星之彥。
論者謂國初高僧泐、複為首,予則謂闡、逸秉節懷遠,不辱君命,勝于元朝水犀十萬多矣。
戒行弘勳,又當出泐、複之上也。
德慶侯廖永忠上言曰:“臣竊觀倭夷鼠伏海島,因風之便,以肆侵掠。
其來如奔狼,其去若驚鳥。
來或莫知,去不易捕。
臣請令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添造多橹快船,命将領之,無事則緣海巡徼,以備不虞;有事則大船薄之,快船逐之。
彼欲為寇,豈可得乎!”(今之八漿船,乃因其制為之者。
)上從其計。
七年,倭人複寇邊。
命靖海侯吳祯往捕,遇賊琉球大洋,悉俘其衆以歸。
是歲後,複貢,無表文。
其臣号征夷将軍者,亦私貢馬及茶布刀扇等物。
且奉書丞相,詞悖。
上怒,卻其貢。
安置所遣沙門于川、陝僧寺。
八年,日本又遣僧如瑤入貢,陳情飾非。
上待之如前,命禮部移文,責其君臣。
既又遣使臣歸廷用入貢,有表文。
诏宴赉之,遣還。
是時,丞相胡惟庸謀不軌,欲召倭人為已用而無由。
乘此機白于上,調金吾衛指揮林賢于明州備倭,陰遣宣使陳得中谕賢送歸。
廷用出境,謬指其貢船為寇,聞于中書,私其貨物與賞賜。
賢聽其計。
惟庸佯奏賢失遠人心,谪居倭國。
既而複請宥賢複職。
上皆從之。
惟庸以廬州人李旺充宣使召賢,且以密書奉倭王借精銳百餘人為用。
王許之。
賢還,王遣僧如瑤率倭兵四百餘人助惟庸,詐稱入貢,獻巨燭。
暗置火藥兵器于燭内,包藏禍心。
比至,惟庸已敗。
上猶未悉賢通于惟庸,僅發倭人雲南守禦。
按史載聖祖嘗與劉基論宰相曰:“胡惟庸何如?”基曰:“此小犢,将偾轅而破犁矣。
”聖祖不以然。
惟庸恨基,用藥毒基死,而後果擅政橫行。
不惟頤指在廷諸臣,且計結遠夷助逆。
醴泉之觀,使非雲奇挺身告變,聖祖亦幾堕其術中矣。
嗚呼危哉!(惟庸謀逆,诳言所居井湧醴泉,邀上往觀。
惟庸居第近西華門,守門内史雲奇知其謀。
乘輿将西出,奇走沖跸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不能達意。
上怒其不敬。
左右撾捶亂下,奇垂斃。
右臂将折,猶尚指惟庸第,弗為痛縮。
上方悟,登城眺察,則見滿第内衷甲伏屏帷間數匝。
上亟反。
遣兵圍其第,誅之。
召雲奇,死矣。
深悼之,追封右少監。
賜葬鐘山。
)基初封誠意伯,爵止終身。
至是,始思其先見,诏世襲焉。
林賢後在洪武二十年事覺,論謀反為從,滅其族。
夫倭奴自來匪茹難化而易叛,故聖祖晚年絕其朝貢,亦有懲于惟庸之事耳。
前車不遠,其尚鑒于茲哉!予謂聖祖之英明,遠能照臨四夷,而近不能檢制一相。
青田之玄算,大能贊決萬軍,而小不能保全一身。
語曰,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讵不信夫! 上常惡倭國狡頑,遣将責其不恭,示以欲征之意。
倭王上表答,出不遜語。
表曰:“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禅宗。
惟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
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
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者,常足也。
今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
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韬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
三面環水,惟東北隅隔大山,山外皆島夷。
不通中國者(名毛人,文身等國)。
前代号倭奴國,其酋世世以王為姓。
秦時,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州,号秦王國,屬倭奴。
故中國總呼之曰徐倭雲,非日本姓号也。
漢武帝滅朝鮮,使驿通于漢者三十許國,皆稱王。
其大倭王居邪馬台,亦謂之耶摩維。
光武中元二年,始來貢獻。
至桓靈時,國亂無主。
有一女子名卑彌呼者,年長不嫁人,以妖術惑衆,共立之為主。
法甚嚴峻,在位數年死。
其宗男嗣,國人不服,更相誅殺。
複立卑彌呼宗女壹與,國遂定。
時稱女王國。
後複立男王,并受中國爵命。
曆魏、晉、宋、齊、梁、陳皆來貢,無犯邊之事。
隋大業初,遣使入貢,緻國書曰:“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炀帝覽之,不悅。
後其國稍習夏音。
唐鹹亨初,惡倭名,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更号日本。
或雲日本乃别一小國,為倭所并,故冒其号。
貞元中,其使有願留中國受經肄業者。
久之,附新羅使者入貢。
後新羅路梗,始由海道至明州。
宋雍熙後,累朝皆至。
熙甯以後,至者皆僧也。
元世祖遣使招谕之,不至。
命範文虎率兵十萬往擊之,至五龍山,忽暴風破舟,敗績。
終元世不複至。
本朝初,連寇山東濱海州郡。
洪武二年,遣行人楊載赉玺書往報即位書。
曰:“上帝好生惡不仁者。
向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得據之,播故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
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
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胡元之衰耳。
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
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
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害物命。
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
诏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備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
如必為寇賊,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其國猶未向化通好。
是年,倭寇複出沒海島中。
數侵掠蘇州、崇明,殺傷居民,劫奪貨财,沿海皆受其患。
太倉衛守禦指揮佥事翁德帥官軍出海捕之,遇于海門之上幫。
及其未陣,麾衆沖擊之,所殺不可勝計,生獲數百人,得其兵器海舟。
奏至,诏以德有功,升本衛指揮副使。
其官校賞绮帛白金有差,戰溺死者加賜錢布米。
仍命德往捕未盡倭寇。
遣使祭東海神曰:“予受命上穹,為中國主,惟圖民,罔敢怠荒。
蠢彼倭夷,屢肆劫寇,濱海州郡實被其殃。
命将統率舟師,揚帆海島,乘機征剿,以靖邊民。
特備牲醴用告神知。
”德被命複往捕之,倭寇皆畏懼,不複出,沿海遂甯。
四年,上以日本未廷,乃遣趙秩宣谕。
秩泛海至折本崖,入其境。
關者拒弗納。
秩以書達其王源良懷,王乃延秩入。
秩谕以中國威德,而诏旨有責讓其不臣中國語。
王曰:“吾國雖僻在扶桑,未嘗不慕中國之化。
惟蒙古以戎狄莅華夏而以小國視我。
我先王曰,我夷彼亦夷,乃欲臣妾我耶?且其使趙姓者讠術我以好語,初不知其觇國也。
既而所領水犀數十艘,已環列海崖。
賴天地之靈,一時風雷漂覆幾盡,自是不與通者數十年。
今天使亦姓趙,豈昔蒙古使者之雲仍乎亦将讠術我以好語而襲我也!”命左右将刃之。
秩不為動,徐曰:“今聖天子神聖文武,明燭八表。
生于華夏而帝華夏,非蒙古比。
我為使者,非蒙古使者後。
爾若悖逆不吾信,即先殺我。
則爾之禍亦不旋踵矣。
我朝之兵天兵也,無不一當百。
我朝之戰艦,雖蒙古戈船,百不當其一。
況天命所在,人孰能違。
況我朝以禮懷爾,豈與蒙古之襲爾國者比耶!”于是其王氣沮,下堂延秩,禮遇有加。
遣其臣僧祖來随秩來朝,進表箋,貢馬及方物。
五年,倭複寇邊,海上不甯。
上謂劉基曰:“東夷固非北胡,心腹之患。
猶蚊{宀蟲}警寤,自覺不甯。
議其俗尚禅教,宜選高僧說其歸順。
”遂命明州天甯寺僧祖闡、南京瓦罐僧無逸往谕。
将行,天界住持四明宗泐賦詩餞别,持獻于朝(瓦罐,寺名)。
上覽。
俯賜和之。
泐詩曰:“帝德廣如天,聖化無遠迩。
重驿海外國,貢獻日赀委。
維彼日本王,獨遣沙門至。
寶刀與名馬,用緻臣服意。
天子鑒其衷,複命重乃事。
由彼尚佛乘,亦以僧為使。
仲猷(闡名)知心宗,無逸寫經義。
二師當此任,才力有餘地。
朝辭阊阖門,夕宿蛟川。
钜艦揚獨帆,長風天萬裡。
鲵鲸不敢驕,馮夷效驅使。
滄茫熊野山,一發青雲際。
王臣聞招徕,郊迎大欣喜。
時則揚帝命,次乃談佛理。
中國師法尊,遠人所崇禮。
祝茲将命行,孰有重于此。
海天渺無涯,相念情何已。
去去善自持,願言慎終始。
” 禦和詩曰:“嘗聞古帝王,同仁無遐迩。
蠻貊盡來賓,我今使臣委。
仲猷通洪玄,倭夷當往至。
谕善化兇人,不負西來意。
迩僧使遠方,毋得多生事。
入為佛弟子,出為我朝使。
珍重浦泉徑,勿失君臣義。
此行飛浣海,一去萬裡地。
既辭釋迦門,白日宿海。
艨艟挂飛帆,天風駕萬裡。
平心勿憂驚,自然天之使。
休問海茫茫,直是尋根際。
諸彼佛放光,倭民大欣喜。
行止必端方,毋失經之理。
入國有齋時,齋畢還施禮。
是法皆平等,語言休彼此。
盡善兇頑心,了畢才方已。
歸來為拂塵,見終又見始。
” 闡等自氵翁州啟棹,五日至其國境。
又逾月入王都,館于洛陽西山精舍。
一遵聖訓,敷演正教。
聽者聳愕,以為中華禅伯。
亟白于王,請主天龍禅寺(乃夢窗國師道場,名刹也)。
闡等以無上命,辭之。
為宣國家威德,罔間内外,且申所以來使之意。
王悅。
具表遣使随闡等入貢。
按宗泐,台州人。
博通古今,凡經書過目辄成誦,善為詞章。
住持京師天界寺。
上一日幸寺,見其動止異常,命蓄發授官,固辭。
上不欲奪其志,從之。
賜宗泐免官說,嘗奉诏注《心經》、《金剛》、《楞伽》三經。
有《全室集》行世。
時又有僧來複,字見心,豫章人。
通儒術,工詩文。
一時名士皆與之友,與泐齊名。
上聞召見之,嘗承賜禦食。
謝詩雲:“淇園花雨曉吹香,手援袈裟近禦床。
阙下彩雲生雉尾,座中紅拂動龍光。
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陶唐。
”上見詩大怒。
曰:“汝詩用殊字,是謂我為歹朱耶?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朕無德不若陶唐也。
何物奸僧,敢大膽如此!”遂誅之。
所著有《蒲庵集》。
夫宗泐詩呈而蒙和,來複詩呈而受戮,是固有命存焉。
而祖闡、無逸宣化海外,能格戎心。
又可見異端之中,亦有乘槎應星之彥。
論者謂國初高僧泐、複為首,予則謂闡、逸秉節懷遠,不辱君命,勝于元朝水犀十萬多矣。
戒行弘勳,又當出泐、複之上也。
德慶侯廖永忠上言曰:“臣竊觀倭夷鼠伏海島,因風之便,以肆侵掠。
其來如奔狼,其去若驚鳥。
來或莫知,去不易捕。
臣請令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添造多橹快船,命将領之,無事則緣海巡徼,以備不虞;有事則大船薄之,快船逐之。
彼欲為寇,豈可得乎!”(今之八漿船,乃因其制為之者。
)上從其計。
七年,倭人複寇邊。
命靖海侯吳祯往捕,遇賊琉球大洋,悉俘其衆以歸。
是歲後,複貢,無表文。
其臣号征夷将軍者,亦私貢馬及茶布刀扇等物。
且奉書丞相,詞悖。
上怒,卻其貢。
安置所遣沙門于川、陝僧寺。
八年,日本又遣僧如瑤入貢,陳情飾非。
上待之如前,命禮部移文,責其君臣。
既又遣使臣歸廷用入貢,有表文。
诏宴赉之,遣還。
是時,丞相胡惟庸謀不軌,欲召倭人為已用而無由。
乘此機白于上,調金吾衛指揮林賢于明州備倭,陰遣宣使陳得中谕賢送歸。
廷用出境,謬指其貢船為寇,聞于中書,私其貨物與賞賜。
賢聽其計。
惟庸佯奏賢失遠人心,谪居倭國。
既而複請宥賢複職。
上皆從之。
惟庸以廬州人李旺充宣使召賢,且以密書奉倭王借精銳百餘人為用。
王許之。
賢還,王遣僧如瑤率倭兵四百餘人助惟庸,詐稱入貢,獻巨燭。
暗置火藥兵器于燭内,包藏禍心。
比至,惟庸已敗。
上猶未悉賢通于惟庸,僅發倭人雲南守禦。
按史載聖祖嘗與劉基論宰相曰:“胡惟庸何如?”基曰:“此小犢,将偾轅而破犁矣。
”聖祖不以然。
惟庸恨基,用藥毒基死,而後果擅政橫行。
不惟頤指在廷諸臣,且計結遠夷助逆。
醴泉之觀,使非雲奇挺身告變,聖祖亦幾堕其術中矣。
嗚呼危哉!(惟庸謀逆,诳言所居井湧醴泉,邀上往觀。
惟庸居第近西華門,守門内史雲奇知其謀。
乘輿将西出,奇走沖跸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不能達意。
上怒其不敬。
左右撾捶亂下,奇垂斃。
右臂将折,猶尚指惟庸第,弗為痛縮。
上方悟,登城眺察,則見滿第内衷甲伏屏帷間數匝。
上亟反。
遣兵圍其第,誅之。
召雲奇,死矣。
深悼之,追封右少監。
賜葬鐘山。
)基初封誠意伯,爵止終身。
至是,始思其先見,诏世襲焉。
林賢後在洪武二十年事覺,論謀反為從,滅其族。
夫倭奴自來匪茹難化而易叛,故聖祖晚年絕其朝貢,亦有懲于惟庸之事耳。
前車不遠,其尚鑒于茲哉!予謂聖祖之英明,遠能照臨四夷,而近不能檢制一相。
青田之玄算,大能贊決萬軍,而小不能保全一身。
語曰,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讵不信夫! 上常惡倭國狡頑,遣将責其不恭,示以欲征之意。
倭王上表答,出不遜語。
表曰:“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禅宗。
惟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
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
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者,常足也。
今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
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韬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