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載記

關燈
滇域末通中國之先,有低牟苴者,居永昌哀牢之山麓(今金齒地)。

    有婦曰沙壹,浣絮水中,觸沈木,若有感,是生九男,曰九隆族。

    種類滋長,支裔蔓衍,竊據土地,散居溪谷,分為九十九部。

    其渠酋有六,各号為诏,夷語謂诏為王。

    其一曰蒙舍诏(今蒙化府),其二曰浪施诏(今浪穹縣),其三曰鄧臉诏(今鄧川州),其四曰施浪诏(今浪穹縣蒙和次之地),其五曰摩紫诏(今麗江府),其六曰蒙雟诏(今建昌)。

    兵将不能相君長。

    至漢,有仁果時,九隆八族之四世孫也,強大,居昆彌川今白崖定西(嶺)。

    傳十七世,至龍祐那,當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雍闿,師次白崖川,獲闿斬之,封龍祐那為酋長,賜姓張氏,割永昌益州地,置雲南郡于白崖。

    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

    諸部于是始有姓氏。

    龍祐那之十六世孫,曰張樂進,求遜位于蒙氏。

    考其時,蓋唐世也。

    張氏或稱昆彌國,或稱白國,或稱建甯國,其年系莫可推詳。

     蒙氏始興,曰細奴羅,九隆五族,牟苴■〈艹馬〉之三十六世孫也。

    耕于巍山之麓。

    數有神異,孳牧繁息,部衆日盛,代張氏立國号曰封民。

    蒙氏僞稱南诏,實唐貞觀三年也。

    遷居珑玗圖山(今蒙化)。

    及高宗時,遣子入侍,朝命授細奴羅以巍州刺史。

    死,僞谥高祖,又稱奇王。

    子羅晟嗣。

     羅晟攢立,當高宗上元元年。

    至睿宗景雲中,姚州蠻先附吐蕃。

    禦史李知古請兵擊降之,築城置州縣,重稅賦。

    因誅其豪雟,掠其子女為奴婢。

    群蠻怨怒,引吐蕃攻知古,殺之。

    于是,姚雟路絕。

    晟猶奉唐正朔。

    死僞谥世宗,子晟羅皮嗣。

     晟羅皮之立,當玄宗先天元年。

    立孔子廟于國中,死谥威成王,子皮羅閣嗣。

     皮羅閣之立,當玄宗開元十六年,受唐冊封,為雲南王,賜名歸義。

    于是,南诏浸強大,而五诏微弱。

    皮羅閣因仲夏二十五日,祭先之期,建松明為樓,以會五诏,宴醉後,羅閣佯下樓,擊鼓舉火焚樓,五诏遂滅。

    閣賂劍南節度使,求合五诏為一,朝廷許之。

    于是,盡有雲南之地。

    因破吐蕃,卒為邊患,不可複制。

    既并五诏,乃蔔太和形勝,左洱水,右蒼山,山海之交,結于子午,遂築太和城。

    自蒙舍徙居之,立上下二關,曰龍首,曰龍尾,連陷遼川、永昌、石鼓沙,追赕龍,佉赕後。

    遣其孫鳳伽異入朝,唐授鴻胪少卿,妻以宗女,賜樂一部,南诏于是始有中國之樂。

    死,子閣羅鳳嗣。

     閣羅鳳之立,以天寶八年故事。

    酋長蠲都督偕妻子行,鳳挈家至雲南。

    太守張乾拖皆私之,複多征求,鳳怒,反攻雲南,殺乾拖,取夷州三十二,陷雟州,獲唐西泸令鄭回,拜清平官(即其國承相也)。

    天寶十年夏四月庚寅,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将命緻讨,鳳伽異及段儉魏,逆戰于西洱河,唐兵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

    封儉魏為清平,賜名段忠國,以旌之,遂臣于吐蕃,封之為東帝,刻碑國門之外,明叛唐非得已也。

    儉國号曰大蒙,始建年号曰贊普鐘。

    十三年,劍南留後李宓,将兵擊之,為蒙氏所誘,全軍沒焉。

    唐益發兵,竟不能克,前後死者二十萬人。

    南诏自是始于中國隔絕矣。

    代宗大曆十四年死。

    僞谥神武,子鳳伽異未嗣而死,孫異牟尋立(僭改元贊普鐘七,長壽十一)。

     異牟尋以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嗣立,有智數,善撫衆,居史城(史城,今喜州也),連兵吐蕃入寇。

    唐神策都将李晟,擊破之,異牟尋懼,改城牟■〈貝佥〉苴咩(今大理),改國号曰大理,自稱曰日東王,僭封五嶽四渎,并立祠,三皇廟,春秋緻祭。

    以國界内點蒼山為中嶽,東川界江雲露松外龍山為東嶽(在今祿勸州,一名绛雲露山,一名雲龍山,有十二峰皆峭拔,其山有共命鳥冗),銀生部日界蒙樂山為南嶽(在今樂甸,又名無量山,其山千仞,有一殿,搖搖柱自空中來,天帝取天女處),永昌騰越界高黎共山為西嶽(在今騰沖。

    一名昆侖隅,東臨濃江,西臨龍川,左右有平川,名鳥穹甸。

    草卉貫四叙不凋,瘴氣最惡。

    冬雪,至春方融。

    夏秋,霧甸炎熾,商賈愁怨,為之謠曰:“冬時欲歸來,高黎其上雪。

    夏秋欲歸來,無柰穹甸熱。

    春時欲歸來,囊中資糧絕。

    ”),麗江界玉龍山為北嶽(在今麗江,一名聳雪山,其山九峰,雪貫四時,玉立萬仞,千裡望之,若在咫尺,與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