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雷霆風雨,屢挫石峰,而東北破裂一角,遂成側顧之勢。
十一、二年,吳沙呈淡水廳獻丈墾之策。
十五年,歸版圖。
番之言驗。
山在大海中,孤嶼特立,林木深蔚,四無居人。
然春夏間漁者結隊往,遙見有老人為道士裝,即之已杳;意者其仙欤。
林中多猿,僅五、六寸,面圓而白。
時遇白鹿,漸馴不畏人。
盧氏子一日捉得其雄,其雌逸去。
自是時雌日日哀鳴,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雲。
蛤仔難紀略後序謝金銮 嘉慶己醜,金銮教谕嘉義。
客有言蛤仔難者,初聞其詞,似惝怳有若晉太元人述桃花源者,以為世外有樂土也。
頃之,吾友陳作哲出所藏箫竹圖籍相示,乃悉得其由,心甚訝之。
都人士有自蛤仔難來者,必細咨焉。
既盡知其始末,乃以為海疆之利害,固在于此。
其年冬,海寇犯台灣,南北路俱震動。
餘從守令巡城邏夜,居軍中者數閱月,得備聞台灣要害及海疆之情勢。
明年夏,寇退。
其冬,前巡道柳州楊公以王命複守是邦,議開蛤仔難以疏海上失業之民,使有籍以生,為籌海者裕治盜之本。
其時守土者以地方多事役繁,恒不欲。
又明年秋,賊朱濆侵蛤仔難,伐木治道,直入于東勢。
賽将軍檄太守往。
太守入于蛤仔難,民情大驩,卒合舟師逐朱濆,悉圖其地理形勢而歸。
賽将軍以言于朝。
于是金銮複得觀于太守與其道理。
以墾辟之議未果行也,乃書其事作紀略,複暢論之而征諸文獻。
編成,客有觀者曰:嘻甚矣!子之徒勞其心也!子為學官,無民社之責,而于□理之機宜,生民之利害,必惓惓如是,似嫌于僭矣。
金銮曰:否,否,不然!然猶幸子之知餘為學官也。
夫學官之所學何?學子知之乎?吾聞窮經者将以緻用,而稽古者所以證今。
昔者,天子頒示學校,使士于講論書史之餘,必留心于愛民愛國,而大學所謂格物緻知者,于心身家國天下之事無所不究者也。
今者蛤仔難之事,所關甚巨,其事非仆之職所與聞,而其理則仆之職所當曉;其議非仆之職所敢忝,其文則仆之職所當述。
仆未嘗上書當事,條陳建白,烏可謂僭?若夫懷忠愛之誠,講治平之術,察疆土之宜,裕生民之福,證當前辨論之是非,決後日去得之得失,示學者以格物之方,韪良吏有先事之職,舉之于口,筆之于書,以俟後有能者稽焉。
仆之學固如是也。
傳曰:官先事,士先志。
仆雖官乎,猶然士也。
官之事各有限,以雲志則遠矣。
而子乃以為僭!且子未知士之所謂學者,固有實用,而以作詞賦,尋章摘句者當之也!客曰:唯唯,吾蓋今而知學之不易言也。
請書之以為是編序。
書蛤仔難紀略後中書高澍然(光澤人) 蛤仔難紀略,教官謝退谷先生名金銮着。
其闆已亡矣。
邵武張進士繁露以舊藏本贻餘,餘得讀之。
其目凡六:曰原由,曰宣撫,曰形勢,曰道理,曰圖記,曰論證;蓋經世務書也。
蛤仔難者,故台灣東北瓯脫地,周數百裡,土衍而道溢,其沃足來衆,其險易藏奸,濁河南北,号東勢、西勢,為吳沙潘文賢分據,墾田彌望。
海寇蔡骞、朱濆屢窺焉。
有司以未入版籍,不問也。
然南趨淡水,西渡五虎、閩安,并一晝夜可達,棄之則為賊巢,其患易被内地;撫而有之,通其米足以支數郡食,害泯而利溥,言籌海者宜莫先焉。
仁宗睿皇帝遐燭無外,嘉慶十一年七月有上谕查辦。
會海寇犯台灣,有司以不足事覆旨,竟寝。
是年冬,故觀察楊公廷理起複知台灣府,力請于大帥監司收撫之,不報。
次年,朱濆謀奪東勢,楊太守身入其阻,定約束以歸,然不能有也。
先生時教谕嘉義,得其要領,撰是書。
知當道憚于興作,北走使京師,上其書同鄉梁宮詹。
宮詹具采以聞。
折下,當道,疑太守計劃。
時太守已得代内渡,命空銜往厘以困之,竟以勞死。
幸二勢素帖太守,事克集。
今易名蛤瑪蘭,設廳置官吏,下遊諸郡仰食焉。
先是下遊并食台灣米,不足則高估來上遊商,上遊亦匮,今益以噶瑪蘭米,雖饑不害。
上遊因得積聚,不闌出境外。
由是上下遊皆足。
然則先生是書之功,全閩且賴之矣。
偉矣哉!然是役也,朝廷知有梁宮詹之奏、楊太守之勞,不知有先生之書也。
又其闆已亡,吾懼異時史氏紀噶瑪蘭本末,或遺先生也,屬其子宗本将謀重刻備考。
其後先生尚有教谕語、泉漳治法論,并有用之書,制府趙篴樓,尚書尤喜泉、漳治法論,為梓行焉。
潮信胡建偉 邵子曰:海潮,地之喘息也。
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
餘襄公海潮圖序雲:月臨卯酉,則潮長乎東西,月與子午,則潮平乎南北。
一月則潮盛于朔望之後,一歲則潮盛于春夏之中。
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
蓋歲之春秋,猶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數也。
此潮之消息,乃系月之進退,非因地之浮沉也。
按月屬陰,水之象也。
以陰類推之,潮應于月,是不易之論。
通志雲:同廈
十一、二年,吳沙呈淡水廳獻丈墾之策。
十五年,歸版圖。
番之言驗。
山在大海中,孤嶼特立,林木深蔚,四無居人。
然春夏間漁者結隊往,遙見有老人為道士裝,即之已杳;意者其仙欤。
林中多猿,僅五、六寸,面圓而白。
時遇白鹿,漸馴不畏人。
盧氏子一日捉得其雄,其雌逸去。
自是時雌日日哀鳴,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雲。
蛤仔難紀略後序謝金銮 嘉慶己醜,金銮教谕嘉義。
客有言蛤仔難者,初聞其詞,似惝怳有若晉太元人述桃花源者,以為世外有樂土也。
頃之,吾友陳作哲出所藏箫竹圖籍相示,乃悉得其由,心甚訝之。
都人士有自蛤仔難來者,必細咨焉。
既盡知其始末,乃以為海疆之利害,固在于此。
其年冬,海寇犯台灣,南北路俱震動。
餘從守令巡城邏夜,居軍中者數閱月,得備聞台灣要害及海疆之情勢。
明年夏,寇退。
其冬,前巡道柳州楊公以王命複守是邦,議開蛤仔難以疏海上失業之民,使有籍以生,為籌海者裕治盜之本。
其時守土者以地方多事役繁,恒不欲。
又明年秋,賊朱濆侵蛤仔難,伐木治道,直入于東勢。
賽将軍檄太守往。
太守入于蛤仔難,民情大驩,卒合舟師逐朱濆,悉圖其地理形勢而歸。
賽将軍以言于朝。
于是金銮複得觀于太守與其道理。
以墾辟之議未果行也,乃書其事作紀略,複暢論之而征諸文獻。
編成,客有觀者曰:嘻甚矣!子之徒勞其心也!子為學官,無民社之責,而于□理之機宜,生民之利害,必惓惓如是,似嫌于僭矣。
金銮曰:否,否,不然!然猶幸子之知餘為學官也。
夫學官之所學何?學子知之乎?吾聞窮經者将以緻用,而稽古者所以證今。
昔者,天子頒示學校,使士于講論書史之餘,必留心于愛民愛國,而大學所謂格物緻知者,于心身家國天下之事無所不究者也。
今者蛤仔難之事,所關甚巨,其事非仆之職所與聞,而其理則仆之職所當曉;其議非仆之職所敢忝,其文則仆之職所當述。
仆未嘗上書當事,條陳建白,烏可謂僭?若夫懷忠愛之誠,講治平之術,察疆土之宜,裕生民之福,證當前辨論之是非,決後日去得之得失,示學者以格物之方,韪良吏有先事之職,舉之于口,筆之于書,以俟後有能者稽焉。
仆之學固如是也。
傳曰:官先事,士先志。
仆雖官乎,猶然士也。
官之事各有限,以雲志則遠矣。
而子乃以為僭!且子未知士之所謂學者,固有實用,而以作詞賦,尋章摘句者當之也!客曰:唯唯,吾蓋今而知學之不易言也。
請書之以為是編序。
書蛤仔難紀略後中書高澍然(光澤人) 蛤仔難紀略,教官謝退谷先生名金銮着。
其闆已亡矣。
邵武張進士繁露以舊藏本贻餘,餘得讀之。
其目凡六:曰原由,曰宣撫,曰形勢,曰道理,曰圖記,曰論證;蓋經世務書也。
蛤仔難者,故台灣東北瓯脫地,周數百裡,土衍而道溢,其沃足來衆,其險易藏奸,濁河南北,号東勢、西勢,為吳沙潘文賢分據,墾田彌望。
海寇蔡骞、朱濆屢窺焉。
有司以未入版籍,不問也。
然南趨淡水,西渡五虎、閩安,并一晝夜可達,棄之則為賊巢,其患易被内地;撫而有之,通其米足以支數郡食,害泯而利溥,言籌海者宜莫先焉。
仁宗睿皇帝遐燭無外,嘉慶十一年七月有上谕查辦。
會海寇犯台灣,有司以不足事覆旨,竟寝。
是年冬,故觀察楊公廷理起複知台灣府,力請于大帥監司收撫之,不報。
次年,朱濆謀奪東勢,楊太守身入其阻,定約束以歸,然不能有也。
先生時教谕嘉義,得其要領,撰是書。
知當道憚于興作,北走使京師,上其書同鄉梁宮詹。
宮詹具采以聞。
折下,當道,疑太守計劃。
時太守已得代内渡,命空銜往厘以困之,竟以勞死。
幸二勢素帖太守,事克集。
今易名蛤瑪蘭,設廳置官吏,下遊諸郡仰食焉。
先是下遊并食台灣米,不足則高估來上遊商,上遊亦匮,今益以噶瑪蘭米,雖饑不害。
上遊因得積聚,不闌出境外。
由是上下遊皆足。
然則先生是書之功,全閩且賴之矣。
偉矣哉!然是役也,朝廷知有梁宮詹之奏、楊太守之勞,不知有先生之書也。
又其闆已亡,吾懼異時史氏紀噶瑪蘭本末,或遺先生也,屬其子宗本将謀重刻備考。
其後先生尚有教谕語、泉漳治法論,并有用之書,制府趙篴樓,尚書尤喜泉、漳治法論,為梓行焉。
潮信胡建偉 邵子曰:海潮,地之喘息也。
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
餘襄公海潮圖序雲:月臨卯酉,則潮長乎東西,月與子午,則潮平乎南北。
一月則潮盛于朔望之後,一歲則潮盛于春夏之中。
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
蓋歲之春秋,猶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數也。
此潮之消息,乃系月之進退,非因地之浮沉也。
按月屬陰,水之象也。
以陰類推之,潮應于月,是不易之論。
通志雲:同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