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稽查善惡,是日焚香齋戒。

    除夕,比戶焚香爆竹,祭祀祖先。

    先數日,蒸年糕,備珍果,以為迎年之用雲。

     農事 噶瑪蘭農戶半多墾佃。

    緣初辟之時,力裁業戶,各由散佃收租,各佃墾耕,領有丈單,即若永為己業,雖後至諸農,僅為請丈者所招墾,而一經認作,輸納而外,無所苛求,故大田多稼,時有倉庾盈億之慶雲。

     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

    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

    加以治埤蓄洩,灌溉盈疇,每畝常數倍于内地。

    惟近年如湯圍、辛仔罕、大湖口、白石山腳諸地,經有沙壓水沖,土脈漸薄,亦間需培補之法。

     歲有二冬;早稻曰早冬,晚稻曰晚冬。

    早稻雖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

    不但本地足食,兼可以資江、浙之乍浦、鎮海,閩之漳、泉。

    使槎錄雲: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

    惟蘭亦然,稍非豐裕之家,一稻未熟曰「粜粟生」,将熟曰「粜米生」,一樣豐稔,先粜者折價争收,十無七八,尚安有餘九、餘三哉? 女工 工刺繡,善打草籽,一花一卉,皆結緻精整,鮮明如畫。

    凡香囊、巾帕、荷包、扇袋諸針黹,不減于蘇、杭。

     紡績無聞,蠶桑不事,而衣裳補綻未嘗假之外人。

    甚有辛勤十指,刀尺精良,為裁工所不及者。

    蓋自淡北以來,比之南路女紅,實有過無不及也。

     貧女雖清苦不為婢妾,老婦雖饑寒不為媪保;即十指不足以當家,要不為刺繡,則為縫裳。

    村舍饷馌而外,皆若一轍。

     工役 由民雇者為工,由官募者為役。

    蘭中惟泥水、鐵匠工而兼役,餘則役少而工多耳。

    凡一切運腳,由東南陸行至蘇澳者,車為多,由西北水行至烏石港者舟為多。

    此外肩挑、背負者,計日百錢,率趑趄不肯應召。

    各工皆有主顧,初次一定,後來若欲更改,則必至糾纏不清。

    遇地方事招募義勇,大率農佃居多。

    其一種遊手無賴閑散街衢者名「羅漢腳」,雖傭雇呼來,究不足以濟事。

     船載之利,春夏宜于烏石港、蘇澳,秋風八、九月,則皆西渡矣。

    然雖至隆冬,尚可寄碇于雞籠澳,隻是小船駁運,冬風不入蘇澳而抵烏石港,其由港回載至雞籠,各包米加貼腳費二錢耳。

    算來船載四季皆可以漸通。

    聞之八裡坌未開口時,亦惟春夏船多,今則秋冬皆無不至矣。

     近港舟人以販載來往為作活。

    春夏由北門外載出烏石港,或由港載入蘇澳,工價尚廉。

    至冬月,更由港而載出雞籠,則非鞍邊船不濟。

    即春夏駁入蘇澳,亦非北門外小艇所能勝,故鞍邊船之入水較深,其獲利亦自不淺。

     肩挑雜腳,北由渡船頭起貨,東由加禮遠而來。

    一挑往返,各已議有定價。

    從前和福夫恃強,諸色工顧,多不自由。

    今自庚秋剿辦以後,淨絕根株,隻許城廂市鎮開一飲店,不準容留多夫逗留多日。

    凡一切夫腳,聽各商民自雇。

    合蘭稱便。

     商賈 蘭中惟出稻谷,次則白苎,其餘食貨百物,多取于漳、泉。

    絲羅绫緞則取資于江浙。

    每春夏間南風盛發,兩晝夜舟可抵四明、鎮海、乍浦、松江,惟售番镪,不裝回貨。

    至末幫近冬,北風将起,始到蘇州裝載綢疋、羊皮諸貨,率以為常。

    一年隻一、二次到漳、泉,亦必先探望價值,兼運白苎,方肯西渡。

    其漳、泉來貨,飲食則幹果、麥、豆,雜具則磁器、金楮,名「輕船貨」。

    有洋銀來赴籴者,名「現封」,蓋内地小漁船南風不可以打網,雖載價無多,亦樂赴蘭以圖北上耳。

    其南洋,惟冬天至廣東澳門,則裝運樟腦,販歸雜色,一年亦隻一度也。

     北船有押載者,因出海(船中收攬貨物司賬者之名)未可輕信,郊中舉一小夥以監之,每千包米抽豐五十元,名為「亢五」。

    押載之利,或江或浙,可以擇利而行,相機而動,而出海無所售其欺。

    押載之弊,或以少報多,将無為有,以私飽其橐,甚而将所抽豐之項,販貨回蘭,擇其時尚者托為己有,以私易公,既占便宜,又或浮開貨單,十止八、九之價,到蘭憑信原單,雖相好者照買貨物,必加售其一、二,輾轉營私,侈然得計。

    故惟有販米一途,概收現錢,則無所施其技矣。

     台灣生意,以米郊為大戶,名曰「水客」。

    自淡艋至蘭,則店口必兼售彩帛,或幹果雜貨,甚有以店口為主,而郊行反為店口之稅戶,一切飲食供用、年有貼規者。

    揆厥所由,淡、蘭米不用行棧,蘇、浙、廣貨南北流通,故水客行口多兼雜色生理。

    而蘭尤較便于淡,以其舟常北行也。

     台地毛烏布最善彈染,雖蘭在萬山之後,亦不減于牛罵頭諸市。

    豈非以水土之所宜乎?每疋長二丈八尺,其白地原由同安金絨莊來,經有六百數十餘縷,視他處密強三分之一,故細缬停勻。

    然淋染之後,與内地莫辨真赝。

    好事者取寸許而火之,以灰如雪白者為正(内地謂之台青)。

     衣服 夏尚青絲,冬尚綿綢,皆取之江、浙。

    其來自粵東者,惟尚西洋布;白則為衣、為褲,女子宜之;元青則為裘、為褂,男子宜之。

    其來自泉南者有池布、井布、眉布、金絨布諸名目,盡白質。

    至金絨為毛布,井眉為淺藍、為月白,皆蘭所彈染也。

     吉貝棉花來自上海。

    此地不績紡,隻作被褥之用,鋪貼之資。

    故業無專家,每歲惟冬初一度附鋪寄售。

     地氣近熱,西風四起,單衣飄着如飛蜨,轉覺清爽。

    惟雨過倍涼,三伏不免,窮冬則綿襖短褂,便可禦寒。

    近年西北口羊皮有由浙而帶入蘭者,人多以為短衣。

    近比往年天寒,竟有制為長裘者。

     蘭人質樸,市人半短衣,士子始服袍褂。

    至公門中吏胥,則尚時制矣。

    本地所出惟番布番錦。

    番布粗厚,番人貨于市,售之者少。

    番錦價甚昂,而又不宜于服用,以所織花紋半五采也。

    故蘭地華服亦尚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