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角豆、正埔姜、釘地蜈蚣(性冷,能治蛇傷)、茄冬葉、鳥踏刺、葉下紅(一名馬蹄黃,一名消息草,草幹紅,花圓小、如白絨,葉外青内紅,治損傷)、山茄、山埔銀、真珠黃、龍吐珠、曼桃花、鐵馬鞭、五龍爪、田烏草、冷飯藤、一條根、山藥、茯苓、烏甜、走馬胎、射幹、向天盞、黃水茄、夏枯草、海藻、海帶、沙參、浮海石、樟寄生、香楠末、金石榴、瞿麥、桑皮、赤松根、蔓荊子、骨碎補、怕骨消、柿蒂、陳皮、武靴藤、釘秤根、宜梧草(治風)、雙鈎藤、獨活、昆布、風不動、金不換、炮仔草、毛将軍、扁蓄(詳草屬乳草注)、王不留行、撮鼻草(治風)、九層塔(即蔡闆草)、珠仔草(治跌打損傷)、萬年松(治腹痛)、鹿肚草(治噎嗝)、鹹酸草、偏地錦(俱治咽喉)、蚶殼草(治痧)、蠅翅草(治虛脹)、犁壁草(治廉瘡)、茅根草、無根草(俱利水通淋)、三腳、三腳鼈(俱草本,治瘰疬)、蒲鹽草(治蛇傷)、豬母草(治瘵毒)、澤蘭(能散血)、龍涎(治痰)。

     毛之屬 牛(水牛灰毛,山牛黃毛,水牛力較大,用以研蔗煮糖,黃牛近山多有取而馴習之,用以耕田駕車)、馬(從内地來,亦少,惟營中間有之)、豬、番豬(毛黃色)、山豬(即野豬,牙利如鐮)、羊、山羊(能涉峻,生深山中,皮堪作鞋、金錢豹、熊(有人熊、豬熊、馬熊、狗熊諸種,各肖其形)、麋、鹿、麇(即獐)、狗、兔、猴(近嶐嶐嶺一帶尤多)、貓、山貓、果子貓、七仔貓、鼠、飛鼠、碰鼠(俗以毛松大者為碰)、獺。

     羽之屬 雉、鸠(即斑鸠也,與内地異,又有一種身緣嘴足皆紅者曰金鸠,近淡水更多)、燕、鹭、鷹、鹞、雀、鸰鸰、烏、土畫眉(與内地等,眉無白者)、鴛鴦、凫、鷗、布榖、長尾三娘(即練雀)、烏鹙(身黑尾長,較小于鷹,能抟鷹、鹞、鸢諸惡鳥)、黃莺、伯勞(鵙也)、土鸬鹚、荜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來去)、白頭翁、鵝、海鵝(俗名南風戆,又名布袋鵝,常于海濱獵魚,翎可為箭羽)、鹪鹩(爾雅:桃蟲,鹪其鹪鹩;通志謂之鹪鹩,一名韈雀,一名巧婦,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貓頭鳥、雞、鴿、鴨、番鴨(似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米色,肉粗,來自外洋)、水鴨(嘴頸似鴛鴦,腳短而小,水中能飛)。

     鱗之屬 紅魚、烏魚(各港俱有,每冬至前去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下鹽曬幹,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烏魚也)、馬鲛(骨軟無鱗)、交刀、鲳魚、鲈、午魚(鲈之别名)、鮸(即敏魚,狀似鲈而大,肉粗,重至百餘斤。

    ) 蟲之屬 油蟲、毛蟲、蚯蚓、蜒蚰、■〈蟲羗〉螂。

     金石之屬 通寶錢(即制錢,來自内地;台地多番錢,寬永尤多,而精緻,甲于諸錢,漫有文字足者尤貴;僞錢如隆武、永曆、昭武、紹武、洪化、利用、裕民、興盛之類,不下十餘種)、圓錢(即洋錢,俗呼番銀,重七錢六分,出自咬■〈口留〉吧、呂宋,來自浙、廣)、港底金(郡志以為寒潭中,今偏考未得其詳,或雲産内山番界,或雲産自寄萊),以上金之屬。

    蝼蝈石(生海中,皆鹹鹵結成,粗劣易腐,可燒灰,土人置盆碗中充玩)、硯石(出旱溪中,淺黑色,不甚發墨)、鹿肚石(出于老鹿肚中,以其食草粘沙,凝結未化,緻鹿包血成塊,得之可治心氣關嗝諸症)、海青(多黑色,亦有玲珑可觀者)、空青(有二種,為海水所結者鹹)。

     貨之屬 糖(有紅、白二種,煮蔗為之)、冰糖。

     風俗志 士習 民風 農事 女工 工役 商賈 衣服 士習 蘭士頗知愛惜名器,自重身家,一衣頂不容冒濫,一簪紳必加恭敬。

    閩省習氣,科場之弊多端,台灣為尤甚。

    而蘭士曆試場屋,固無一捉力之诮,即逐隊童子,亦無不家世清白者;蓋平日于書院内另置一社名曰仰山,每于群聚會文之餘,即寓甄别流品之意。

     偶年入學為俗忌,自唐而然。

    蘭人啟蒙則不拘,約以八歲為度,名曰「破筆」。

     小兒入學,臨摹習字,一日一開,名曰「課字」。

    每押尾,遇各日辰,必教之自填庚甲,周而複始,蓋猶有内則九年數日之教雲。

     台俗多僞字,噶瑪蘭亦然。

    如以「曠地」為「埔」、田畝為「甲」、畎浍為「圳」之類,相沿既已日久。

    又如繩綱曰「■〈舟古〉」、蔗廠曰「廍」、露宿曰「寮」、淨買曰「贌」、季子曰「屘」(立攀反),此類尤多,不典而新。

    舊府志亦多登載入冊,猶之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特因番語而随意翻譯耳。

     蘭中字紙,雖村氓童婦皆知敬惜。

    土人于文昌宮左築有敬字亭,立為惜字會,雇丁搜覓,洗淨焚化。

    每年以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通屬士庶齊集宮中,演劇設筵,結彩張燈,推年長者為主祭,配以蒼颉神位,三獻禮畢,即奉蒼颉牌于彩亭,将一年所焚字灰,裝以巨匣,凡啟蒙諸童子皆具衣冠,與衿耆護送至北門外渡船頭,然後裝入小船,用彩旗鼓吹,沉之大海而回。

    七月七日,士子以為魁星誕辰,為魁星會,供香果,備酒肴,呼群歡飲,村塾尤甚。

     八月中秋,制大月餅,朱書「元」字,骹擲四紅者奪之,取秋闱奪元之兆也。

    更有朱墨紙筆,瓶袋香囊諸物,羅列幾案,挂一燈牌于門前,以猜取詩謎,亦有雅緻。

     九月重陽,士人載酒于員山諸處,為登高會。

    先數日,村蒙必散館,放紙鸢,淩風直上,以高者為勝。

    入夜則有系燈于繩上,遠望之,炯炯如巨星者。

     民風 婚禮倩媒送庚帖後,即诹吉日,具生熟豚肩、雞鴨兩副,糖品、香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