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者。
響中素具剛氣,英英,不可以繞指拟于前。
若翁蓬蒿無别事,以殊黛,各圖善失,清夜焚香,差等今昔消長,每不使無意去,人頤不審其所命何如乎。
令人難俟叫阍,無力收骨,餘發喟曰:“夫子于我殡無所殡之友,雖單君略未傾蓋,凜凜大義,不謀面佥同。
天之垂象,地之竅形,先民已往,後生複來,莫不可同堂比肩也。
業已蛻小範麥,值佐其封窆*後,複搦管而為銘,其詞曰:蕭蕭風樹,北邙待之。
未起至車,山何出乎。
作善有休,愛莫予助。
碧血安求.謝茲衆庶。
無文不遠,偏多陰行。
沉吟彤管,披發擁楹。
瑞芝集序 邑侯徐守祖 餘莅招載餘,新築小堂于卧室之前。
政事之暇,集論思,延賓從,粗存體統,冀免陋隘之譏。
告成閱月,有菌生梁柱間,黃者如金,白者如玉,葉如素綿,柯如如意,翩翩翼翼,不同常質。
谛視浃旬,其梃畢出。
詢之疇人,驚疑莫辨,有識者曰:“此木芝也,生東方,震為長男,應貴子之兆。
”蓋因餘正陽月舉第一子,為谀詞也。
夫水木郁蒸,易于生菌。
未聞以芝草名者。
餘構斯堂,取材于數十年之預備,安得生菌?或曰:芝菌屬瑞氣,乘之即為芝草,世稱美瑞,賢愚皆知之。
是必有合德之契,然後有瑞應之符,此靈物不虛生,祯祥可先見,其理誠不誣者。
祖三韓末學,初任簿書,催科既拙,撫字難周,焚香告天,祗求無過,德不足以緻瑞,何敢希冀将來。
且芝為神仙服食,非供凡夫玩怡。
商山泰阿,固宜有之,今不産山谷而産官署,得毋失所欤?然,吾聞之:醴泉無源,芝草無根。
若以瑞論,則不必神仙,不必山谷,止期與人作緣,何地不宜?故漢殿堯階,久著往牒,滁陽新昌,夙傳令聞,古今标舉,原非無因。
其為征驗,捷于影響,即不有五色九光之異,雲籠霧掩之祥,而一時遞見,孰為播之,乃發其萌;孰為植之,乃燦其英?殆至枝葉扶蘇,不藉雨露之滋,不受日星之照,若有閑氣所鐘,舒徐迎茁,輪困離奇,矯翹而不可遏者,固知秀草之意有在。
乃閹邑紳士诩張盛美,鹹欲載之邑乘,競為詩賦,以歸瑞于餘,餘甚恥夫名之浮于實也!又焉用文采洋溢,以表見于天下後世哉?但招彈丸小邑,文運式微,荒亂薦.臻民散久矣。
使雅化可興,翺翔接迹,今之瑞也。
風淳俗美,物阜财豐,今之瑞也。
彼草木何足為今瑞然,從來一邑之休戚,常由于令之一身,使果為令一身瑞,安知不為我招一邑之瑞乎?餘于斯不能不藉是以蔔之矣!況諸紳士之雅意,不容過拂,爰為序言記之。
即顔其堂為瑞芝堂。
且志僅事焉。
瑞芝堂跋 蕭史 史客招邑,主于司巡者之家,主人頤史而問曰:“餘之從事于令長也,數月于茲矣。
令長流風善政,途歌巷讴,子既已稔聞之矣。
今者琴堂芝生梁柱,其亦有說乎?”史曰:“有,考之載籍,古聖帝明王,德被萬世者,河圖出而天書降,麒麟遊而鳳凰鳴;郡侯牧伯澤及生民者,麥雙穗而牛兩犢,虎渡河而鳄徙海。
故三秀稱漢代之祥,五色著唐宗之瑞。
下此而州縣循吏,卓異蜚聲者,代有徵應。
草木之英,雖不得比于圖書麟鳳。
而地靈間出,神物挺生.豈非一時罕觏哉。
若邑侯徐公,報政未及瓜期,而乃績比龔黃,治臻召杜,當有神靈以相之。
是亦采風者所必錄也。
”主人曰:“天道微茫,福善之理,其信有之乎?”吏曰:“天視、民視,天聽、民聽,古今常理,不可易也。
招之民,罹于兵燹,困于災荒,子婦不保,征求無藝,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公下車之始,問疾苦,恤貧窮,興學校,除奸回,萑苻潛消,鼠牙冰釋,撫字有方,催科不擾.挽敞俗為淳風,起遺黎而再蘇,是誠當世之良吏也。
聖天子不次拔擢,待之他日,茲聞熊夢初徵,燕懷克洽,偉然異物,必大于門,豫為之兆。
繼時增美,福報已不旋踵,尚雲天道微茫乎?從來即小可以見大.即近可以概遠。
吾謂芝固先治化而神其用者也。
”主喜而笑,促往觀之。
史曰:‘‘唯唯。
”于是登堂介谒,肅容凝睇,見芝之斂光也靜,而植根也奇,設色天然,巧工難繪,地靈神物,良非虛語,宜紳士之式歌而且舞也。
史雖晚學,躬逢盛事,敢贅俚語,謬附續貂,惟大方存其意而略其詞可也。
敬跋。
重修文廟記 邑侯何逢青 招遠建縣,自金代始。
志稱:“金大定間,戶萬一千五百有奇.土利沃饒,實為上縣。
”文廟之興,殆其時矣。
嗣經鼎革,邑既凋殘,廟亦随毀。
閱元、明兩代,複創而遞修之。
本朝順治十七年,邑人張進士風羽輯邑志,嘗紀其略,厥後志不再纂,迄今百五十六年,修與否,俱無可考矣。
道光四年冬,餘來令是邑。
既受篆,祗谒于廟,仰觀環視,罔弗朽敝欲頹,且有傾圮而僅存基址者,敬念我國家,重熙累洽,将二百載。
州縣崇祀先聖,備圾輪奂,何茲邑乃爾?邑令之責,奚容辭退?而與兩司铎議重修.則曰:“令有志,司鋒其唯命。
”爰召邑人士謀醵資,則佥曰:“令有志.邑人士其唯命餘因問:“前此之修者幾何年?近此未修者又何以故?”則鹹喟然歎曰:“吾邑地瘠民窮,文廟之圮壤,無有過而問者。
前此之修,雖吾祖若父,未之聞也。
令之來吾邑也,一舉目無足為當意者,晨下車而夕即思去,誰實倡于上,又誰複應于下乎?”餘曰:“若是則将任其廢而莫之興耳。
雖然,餘一日令于是,即不可以已。
餘勉倡之,爾邑人其勉應之,即弗應,餘亦為之弗恤也。
”兩司铎偉餘言,偕餘商所以為之者,并擇庠士中端謹數人,任以督工,遂于今正诹吉,告廟而從事焉。
然邑人原助役者,猶遲疑觀望,铢兩弗納也。
餘以移帑金三百付之,曰:“功必興,費惟餘索。
”于是,市木、市瓦,鸠工匠,待畚挶,刻期偕作,弗靡弗怠。
邑人知是舉之果非空言也,乃相率以赀錢至。
首葺大成殿,次兩庑、戟門、泮池,又次及崇聖祠、明倫堂,諸規制悉仍舊,惟于材之朽者易之,牆之塌者完之,黝垩丹漆以序疊施,名宦鄉賢祠暨司訓宅,即舊基而新構,其他闳門,圍牆,牌坊皆整治而增飾之。
計工凡五閱月,費錢凡四千餘缗,而廟廷内外俱煥然改于一旦。
夫易與樂成,難與圖始者.人情也。
況斯邑以貧瘠而安于因循,令又以其力之不足,棄不與謀,且自不欲郁郁久居于此,固宜以文廟之重,曆百十年而莫之顧,遂圮壞以至斯極也。
惟餘膺茲僻邑,自維蹇拙,無由邀當途之一盼,以冀幸于速迂,又不恤基迂闊繁難而強為是舉,屈力殚慮,幸而克成。
是蓋先聖之靈與斯道之尊,有興無廢,默佑斯人,始難終勉,得藉手,以奏功,《易》曰:“需有孚、光、亨、貞、吉。
”其斯邑之謂與。
邑人士,其益思震厲奮迅,務于學行交修,以應文明之運,為梓裡光,斯乃無負今日之勤,且為後來勸也。
工既竣,特記以勖之。
其董事諸生,并令勒名碑陰,以志厥勞。
詩說序 沈蓮 自趙秋谷著《聲調譜》,學者奉之如金針指南,已百有餘年矣。
秋谷為山左老名士,且以此書訾警*阮亭,而所錄僅唐宋人詩數十首,采摭未廣,體格亦未全,謂:“已得詩中元奧。
”謬妄殊甚。
蔣心餘太史謂:“秋谷才力蹇弱,譏阮亭實不如阮亭,良有以也。
”夫詩之道大,譬如建章宮,千門萬戶,無處非辇,道相屬而必令幹官擁擠,由闾阖一門而進,烏足以示皇居之壯哉。
或曰:“信如子言,是舍正路而弗由,勢必鑿旁門,窮烏道,盧同杜默,皆足以奪少陵、子瞻之席,主壇坫而有餘,則詩道掃地矣。
”餘曰:“諸君皆精于時文者也,請以時文喻。
”餘嘗聞遊村塾,閑見南面而授徒者,莫不以王已山《八編》為枕中秘,《八編》中如精詣大觀,文章之能事已盡,然猶未窮文章之變态也。
故又附之以參變,而終之以别情。
夫作參變、别情之文者,要亦不外衛十子、儲七子諸人耳。
一經另描花樣,便覺愈出愈奇,時文且不可墨守舊規,而況于詩也。
餘僑寓招邑垂四十年,暇日亦與諸君相唱和,能詩者固不乏人,大率拾前人牙慧,句不新,格不奇,如風檐應制,趁韻了事。
藏書之家,既少而又局促牖下,不能向名場馳驅,與當世高才生相切劘。
設一旦登龍門,遊翰苑,将雨拳風口幾何,不為大方所笑耶?餘已老,恐風燭成灰,此道永絕。
因于說部中采其餘論,并幼所記憶未忘者,彙為一編,名曰“詩說”。
後之學者,抄置案頭,未必無少補雲。
募重修奎星樓序 邑典史沈蓮 邑城東南角舊有奎星樓,建于乾隆甲辰歲,其時邑無鄉
響中素具剛氣,英英,不可以繞指拟于前。
若翁蓬蒿無别事,以殊黛,各圖善失,清夜焚香,差等今昔消長,每不使無意去,人頤不審其所命何如乎。
令人難俟叫阍,無力收骨,餘發喟曰:“夫子于我殡無所殡之友,雖單君略未傾蓋,凜凜大義,不謀面佥同。
天之垂象,地之竅形,先民已往,後生複來,莫不可同堂比肩也。
業已蛻小範麥,值佐其封窆*後,複搦管而為銘,其詞曰:蕭蕭風樹,北邙待之。
未起至車,山何出乎。
作善有休,愛莫予助。
碧血安求.謝茲衆庶。
無文不遠,偏多陰行。
沉吟彤管,披發擁楹。
瑞芝集序 邑侯徐守祖 餘莅招載餘,新築小堂于卧室之前。
政事之暇,集論思,延賓從,粗存體統,冀免陋隘之譏。
告成閱月,有菌生梁柱間,黃者如金,白者如玉,葉如素綿,柯如如意,翩翩翼翼,不同常質。
谛視浃旬,其梃畢出。
詢之疇人,驚疑莫辨,有識者曰:“此木芝也,生東方,震為長男,應貴子之兆。
”蓋因餘正陽月舉第一子,為谀詞也。
夫水木郁蒸,易于生菌。
未聞以芝草名者。
餘構斯堂,取材于數十年之預備,安得生菌?或曰:芝菌屬瑞氣,乘之即為芝草,世稱美瑞,賢愚皆知之。
是必有合德之契,然後有瑞應之符,此靈物不虛生,祯祥可先見,其理誠不誣者。
祖三韓末學,初任簿書,催科既拙,撫字難周,焚香告天,祗求無過,德不足以緻瑞,何敢希冀将來。
且芝為神仙服食,非供凡夫玩怡。
商山泰阿,固宜有之,今不産山谷而産官署,得毋失所欤?然,吾聞之:醴泉無源,芝草無根。
若以瑞論,則不必神仙,不必山谷,止期與人作緣,何地不宜?故漢殿堯階,久著往牒,滁陽新昌,夙傳令聞,古今标舉,原非無因。
其為征驗,捷于影響,即不有五色九光之異,雲籠霧掩之祥,而一時遞見,孰為播之,乃發其萌;孰為植之,乃燦其英?殆至枝葉扶蘇,不藉雨露之滋,不受日星之照,若有閑氣所鐘,舒徐迎茁,輪困離奇,矯翹而不可遏者,固知秀草之意有在。
乃閹邑紳士诩張盛美,鹹欲載之邑乘,競為詩賦,以歸瑞于餘,餘甚恥夫名之浮于實也!又焉用文采洋溢,以表見于天下後世哉?但招彈丸小邑,文運式微,荒亂薦.臻民散久矣。
使雅化可興,翺翔接迹,今之瑞也。
風淳俗美,物阜财豐,今之瑞也。
彼草木何足為今瑞然,從來一邑之休戚,常由于令之一身,使果為令一身瑞,安知不為我招一邑之瑞乎?餘于斯不能不藉是以蔔之矣!況諸紳士之雅意,不容過拂,爰為序言記之。
即顔其堂為瑞芝堂。
且志僅事焉。
瑞芝堂跋 蕭史 史客招邑,主于司巡者之家,主人頤史而問曰:“餘之從事于令長也,數月于茲矣。
令長流風善政,途歌巷讴,子既已稔聞之矣。
今者琴堂芝生梁柱,其亦有說乎?”史曰:“有,考之載籍,古聖帝明王,德被萬世者,河圖出而天書降,麒麟遊而鳳凰鳴;郡侯牧伯澤及生民者,麥雙穗而牛兩犢,虎渡河而鳄徙海。
故三秀稱漢代之祥,五色著唐宗之瑞。
下此而州縣循吏,卓異蜚聲者,代有徵應。
草木之英,雖不得比于圖書麟鳳。
而地靈間出,神物挺生.豈非一時罕觏哉。
若邑侯徐公,報政未及瓜期,而乃績比龔黃,治臻召杜,當有神靈以相之。
是亦采風者所必錄也。
”主人曰:“天道微茫,福善之理,其信有之乎?”吏曰:“天視、民視,天聽、民聽,古今常理,不可易也。
招之民,罹于兵燹,困于災荒,子婦不保,征求無藝,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公下車之始,問疾苦,恤貧窮,興學校,除奸回,萑苻潛消,鼠牙冰釋,撫字有方,催科不擾.挽敞俗為淳風,起遺黎而再蘇,是誠當世之良吏也。
聖天子不次拔擢,待之他日,茲聞熊夢初徵,燕懷克洽,偉然異物,必大于門,豫為之兆。
繼時增美,福報已不旋踵,尚雲天道微茫乎?從來即小可以見大.即近可以概遠。
吾謂芝固先治化而神其用者也。
”主喜而笑,促往觀之。
史曰:‘‘唯唯。
”于是登堂介谒,肅容凝睇,見芝之斂光也靜,而植根也奇,設色天然,巧工難繪,地靈神物,良非虛語,宜紳士之式歌而且舞也。
史雖晚學,躬逢盛事,敢贅俚語,謬附續貂,惟大方存其意而略其詞可也。
敬跋。
重修文廟記 邑侯何逢青 招遠建縣,自金代始。
志稱:“金大定間,戶萬一千五百有奇.土利沃饒,實為上縣。
”文廟之興,殆其時矣。
嗣經鼎革,邑既凋殘,廟亦随毀。
閱元、明兩代,複創而遞修之。
本朝順治十七年,邑人張進士風羽輯邑志,嘗紀其略,厥後志不再纂,迄今百五十六年,修與否,俱無可考矣。
道光四年冬,餘來令是邑。
既受篆,祗谒于廟,仰觀環視,罔弗朽敝欲頹,且有傾圮而僅存基址者,敬念我國家,重熙累洽,将二百載。
州縣崇祀先聖,備圾輪奂,何茲邑乃爾?邑令之責,奚容辭退?而與兩司铎議重修.則曰:“令有志,司鋒其唯命。
”爰召邑人士謀醵資,則佥曰:“令有志.邑人士其唯命餘因問:“前此之修者幾何年?近此未修者又何以故?”則鹹喟然歎曰:“吾邑地瘠民窮,文廟之圮壤,無有過而問者。
前此之修,雖吾祖若父,未之聞也。
令之來吾邑也,一舉目無足為當意者,晨下車而夕即思去,誰實倡于上,又誰複應于下乎?”餘曰:“若是則将任其廢而莫之興耳。
雖然,餘一日令于是,即不可以已。
餘勉倡之,爾邑人其勉應之,即弗應,餘亦為之弗恤也。
”兩司铎偉餘言,偕餘商所以為之者,并擇庠士中端謹數人,任以督工,遂于今正诹吉,告廟而從事焉。
然邑人原助役者,猶遲疑觀望,铢兩弗納也。
餘以移帑金三百付之,曰:“功必興,費惟餘索。
”于是,市木、市瓦,鸠工匠,待畚挶,刻期偕作,弗靡弗怠。
邑人知是舉之果非空言也,乃相率以赀錢至。
首葺大成殿,次兩庑、戟門、泮池,又次及崇聖祠、明倫堂,諸規制悉仍舊,惟于材之朽者易之,牆之塌者完之,黝垩丹漆以序疊施,名宦鄉賢祠暨司訓宅,即舊基而新構,其他闳門,圍牆,牌坊皆整治而增飾之。
計工凡五閱月,費錢凡四千餘缗,而廟廷内外俱煥然改于一旦。
夫易與樂成,難與圖始者.人情也。
況斯邑以貧瘠而安于因循,令又以其力之不足,棄不與謀,且自不欲郁郁久居于此,固宜以文廟之重,曆百十年而莫之顧,遂圮壞以至斯極也。
惟餘膺茲僻邑,自維蹇拙,無由邀當途之一盼,以冀幸于速迂,又不恤基迂闊繁難而強為是舉,屈力殚慮,幸而克成。
是蓋先聖之靈與斯道之尊,有興無廢,默佑斯人,始難終勉,得藉手,以奏功,《易》曰:“需有孚、光、亨、貞、吉。
”其斯邑之謂與。
邑人士,其益思震厲奮迅,務于學行交修,以應文明之運,為梓裡光,斯乃無負今日之勤,且為後來勸也。
工既竣,特記以勖之。
其董事諸生,并令勒名碑陰,以志厥勞。
詩說序 沈蓮 自趙秋谷著《聲調譜》,學者奉之如金針指南,已百有餘年矣。
秋谷為山左老名士,且以此書訾警*阮亭,而所錄僅唐宋人詩數十首,采摭未廣,體格亦未全,謂:“已得詩中元奧。
”謬妄殊甚。
蔣心餘太史謂:“秋谷才力蹇弱,譏阮亭實不如阮亭,良有以也。
”夫詩之道大,譬如建章宮,千門萬戶,無處非辇,道相屬而必令幹官擁擠,由闾阖一門而進,烏足以示皇居之壯哉。
或曰:“信如子言,是舍正路而弗由,勢必鑿旁門,窮烏道,盧同杜默,皆足以奪少陵、子瞻之席,主壇坫而有餘,則詩道掃地矣。
”餘曰:“諸君皆精于時文者也,請以時文喻。
”餘嘗聞遊村塾,閑見南面而授徒者,莫不以王已山《八編》為枕中秘,《八編》中如精詣大觀,文章之能事已盡,然猶未窮文章之變态也。
故又附之以參變,而終之以别情。
夫作參變、别情之文者,要亦不外衛十子、儲七子諸人耳。
一經另描花樣,便覺愈出愈奇,時文且不可墨守舊規,而況于詩也。
餘僑寓招邑垂四十年,暇日亦與諸君相唱和,能詩者固不乏人,大率拾前人牙慧,句不新,格不奇,如風檐應制,趁韻了事。
藏書之家,既少而又局促牖下,不能向名場馳驅,與當世高才生相切劘。
設一旦登龍門,遊翰苑,将雨拳風口幾何,不為大方所笑耶?餘已老,恐風燭成灰,此道永絕。
因于說部中采其餘論,并幼所記憶未忘者,彙為一編,名曰“詩說”。
後之學者,抄置案頭,未必無少補雲。
募重修奎星樓序 邑典史沈蓮 邑城東南角舊有奎星樓,建于乾隆甲辰歲,其時邑無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