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衆切齒,閱數日大至,全複與戰,兵敗被殺,賊遂焚掠而去。
一子僅六歲,家人負逃得免。
楊鐘鬥字季寅,崇祯乙卯舉于鄉。
壬午二月大兵過招,被執不屈死。
善 行 陳廷适字相伯,侯選州同知。
家素饒睦,任姻恤如恐不及自,其父奉妫,每歲冬施食以贍貧乏,廷适繼之,終身無替,葬族人之無歸者。
萊令玉公免官不能歸,廷适斧資車馬送諸其家,蓋其周急,雖千金無少吝也。
邑令黃公舉其行誼于前撫軍相國琦公,以“樂善好施”表其門,邑令姚公亦有“高并羅峰”之獎。
即其人可想見矣。
謝廷珍字西序,庠生。
家貧嗜學,少時赴都,路拾破衣小包,中裹白銀,知非富者物也。
待之,果有婦人痛哭來尋,蘋方賣女得銀五兩也。
廷珍遽出還之。
溫而厲庠生,明先之仍孫也。
好善樂施,濟人之急。
值歲饑,慨然曰:“吾即不能如吾祖濟四縣窮民,豈忍坐視而不救!”悉出錢粟,分給饑人,鄉裡親族多賴以存。
楊培元号怡園,歲貢生。
己已歲饑,散粟于裡人,而焚其券。
秋熟共詣償粟,則受而藏諸廪,至來春又散之。
如斯三年,俟皆有積蓄,然後收而貯之,仍以備鄰裡緩急之需。
或謂培元此陰德,事後必有報答。
曰:“吾隻計同裡相周耳,豈望報哉!” 劉之珍字寶石,居東良村。
雍正六年冬,雪夜聞撞門聲,啟視見馬負箱籠,久之無人呼。
子弟舉入靜室,既明,遍示招貼,果有尋者,遂坦然欲與之。
其人曰:“吾登郡公差也,此太守物,吾不敢擅取。
”言畢乘馬去。
翌日,太守遣其子來,解裝檢閱捆載,欲行,問姓名,稱謝而别。
明年春,太守忽與邑宰二廣文東良司并至其家,各立扁以褒之。
李培業字有軒,太學生。
早孤居喪,哀毀骨立,事母尤以孝聞。
壯遊京師,稍權子母,而笃于桑梓。
尤喜文學,士邑之赴公車貢成均者,多以培業為北道主。
晚年家漸裕,益喜施予,鄉裡賴以成家者甚衆。
年六十餘卒。
子孟春于乙未之饑,施粥散粟。
邑侯勸赈,複捐二百金。
鹹謂能繼先志雲。
曲顯科世業農,積谷盈廪,鄰裡乞貸無少吝。
年饑,分粟濟人,焚券不索。
堂侄德敏貧不支,老弱流離,以沃壤十八畝贍之,俾得完聚。
族子德恒将舉家北渡,顯科招與共爨。
晚年割田宅之半析其居。
居村一帶瀕河,每苦湮淤,倡建煉陽觀,祀北極以鎮靜水患。
先乏嗣,臨老舉一子,鹹謂仁人必有後雲。
王泰太學生,字開三,家富于财,樂善好施。
本邑以及鄰境,凡修建刹宇罔不捐助。
尤喜建橋梁以利行人,若邑之撈金溝、半道夼、馬迹埠南溝、河南西溝,栖之郎中圈、方山神水庵,萊之張格莊西北溝諸石橋,皆所捐赀倡建者,至今諸處多有碑記可尋。
乾隆間,歲饑,出粟赈濟,栖招兩邑多沾其惠。
栖令王公汝梅,獎以“義濟鄰封”之額。
而郡學教授王公以訓贈以聯,則拟諸竹林七賢商山四皓雲。
孫珊一名瑚,字赤生,邑庠生。
居家孝友,樂敦善行。
自其祖枝茂封君,割二裡橋沃壤十畝作義地,立鄉學以造後進,一方稱為善士。
珊克承先志,複捐義田三四處,捐地十二畝,于後夼北廟共立碑以志其事。
佥謂弗替祖德,後先媲美雲。
郝傧字轶幾。
樂善好施。
嘉慶壬申,歲饑,分粟赈貧。
裡人感其德,立扁以獎之曰“年高德邵”,其子允正,字心齋,太學生,性恢闊,尤喜施予。
有族侄某鳏而貧,給田十餘畝,為之成室。
又給田于從堂侄某十餘畝,未嘗自以為德也。
道光九年,太守英公倡建登瀛橋,捐資三百千。
後圮于大水,複獨力攢修,所費無算。
黃邑紳士獎之以扁“勇義堪風”。
及丙申歲饑,捐赈外,複于本村計口分粟,村人多賴以存活。
今其孫緻美、景恒、文楷,俱補博士弟子員。
杜美裡字仁風,太學生。
家素裕,村中孤寡貧不能耕者,給以牛力,歲以為常。
山西染人死無所歸,予地葬之。
後遂捐為義冢焉。
王文成九曲村人,素業農,孝于繼母。
乾隆乙已,歲饑,散粟濟人,多賴以存。
尤愛敬讀書人,族中貧寒者,佐束金以勸之讀。
所居山徑崎岖,按時修補,以利行人。
季子果,孫士铎、士鈞,皆成諸生。
人謂善行之報雲。
于應龍居城北之石對頭,家僅中赀,而樂善不怠。
村南大河為南北孔道,歲寒人恒病涉。
應龍倡建闆橋,以便往來。
橋闆或有朽壞,即捐資修補,無小吝意。
同村姜氏婦,老而無依,應龍按時周恤,不使凍餒,既婦卒,複備衣衾棺木以葬之。
至今南北行人至其村者,恒感念應龍不置雲。
徐榛字誰西,武庠生,性淳笃,喜施予。
鄰裡喪婚多賴以成禮。
嘗寓集成當店内,适櫃房遺失元寶一錠,疑榛,榛慨然自以其銀償之,殊無難色。
自此永不至其店,後于櫃後尋得。
詣門謝罪,将銀奉還,榛亦不以為意也。
乾隆丙午,歲饑,家無餘粟,市糧以赈村人,故當時有善人之目,今其子若孫多補弟子員。
方 技 楊燭前明諸生也。
精于岐黃,嘗築小室,謹塞無隙,遇有癖疾者,引入飲以藥酒,割腹出癖,複以藥線縫之,居室中者百日,而後遣之。
嘗遊羅峰,遇一叟求診疾,燭曰:“爾脈非人,乃狐也”。
即化為狐,哀懇賜一良方,而去。
與掖邑姜鏡溟同施藥于普濟堂。
柳青選字萬中,号癡人,增廣生員,工丹青,所作山水畫圖,人皆珍之。
張中英習軒岐術,家僅中赀,而凡以疾問者,必竭力醫藥之,賴以活者不可勝計。
而中英口不言德,心不望報也。
年八十餘卒。
子問行,庠生,詩畫壇名,能以德行世其家,壯年殂謝,士林惜之。
張濮字宏波,庠生,癖于花石.不事生産。
冬不裘,夏不葛,自甘淡泊。
至留賓飲宴,必盡歡始罷。
暇則閉戶運筆,非書即畫。
尤精懷素,得者珍之。
劉複劄宇仁庵,幼應童子試,未售。
遂專心于醫,愈入而愈覺其難,歎曰:“信非肱經三折,不敢料理,君臣佐使也”性仁厚,凡踵門者必應焉。
劑既投,十不失一,而從不計賄。
宋如濂字子溪,附貢生。
善畫,工于設色,名重燕都。
得其片紙,珍如拱璧。
以久客于外,故邑中少傅者。
蘭承嗣字昭許,早為諸生,淡于進取。
遂專心于岐黃,至老彌笃。
家積方書若幹卷,皆手自刊定,或附以已意,多所發明。
晚年療疾,應手奏效,踵門者無不立應。
年八十餘卒。
寓 賢 韓鳳鳴字瑞清,号海曲,沂州日照人。
學問既優,尤精堪輿,因荒年流離止于邑馬連溝。
一門數口。
多賴康澄資助。
嘉慶庚午,恩賜舉人。
辛未賜翰林院檢讨。
展墓後,仍來招居,而澄已殂謝矣。
越兩月鳳鳴疾。
作議送歸籍,辭曰:“餘招人也。
生于斯,死于斯,得見先生于地下足矣。
”數日卒。
年九十三。
衣衾素備,棺椁則康氏取具焉。
其子堂以喪歸葬,著有地理真要。
沈蓮因典史于招,遂占籍焉。
詳職官。
補遺 宦績 劉居誠字豫一.天姿英毅,學問優暢,登萊之士遊其門者,多所成就。
嘗語人曰:“吾為人為文,總以真實為主,一切虛浮之習,非所尚也”。
心胸含宏,凡事一以大度處之,未嘗動聲色。
嘉慶丙子舉于鄉,司陵縣铎,與諸生講貫學問,惟以德誼為先。
縣令林稱為晶端學粹,遂舉為山泉山長。
考課嚴明,由是土習烝烝丕變矣。
陵以漕米故,多争端。
居誠以大義調處,上酌長官收征之額,下懲士子包攬之風,公私便之,其保全紳衿,尤多陰德。
報滿日,諸上台大加褒獎,令還原職。
居誠以年邁為退休計,閹邑紳士環集泣留,即為懸匾立碑,頌揚功德。
維時感其意,亦不忍遽去。
又五年,乃解绶還鄉,壽八十一而終。
孝 友 傅升守墓三年.每日以襟貯土成墳。
善 行 劉溥字天如,增生。
兄弟五人,溥行四,析産悉以膏腴讓于兄弟。
養親葬親,俱自承任,内外鹹以孝稱。
其居鄉也,尤以睦鄰周急為念,每歲終,必分糧濟貧。
康熙甲申,歲饑,捐粥赈濟,鄉裡多賴以存活。
買地千餘畝,及次歲豐稔,俱令原價回贖,鄉人感其德,皆以善人目之。
子二,在玑、在寬,俱諸生。
其後累世詩書足征,積善餘慶雲。
傅璠璠字岱煥,太學生。
年十九失怙,仲方七歲,季猶在襁褓,璠撫之成立,延師課讀,皆能成名。
治家有法,三世同居,人不下百口,毫無間言。
乾隆丙午,歲大饑,分給糧草以濟村人。
及嘉慶壬申,又饑,璠謂其弟曰:“前事堪師,不可以不繼也。
”盡出倉集以瓜分之,不足更賣大曲莊地數十畝以益之,裡人莫不稱善。
同村有張氏婦,老貧無依,璠引至家,養之十數年。
死備衣衾棺木,與之墓地以葬之。
後為姜姓、王姓繼設墓地者數處。
其人尤好書聲,族有善讀者,佐束金以助之讀,考試則供其資斧。
後子偉與倜及孫孟成,皆補博士弟子員。
人鮮不謂行善之報。
至其建修刹宇,倡造橋梁,特其餘
一子僅六歲,家人負逃得免。
楊鐘鬥字季寅,崇祯乙卯舉于鄉。
壬午二月大兵過招,被執不屈死。
善 行 陳廷适字相伯,侯選州同知。
家素饒睦,任姻恤如恐不及自,其父奉妫,每歲冬施食以贍貧乏,廷适繼之,終身無替,葬族人之無歸者。
萊令玉公免官不能歸,廷适斧資車馬送諸其家,蓋其周急,雖千金無少吝也。
邑令黃公舉其行誼于前撫軍相國琦公,以“樂善好施”表其門,邑令姚公亦有“高并羅峰”之獎。
即其人可想見矣。
謝廷珍字西序,庠生。
家貧嗜學,少時赴都,路拾破衣小包,中裹白銀,知非富者物也。
待之,果有婦人痛哭來尋,蘋方賣女得銀五兩也。
廷珍遽出還之。
溫而厲庠生,明先之仍孫也。
好善樂施,濟人之急。
值歲饑,慨然曰:“吾即不能如吾祖濟四縣窮民,豈忍坐視而不救!”悉出錢粟,分給饑人,鄉裡親族多賴以存。
楊培元号怡園,歲貢生。
己已歲饑,散粟于裡人,而焚其券。
秋熟共詣償粟,則受而藏諸廪,至來春又散之。
如斯三年,俟皆有積蓄,然後收而貯之,仍以備鄰裡緩急之需。
或謂培元此陰德,事後必有報答。
曰:“吾隻計同裡相周耳,豈望報哉!” 劉之珍字寶石,居東良村。
雍正六年冬,雪夜聞撞門聲,啟視見馬負箱籠,久之無人呼。
子弟舉入靜室,既明,遍示招貼,果有尋者,遂坦然欲與之。
其人曰:“吾登郡公差也,此太守物,吾不敢擅取。
”言畢乘馬去。
翌日,太守遣其子來,解裝檢閱捆載,欲行,問姓名,稱謝而别。
明年春,太守忽與邑宰二廣文東良司并至其家,各立扁以褒之。
李培業字有軒,太學生。
早孤居喪,哀毀骨立,事母尤以孝聞。
壯遊京師,稍權子母,而笃于桑梓。
尤喜文學,士邑之赴公車貢成均者,多以培業為北道主。
晚年家漸裕,益喜施予,鄉裡賴以成家者甚衆。
年六十餘卒。
子孟春于乙未之饑,施粥散粟。
邑侯勸赈,複捐二百金。
鹹謂能繼先志雲。
曲顯科世業農,積谷盈廪,鄰裡乞貸無少吝。
年饑,分粟濟人,焚券不索。
堂侄德敏貧不支,老弱流離,以沃壤十八畝贍之,俾得完聚。
族子德恒将舉家北渡,顯科招與共爨。
晚年割田宅之半析其居。
居村一帶瀕河,每苦湮淤,倡建煉陽觀,祀北極以鎮靜水患。
先乏嗣,臨老舉一子,鹹謂仁人必有後雲。
王泰太學生,字開三,家富于财,樂善好施。
本邑以及鄰境,凡修建刹宇罔不捐助。
尤喜建橋梁以利行人,若邑之撈金溝、半道夼、馬迹埠南溝、河南西溝,栖之郎中圈、方山神水庵,萊之張格莊西北溝諸石橋,皆所捐赀倡建者,至今諸處多有碑記可尋。
乾隆間,歲饑,出粟赈濟,栖招兩邑多沾其惠。
栖令王公汝梅,獎以“義濟鄰封”之額。
而郡學教授王公以訓贈以聯,則拟諸竹林七賢商山四皓雲。
孫珊一名瑚,字赤生,邑庠生。
居家孝友,樂敦善行。
自其祖枝茂封君,割二裡橋沃壤十畝作義地,立鄉學以造後進,一方稱為善士。
珊克承先志,複捐義田三四處,捐地十二畝,于後夼北廟共立碑以志其事。
佥謂弗替祖德,後先媲美雲。
郝傧字轶幾。
樂善好施。
嘉慶壬申,歲饑,分粟赈貧。
裡人感其德,立扁以獎之曰“年高德邵”,其子允正,字心齋,太學生,性恢闊,尤喜施予。
有族侄某鳏而貧,給田十餘畝,為之成室。
又給田于從堂侄某十餘畝,未嘗自以為德也。
道光九年,太守英公倡建登瀛橋,捐資三百千。
後圮于大水,複獨力攢修,所費無算。
黃邑紳士獎之以扁“勇義堪風”。
及丙申歲饑,捐赈外,複于本村計口分粟,村人多賴以存活。
今其孫緻美、景恒、文楷,俱補博士弟子員。
杜美裡字仁風,太學生。
家素裕,村中孤寡貧不能耕者,給以牛力,歲以為常。
山西染人死無所歸,予地葬之。
後遂捐為義冢焉。
王文成九曲村人,素業農,孝于繼母。
乾隆乙已,歲饑,散粟濟人,多賴以存。
尤愛敬讀書人,族中貧寒者,佐束金以勸之讀。
所居山徑崎岖,按時修補,以利行人。
季子果,孫士铎、士鈞,皆成諸生。
人謂善行之報雲。
于應龍居城北之石對頭,家僅中赀,而樂善不怠。
村南大河為南北孔道,歲寒人恒病涉。
應龍倡建闆橋,以便往來。
橋闆或有朽壞,即捐資修補,無小吝意。
同村姜氏婦,老而無依,應龍按時周恤,不使凍餒,既婦卒,複備衣衾棺木以葬之。
至今南北行人至其村者,恒感念應龍不置雲。
徐榛字誰西,武庠生,性淳笃,喜施予。
鄰裡喪婚多賴以成禮。
嘗寓集成當店内,适櫃房遺失元寶一錠,疑榛,榛慨然自以其銀償之,殊無難色。
自此永不至其店,後于櫃後尋得。
詣門謝罪,将銀奉還,榛亦不以為意也。
乾隆丙午,歲饑,家無餘粟,市糧以赈村人,故當時有善人之目,今其子若孫多補弟子員。
方 技 楊燭前明諸生也。
精于岐黃,嘗築小室,謹塞無隙,遇有癖疾者,引入飲以藥酒,割腹出癖,複以藥線縫之,居室中者百日,而後遣之。
嘗遊羅峰,遇一叟求診疾,燭曰:“爾脈非人,乃狐也”。
即化為狐,哀懇賜一良方,而去。
與掖邑姜鏡溟同施藥于普濟堂。
柳青選字萬中,号癡人,增廣生員,工丹青,所作山水畫圖,人皆珍之。
張中英習軒岐術,家僅中赀,而凡以疾問者,必竭力醫藥之,賴以活者不可勝計。
而中英口不言德,心不望報也。
年八十餘卒。
子問行,庠生,詩畫壇名,能以德行世其家,壯年殂謝,士林惜之。
張濮字宏波,庠生,癖于花石.不事生産。
冬不裘,夏不葛,自甘淡泊。
至留賓飲宴,必盡歡始罷。
暇則閉戶運筆,非書即畫。
尤精懷素,得者珍之。
劉複劄宇仁庵,幼應童子試,未售。
遂專心于醫,愈入而愈覺其難,歎曰:“信非肱經三折,不敢料理,君臣佐使也”性仁厚,凡踵門者必應焉。
劑既投,十不失一,而從不計賄。
宋如濂字子溪,附貢生。
善畫,工于設色,名重燕都。
得其片紙,珍如拱璧。
以久客于外,故邑中少傅者。
蘭承嗣字昭許,早為諸生,淡于進取。
遂專心于岐黃,至老彌笃。
家積方書若幹卷,皆手自刊定,或附以已意,多所發明。
晚年療疾,應手奏效,踵門者無不立應。
年八十餘卒。
寓 賢 韓鳳鳴字瑞清,号海曲,沂州日照人。
學問既優,尤精堪輿,因荒年流離止于邑馬連溝。
一門數口。
多賴康澄資助。
嘉慶庚午,恩賜舉人。
辛未賜翰林院檢讨。
展墓後,仍來招居,而澄已殂謝矣。
越兩月鳳鳴疾。
作議送歸籍,辭曰:“餘招人也。
生于斯,死于斯,得見先生于地下足矣。
”數日卒。
年九十三。
衣衾素備,棺椁則康氏取具焉。
其子堂以喪歸葬,著有地理真要。
沈蓮因典史于招,遂占籍焉。
詳職官。
補遺 宦績 劉居誠字豫一.天姿英毅,學問優暢,登萊之士遊其門者,多所成就。
嘗語人曰:“吾為人為文,總以真實為主,一切虛浮之習,非所尚也”。
心胸含宏,凡事一以大度處之,未嘗動聲色。
嘉慶丙子舉于鄉,司陵縣铎,與諸生講貫學問,惟以德誼為先。
縣令林稱為晶端學粹,遂舉為山泉山長。
考課嚴明,由是土習烝烝丕變矣。
陵以漕米故,多争端。
居誠以大義調處,上酌長官收征之額,下懲士子包攬之風,公私便之,其保全紳衿,尤多陰德。
報滿日,諸上台大加褒獎,令還原職。
居誠以年邁為退休計,閹邑紳士環集泣留,即為懸匾立碑,頌揚功德。
維時感其意,亦不忍遽去。
又五年,乃解绶還鄉,壽八十一而終。
孝 友 傅升守墓三年.每日以襟貯土成墳。
善 行 劉溥字天如,增生。
兄弟五人,溥行四,析産悉以膏腴讓于兄弟。
養親葬親,俱自承任,内外鹹以孝稱。
其居鄉也,尤以睦鄰周急為念,每歲終,必分糧濟貧。
康熙甲申,歲饑,捐粥赈濟,鄉裡多賴以存活。
買地千餘畝,及次歲豐稔,俱令原價回贖,鄉人感其德,皆以善人目之。
子二,在玑、在寬,俱諸生。
其後累世詩書足征,積善餘慶雲。
傅璠璠字岱煥,太學生。
年十九失怙,仲方七歲,季猶在襁褓,璠撫之成立,延師課讀,皆能成名。
治家有法,三世同居,人不下百口,毫無間言。
乾隆丙午,歲大饑,分給糧草以濟村人。
及嘉慶壬申,又饑,璠謂其弟曰:“前事堪師,不可以不繼也。
”盡出倉集以瓜分之,不足更賣大曲莊地數十畝以益之,裡人莫不稱善。
同村有張氏婦,老貧無依,璠引至家,養之十數年。
死備衣衾棺木,與之墓地以葬之。
後為姜姓、王姓繼設墓地者數處。
其人尤好書聲,族有善讀者,佐束金以助之讀,考試則供其資斧。
後子偉與倜及孫孟成,皆補博士弟子員。
人鮮不謂行善之報。
至其建修刹宇,倡造橋梁,特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