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李培基字晉侯,武科亞元。
幼失怙恃,繼母性極嚴厲,培基曲意承順,定省不少疏,母亦歡悅,常語人曰:“惟吾兒善體吾心。
” 劉曰琳字彬玉,太學生。
少孤,母患驚悸,琳屏奴婢,身侍湯藥,出入必解履,雞犬之聲不使聞于室。
聞醫者言,病不治者,糞當無臭。
琳取糞立嘗之,醫感其誠,為盡心調理。
母竟以壽終。
官居正世業農,孤貧不能娶,事母以孝聞。
母卒,廬墓三年,每晨必負土封墓,雖疾風霪雨、苦寒溽暑,未嘗有間。
邑令江公表其闾曰:“孝行可風”。
徐冕字服周。
五歲失恃,稍長,父又見背。
年未及冠,家不中資,,奉繼母王氏孝敬肫至,王所出兩弟皆幼,撫之得以成立。
晚年家漸裕,三世同居,人幾百口,毫無間言,門庭雍穆,稱孝友焉。
王超凡字經九。
少失恃,以居積起家。
奉父與繼母,生養死葬,皆自任之。
母弟攜家外出,超凡遙寄斧資緻之,歸畀寨子村别業一區,以贍其生。
異母弟三,一卒于外,育其妻息;其二招與同居,各為置恒産,而後析之。
鄉裡稱友于者,佥為超凡屈第一指。
外家李氏絕世,複捐田宅若幹,為立繼奉祀焉。
至捐修廟宇,倡建橋梁諸義舉,其餘緒也。
文學 王定民字佐才,俊民弟。
工書法,能詩,與蘇子瞻友善,相倡和。
楊師亮字南陽,号散夏,前明廪生,通政使觐光子。
以父蔭當為三司首領,未授而明亡,避仇改名“去之”。
監司為骁騎都。
旋以部卒勾事緻人經死,辭連師亮。
監司愛其才,縱之使逸去。
漂泊吳會間,轉徙膠州,往來大僚、幕府。
思一見所長,然終不遇,坎凜以殁。
師亮少,讀書嘗以夜,自經、史、集下及星、蔔、錢谷、兵、刑、堪輿家言,無所不窺,晝則習弓矟、擊劍、馳馬、奕棋、彈琴,古今書體、畫苑皆肄焉。
值明末年,盜起闾左。
嘗自圍中挾其叔兄,用殊死戰得免于難,遂以豪勇知名。
然實于經濟文章與諸技藝無所不通。
生平居膠久,詩筆書畫亦于膠為多,得者鹹珍藏。
卒于膠,以喪歸葬。
至今膠人士言,古作者皆宗演夏先生雲。
張鳳羽字仲威。
生而穎悟,尤嗜讀書。
家貧不能就傅,猶日夜誦習不少懈。
間出所作,就正于鄉先生,鹹驚異之。
果以辛卯舉于鄉,己亥成進士。
邑舊無志,慨然修輯,數百年之文獻賴以不墜。
陳永任字重我,邑庠生,居鄉教授。
歲施粥以贍貧人,行誼孚乎州裡。
于七之亂,将軍白公督師往讨,屯兵畢郭鎮。
命永任護村民于鎮東興國寺,比移兵,男婦數千人悉按故堵。
自是人知讀書有用,從學日衆,實開一方風氣。
以子嘉典貴,舶封修職郎。
謝鐘英字文石,庠生,應登子。
學術淵博,尤工詩詞,晚年著有《韻字蒙引》五卷,付梓行世。
楊景清字伯寅,歲貢。
博學工詩,登萊道聞其名。
禮緻訓子弟。
掖之張大支、王耳黃、林小眉,素以詩豪東萊,見其詩,皆傾服,因訂交焉。
生平好蓄書,晚年佐故人幕,将歸,遺之金,不受乃市書以進。
所著有《自怡詩集》。
劉環洲字瀛三,号東溪。
弱冠食饩,戊午成孝謙,已未文已入選,以額滿中明通理宗濂洛,文以清真雅正為準。
邑令黃公器重之,延為義學師,考課嚴明,一時多德造之譽。
著有《論語學庸講義》、《東溪堂文稿》。
楊煥曾字文孟,号筠亭。
丙戍廷試後,或有為之謀者曰:“某大僚雅重,子文往谒,可緻顯榮”。
煥曾曰:“吾不能為齊人也”,遂歸。
屏絕時藝,肆力研讀。
年十六卒。
著有《筠亭詩草》,《爾雅正音》。
陳乃梓字琴堂,紹妫孫,歲貢生。
苦心積學,善制義。
肄業太學祭酒,某公見其文歎服,謂為雄于斯道者。
選複州吏目,未任,以憂歸,遂不複仕。
居鄉坦易和平,以教授終于家。
著有《莊子内七篇》、《會意古詩十九首合解》并文集,待梓。
李浚字資深,号象峰,歲貢生。
穎悟過人,于書無不讀。
弱冠補弟子員,旋以冠軍食饩,文名藉甚。
肄業泺陽書院。
院長驚歎,深相推許,然數奇垂成屢敗。
晚年絕意進取,居家教授。
性狷介,少所許可。
士人被其容接,聲價倍增。
四方文人墨客,以及宦遊斯邦者,皆傾慕,願納交焉。
然浚惟以種竹栽花飲酒賦詩為事,未嘗妄有幹谒。
所著《壽康堂文集》,士林奉為楷模。
李耀字宗光,廪貢生。
肄業太學,受知于祭酒。
某公許為遠到之器,然終不遇。
卒業歸,遂放情于詩酒,素善草書,酒酣以往,信筆立成。
醉墨淋漓,得者視若拱璧,然性介不喜交接,又所作辄自焚毀,雖其子孫亦無多收藏者。
後選訓導,而耀已先卒。
趙基深邑廪生,字敦源。
弱冠入邑庠,遂食饩,受知于邑侯。
李公一見許為偉器,留署中讀書。
為文風華典贍,高出時輩,尤工詩賦,性孝友,父喪三年,不茹葷酒,事母菽水承歡。
兄弟三人,怡怡如也。
不享長年,以諸生終,士林惜之。
柳雲培号滋圃,邑諸生。
官南城兵馬司吏目。
書法最工,乾隆時楷行具呈禦覽,禦書不亢不卑以賜焉,書西安府碑洞翰墨奇觀碑,時年才十二。
曹世昌字子鳳,号紫峰。
出歲貢司訓樂安,卒于官。
先是世昌家居教授生徒,德行文章為士林楷式者,二十餘年。
後學多其所成就,至今鹹師承之。
冷得中字薪傳,邑廪生。
少貧窮而淫于書,所寓目終身不忘,邑有經笥之目。
居喪三年,不茹葷酒,哀毀幾于成疾。
黃邑賈東愚司馬,每稱道之,蓋不徒服其學,尤欽其行也。
溫晉升字接三,邑廪生。
誠樸無僞,嗜讀書,年十九,備弟子員,旋食饩。
獎掖後進,雖素不相識,無不樂為玉成。
乾隆乙卯赴秋鬧,聞父訃,星夜馳歸,哀毀骨立,因成夙疾,年四十一而卒。
張晖字旭初,廪生。
少嗜學,日不窺園,名噪一時而奇于數。
子淇在京都遇同邑路三峰先生,出晖所著《卑迩求正集萃》、《香齋詩稿》,求為元晏,三峰大加稱賞,為叙而還之。
徐琛字魯庭,号遁圃,歲貢生。
工書法,屢薦不售,居鄉教授。
有《挹霞堂稿》、《閑情詩賦》藏于家。
閻葑字禹門,少貧,事親以孝聞。
兄早逝,撫周歲孤,愛逾己出。
弱冠食饩,試輙冠軍,然數奇五薦不售,邑侯朱公延教二子。
是秋入閹,房官以第一人薦,而主司已意有所屬,抑下之,兩争不決,竟以是被黜。
朱公甚為扼腕,葑亦自此絕意進取矣。
晚貢成均,居家教授,後學多所成就焉。
李道仔字示我,弱冠補弟子員,旋食饩。
潛心經學,尤邃于易,善制義,理精法密。
學者經其指授,悉有法度可觀。
選朝城司訓,以重聽放歸,士論惜之,年八十七卒。
溫羲庭字嵎谷,少失怙。
性嗜讀書,弱冠采芹,旋食饩。
文名藉甚,屢薦不售。
邑令陳公倡修續志,聞其學行,任以北鄉采訪事。
勇節 臧夢麒字耀宇,生而英勇,尤明大義。
順治四年丁亥,以公舉為練總,奉檄護解糧銀。
至湖山堡遭盜劫,持刀追還,上憲嘉赉。
平度鶴山寺衆僧橫暴,登萊道檄招邑四鄉總往擒之,且定縱盜之罰。
是時鄉總,東石崇金,西劉二揣,北歐明顯,南則夢麒也。
明顯素忌夢麒威名出己上,思中傷之。
既至鶴山,三面峻絕,惟南路平坦。
即令夢麒當之,夢麒恐盜由此逸,與弟夢豸奮勇直前,殺一僧,搜放良家婦女數十,衆僧逃竄。
夢麒兄弟追至九店,格鬥良久,适道憲至,麾衆相助,遂殲衆僧。
道憲獎以“息盜安民”之額。
辛醜,于七倡亂于栖。
鄉總入城守護,而明顯以暗與賊通,事洩不自安,謀作亂,獨忌夢麒不服,欲除之。
與崇金約,不從。
遂約定二揣,以臘月二十二日,集四鄉總練兵奎星樓下,因以殺夢麒兄弟,即害邑令張公會石。
工邢五奔告夢麒,夢麒夜半見張公,具陳其事。
楊柱者,邑之耆士也。
素以學行重于張公,亦以明顯之謀來告,與夢麒遇,遂定謀于公前,使柱先往谕之,夢麒潛兵以待。
黎明,明顯至樓下,召夢麒、崇金皆不至,聞楊柱來,拂衣而去,柱随至東門,具言張公無他意,夢麒不啟釁,皆汝自生疑心耳,因曉以理義,怵以利害,明顯屈服。
遂引見張公,遇夢麒于署前,握手歡笑,逾于平時。
既入見,坐間談宴,猜嫌盡釋,張公因得密報,青州駐防将軍軍帥兵至栖平于七。
壬寅正月二十二日,兵回至招,張公帥四鄉總迎谒于邑東七裡泉遂縛歐、劉,招境以安。
張公感夢麒義,旌以匾曰:《功存禦寇》,而楊柱亦旌以“功在全城’’雲,事定,上憲召夢麒考驗,授職會。
夢麒疾不能赴,閱數旬竟卒。
孫全字受庵,明季國學生。
居邑之西鄙,好走馬擊劍。
崇桢四年,吳橋變起,全破家誓衆,與鄰村閻某結為聲援,遊騎樵卒,無敢至者,一方賴之,五年春,登郡失守,兩撫軍檄各屬,招募義勇,全糾合二百餘人,拟赴軍門,而賊又陷招,乘勢西掠,村各自固,全僅率本村八十餘人戰于村南,敗之。
賊
幼失怙恃,繼母性極嚴厲,培基曲意承順,定省不少疏,母亦歡悅,常語人曰:“惟吾兒善體吾心。
” 劉曰琳字彬玉,太學生。
少孤,母患驚悸,琳屏奴婢,身侍湯藥,出入必解履,雞犬之聲不使聞于室。
聞醫者言,病不治者,糞當無臭。
琳取糞立嘗之,醫感其誠,為盡心調理。
母竟以壽終。
官居正世業農,孤貧不能娶,事母以孝聞。
母卒,廬墓三年,每晨必負土封墓,雖疾風霪雨、苦寒溽暑,未嘗有間。
邑令江公表其闾曰:“孝行可風”。
徐冕字服周。
五歲失恃,稍長,父又見背。
年未及冠,家不中資,,奉繼母王氏孝敬肫至,王所出兩弟皆幼,撫之得以成立。
晚年家漸裕,三世同居,人幾百口,毫無間言,門庭雍穆,稱孝友焉。
王超凡字經九。
少失恃,以居積起家。
奉父與繼母,生養死葬,皆自任之。
母弟攜家外出,超凡遙寄斧資緻之,歸畀寨子村别業一區,以贍其生。
異母弟三,一卒于外,育其妻息;其二招與同居,各為置恒産,而後析之。
鄉裡稱友于者,佥為超凡屈第一指。
外家李氏絕世,複捐田宅若幹,為立繼奉祀焉。
至捐修廟宇,倡建橋梁諸義舉,其餘緒也。
文學 王定民字佐才,俊民弟。
工書法,能詩,與蘇子瞻友善,相倡和。
楊師亮字南陽,号散夏,前明廪生,通政使觐光子。
以父蔭當為三司首領,未授而明亡,避仇改名“去之”。
監司為骁騎都。
旋以部卒勾事緻人經死,辭連師亮。
監司愛其才,縱之使逸去。
漂泊吳會間,轉徙膠州,往來大僚、幕府。
思一見所長,然終不遇,坎凜以殁。
師亮少,讀書嘗以夜,自經、史、集下及星、蔔、錢谷、兵、刑、堪輿家言,無所不窺,晝則習弓矟、擊劍、馳馬、奕棋、彈琴,古今書體、畫苑皆肄焉。
值明末年,盜起闾左。
嘗自圍中挾其叔兄,用殊死戰得免于難,遂以豪勇知名。
然實于經濟文章與諸技藝無所不通。
生平居膠久,詩筆書畫亦于膠為多,得者鹹珍藏。
卒于膠,以喪歸葬。
至今膠人士言,古作者皆宗演夏先生雲。
張鳳羽字仲威。
生而穎悟,尤嗜讀書。
家貧不能就傅,猶日夜誦習不少懈。
間出所作,就正于鄉先生,鹹驚異之。
果以辛卯舉于鄉,己亥成進士。
邑舊無志,慨然修輯,數百年之文獻賴以不墜。
陳永任字重我,邑庠生,居鄉教授。
歲施粥以贍貧人,行誼孚乎州裡。
于七之亂,将軍白公督師往讨,屯兵畢郭鎮。
命永任護村民于鎮東興國寺,比移兵,男婦數千人悉按故堵。
自是人知讀書有用,從學日衆,實開一方風氣。
以子嘉典貴,舶封修職郎。
謝鐘英字文石,庠生,應登子。
學術淵博,尤工詩詞,晚年著有《韻字蒙引》五卷,付梓行世。
楊景清字伯寅,歲貢。
博學工詩,登萊道聞其名。
禮緻訓子弟。
掖之張大支、王耳黃、林小眉,素以詩豪東萊,見其詩,皆傾服,因訂交焉。
生平好蓄書,晚年佐故人幕,将歸,遺之金,不受乃市書以進。
所著有《自怡詩集》。
劉環洲字瀛三,号東溪。
弱冠食饩,戊午成孝謙,已未文已入選,以額滿中明通理宗濂洛,文以清真雅正為準。
邑令黃公器重之,延為義學師,考課嚴明,一時多德造之譽。
著有《論語學庸講義》、《東溪堂文稿》。
楊煥曾字文孟,号筠亭。
丙戍廷試後,或有為之謀者曰:“某大僚雅重,子文往谒,可緻顯榮”。
煥曾曰:“吾不能為齊人也”,遂歸。
屏絕時藝,肆力研讀。
年十六卒。
著有《筠亭詩草》,《爾雅正音》。
陳乃梓字琴堂,紹妫孫,歲貢生。
苦心積學,善制義。
肄業太學祭酒,某公見其文歎服,謂為雄于斯道者。
選複州吏目,未任,以憂歸,遂不複仕。
居鄉坦易和平,以教授終于家。
著有《莊子内七篇》、《會意古詩十九首合解》并文集,待梓。
李浚字資深,号象峰,歲貢生。
穎悟過人,于書無不讀。
弱冠補弟子員,旋以冠軍食饩,文名藉甚。
肄業泺陽書院。
院長驚歎,深相推許,然數奇垂成屢敗。
晚年絕意進取,居家教授。
性狷介,少所許可。
士人被其容接,聲價倍增。
四方文人墨客,以及宦遊斯邦者,皆傾慕,願納交焉。
然浚惟以種竹栽花飲酒賦詩為事,未嘗妄有幹谒。
所著《壽康堂文集》,士林奉為楷模。
李耀字宗光,廪貢生。
肄業太學,受知于祭酒。
某公許為遠到之器,然終不遇。
卒業歸,遂放情于詩酒,素善草書,酒酣以往,信筆立成。
醉墨淋漓,得者視若拱璧,然性介不喜交接,又所作辄自焚毀,雖其子孫亦無多收藏者。
後選訓導,而耀已先卒。
趙基深邑廪生,字敦源。
弱冠入邑庠,遂食饩,受知于邑侯。
李公一見許為偉器,留署中讀書。
為文風華典贍,高出時輩,尤工詩賦,性孝友,父喪三年,不茹葷酒,事母菽水承歡。
兄弟三人,怡怡如也。
不享長年,以諸生終,士林惜之。
柳雲培号滋圃,邑諸生。
官南城兵馬司吏目。
書法最工,乾隆時楷行具呈禦覽,禦書不亢不卑以賜焉,書西安府碑洞翰墨奇觀碑,時年才十二。
曹世昌字子鳳,号紫峰。
出歲貢司訓樂安,卒于官。
先是世昌家居教授生徒,德行文章為士林楷式者,二十餘年。
後學多其所成就,至今鹹師承之。
冷得中字薪傳,邑廪生。
少貧窮而淫于書,所寓目終身不忘,邑有經笥之目。
居喪三年,不茹葷酒,哀毀幾于成疾。
黃邑賈東愚司馬,每稱道之,蓋不徒服其學,尤欽其行也。
溫晉升字接三,邑廪生。
誠樸無僞,嗜讀書,年十九,備弟子員,旋食饩。
獎掖後進,雖素不相識,無不樂為玉成。
乾隆乙卯赴秋鬧,聞父訃,星夜馳歸,哀毀骨立,因成夙疾,年四十一而卒。
張晖字旭初,廪生。
少嗜學,日不窺園,名噪一時而奇于數。
子淇在京都遇同邑路三峰先生,出晖所著《卑迩求正集萃》、《香齋詩稿》,求為元晏,三峰大加稱賞,為叙而還之。
徐琛字魯庭,号遁圃,歲貢生。
工書法,屢薦不售,居鄉教授。
有《挹霞堂稿》、《閑情詩賦》藏于家。
閻葑字禹門,少貧,事親以孝聞。
兄早逝,撫周歲孤,愛逾己出。
弱冠食饩,試輙冠軍,然數奇五薦不售,邑侯朱公延教二子。
是秋入閹,房官以第一人薦,而主司已意有所屬,抑下之,兩争不決,竟以是被黜。
朱公甚為扼腕,葑亦自此絕意進取矣。
晚貢成均,居家教授,後學多所成就焉。
李道仔字示我,弱冠補弟子員,旋食饩。
潛心經學,尤邃于易,善制義,理精法密。
學者經其指授,悉有法度可觀。
選朝城司訓,以重聽放歸,士論惜之,年八十七卒。
溫羲庭字嵎谷,少失怙。
性嗜讀書,弱冠采芹,旋食饩。
文名藉甚,屢薦不售。
邑令陳公倡修續志,聞其學行,任以北鄉采訪事。
勇節 臧夢麒字耀宇,生而英勇,尤明大義。
順治四年丁亥,以公舉為練總,奉檄護解糧銀。
至湖山堡遭盜劫,持刀追還,上憲嘉赉。
平度鶴山寺衆僧橫暴,登萊道檄招邑四鄉總往擒之,且定縱盜之罰。
是時鄉總,東石崇金,西劉二揣,北歐明顯,南則夢麒也。
明顯素忌夢麒威名出己上,思中傷之。
既至鶴山,三面峻絕,惟南路平坦。
即令夢麒當之,夢麒恐盜由此逸,與弟夢豸奮勇直前,殺一僧,搜放良家婦女數十,衆僧逃竄。
夢麒兄弟追至九店,格鬥良久,适道憲至,麾衆相助,遂殲衆僧。
道憲獎以“息盜安民”之額。
辛醜,于七倡亂于栖。
鄉總入城守護,而明顯以暗與賊通,事洩不自安,謀作亂,獨忌夢麒不服,欲除之。
與崇金約,不從。
遂約定二揣,以臘月二十二日,集四鄉總練兵奎星樓下,因以殺夢麒兄弟,即害邑令張公會石。
工邢五奔告夢麒,夢麒夜半見張公,具陳其事。
楊柱者,邑之耆士也。
素以學行重于張公,亦以明顯之謀來告,與夢麒遇,遂定謀于公前,使柱先往谕之,夢麒潛兵以待。
黎明,明顯至樓下,召夢麒、崇金皆不至,聞楊柱來,拂衣而去,柱随至東門,具言張公無他意,夢麒不啟釁,皆汝自生疑心耳,因曉以理義,怵以利害,明顯屈服。
遂引見張公,遇夢麒于署前,握手歡笑,逾于平時。
既入見,坐間談宴,猜嫌盡釋,張公因得密報,青州駐防将軍軍帥兵至栖平于七。
壬寅正月二十二日,兵回至招,張公帥四鄉總迎谒于邑東七裡泉遂縛歐、劉,招境以安。
張公感夢麒義,旌以匾曰:《功存禦寇》,而楊柱亦旌以“功在全城’’雲,事定,上憲召夢麒考驗,授職會。
夢麒疾不能赴,閱數旬竟卒。
孫全字受庵,明季國學生。
居邑之西鄙,好走馬擊劍。
崇桢四年,吳橋變起,全破家誓衆,與鄰村閻某結為聲援,遊騎樵卒,無敢至者,一方賴之,五年春,登郡失守,兩撫軍檄各屬,招募義勇,全糾合二百餘人,拟赴軍門,而賊又陷招,乘勢西掠,村各自固,全僅率本村八十餘人戰于村南,敗之。
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