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人物
造物靈秀之氣,不以窮陬僻壤而或有所秘,故鐘諸人類,則英偉間出焉。
雖或以出處之異,緻令所就有廣狹,要各有所長,足以範世型俗而垂諸永久者。
招邑二百年來,屬當厄遠,顯達者落落如晨星,不朽有三,非不限乎職分,昔人譬諸澤之不流,良非誣也。
然而志一邑,則即傳乎一邑者志之,不敢曰比蹤古人,庶不使靈秀所鐘湮沒而不彰哉!續志人物。
王誨(補遺)按郦道元《水經·濟水注》雲:濟水又東合荥,渎渎首受。
河水有石門,謂之榮口石門也。
門南際河有故碑,雲:“惟陽嘉三年二月丁醜,使河堤。
谒者王誨,疏達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沖塞,侵齧金堤,以竹籠石葺土而為,堨壞聩無已,功消億萬。
請以濱河郡徒疏山采石,壘以為障。
功業既就,徭役永息。
未詳诏書許誨立功,府卿規基經始,诏策加命,遷在沇州。
乃簡朱軒授使司馬登,令缵茂前緒,稱遂休功。
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則緣山,東過大佉,回流北岸,其勢郁蒙,濤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
蓋自姬氏之所嘗蹙,昔崇鲧所不能治。
我二宗之所劬勞,于是乃跋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于臣。
伐石三谷,水匠緻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随時慶賜,說以勸之。
川無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畢,斯乃元勳之嘉谟,上德之宏表也。
昔禹修九道,《書》錄其功;後稷躬穑,《詩》列于《雅》,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彰焉?故遂刊石記功,垂示于後。
其辭雲:雲使河堤,谒者山陽東缗司馬登,字伯志,代東萊曲城;王誨,字孟堅,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鄧方,字德山;懷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陳雷浚儀;邊韶,字孝先,頌石銘歲遠,字多淪,缺其所滅,蓋阙如也。
由此觀之,誨之生平雖不詳于史策,而治河之功蓋亦偉矣。
王俊民(補遺)字康侯。
未禦試時,京師已喧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為何人。
及禦試,王荊公與楊樂道共為詳定官;荊公以初覆所定第一人皆未允,當於行間别取一人為首。
樂道以為不可,議不決,既而,二人各以已意進禀,诏從荊公議。
及發封,果俊民也。
後官徐州,充南京考試官,得狂疾,免出試院,終以不起,年二十七卒。
俊民性剛峭不可犯,有志力學,愛身如冰玉,不知偎巷俚人語世俗所傳王魁果報之事,盡誣語也。
宦績 李澍字用霖,秉掖铎,先德行而後文藝,士風大振。
倡修廟庭道憲,丁公蕙勒碑記之。
升靈壁知縣,靈邑屢被水荒,戶口流竄,澍委曲招撫,省刑緩征,捐俸以給牛種,并詳免逋賦數萬兩,民皆複業。
舊有河夫累民,又力為懇免,歲省役費六千餘金,調補英山,撫育倍至。
詳免修葺宣樓,船民累永除。
作功德歌十章以頌之。
尋充南鬧同考官,勤勞緻疾,卒于江甯英之,士民多奔赴哭奠者。
先是招邑薦饑,澍聞知即谕家人出谷二幹餘石以赈之,全活甚衆。
卒後,祀鄉賢祠,掖與靈、英均祀名宦焉。
路以周字重休,号三峰。
曆任彰化、福安、台灣知縣。
時台初内隸,民悍俗敝,教之衣冠,訓以禮義,民鹹愛之。
适蕃人為當事者,激變,倉猝犯境。
以周素曉兵家言,設法護城,民賴以安。
後議招撫,官弁相視,莫敢往。
以周毅然請行,上官欲以兵從,悉卻之,乘肩輿,率一仆而往。
既至,蕃人遙望皆羅拜,一惟公命。
事定,特加軍功一等,調四川高邑。
台人鹹号泣于路,欲效借寇故事,而以周已閑道出廈門矣。
立碑頌功德,生祠遍于台境。
後卒高邑任所。
陳紹妫字衣庵,任安邱教谕。
丁卯,東省大饑,奉檄查赈,殚心經晝,民沾實恩。
青州道沈公廷芳賜帛以旌之,下其法于諸州縣。
複奉檄撲蝗高密,數日,蝗害盡。
去之日,扳轅稽首者,至出境不絕。
侯價由歲貢授泰安訓導。
邑紳某身死,子幼,仆據遺産,結盜橫行,多不法。
官執仆,詞連幼主。
諸紳士為赴縣鳴冤,縣令欲盡執之。
價為請,不允,即兼程赴院,力白其事,罪止坐仆。
諸紳士曰:“吾等之生,侯廣文之力也。
”為建生祠于學宮。
王之梅字和雪,号庚嶺。
由拔貢任德幹谕。
學宮傾頹,捐俸倡修。
庚午,德幹大水。
奉檄查核待赈戶口、實心任事,貧民多賴以存。
太守張公嘉之,拟保舉,之梅力辭而止。
改昌樂谕,升青州教授。
所至多所造就,士林稱之。
武功 宋延清号鳳嶺,由藍翎侍衛授貴州威甯都司,升水城營遊擊。
乾隆乙卯六月,黔、楚苗變,奉派領兵,由茶山一路進剿。
沿途攻擊,連戰皆捷。
賞戴花翎,并賜衣服等物。
嘉慶改元,複以功賞給翹勇巴圖魯名号,克複乾州。
丁已五月,補授東川營參将。
六月,帶奮勇三百人,搶過馬别轎,與賊對敵,逆苗畏散。
七月,焚攻石巴寨,到桅杆山,補授大定協副将。
自八月至九月,焚燒賊巢,殺獲無算,并擒逆首韋七绺須、活仙姑等,逆苗悉幹。
十二月,又奉檄帶兵赴川。
戊午,征剿川苗,殺傷甚酷,大半殲于延清手,聞其名皆喪魄,相與切齒。
至二月二十九日,黑霧四塞,咫尺不辨。
賊黨蜂擁沿山而下,延清知時境危險,戰必不利。
然賊已大至,不得已遂迎敵。
楊家壩伏賊悉出,矢石如雨。
延清被創不支,猶奮死力殪賊首領數人。
卒以衆寡不敵,亡于插旗山。
專阃者上其事,奉旨将屍身移至達州,棺殓送歸原籍。
陸路給夫十六名,馬四匹,發護牌焉。
且蒙恩加等議恤,賞給騎都尉世職,子振榮承襲。
徐雲峰字幹霄,号北海,由藍翎侍衛授貴州貴陽守備署遊擊。
在營有惠政,營中立碑頌德。
壬申保升清江都司,癸酉署下江遊擊,從古州總兵張紹緒征黎幹得功,恩賜甚厚。
甲回戍清江,立營中義學,兵丁歡騰。
丁醜引見,推升湖北督标右營遊擊。
雲峰為人剛直,而待下寬厚仁明,好獎成人材,故所部肅然用之,無不盡力。
年五十四以疾卒。
孝友 楊師德字伯昭,廪生,以父宮詹觀光領修玉牒,蔭内閣中書,未任。
性方正。
每大比,與侪輩必齒而行,雖千裡,序不亂。
母殁,與弟師度廬墓三年。
壬申之變,生單京翰與妻王同殉,師德初不相識,出資營葬。
且作雙節文以紀之。
甲申家居,聞宮詹兇訃,悲咤成疾,逾歲卒,年僅三十。
著有《節莪篇》。
傅化民字新公,侯補州同。
父殁,廬墓三年,不求旌表。
年九十餘卒。
楊景須字漢濯,監生,例授直隸州同知。
早喪父母,凡遇忌辰,春秋祭掃,輙繞墓徘徊飲泣,終身不改。
兄以事累于官,景須竭力營救,典質一空而無難色。
鄉鄰喪婚賴以成禮者甚衆。
人皆愛敬之。
邑令以景須善行上聞,敕建旌善坊于新城通衢。
一堂五世。
卒年九十四。
楊廷祁字大伸,諸生。
至性孝友。
父殁時,廷祁已長,仲甫五齡,季猶在襁褓,撫之,皆克成立。
析産讓厚取簿。
雍正辛亥,乾隆癸亥,歲大饑,傾儲,計口分給裡人,至市糧而食雲。
傅于宣字子方,号東山。
孝友,性成,嗜讀書,工制藝。
學者宗之,稱為東山先生。
著有《四書集解》。
父殁,廬墓三年。
司峄縣,铎方正勵廉隅,勤于課士,詳見峄志。
王際昌諸生,澄之元孫也。
治家勤儉,訓子嚴重。
四世同堂,百口共爨,而門庭之内肅然。
與人交,忠厚和平,恤孤憐寡,鄉裡稱善人。
溫元庠生,濡之元孫也。
父早殁,事繼母以孝。
聞母或不豫,必多方勸慰。
俟歡笑而後安。
應科試,宗師閱卷時有異征,拔取食饩,因以問學博。
學博曰:“此生實屬至孝”。
歲試已舉優行矣。
當時傳為美談。
林生芝字香圃,庠生。
父殁,廬墓三年。
徐雲龍宇騰霄,武生,雲峰胞兄。
雲峰未達時,赴試乏資,鬻雲龍田若幹畝,後又售其居宅。
雲龍在京聞知,不惟無難色,且謂措置得宜。
既雲峰任貴州,雲龍恒往來不絕,欲常常見之雲。
郭培字笃生。
慷慨好義,尤笃友于仲。
弟赴都染疾,培聞之,四晝夜抵京師,輿載而歸,卒後殡葬如禮。
嘗買壽光女為婢,後其兄欲倍價贖歸,培一無所受,且厚贈奁資而遣之。
秦憐号鶴岩,廪生,援例貢成均,與寡嫂終身不析驟,事必咨而後行,撫兄遺女,既嫁,割腴田與之,無少吝。
子其源,工詩,早卒。
李在田字見龍。
性揮霍,喜施予,尤笃于同氣。
父潔遊京都,有“恒昌”油店,生息頗厚,後緻中落,飲食不給。
時在田舉于鄉矣,乃躬自經紀,煨燼之餘,白手再造,舊業得以盡複。
潔愛季子在人,欲以“恒昌”畀之,而未明言。
在田遵遺意,以其息盡歸在人。
既在田卒,在人感兄德,仍與諸猶子均分,俾得糊口焉。
王席珍字聘三,庠生。
母早卒,事父不違志,業師張永著,老而且貧,席珍饋之薪水,無倦意,亦無德色。
張賴以終餘年。
雖或以出處之異,緻令所就有廣狹,要各有所長,足以範世型俗而垂諸永久者。
招邑二百年來,屬當厄遠,顯達者落落如晨星,不朽有三,非不限乎職分,昔人譬諸澤之不流,良非誣也。
然而志一邑,則即傳乎一邑者志之,不敢曰比蹤古人,庶不使靈秀所鐘湮沒而不彰哉!續志人物。
王誨(補遺)按郦道元《水經·濟水注》雲:濟水又東合荥,渎渎首受。
河水有石門,謂之榮口石門也。
門南際河有故碑,雲:“惟陽嘉三年二月丁醜,使河堤。
谒者王誨,疏達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沖塞,侵齧金堤,以竹籠石葺土而為,堨壞聩無已,功消億萬。
請以濱河郡徒疏山采石,壘以為障。
功業既就,徭役永息。
未詳诏書許誨立功,府卿規基經始,诏策加命,遷在沇州。
乃簡朱軒授使司馬登,令缵茂前緒,稱遂休功。
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則緣山,東過大佉,回流北岸,其勢郁蒙,濤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
蓋自姬氏之所嘗蹙,昔崇鲧所不能治。
我二宗之所劬勞,于是乃跋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于臣。
伐石三谷,水匠緻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随時慶賜,說以勸之。
川無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畢,斯乃元勳之嘉谟,上德之宏表也。
昔禹修九道,《書》錄其功;後稷躬穑,《詩》列于《雅》,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彰焉?故遂刊石記功,垂示于後。
其辭雲:雲使河堤,谒者山陽東缗司馬登,字伯志,代東萊曲城;王誨,字孟堅,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鄧方,字德山;懷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陳雷浚儀;邊韶,字孝先,頌石銘歲遠,字多淪,缺其所滅,蓋阙如也。
由此觀之,誨之生平雖不詳于史策,而治河之功蓋亦偉矣。
王俊民(補遺)字康侯。
未禦試時,京師已喧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為何人。
及禦試,王荊公與楊樂道共為詳定官;荊公以初覆所定第一人皆未允,當於行間别取一人為首。
樂道以為不可,議不決,既而,二人各以已意進禀,诏從荊公議。
及發封,果俊民也。
後官徐州,充南京考試官,得狂疾,免出試院,終以不起,年二十七卒。
俊民性剛峭不可犯,有志力學,愛身如冰玉,不知偎巷俚人語世俗所傳王魁果報之事,盡誣語也。
宦績 李澍字用霖,秉掖铎,先德行而後文藝,士風大振。
倡修廟庭道憲,丁公蕙勒碑記之。
升靈壁知縣,靈邑屢被水荒,戶口流竄,澍委曲招撫,省刑緩征,捐俸以給牛種,并詳免逋賦數萬兩,民皆複業。
舊有河夫累民,又力為懇免,歲省役費六千餘金,調補英山,撫育倍至。
詳免修葺宣樓,船民累永除。
作功德歌十章以頌之。
尋充南鬧同考官,勤勞緻疾,卒于江甯英之,士民多奔赴哭奠者。
先是招邑薦饑,澍聞知即谕家人出谷二幹餘石以赈之,全活甚衆。
卒後,祀鄉賢祠,掖與靈、英均祀名宦焉。
路以周字重休,号三峰。
曆任彰化、福安、台灣知縣。
時台初内隸,民悍俗敝,教之衣冠,訓以禮義,民鹹愛之。
适蕃人為當事者,激變,倉猝犯境。
以周素曉兵家言,設法護城,民賴以安。
後議招撫,官弁相視,莫敢往。
以周毅然請行,上官欲以兵從,悉卻之,乘肩輿,率一仆而往。
既至,蕃人遙望皆羅拜,一惟公命。
事定,特加軍功一等,調四川高邑。
台人鹹号泣于路,欲效借寇故事,而以周已閑道出廈門矣。
立碑頌功德,生祠遍于台境。
後卒高邑任所。
陳紹妫字衣庵,任安邱教谕。
丁卯,東省大饑,奉檄查赈,殚心經晝,民沾實恩。
青州道沈公廷芳賜帛以旌之,下其法于諸州縣。
複奉檄撲蝗高密,數日,蝗害盡。
去之日,扳轅稽首者,至出境不絕。
侯價由歲貢授泰安訓導。
邑紳某身死,子幼,仆據遺産,結盜橫行,多不法。
官執仆,詞連幼主。
諸紳士為赴縣鳴冤,縣令欲盡執之。
價為請,不允,即兼程赴院,力白其事,罪止坐仆。
諸紳士曰:“吾等之生,侯廣文之力也。
”為建生祠于學宮。
王之梅字和雪,号庚嶺。
由拔貢任德幹谕。
學宮傾頹,捐俸倡修。
庚午,德幹大水。
奉檄查核待赈戶口、實心任事,貧民多賴以存。
太守張公嘉之,拟保舉,之梅力辭而止。
改昌樂谕,升青州教授。
所至多所造就,士林稱之。
武功 宋延清号鳳嶺,由藍翎侍衛授貴州威甯都司,升水城營遊擊。
乾隆乙卯六月,黔、楚苗變,奉派領兵,由茶山一路進剿。
沿途攻擊,連戰皆捷。
賞戴花翎,并賜衣服等物。
嘉慶改元,複以功賞給翹勇巴圖魯名号,克複乾州。
丁已五月,補授東川營參将。
六月,帶奮勇三百人,搶過馬别轎,與賊對敵,逆苗畏散。
七月,焚攻石巴寨,到桅杆山,補授大定協副将。
自八月至九月,焚燒賊巢,殺獲無算,并擒逆首韋七绺須、活仙姑等,逆苗悉幹。
十二月,又奉檄帶兵赴川。
戊午,征剿川苗,殺傷甚酷,大半殲于延清手,聞其名皆喪魄,相與切齒。
至二月二十九日,黑霧四塞,咫尺不辨。
賊黨蜂擁沿山而下,延清知時境危險,戰必不利。
然賊已大至,不得已遂迎敵。
楊家壩伏賊悉出,矢石如雨。
延清被創不支,猶奮死力殪賊首領數人。
卒以衆寡不敵,亡于插旗山。
專阃者上其事,奉旨将屍身移至達州,棺殓送歸原籍。
陸路給夫十六名,馬四匹,發護牌焉。
且蒙恩加等議恤,賞給騎都尉世職,子振榮承襲。
徐雲峰字幹霄,号北海,由藍翎侍衛授貴州貴陽守備署遊擊。
在營有惠政,營中立碑頌德。
壬申保升清江都司,癸酉署下江遊擊,從古州總兵張紹緒征黎幹得功,恩賜甚厚。
甲回戍清江,立營中義學,兵丁歡騰。
丁醜引見,推升湖北督标右營遊擊。
雲峰為人剛直,而待下寬厚仁明,好獎成人材,故所部肅然用之,無不盡力。
年五十四以疾卒。
孝友 楊師德字伯昭,廪生,以父宮詹觀光領修玉牒,蔭内閣中書,未任。
性方正。
每大比,與侪輩必齒而行,雖千裡,序不亂。
母殁,與弟師度廬墓三年。
壬申之變,生單京翰與妻王同殉,師德初不相識,出資營葬。
且作雙節文以紀之。
甲申家居,聞宮詹兇訃,悲咤成疾,逾歲卒,年僅三十。
著有《節莪篇》。
傅化民字新公,侯補州同。
父殁,廬墓三年,不求旌表。
年九十餘卒。
楊景須字漢濯,監生,例授直隸州同知。
早喪父母,凡遇忌辰,春秋祭掃,輙繞墓徘徊飲泣,終身不改。
兄以事累于官,景須竭力營救,典質一空而無難色。
鄉鄰喪婚賴以成禮者甚衆。
人皆愛敬之。
邑令以景須善行上聞,敕建旌善坊于新城通衢。
一堂五世。
卒年九十四。
楊廷祁字大伸,諸生。
至性孝友。
父殁時,廷祁已長,仲甫五齡,季猶在襁褓,撫之,皆克成立。
析産讓厚取簿。
雍正辛亥,乾隆癸亥,歲大饑,傾儲,計口分給裡人,至市糧而食雲。
傅于宣字子方,号東山。
孝友,性成,嗜讀書,工制藝。
學者宗之,稱為東山先生。
著有《四書集解》。
父殁,廬墓三年。
司峄縣,铎方正勵廉隅,勤于課士,詳見峄志。
王際昌諸生,澄之元孫也。
治家勤儉,訓子嚴重。
四世同堂,百口共爨,而門庭之内肅然。
與人交,忠厚和平,恤孤憐寡,鄉裡稱善人。
溫元庠生,濡之元孫也。
父早殁,事繼母以孝。
聞母或不豫,必多方勸慰。
俟歡笑而後安。
應科試,宗師閱卷時有異征,拔取食饩,因以問學博。
學博曰:“此生實屬至孝”。
歲試已舉優行矣。
當時傳為美談。
林生芝字香圃,庠生。
父殁,廬墓三年。
徐雲龍宇騰霄,武生,雲峰胞兄。
雲峰未達時,赴試乏資,鬻雲龍田若幹畝,後又售其居宅。
雲龍在京聞知,不惟無難色,且謂措置得宜。
既雲峰任貴州,雲龍恒往來不絕,欲常常見之雲。
郭培字笃生。
慷慨好義,尤笃友于仲。
弟赴都染疾,培聞之,四晝夜抵京師,輿載而歸,卒後殡葬如禮。
嘗買壽光女為婢,後其兄欲倍價贖歸,培一無所受,且厚贈奁資而遣之。
秦憐号鶴岩,廪生,援例貢成均,與寡嫂終身不析驟,事必咨而後行,撫兄遺女,既嫁,割腴田與之,無少吝。
子其源,工詩,早卒。
李在田字見龍。
性揮霍,喜施予,尤笃于同氣。
父潔遊京都,有“恒昌”油店,生息頗厚,後緻中落,飲食不給。
時在田舉于鄉矣,乃躬自經紀,煨燼之餘,白手再造,舊業得以盡複。
潔愛季子在人,欲以“恒昌”畀之,而未明言。
在田遵遺意,以其息盡歸在人。
既在田卒,在人感兄德,仍與諸猶子均分,俾得糊口焉。
王席珍字聘三,庠生。
母早卒,事父不違志,業師張永著,老而且貧,席珍饋之薪水,無倦意,亦無德色。
張賴以終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