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災祥
《洪範》演疇而後,世儒競言征應。
自董仲舒、劉向父子所著,已多牴牾。
五行之說,果可盡信乎?亦曰常則順之,變則承之,以戒懼修省已耳。
招邑彈丸,即陰陽偶有乖舛,亦所關非钜。
然大之在天下,與小之在一邑,其為遇災而懼之,義則一也。
續志災祥。
康熙四十二年,自五月至八月不雨,大饑。
四十五年,大有。
五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大雷雨以風溪流橫溢,大木俱拔。
五十九年七月十四日酉時,有流星光如電,天鼓鳴。
六十年,大旱。
六十一年,大旱,無麥。
雍正四年,大有。
九年,春饑。
乾隆九年秋,彗星見于西南,三月始沒。
四十年秋,有蝗。
四十五年,呂家村北,呂氏茔域内,木生連理。
四十七年八月,大雨經旬,禾生芽。
五十年秋,大水傷禾。
五十一年,春饑。
六十年,饑。
嘉慶元年,大有。
七年秋,有蝗。
十六年秋,大雨傷禾。
十七年春,大饑道瑾‘相望。
十九年,蟲傷稼。
道光元年秋,瘟疫盛行,人多暴死者。
五年秋,無菽。
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羅山石崩一角,聲聞數十裡。
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十五年秋,七月初四日,大雷電以風,禾盡南偃,烈風北回,禾根盡抉,大木斯拔,歲大饑。
後夼村、台子村俱蓮開并蒂。
十六年春,流離載道,餓殍相望。
十八年,春旱無麥,秋無菽。
十九年夏,四月初二日,大雨,既望乃霁二麥如雲,旋生糜蟲,秀而不實,農大失望。
秋大雨傷禾。
磨山社十八村,大雨雹。
邑侯上文,減收征銀一半。
二十一年春,正月二十六日,大雨雪以風,人多凍死。
二十二年秋,七月,有蟲傷稼。
二十三年春,有白氣,見于西南,長數丈,數月方沒。
二十四年夏,霪雨。
○山川補遺橋梁附 招之四鄉,各以山名。
乃前志列西北而遺東南,即其餘之流峙,轶而弗錄,益無足怪,然不可謂非載筆者之疏也。
至于二百年來,陵谷變遷,或坦途化為險阻,則徒杠輿梁,實關國政焉。
故續志山川,而以橋梁附之。
勾山在縣南四十裡。
至山在縣南六十裡,為招萊分界。
會仙山在縣東二十五裡,山右為萊陽大沽河發源處。
由下官鋪經下窪村南,至萊陽。
西與小沽河合流。
曆平度、即墨入南海。
《左傳》“姑尤以西”注雲:“姑,大沽;尤小姑也”。
《萊志》以為發源于黃之蹲犬山,誤矣。
良山在縣南五十裡。
德新泉原名溫泉盞石為池,引水注之以便浴,構堂其上,曰“德新”,因以名泉。
詳見《山東通志》。
東良河一名界河,發源于邑南分水嶺,俗名偏龍橋。
東北流為石星河,迳城東關外,又西北會橫掌河。
由基河、張星河至東良入海。
穎門河自羅山發源。
西北流迳叢家村,至栾家村入黃縣界。
響水河在縣西四十裡,流無钜細,響聲聒耳,故名。
萬歲河自縣西南諸山彙水流,至戰村社,入掖縣界。
聖女灣在縣東南三十裡。
橋梁 浴德橋在南門橋東,為東西通衢。
闆橋南北二橋,在城東北角。
南橋,嘉慶十九年重修;北橋,道光十四年,監生趙瑞募資重修,井修橋東大路至于河口。
路旁悉樹以柳。
孀婦橋在縣南三十裡,為東西通衙。
澗深數丈,行人苦之。
孀婦孫氏捐資創建,立碑記。
垛石口橋邑人林仲恩募資創建。
青顯鋪橋在城東南二十裡。
嘉慶年間募資創建。
立有碑記。
○改置公署 官府之設,所以示尊嚴明統屬也。
雖墨绶銅章,地僅百裡,亦孰不于此乎聽教令焉?招之舊署,自明季毀廢,遷于迤西,買民宅而居之。
厥後,踵事增修,屢有興作。
雖規模粗具,而堂階軒廠蚩蚩者,鹹識長吏之庭矣。
自斯以往,毋或視同傳舍,而修葺弗替,則所望于莅茲土者,續公署志。
縣治在城南北大街西,大門東向。
創建之時無考。
大房四間東西兩廂。
邑侯施公、何公相繼增修。
道光十九年邑侯陳公重修。
二堂三間舊又有所謂三堂者,邑侯施公合而一之。
大堂三間邑侯許公重修。
東花廳三間邑侯陳公新修。
西花廳三間邑侯許公重修。
東西吏房十二間邑侯許公重修。
以西六間去大堂太近,規模稍隘,拓基益西,與東六間相稱。
堂兩邊各築南向者四間。
東西隸房共六間邑侯許公重修西三間,創築東三間。
儀門一座邑侯許公即南向之大門,改為儀門雲。
大門一座原東向,嘉慶年間,邑侯姚公改為南向,東西置栅欄。
道光二十六年,邑侯許公仍改東向。
官倉在縣署後。
養濟院在大街東。
○祀典 水則有源,木則有本,合于祭法者祭之,前志之論詳矣。
乃尼山木铎,不登明禋之首,即捍患禦災,與有教養之澤于斯土者,亦多挂漏,不幾令海澨編氓,數百年之得以活祖考而長子孫者,忘所由來乎?缺者補之,略者祥之,庶足見崇德報功之重,有舉而莫敢廢也。
如此續祀典志。
大成殿 至聖先師孔子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谥曰褒成宣尼公。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追封褒尊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文聖尼父。
後周靜帝大象二年,封鄒國公。
隋文帝贈為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尊為宣父。
高宗乾封元年,贈太師。
中宗天授元年,封隆道公。
元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谥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元聖文宣王。
五年,改封至聖文宣王。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
國朝順治二年,定谥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複改稱至聖先師。
歲以。
春秋上丁日緻祭 四配 複聖顔子名回,字子淵,魯人。
唐贈兖公,宋封兖國公,元封兖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顔子。
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南武城人。
唐贈郕伯,宋封郕國公,元封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名伋。
宋崇甯初,封沂水侯。
鹹淳初,封沂國公配享。
元封沂國述聖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名轲,字子輿,一字子車,鄒人。
宋封鄒國公,元封鄒國亞聖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亞聖孟子。
十二哲 今俱稱先賢。
闵子損字子骞,魯人。
唐贈費侯,宋封瑯琊公,改封費公,嘉靖九年改稱先賢闵子。
以下各賢同。
冉子耕字伯牛,魯人。
唐贈郓侯,宋封東平侯,加封郓公。
冉子雍字仲弓,魯人。
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宰子予字子我,魯人。
唐贈齊侯,宋封臨淄公,改封齊公。
端木子賜字子貢,衛人。
唐贈黎侯,宋封黎陽公,改封黎公。
冉子求字子有。
唐贈徐侯,宋封彭城公,改封徐公。
仲子由字子路,卞人。
唐贈衛侯,宋封河内公,改封衛公。
言子偃字子遊,吳人。
唐贈吳侯,宋封丹陽公,改封吳公。
蔔子商字子夏,衛人。
唐贈衛侯,宋封河東公,改封魏公。
颛孫子師字子張,陳人。
唐贈陳伯,宋封宛邱侯,改封陳國公。
有子若宇子有,魯人。
唐贈卞伯,宋封平陰侯。
朱子熹宇元晦,一字仲晦,宋婺源人。
随父韋齋先生徙建陽,故又為建陽人。
嘉定中賜谥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谟閣直學士。
寶慶二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
紹定三年,改封徽國公。
淳祐元年,從祀文廟。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改封齊國公。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升祔十哲。
兩庑 從祀先賢七十七人。
蘧子瑗字伯玉,衛人。
唐贈衛伯;宋封内黃侯。
林子放字子邱,魯人。
唐贈清河伯;宋封長山侯。
澹台子滅明字子羽,魯武城人。
唐贈江伯,宋封金鄉侯 宓子不齊字子賤,魯人。
唐贈單
自董仲舒、劉向父子所著,已多牴牾。
五行之說,果可盡信乎?亦曰常則順之,變則承之,以戒懼修省已耳。
招邑彈丸,即陰陽偶有乖舛,亦所關非钜。
然大之在天下,與小之在一邑,其為遇災而懼之,義則一也。
續志災祥。
康熙四十二年,自五月至八月不雨,大饑。
四十五年,大有。
五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大雷雨以風溪流橫溢,大木俱拔。
五十九年七月十四日酉時,有流星光如電,天鼓鳴。
六十年,大旱。
六十一年,大旱,無麥。
雍正四年,大有。
九年,春饑。
乾隆九年秋,彗星見于西南,三月始沒。
四十年秋,有蝗。
四十五年,呂家村北,呂氏茔域内,木生連理。
四十七年八月,大雨經旬,禾生芽。
五十年秋,大水傷禾。
五十一年,春饑。
六十年,饑。
嘉慶元年,大有。
七年秋,有蝗。
十六年秋,大雨傷禾。
十七年春,大饑道瑾‘相望。
十九年,蟲傷稼。
道光元年秋,瘟疫盛行,人多暴死者。
五年秋,無菽。
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羅山石崩一角,聲聞數十裡。
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十五年秋,七月初四日,大雷電以風,禾盡南偃,烈風北回,禾根盡抉,大木斯拔,歲大饑。
後夼村、台子村俱蓮開并蒂。
十六年春,流離載道,餓殍相望。
十八年,春旱無麥,秋無菽。
十九年夏,四月初二日,大雨,既望乃霁二麥如雲,旋生糜蟲,秀而不實,農大失望。
秋大雨傷禾。
磨山社十八村,大雨雹。
邑侯上文,減收征銀一半。
二十一年春,正月二十六日,大雨雪以風,人多凍死。
二十二年秋,七月,有蟲傷稼。
二十三年春,有白氣,見于西南,長數丈,數月方沒。
二十四年夏,霪雨。
○山川補遺橋梁附 招之四鄉,各以山名。
乃前志列西北而遺東南,即其餘之流峙,轶而弗錄,益無足怪,然不可謂非載筆者之疏也。
至于二百年來,陵谷變遷,或坦途化為險阻,則徒杠輿梁,實關國政焉。
故續志山川,而以橋梁附之。
勾山在縣南四十裡。
至山在縣南六十裡,為招萊分界。
會仙山在縣東二十五裡,山右為萊陽大沽河發源處。
由下官鋪經下窪村南,至萊陽。
西與小沽河合流。
曆平度、即墨入南海。
《左傳》“姑尤以西”注雲:“姑,大沽;尤小姑也”。
《萊志》以為發源于黃之蹲犬山,誤矣。
良山在縣南五十裡。
德新泉原名溫泉盞石為池,引水注之以便浴,構堂其上,曰“德新”,因以名泉。
詳見《山東通志》。
東良河一名界河,發源于邑南分水嶺,俗名偏龍橋。
東北流為石星河,迳城東關外,又西北會橫掌河。
由基河、張星河至東良入海。
穎門河自羅山發源。
西北流迳叢家村,至栾家村入黃縣界。
響水河在縣西四十裡,流無钜細,響聲聒耳,故名。
萬歲河自縣西南諸山彙水流,至戰村社,入掖縣界。
聖女灣在縣東南三十裡。
橋梁 浴德橋在南門橋東,為東西通衢。
闆橋南北二橋,在城東北角。
南橋,嘉慶十九年重修;北橋,道光十四年,監生趙瑞募資重修,井修橋東大路至于河口。
路旁悉樹以柳。
孀婦橋在縣南三十裡,為東西通衙。
澗深數丈,行人苦之。
孀婦孫氏捐資創建,立碑記。
垛石口橋邑人林仲恩募資創建。
青顯鋪橋在城東南二十裡。
嘉慶年間募資創建。
立有碑記。
○改置公署 官府之設,所以示尊嚴明統屬也。
雖墨绶銅章,地僅百裡,亦孰不于此乎聽教令焉?招之舊署,自明季毀廢,遷于迤西,買民宅而居之。
厥後,踵事增修,屢有興作。
雖規模粗具,而堂階軒廠蚩蚩者,鹹識長吏之庭矣。
自斯以往,毋或視同傳舍,而修葺弗替,則所望于莅茲土者,續公署志。
縣治在城南北大街西,大門東向。
創建之時無考。
大房四間東西兩廂。
邑侯施公、何公相繼增修。
道光十九年邑侯陳公重修。
二堂三間舊又有所謂三堂者,邑侯施公合而一之。
大堂三間邑侯許公重修。
東花廳三間邑侯陳公新修。
西花廳三間邑侯許公重修。
東西吏房十二間邑侯許公重修。
以西六間去大堂太近,規模稍隘,拓基益西,與東六間相稱。
堂兩邊各築南向者四間。
東西隸房共六間邑侯許公重修西三間,創築東三間。
儀門一座邑侯許公即南向之大門,改為儀門雲。
大門一座原東向,嘉慶年間,邑侯姚公改為南向,東西置栅欄。
道光二十六年,邑侯許公仍改東向。
官倉在縣署後。
養濟院在大街東。
○祀典 水則有源,木則有本,合于祭法者祭之,前志之論詳矣。
乃尼山木铎,不登明禋之首,即捍患禦災,與有教養之澤于斯土者,亦多挂漏,不幾令海澨編氓,數百年之得以活祖考而長子孫者,忘所由來乎?缺者補之,略者祥之,庶足見崇德報功之重,有舉而莫敢廢也。
如此續祀典志。
大成殿 至聖先師孔子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谥曰褒成宣尼公。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追封褒尊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文聖尼父。
後周靜帝大象二年,封鄒國公。
隋文帝贈為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尊為宣父。
高宗乾封元年,贈太師。
中宗天授元年,封隆道公。
元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谥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元聖文宣王。
五年,改封至聖文宣王。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
國朝順治二年,定谥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複改稱至聖先師。
歲以。
春秋上丁日緻祭 四配 複聖顔子名回,字子淵,魯人。
唐贈兖公,宋封兖國公,元封兖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顔子。
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南武城人。
唐贈郕伯,宋封郕國公,元封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名伋。
宋崇甯初,封沂水侯。
鹹淳初,封沂國公配享。
元封沂國述聖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名轲,字子輿,一字子車,鄒人。
宋封鄒國公,元封鄒國亞聖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亞聖孟子。
十二哲 今俱稱先賢。
闵子損字子骞,魯人。
唐贈費侯,宋封瑯琊公,改封費公,嘉靖九年改稱先賢闵子。
以下各賢同。
冉子耕字伯牛,魯人。
唐贈郓侯,宋封東平侯,加封郓公。
冉子雍字仲弓,魯人。
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宰子予字子我,魯人。
唐贈齊侯,宋封臨淄公,改封齊公。
端木子賜字子貢,衛人。
唐贈黎侯,宋封黎陽公,改封黎公。
冉子求字子有。
唐贈徐侯,宋封彭城公,改封徐公。
仲子由字子路,卞人。
唐贈衛侯,宋封河内公,改封衛公。
言子偃字子遊,吳人。
唐贈吳侯,宋封丹陽公,改封吳公。
蔔子商字子夏,衛人。
唐贈衛侯,宋封河東公,改封魏公。
颛孫子師字子張,陳人。
唐贈陳伯,宋封宛邱侯,改封陳國公。
有子若宇子有,魯人。
唐贈卞伯,宋封平陰侯。
朱子熹宇元晦,一字仲晦,宋婺源人。
随父韋齋先生徙建陽,故又為建陽人。
嘉定中賜谥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谟閣直學士。
寶慶二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
紹定三年,改封徽國公。
淳祐元年,從祀文廟。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改封齊國公。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升祔十哲。
兩庑 從祀先賢七十七人。
蘧子瑗字伯玉,衛人。
唐贈衛伯;宋封内黃侯。
林子放字子邱,魯人。
唐贈清河伯;宋封長山侯。
澹台子滅明字子羽,魯武城人。
唐贈江伯,宋封金鄉侯 宓子不齊字子賤,魯人。
唐贈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