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志卷第五

關燈
經每山之下辄為臆說解之今皆不取】 龍尾山在縣東南百裡高二百仞周三十裡西連武溪開元中獵人葉氏見石瑩潔镌粗成研子孫持以獻令令訪匠琢之由是世始傳一名羅文山以石理所似為名 靈岩三洞在西北百二十裡中有洞靈觀觀之東北曰慶雲洞岩窦皆五色兩崖瀑流之上有真人鸾鶴雲霞之象泝流秉燭而入者行可四五十步則芝田靈草羅列左右遇春雨暴漲有破帆爛槳流出西曰蓮華洞入百步有大石室廣十丈有像高丈八尺旁有羽蓋幡節獅子樽罍還丹芝草皆乳石所成遇拜章投龍往往有僊樂慶雲或珍禽奇獸緻花果于像前又有天井深不可測南昌含虛洞洞有二重外狹而内平有積雪台沉香峰及唐神僊所畫龍是為三洞皆襟帶浙嶺聯連率山舊說者以為三天子都在率東豈謂是邪又有洞曰靈磨集僊魚龍張公垂锺會僊合前為九大曆初有武姓者自黃山為旋風所吹入石龍洞因傍行入至此洞聞空中語笑之聲開成中浮梁鄭全福好遊獵深入窮谷與其徒相失暮有老人導遊諸洞及出有鹿引上山之半坡自是結茅居之因修煉為道士後徙居蓮華洞之石室将遊天井乃求麻為缏辘轳而下中極寬廣徐步桃花溪上有老人乘鐵船其中全福揖之願借船還老人曰已渡上須還邪曰欲傳之人閑耳老人曰如是速濟虎豹且至後三年當複來至岸循缏而上已七日矣又三歲至開成九年年百餘歲語門人曰必葬我浮梁白水鄉及卒弟子二百餘人與鹿俱送至夕陽嶺上覺棺空發之唯履杖而已群鶴翔引鹿亦失所在山有研石紫色如肝産岩之左右無定處瑩者可拟端溪然絕少大率燥慢而多瑕 石龍洞在縣西百十七裡石龍山上東北高丈二尺廣五尺中有石室容數十人西南複有門高四尺廣二尺兩石對聳有如鑿成嘗有人入數裡懼而複反下有池水焉 青苓洞在縣西八十裡南北門相通中有物象如靈岩 水源 婺水出大廣山南流五十八裡還繞縣城又南流四十裡合斜水舟行通鄱陽江溉田二十二頃六十畝 武溪水出浙山南流五十裡至縣西北合婺水溉田十三頃四十三畝 益陽水今符溪源也出浙山西南流百八十三裡至三溪村合流入樂平界溉田三十五頃三十四畝 斜水出斜山南流九十裡合婺水南入樂平界通舟行溉田三十九頃十一畝 大(魚庸)水出大(魚庸)山西北流十七裡合斜水溉田九頃二畝 小斂水出小斂山西南流四十裡入樂平界溉田十八頃七十一畝 梅源水出梅源山東流三十七裡合浙水溉田八十頃七十六畝 浚源水出浚源山南流合吳溪水溉田三十二頃二十二畝吳溪在樂平界 杭溪水出石龍山南流至杭口入樂平界溉田三十八頃四十一畝 石牛潭在縣南十裡岸???方?有巨石如牛歲旱塗其背則雨 石門灘在婺水中兩石夾溪踴起如阙中閑通流昔人以其險比滪 古迹 吳村在縣北七十裡有吳太子墓方輿記雲昔吳王為越滅句踐流其三子長子鴻逃于此死因葬焉遂名其葬處為吳山裡按三國吳時嘗徙太子和于新都郡尋遣使賜死今歙縣有階村是其谪居處此亦當是太子和音轉而為鴻既不可考因以句踐附會之耳唐中和年中改延賓裡【寰宇志及新經皆言改為婺安裡今從祥符經】 祠廟 東嶽廟城隍廟在縣東婺女廟在縣西北忠顯廟在縣南五龍廟在縣東南靈順廟在縣西其神五人舊号五通廟大觀三年三月賜廟額宣和五年正月封通贶通佑通澤通惠通濟侯紹興二年五月并加封四字十五年九月封六字幹道三年九月封八字淳熙元年進封顯應顯濟顯佑顯靈顯甯公汪司空廟在縣東南唐汪武始遷今縣者也斂溪廟在縣南【祥符經又有高溪中雲并敕封龐史君廟】 道觀 紫虛觀在東北五十步舊名栖真觀南唐保大五年置政和四年敕改 通元觀在靈岩舊名洞靈觀 僧寺 報恩光孝禅院在遊汀鄉舊名中峰寺唐中和二年置崇甯四年閏二月改天甯萬壽禅院後改今額 大起禅院在萬安鄉唐幹甯二年置 智林禅院在縣城唐幹符二年置 保安禅院在縣城吳順義三年置 雲興禅院在丹陽鄉唐鹹通元年置 普濟院在縣城舊名萬安崇福院唐中和三年置大中祥符六年十月敕改 隆興院在萬安鄉舊名永泰院大中祥符元年敕改 如意院在浙源鄉舊名荷恩寺唐開元二十八年置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敕改 靈隐禅院在浙源鄉唐天佑元年置 荷恩院在縣城唐光啟二年置 鳳林院在萬安鄉唐大中元年置 天王院在丹陽鄉唐幹符元年置天複二年賜額【州新經雲天福二年建非天福是後晉年号南唐不以為稱此自唐昭宗天複耳】 感恩院在萬安鄉唐中和五年置 資福院在遊汀鄉建隆二年置 金剛般若院在浙源鄉唐天佑二年置 香嚴院在丹陽鄉舊名西幹院慶曆二年七月敕改 (山樂)崌院在丹陽鄉吳順義年中置 大田院在西南七十裡唐太和元年置 龍泉院在遊汀鄉吳順義七年置 湖田院在懷金鄉唐中和二年置 湖山院在丹陽鄉吳順義三年置 沙門院在遊汀鄉開寶七年置 白塔院在縣西八十裡吳幹正三年置 龍祥院在遊汀鄉唐中和元年置 山房院在懷金鄉吳大和元年置 靈僊院在萬安鄉南唐天祚二年置王提刑總角時每遊戲寺中或指之曰君若登第者此井欄亦爛也及得官歸作詩雲鄉人笑我無官分爛卻靈僊石井欄裡人至今誦之 松溪院在萬安鄉唐景福元年置 黃蓮院在萬安鄉唐鹹通中置【院記鹹通創基光化四年賜名】 靈河院在縣西七十裡唐鹹通四年置政和七年賜額 诘曲院在遊汀鄉唐太和元年置 普利院在浙源鄉舊名養田院治平二年三月敕改 東廣福院在縣北百裡 西廣福院在縣西九十裡 國甯東尼院在縣東唐中和年中置【祥符經雲剌史汪武置】 國甯西尼院在縣西唐光啟三年置 明節尼院在縣東吳幹正三年置 賢宰 汪武 汪武者唐幹符中仕州為遊奕使先是州遣羅芟為弦高鎮将追寇于銅步以溺死四年遣武繼之武乃于武口刱鎮至中和二年又于(汀去丁改要)灘為營自武口徙判婺源都鎮事戰守數有功至龍紀初楊行密錄其功有雲昨者趙幹芝殘黨經過遽能出軍戰敵擒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