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志卷第四

關燈
嘉祥尼寺在忠孝鄉宣化裡唐光化二年建 賢宰 劉昙淨 字符光彭城莒人父慧鏡以孝聞昙淨笃行有父風解褐梁安成王國左常侍父卒奔喪不食飲者累日絕而複蘇哭辄嘔血服阕因以成疾會有诏薦四科叔父慧斐薦以應孝行武帝用為海甯令昙淨以兄未為縣因以讓乃除西安行參軍 呂大防 字微仲京兆人治平三年以太常博士谪知縣事先是大防為監察禦史裡行與侍禦史知雜呂誨侍禦史範純仁等言參知政事歐陽修首倡濮議而宰相韓琦等附會皆當黜未報因各納補官告牒家居待罪帝命合門以告牒還之又令中書降劄子趣使赴台供職誨等繳還劄子并前後所奏九狀申中書堅辭台職至二月十四日帝閱誨等奏問執政當如何韓琦對曰臣等忠邪唯陛下所察歐陽修曰禦史以為理難并立若臣等有罪即留禦史若以臣等為無罪則取聖裁帝猶豫久之乃令出誨等曰不宜責之太重也于是誨降知蕲州純仁通判安州大防有是命元佑中為首相 葛勝仲 字魯卿丹陽人大觀初由禮部員外郎議禮忤權貴出知縣事勤恤民隐獎進士類識金公安節于童幼使與諸子偕學卒顯當世勝仲後為大司成谥文康至紹興中南蘭陵陳之茂阜鄉為尉邑人争從講學乃相率出錢建庠校以其赢買書千卷之茂日至為諸生講說其成就子弟多顯名為達官邑由此益多學者自二公發之之茂又勸民甃縣市内外數裡城而不擾官至尚書 祁門 沿革 祁門望縣本黟縣地縣西南有兩巨石夾溪相對号阊門而東北有湧流左右雲峰削成其中平坦周回數頃唐永泰元年土人方清作亂【新唐書雲蘇州亳土人方清因歲兇為盜依黟歙閑東南厭苦诏李光弼分兵讨平之或雲亳土人或雲蘇州豪土皆誤也】屯石埭城因權立阊門縣以守之至明年平方清因其壘析黟縣之六鄉及饒州浮梁縣地置以為縣合祁山阊門名之曰祁門在唐為中下縣本朝為望 縣境 縣在郡西百八十裡其境東西廣長百四十五裡南北百五十五裡東至黟縣界五十裡南至浮梁界九十五裡西至浮梁界九十裡北至池州石埭界六十裡東南到浮梁界百四十裡西南到浮梁界百八十五裡東北到石埭界百一十裡西北到石埭界一百有五裡 鄉都 其鄉七其都二十有三制錦鄉在西南其都和光遐岑日新安福歸化鄉在東其都歸仁義成沙溪武山鄉在南其都化成尤昌福廣鄉在北其都萬石泉水善和孝上鄉在西其都文溪順定儒教仙桂上下鄉在西上鄉其都晝錦新豐下鄉南塘安定而安福尤昌善和儒教四都又各分上下凡二十有三 戶口 天禧中主戶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七千八百六十三客戶三百有四口四百二十六未經界戶二萬五千九百有七經界萬二千二百三十三幹道主戶萬一千五百七十五客戶三千九百六十一 田畝 田園祖額十九萬九千五百六十三畝三十八步半經界為七十萬有奇今為七十一萬七千六百三十六畝二角六步塘二百三十七處堨九百七十五處 租稅 夏稅紬三百二十二匹六尺絹三千二百五十四匹八寸綿七千九十九兩小麥二鬥七升錢四千九百四十九貫七十四文秋稅糙米萬五千三百七十四石三鬥五升五合鹽錢五百六十一貫三百一十一文租課熟米三鬥一升黑豆六鬥和買紬千九百八十八匹絹五千五百一十二匹 酒稅 酒以紹興九年為額萬一千八百三十一貫六百四十七文商稅熙甯十年二千九百八十八貫八百八十七文今以紹興十三年為額一千八百三貫五百九十文 城社 縣城周五裡百四十七步坊曰遷善崇賢豐化升俊社在縣西先聖廟在縣南 官廨 縣聽在城東北隅丞聽在西主簿尉聽在西北監務聽在西常平倉在縣聽南省倉在西北酒務在西南 鎮場 大共鎮在縣北紹興二十三年正月例罷收稅坊場一處河渡無 館驿 祁山驿在城内文溪驿在西六十裡舊名大北驿 道路 驿路三東通黟縣西通浮梁北通石埭界小路一南通浮梁界百二十裡 山阜 祁山在縣東北一裡高四十仞周二十五裡三面皆石壁中有石室高五丈廣二丈名青蘿岩亦曰栖真岩???方?有湧泉号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昔有石丈餘墜溪中墜處有龍骨存焉 大共山在縣北五十裡高六十仞與甯國府太平縣分界 曆山在縣西八十五裡高二百五十仞北接池州石埭界絕頂有池中有石焉北有管公明僊壇 舉根山在縣西七十裡高九十仞 梅南山在縣西南七十裡高八十仞與浮梁縣分界水入饒州 主簿山在縣西六十裡高四十五仞西南接浮梁界方輿記雲昔有黟縣主簿巡曆到此愛其幽奇遂解印隐居終身不返 新安山在縣西九十裡高四十仞 三新婦山在東北二十裡高四十仞周二十六裡方輿記雲有三石峰望之如人每春雨初晴霞翠明媚則若彩服靓妝之飾 道人山在縣北十五裡高九十仞周二十九裡半壁有岩岩前有池昔有學僊者居之 赤嶺在縣北百二十裡高三十仞周十五裡北屬池州石埭縣舊名血嶺唐刺史馮宿改焉祥符經雲赤嶺下有大溪昔人為梁取魚魚不得下遂夜飛越嶺而去人複于嶺上張網其飛不過者皆化為石遇雨則赤故謂之赤嶺而浮梁縣亦因此得名吳都賦所謂文鳐夜飛而觸綸蓋此類雲 武陵嶺在縣西四十裡高三十五仞周二十八裡始時道險陝扪蘿葛乃得上唐元和中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