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建置志
關燈
小
中
大
暫遷神主于英烈廟之側。
十一年,續奉勘合,凡天下書院毀者,俱準複立,而此地今猶未複也。
栟榈書院 宋左正言鄧栟榈先生讀書處也。
知縣郭仁建于屏岩下。
嘉靖四十六年,知縣卓光谟改在栟榈寺左旁。
忠勇祠 在二十八都邢莊。
祀陣亡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
嘉靖間建,邑進士林騰蛟記。
六烈祠 在貢川。
祀烈女鄧氏、陳氏、鄧氏、劉氏、姜氏、林尾姑。
隆慶間,知縣許培之建,武平佥事毛為光記。
姚公祠 在縣治北門外永濟橋頭。
祀故知縣姚仲韶。
嘉靖間邑民建。
永懷祠 在貢川。
祀知府周賢宣。
本鄉人建,佥事李杏記。
城池 永安自正統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範雄奏請于沙、尤二縣界築城。
周圍五裡三十二步。
為門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又曰小水門。
自東抵北,自北抵西,皆負山阻溪,濠塹無事開鑿;獨南門外系平地,鑿地注水以為池。
今架屋其上,誠恐失沒。
寓鋪十六處繞列各門。
永之隍墉,亦可謂截然完固矣。
巡 警 鋪 民市八坊,軍營四坊,每坊各一所。
迩年,叢木之聲不聞,豈得為甯靜高枕?實在巡邏者因循怠玩。
予願賢有司慎毋蹈前。
演 武 場 在縣治北。
其地平曠,周圍可百數丈。
嘉靖三十五年,為洪水緻圮十之一二。
萬曆十四年,有請遷之東漏澤園者。
時本府推官盧泮署邑,親視其地,見枯骨玼玼數千,固不允,莫若舊址為善。
乃令軍人運北橋廢石,益加砌固。
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為之重建廳亭,于是永可訓練矣。
貢 川 堡 貢川距邑四十裡。
嘉靖三十六年、七年,廣賊入境,燒劫俘戮,民洶洶無甯日。
上司行示村落築堡自衛,貢川遺民謀派築堡,請諸撫按本道,報曰可。
下本府議,本府知府委官督造。
廣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
鄉人德之,立祠屍祝。
堡記載《藝文志》。
橋渡 橋 武陵橋 東門外。
原名馬陵,系馬仙家之陵。
屢經洪水,邑橋惟此獨存,若有神呵護之。
廣甯橋 西門外。
舊系李仁、黃琦、賴宗傑募衆建立,後系黃仙佑重建。
今火,燒毀。
永濟橋 縣北。
往府通衢。
先吳應、賴宗傑募衆,嘉靖間,知縣姚仲韶重建。
丙辰,大水漂去。
城北石橋 學正林鳳儀運大石為梁。
今壞。
中村橋 二十六都。
建安橋 二十五都。
會清橋 貢川堡。
延壽橋 即大坡橋。
民人張良建。
上二橋二十六都。
安定橋 民人陳真煥重建。
坡角橋 益溪。
栟榈口橋 德星橋 忠善橋 集福橋 永鎮橋 龍鳳橋 上五橋俱二十七都嶺後。
桂口橋 西洋橋 邢莊橋 盈豐橋 小螺。
已上四橋俱二十八都。
洪田橋 二十九都。
生卿橋 二十九都。
劉宗基建。
福溪橋 三十一都。
楊梅橋 四十一都。
溢洋橋 四十一都。
廣平橋 四十二都。
蓬仙橋 二十八都。
渡 浮流口渡 原民人楊彥誠、彥祥置田造舟以濟。
萬曆間,知縣傅本智創建浮橋,民利賴之。
知縣蘇民望鼎新重建。
下渡 北橋下。
益口渡 二十七都。
鄉人饒覺靈置田給舟。
立祠在焉。
固發口渡 貢川。
今作浮橋。
小練渡 上國墲渡 下廣渡 軍人吳永祥置田立渡。
上石舡渡 民人賴鼐置田立渡。
今移苦竹。
上闆橋渡 已上五渡俱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 小陶口渡 二渡,三十都。
流坑渡 二十七都。
鄉人賴萬四置田立渡。
東關渡 二十五都。
鄉人蕭憲置田立渡。
曹遠渡 張綢置田立渡。
亭 洗心亭 在高飛寺後。
知縣郭仁建,為講學之所。
永思亭 在縣治北。
萬曆八年,為署印推官盧泮親供報田之法,深救丈量之弊,永民德之,故立碑焉。
永懷亭 為署印訓導黃鐩重慎賦役,令各圖自派,深救派糧之弊,士民立碑以志思焉。
十一年,續奉勘合,凡天下書院毀者,俱準複立,而此地今猶未複也。
栟榈書院 宋左正言鄧栟榈先生讀書處也。
知縣郭仁建于屏岩下。
嘉靖四十六年,知縣卓光谟改在栟榈寺左旁。
忠勇祠 在二十八都邢莊。
祀陣亡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
嘉靖間建,邑進士林騰蛟記。
六烈祠 在貢川。
祀烈女鄧氏、陳氏、鄧氏、劉氏、姜氏、林尾姑。
隆慶間,知縣許培之建,武平佥事毛為光記。
姚公祠 在縣治北門外永濟橋頭。
祀故知縣姚仲韶。
嘉靖間邑民建。
永懷祠 在貢川。
祀知府周賢宣。
本鄉人建,佥事李杏記。
城池 永安自正統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範雄奏請于沙、尤二縣界築城。
周圍五裡三十二步。
為門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又曰小水門。
自東抵北,自北抵西,皆負山阻溪,濠塹無事開鑿;獨南門外系平地,鑿地注水以為池。
今架屋其上,誠恐失沒。
寓鋪十六處繞列各門。
永之隍墉,亦可謂截然完固矣。
巡 警 鋪 民市八坊,軍營四坊,每坊各一所。
迩年,叢木之聲不聞,豈得為甯靜高枕?實在巡邏者因循怠玩。
予願賢有司慎毋蹈前。
演 武 場 在縣治北。
其地平曠,周圍可百數丈。
嘉靖三十五年,為洪水緻圮十之一二。
萬曆十四年,有請遷之東漏澤園者。
時本府推官盧泮署邑,親視其地,見枯骨玼玼數千,固不允,莫若舊址為善。
乃令軍人運北橋廢石,益加砌固。
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為之重建廳亭,于是永可訓練矣。
貢 川 堡 貢川距邑四十裡。
嘉靖三十六年、七年,廣賊入境,燒劫俘戮,民洶洶無甯日。
上司行示村落築堡自衛,貢川遺民謀派築堡,請諸撫按本道,報曰可。
下本府議,本府知府委官督造。
廣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
鄉人德之,立祠屍祝。
堡記載《藝文志》。
橋渡 橋 武陵橋 東門外。
原名馬陵,系馬仙家之陵。
屢經洪水,邑橋惟此獨存,若有神呵護之。
廣甯橋 西門外。
舊系李仁、黃琦、賴宗傑募衆建立,後系黃仙佑重建。
今火,燒毀。
永濟橋 縣北。
往府通衢。
先吳應、賴宗傑募衆,嘉靖間,知縣姚仲韶重建。
丙辰,大水漂去。
城北石橋 學正林鳳儀運大石為梁。
今壞。
中村橋 二十六都。
建安橋 二十五都。
會清橋 貢川堡。
延壽橋 即大坡橋。
民人張良建。
上二橋二十六都。
安定橋 民人陳真煥重建。
坡角橋 益溪。
栟榈口橋 德星橋 忠善橋 集福橋 永鎮橋 龍鳳橋 上五橋俱二十七都嶺後。
桂口橋 西洋橋 邢莊橋 盈豐橋 小螺。
已上四橋俱二十八都。
洪田橋 二十九都。
生卿橋 二十九都。
劉宗基建。
福溪橋 三十一都。
楊梅橋 四十一都。
溢洋橋 四十一都。
廣平橋 四十二都。
蓬仙橋 二十八都。
渡 浮流口渡 原民人楊彥誠、彥祥置田造舟以濟。
萬曆間,知縣傅本智創建浮橋,民利賴之。
知縣蘇民望鼎新重建。
下渡 北橋下。
益口渡 二十七都。
鄉人饒覺靈置田給舟。
立祠在焉。
固發口渡 貢川。
今作浮橋。
小練渡 上國墲渡 下廣渡 軍人吳永祥置田立渡。
上石舡渡 民人賴鼐置田立渡。
今移苦竹。
上闆橋渡 已上五渡俱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 小陶口渡 二渡,三十都。
流坑渡 二十七都。
鄉人賴萬四置田立渡。
東關渡 二十五都。
鄉人蕭憲置田立渡。
曹遠渡 張綢置田立渡。
亭 洗心亭 在高飛寺後。
知縣郭仁建,為講學之所。
永思亭 在縣治北。
萬曆八年,為署印推官盧泮親供報田之法,深救丈量之弊,永民德之,故立碑焉。
永懷亭 為署印訓導黃鐩重慎賦役,令各圖自派,深救派糧之弊,士民立碑以志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