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雜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妄聽之耳。
同邑林公有麒,号笏山,極博群書,有知人之鑒。
後以明經仕為學官,有詠懷一絕雲:“綠楊千樹水缤紛,黃鳥一聲山寂寞。
試叩柴扉訪故人,此身便是遼東鶴。
”高緻絕可想見,每欲于諸孫抄其全稿未得。
(俱《仁恕堂筆記》) 同邑康公诰,以乙榜入太學。
江陵張文忠公延之西席。
鼎甲兩翰林,其門生也。
後谒選得和州守,年滿乞歸。
兩翰林請于文忠,欲為其師地。
文忠曰:“康先生和州三載,宦囊滿船矣。
”康公負氣人,入仕籍後,從不一字入政府,且性沖淡。
緻政歸,産尚不及中人。
以炙手可熱之時,而恬退如此。
前輩高風,豈易及哉!其子時亦舉于鄉,清文勝氣,名噪一時。
弘聞于先王母張淑人雲:先曾祖左泉公,修颀方面,中年謝家政,惟從裡巷二三老友,杯酒結歡。
時時口中詠“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即解衣就寢,猶誦數百十遍不止。
予偶舉以示兒輩,長兒文遠起對曰:“此正祖宗極念子孫處,一刻不忘,故時誦舊語,自為排遣耳。
”弘極然其說,為之悚然起立。
(俱《仁恕堂筆記》) 吾汀與豫章接壤,凡見迂闊拘牽者,率名之曰牛毛先生。
及餘令永新,方知為劉發先生,而外郡稱傳之誤也。
先生即永新文安公定之之父,所傳授室之日,舉燭告天曰“為祖宗求嗣”,途中遇雨,愈緩步安行曰“甯可濕衣,不可亂步”。
問之邑人,皆其實錄。
嘉隆間,徐公子與為汀州太守。
宗公子相督學閩中按部臨汀日,與徐公選勝賦詩。
邑諸生黃君公甫,字心湖,文章雅士,能為大書。
兩公載之與俱,杯酒笑言無間日。
今朝鬥、霹靂諸岩,兩公詩版累累,皆心湖筆也。
一日試案揭,心湖僅列平等。
宗公為一拱手曰:“未曾高拔”。
心湖固不肯私幹,而宗公亦不私為去取。
前輩高緻如此。
永定縣一少婦夜行,為強暴所匿,其家緝之急。
強暴知不能隐,遂轉而置之盧生日新讀書之外舍。
少婦抱愧自經,官司收其婢拷之,遂厚誣盧生。
生年少能文,當事鹹欲直之,無能也。
适有一少年恤刑閱案,泚筆大書其牍曰:“女子宵行,豈無桑間之約,書生夜遇,難免柳下之懷。
”承問者益不敢翻成案,盧生坐犴狴幾二十年。
後有司理李公心疑是獄,令聽審于城隍廟,先系盧生與婢兩犯于神座下,傳令不許一役得近,而李公先已隐人于神帳中聽所語。
盧一見婢,極罵曰:“我與若何仇,緻我死地。
”婢曰:“不得已也。
前已招承,今何敢改。
”李公得其情,一鞫而白。
問官乘興一時批牍之詞,遂使無辜滞二十年之冤獄,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盧生晚猶得貢,出仕為教官。
(俱《仁恕堂筆記》) 餘叔振三先生孝弟人也,事王母不敢違色笑,事先大人甚恭。
先大人病,割臂露禱祈代死。
早歲文名噪甚,公卿争求識面。
吳中張天麟,及陳蝶菴曰“閩中榜開,即明白填黎振三榜上,亦不為私。
”其為四方推重如此。
性急功名,愛朋友,凡以空乏請者,即典鬻應之,無倦色。
歲戊辰,山賊暴起将犯郡城,先生破産募兵,得二百人,朝夕巡守郡城,示以無恐。
時贛制府洪公瞻祖,折節禮之。
而太守笪公繼良,過敝廬,商略機宜。
無虛日,門祚衰薄,先生遂卒于壬申歲,年僅念八耳。
今公卿既不輕下白屋之士,而士亦不複自愛重。
誰謂雁門太守,不如一縫掖耶? 先大夫每言解元張考吾先生父稱長者,曾除夕夜,有盜入其家,匿于戶後。
公固已目之,乃令童仆具米若幹,錢若幹,酒肉若幹,雲:“欲饋一客也。
”舉置庭中,叱童仆退。
從戶後揖盜者出,慰之曰:“知子家寒,無以度歲,慊慊之意,幸不見薄,更無令一人知也。
”盜慚愧拜受而去。
公卒不以盜之姓名告人,此與梁上君子事何異。
公有孫錞,中辛未進士。
今其家子弟,皆守禮能文,豈非盛德之報乎。
(俱《仁恕堂筆記》) 後叙 歲在元黓涒灘,我憲公芝田先生莅汀凡五年矣。
提綱挈領,百廢俱興。
空犴狴以明刑,豐館粲以課士,懲大憝以禁奸,急平粜以纾患。
一切澤喣鲲鲕,仁被槎蘖,籍籍口碑載道,莫可縷述爾。
複摭文稽獻,為汀郡宏式,典雅修輯,郡志以成。
緯史經經,穿穴夾漈。
濰等管窺蠡測,曷足以語高深。
況栌之材,不堪任重。
雖分膺下邑民社,待罪不遑,朝夕震悚。
幸讬憲慈噓植,如趨侍父師,耳提面命,感且不朽,乃竟以鈍質為可淬砺,令得披讀是編,如入海藏。
覺木難、火齊與琭、珊瑚相雜糅,璘璘珣珣,但欽其寶者,莫名其數。
于戲!可謂遭逢之盛矣。
夫志何昉乎?說者謂肇自班固漢書,而實祖于禹貢。
禹貢文字簡古,才尺幅耳,括九州,凡高山大川、土田物産、貢賦條理悉備。
漢書八志皆推類而廣之。
今我憲公鴻裁藻麗,不屑屑數孟堅行墨,而掇其精華,練其玄要,博大而嚴,貴弗漏弗枝,光贲竹冊。
濰等何知,尚能贊一詞乎?然不敢不仿序傳之遺意,以申釋大義與汀人士共暢之。
萬物本夫天,汀亦在此焘耳。
志星野第一,天能統地,畛域分焉,故建置、山川、疆域、城池次之。
三才既分,民為貴,風俗次之,紀歲事敬授人時也。
有人此有土,古蹟次之。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物産、田賦、戶役次之。
理财正民,安上全下莫善乎禮,典禮次之。
禮莫先乎教化,學校次之。
三王四代唯其師,立國之訓也,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祠祀、兵制次之。
兵以捍牧圍位,以司牧民,公署次之。
職官、名宦次之。
俊民用章,拔十者得五,選舉、人物次之。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堯舜之道在是耳,孝義次之。
次鄉行者,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行著為文,惠中者秀外,文苑次之。
隐則焉文?鴻漸于逵,其羽可用為儀吉,隐逸、流寓次之。
隐而賢,寓亦道,雖方外可也,亦次之。
清淑之氣不盡須眉,巾幗中多烈丈夫矣,列女次之。
人事錯綜,紀在不聿,結繩難複也,藝文次之。
文整則必散,奇正相生,理不一轍,故合祥異、兵變、叢談,以雜記終之。
于戲!志之大觀備是矣。
而文章之奧衍,篇什之函蓋,大書特書之鄭重,上為聖天子述職,下為億萬民立命,高詞谠論,仍在約略想象中,究于管窺蠡測者,未解也。
我公遠乎哉!謹序。
時乾隆十有七年,歲在壬申複月之上浣 屬吏長汀縣知縣丁濰、署甯化縣福甯通判馮拭褒、清流縣知縣宋玮、署歸化縣知縣嵇璇、連城縣知縣瞿緝曾、上杭縣知縣趙成、署武平縣南安縣丞黃履同、永定縣知縣伍炜同頓首拜撰 跋 不佞修郡志既成書,喟然曰:“都人士亦知不佞之苦心乎?”昔柳州責昌黎不作史,不任褒貶是非,将來不敢為禦史大夫。
生殺予奪更有甚于此者,則并不敢為宰相。
”不佞謂褒貶予奪,不獨禦史、宰相也,即守令亦然。
今夫一郡之勢,與天下異。
一郡之志,與國史異。
而千百年官師人物之善者進之,不肖者退之,尤賢者表章之,其大奸憝及為人臣子不忠孝者,名則除之,而籍則削之。
即招尤府怨有所不辭,職在故也。
不佞客歲按部八邑,奉法不敢少阿。
竊以承天子命,出守全汀,且當為諸憲公效指臂力。
民之淳漓,責在太守,雖不敢竊比于搴帷問俗、露冕行春;而軒之采,亦可約略其大凡。
則今日之志,其又何辭焉。
志雖文獻之徵乎,實人心風俗之原也。
是編于天文、地理、物産、賦役、文章、政事,無不至詳且備。
而不佞之意,則不專在乎此。
适勷我不逮者文五王君、成迪黃君,屢以陳壽乞米,陶範挾刃之嫌,力辭。
故不佞于風俗、官師、人物三者,亦遂無所貸力,屏喜怒,絕幹托、補遺去濫,以昭直道之公。
蓋欲觀者有所感發興起,以上副聖天子一道同風之盛。
不佞之苦心如是而已。
是舉也,膏火之費,楮墨之供,黎棗之資,則不佞捐俸先之,而八邑大夫士樂輸以成之者也。
因锓其名于簡末,以為好義者勸焉。
乾隆十七年十月南昌曾曰瑛跋 重刊樂助紳士姓名 林振高 汀州府學教授,助銀叁兩玖錢叁分。
黃謀燕 前汀州府學訓導,助銀叁兩陸錢捌分。
郭柏芗 汀州府學訓導,助銀貳兩捌錢。
高慶揚 長汀縣學教谕,助銀柒兩。
高會鞀 長汀縣學訓導,助銀伍兩肆錢。
周之駿 甯化縣學訓導,助銀捌兩貳錢柒分。
林蜚英 清流縣學訓導,助銀貳兩肆錢玖分。
柯壽亨 歸化縣學教谕,助銀貳兩捌錢。
鄭錫庸 歸化縣學訓導,助銀貳兩捌錢。
李清熙 連城縣學教谕,助銀伍兩陸錢。
邱 炜 連城縣學訓導,助銀伍兩陸錢。
陳昌年 上杭縣學教谕,助銀伍兩伍錢零伍厘。
王忠貞 上杭縣學訓導,助銀伍兩伍錢零伍厘。
謝政元 永定縣學訓導,助銀柒兩。
賴史直 候選道,原任湖南嶽州府知府。
官 謙 原任甘肅靈州通判。
許為崇 縣丞。
胡學成 原任漢陽知府,助銀貳百兩。
劉 英 原任文安營遊擊,助銀貳拾兩。
葉三桢 監生,助銀貳拾兩。
羅承瑤 監生,助銀貳拾兩。
巫秀上 助銀貳拾兩。
李兆明 監生,助銀壹拾伍兩。
黃士鳌 監生,助銀壹拾伍兩。
羅倫叙 生員,助銀壹拾貳兩。
羅遴任 貢生,助銀壹拾貳兩。
馬繁祚 原任巴州州判,助銀壹拾兩。
李 模 貢生,助銀壹拾兩。
李 楹 助銀壹拾兩。
俞生員,助銀壹拾兩。
俞行仁 助銀壹拾兩。
戴家基 監生,助銀壹拾兩。
戴家聲 生員,助銀壹拾兩。
黃 霏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吳日炎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吳 镛 貢生,助銀壹拾兩。
吳 铨 監生,助銀壹拾兩。
吳光宇 貢生,助銀壹拾兩。
劉聖培 監生,助銀壹拾兩。
巫殿劻 貢生,助銀壹拾兩。
巫上厚 生員,助銀壹拾兩。
劉 權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劉 懋 貢生,助銀壹拾兩。
鄭紹僑 監生,助銀壹拾兩。
曹文龍 監生,助銀壹拾兩。
曾應優 宣講,助銀壹拾兩。
蕭 萱 監生,助銀壹拾兩。
彭欽紳 貢生,助銀壹拾兩。
蕭 溎 生員,舉優充監生,助銀壹拾兩。
戴祖發 監生,助銀壹拾兩
同邑林公有麒,号笏山,極博群書,有知人之鑒。
後以明經仕為學官,有詠懷一絕雲:“綠楊千樹水缤紛,黃鳥一聲山寂寞。
試叩柴扉訪故人,此身便是遼東鶴。
”高緻絕可想見,每欲于諸孫抄其全稿未得。
(俱《仁恕堂筆記》) 同邑康公诰,以乙榜入太學。
江陵張文忠公延之西席。
鼎甲兩翰林,其門生也。
後谒選得和州守,年滿乞歸。
兩翰林請于文忠,欲為其師地。
文忠曰:“康先生和州三載,宦囊滿船矣。
”康公負氣人,入仕籍後,從不一字入政府,且性沖淡。
緻政歸,産尚不及中人。
以炙手可熱之時,而恬退如此。
前輩高風,豈易及哉!其子時亦舉于鄉,清文勝氣,名噪一時。
弘聞于先王母張淑人雲:先曾祖左泉公,修颀方面,中年謝家政,惟從裡巷二三老友,杯酒結歡。
時時口中詠“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即解衣就寢,猶誦數百十遍不止。
予偶舉以示兒輩,長兒文遠起對曰:“此正祖宗極念子孫處,一刻不忘,故時誦舊語,自為排遣耳。
”弘極然其說,為之悚然起立。
(俱《仁恕堂筆記》) 吾汀與豫章接壤,凡見迂闊拘牽者,率名之曰牛毛先生。
及餘令永新,方知為劉發先生,而外郡稱傳之誤也。
先生即永新文安公定之之父,所傳授室之日,舉燭告天曰“為祖宗求嗣”,途中遇雨,愈緩步安行曰“甯可濕衣,不可亂步”。
問之邑人,皆其實錄。
嘉隆間,徐公子與為汀州太守。
宗公子相督學閩中按部臨汀日,與徐公選勝賦詩。
邑諸生黃君公甫,字心湖,文章雅士,能為大書。
兩公載之與俱,杯酒笑言無間日。
今朝鬥、霹靂諸岩,兩公詩版累累,皆心湖筆也。
一日試案揭,心湖僅列平等。
宗公為一拱手曰:“未曾高拔”。
心湖固不肯私幹,而宗公亦不私為去取。
前輩高緻如此。
永定縣一少婦夜行,為強暴所匿,其家緝之急。
強暴知不能隐,遂轉而置之盧生日新讀書之外舍。
少婦抱愧自經,官司收其婢拷之,遂厚誣盧生。
生年少能文,當事鹹欲直之,無能也。
适有一少年恤刑閱案,泚筆大書其牍曰:“女子宵行,豈無桑間之約,書生夜遇,難免柳下之懷。
”承問者益不敢翻成案,盧生坐犴狴幾二十年。
後有司理李公心疑是獄,令聽審于城隍廟,先系盧生與婢兩犯于神座下,傳令不許一役得近,而李公先已隐人于神帳中聽所語。
盧一見婢,極罵曰:“我與若何仇,緻我死地。
”婢曰:“不得已也。
前已招承,今何敢改。
”李公得其情,一鞫而白。
問官乘興一時批牍之詞,遂使無辜滞二十年之冤獄,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盧生晚猶得貢,出仕為教官。
(俱《仁恕堂筆記》) 餘叔振三先生孝弟人也,事王母不敢違色笑,事先大人甚恭。
先大人病,割臂露禱祈代死。
早歲文名噪甚,公卿争求識面。
吳中張天麟,及陳蝶菴曰“閩中榜開,即明白填黎振三榜上,亦不為私。
”其為四方推重如此。
性急功名,愛朋友,凡以空乏請者,即典鬻應之,無倦色。
歲戊辰,山賊暴起将犯郡城,先生破産募兵,得二百人,朝夕巡守郡城,示以無恐。
時贛制府洪公瞻祖,折節禮之。
而太守笪公繼良,過敝廬,商略機宜。
無虛日,門祚衰薄,先生遂卒于壬申歲,年僅念八耳。
今公卿既不輕下白屋之士,而士亦不複自愛重。
誰謂雁門太守,不如一縫掖耶? 先大夫每言解元張考吾先生父稱長者,曾除夕夜,有盜入其家,匿于戶後。
公固已目之,乃令童仆具米若幹,錢若幹,酒肉若幹,雲:“欲饋一客也。
”舉置庭中,叱童仆退。
從戶後揖盜者出,慰之曰:“知子家寒,無以度歲,慊慊之意,幸不見薄,更無令一人知也。
”盜慚愧拜受而去。
公卒不以盜之姓名告人,此與梁上君子事何異。
公有孫錞,中辛未進士。
今其家子弟,皆守禮能文,豈非盛德之報乎。
(俱《仁恕堂筆記》) 後叙 歲在元黓涒灘,我憲公芝田先生莅汀凡五年矣。
提綱挈領,百廢俱興。
空犴狴以明刑,豐館粲以課士,懲大憝以禁奸,急平粜以纾患。
一切澤喣鲲鲕,仁被槎蘖,籍籍口碑載道,莫可縷述爾。
複摭文稽獻,為汀郡宏式,典雅修輯,郡志以成。
緯史經經,穿穴夾漈。
濰等管窺蠡測,曷足以語高深。
況栌之材,不堪任重。
雖分膺下邑民社,待罪不遑,朝夕震悚。
幸讬憲慈噓植,如趨侍父師,耳提面命,感且不朽,乃竟以鈍質為可淬砺,令得披讀是編,如入海藏。
覺木難、火齊與琭、珊瑚相雜糅,璘璘珣珣,但欽其寶者,莫名其數。
于戲!可謂遭逢之盛矣。
夫志何昉乎?說者謂肇自班固漢書,而實祖于禹貢。
禹貢文字簡古,才尺幅耳,括九州,凡高山大川、土田物産、貢賦條理悉備。
漢書八志皆推類而廣之。
今我憲公鴻裁藻麗,不屑屑數孟堅行墨,而掇其精華,練其玄要,博大而嚴,貴弗漏弗枝,光贲竹冊。
濰等何知,尚能贊一詞乎?然不敢不仿序傳之遺意,以申釋大義與汀人士共暢之。
萬物本夫天,汀亦在此焘耳。
志星野第一,天能統地,畛域分焉,故建置、山川、疆域、城池次之。
三才既分,民為貴,風俗次之,紀歲事敬授人時也。
有人此有土,古蹟次之。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物産、田賦、戶役次之。
理财正民,安上全下莫善乎禮,典禮次之。
禮莫先乎教化,學校次之。
三王四代唯其師,立國之訓也,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祠祀、兵制次之。
兵以捍牧圍位,以司牧民,公署次之。
職官、名宦次之。
俊民用章,拔十者得五,選舉、人物次之。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堯舜之道在是耳,孝義次之。
次鄉行者,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行著為文,惠中者秀外,文苑次之。
隐則焉文?鴻漸于逵,其羽可用為儀吉,隐逸、流寓次之。
隐而賢,寓亦道,雖方外可也,亦次之。
清淑之氣不盡須眉,巾幗中多烈丈夫矣,列女次之。
人事錯綜,紀在不聿,結繩難複也,藝文次之。
文整則必散,奇正相生,理不一轍,故合祥異、兵變、叢談,以雜記終之。
于戲!志之大觀備是矣。
而文章之奧衍,篇什之函蓋,大書特書之鄭重,上為聖天子述職,下為億萬民立命,高詞谠論,仍在約略想象中,究于管窺蠡測者,未解也。
我公遠乎哉!謹序。
時乾隆十有七年,歲在壬申複月之上浣 屬吏長汀縣知縣丁濰、署甯化縣福甯通判馮拭褒、清流縣知縣宋玮、署歸化縣知縣嵇璇、連城縣知縣瞿緝曾、上杭縣知縣趙成、署武平縣南安縣丞黃履同、永定縣知縣伍炜同頓首拜撰 跋 不佞修郡志既成書,喟然曰:“都人士亦知不佞之苦心乎?”昔柳州責昌黎不作史,不任褒貶是非,将來不敢為禦史大夫。
生殺予奪更有甚于此者,則并不敢為宰相。
”不佞謂褒貶予奪,不獨禦史、宰相也,即守令亦然。
今夫一郡之勢,與天下異。
一郡之志,與國史異。
而千百年官師人物之善者進之,不肖者退之,尤賢者表章之,其大奸憝及為人臣子不忠孝者,名則除之,而籍則削之。
即招尤府怨有所不辭,職在故也。
不佞客歲按部八邑,奉法不敢少阿。
竊以承天子命,出守全汀,且當為諸憲公效指臂力。
民之淳漓,責在太守,雖不敢竊比于搴帷問俗、露冕行春;而軒之采,亦可約略其大凡。
則今日之志,其又何辭焉。
志雖文獻之徵乎,實人心風俗之原也。
是編于天文、地理、物産、賦役、文章、政事,無不至詳且備。
而不佞之意,則不專在乎此。
适勷我不逮者文五王君、成迪黃君,屢以陳壽乞米,陶範挾刃之嫌,力辭。
故不佞于風俗、官師、人物三者,亦遂無所貸力,屏喜怒,絕幹托、補遺去濫,以昭直道之公。
蓋欲觀者有所感發興起,以上副聖天子一道同風之盛。
不佞之苦心如是而已。
是舉也,膏火之費,楮墨之供,黎棗之資,則不佞捐俸先之,而八邑大夫士樂輸以成之者也。
因锓其名于簡末,以為好義者勸焉。
乾隆十七年十月南昌曾曰瑛跋 重刊樂助紳士姓名 林振高 汀州府學教授,助銀叁兩玖錢叁分。
黃謀燕 前汀州府學訓導,助銀叁兩陸錢捌分。
郭柏芗 汀州府學訓導,助銀貳兩捌錢。
高慶揚 長汀縣學教谕,助銀柒兩。
高會鞀 長汀縣學訓導,助銀伍兩肆錢。
周之駿 甯化縣學訓導,助銀捌兩貳錢柒分。
林蜚英 清流縣學訓導,助銀貳兩肆錢玖分。
柯壽亨 歸化縣學教谕,助銀貳兩捌錢。
鄭錫庸 歸化縣學訓導,助銀貳兩捌錢。
李清熙 連城縣學教谕,助銀伍兩陸錢。
邱 炜 連城縣學訓導,助銀伍兩陸錢。
陳昌年 上杭縣學教谕,助銀伍兩伍錢零伍厘。
王忠貞 上杭縣學訓導,助銀伍兩伍錢零伍厘。
謝政元 永定縣學訓導,助銀柒兩。
賴史直 候選道,原任湖南嶽州府知府。
官 謙 原任甘肅靈州通判。
許為崇 縣丞。
胡學成 原任漢陽知府,助銀貳百兩。
劉 英 原任文安營遊擊,助銀貳拾兩。
葉三桢 監生,助銀貳拾兩。
羅承瑤 監生,助銀貳拾兩。
巫秀上 助銀貳拾兩。
李兆明 監生,助銀壹拾伍兩。
黃士鳌 監生,助銀壹拾伍兩。
羅倫叙 生員,助銀壹拾貳兩。
羅遴任 貢生,助銀壹拾貳兩。
馬繁祚 原任巴州州判,助銀壹拾兩。
李 模 貢生,助銀壹拾兩。
李 楹 助銀壹拾兩。
俞生員,助銀壹拾兩。
俞行仁 助銀壹拾兩。
戴家基 監生,助銀壹拾兩。
戴家聲 生員,助銀壹拾兩。
黃 霏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吳日炎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吳 镛 貢生,助銀壹拾兩。
吳 铨 監生,助銀壹拾兩。
吳光宇 貢生,助銀壹拾兩。
劉聖培 監生,助銀壹拾兩。
巫殿劻 貢生,助銀壹拾兩。
巫上厚 生員,助銀壹拾兩。
劉 權 候選州同,助銀壹拾兩。
劉 懋 貢生,助銀壹拾兩。
鄭紹僑 監生,助銀壹拾兩。
曹文龍 監生,助銀壹拾兩。
曾應優 宣講,助銀壹拾兩。
蕭 萱 監生,助銀壹拾兩。
彭欽紳 貢生,助銀壹拾兩。
蕭 溎 生員,舉優充監生,助銀壹拾兩。
戴祖發 監生,助銀壹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