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雜 記

關燈
天謝曰:“非常之事,必将為禍,速止于此,林氏福也。

    ”應聲而止。

    所收已钜萬矣,(閩書) 景德四年丁未,汀州黔卒王捷,自言于南康遇異人姓趙氏,授以小環神劍,蓋司命真君也。

    宦者劉承珪以聞,賜捷名中正。

    是年五月十三日,言真君降于其家之新堂,是為聖祖。

    而祥符之事起矣。

    (綱鑑) 王世貞曰:陳有定被執死,竟不辱身而易志。

    彼其起農賈,奪所業而興,非有父兄服體之素也;從市人子弟約束烏合,非有吏士之守也;竿旗而刃,非有武庫之利也。

    一旦委質,雷蒸龍變閩粵,中立兵革之間,越山海而委輸,彼其反掌瞠視,為陳張所為,豈不易易哉。

    卒至驅妻子骈首東市,乃其喻于節,明矣。

    籲有定亦人傑哉。

     定光伏虎禅師,勅命二道,文皆番字,内夾譯文一紙,為至正二十六年。

    考元世祖及順帝,俱以至正紀号,未詳何屬。

    但外國番文,左書橫讀。

    今二勅寫從左邊起,而讀卻從直,豈元受命之日,參夷夏而用之耶(按元史載,世祖在位一十六年,此雲二十六年,則其為順帝時無疑矣。

    舊志訛)。

     汀猺人與虔、漳、潮、循接壤錯處,以盤藍雷為姓,三姓交婚。

    女不笄飾,裹髻以布,男結髻,不巾不帽。

    随山種插,去瘠就腴。

    多于深山中編荻架茅為居。

    善射獵,以毒藥敷弩矢,中獸立斃。

    其人入城貿易,多竹器、蜂蜜及野獸、山禽之類,不輸官差,自食其力,了山主稅賃爾。

    《桂海虞衡志》:猺本盤瓠之後。

    範晔《後漢書》盤瓠帝黉之畜狗,負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自相匹配,織績木皮,染以木實,以為服飾。

    楚粵為盛。

    閩中高深山溪之處,間有之。

    槃、藍、雷其種類也,汀人呼為畬客。

    (舊志) 《唐書》:宦官楊思勖,羅州人。

    田令孜,蜀人。

    而宋陳石堂普皆以為閩人。

    按:唐時諸道進私白,閩中為盛,坐是閩多閹。

    私白者,閹兒也。

    然則思勖、令孜,大抵然矣。

    汀之先代不可考,其在明,歸、永間有之。

    歸化則有蕭通(東廠)、蕭忠(司禮監)、楊昌(東廠)、張昇(景泰甲戌内台,習天文,掌進奉禦左少監)、蕭興(禦用、監)、連通、陳廣、鄧忠、阮澄、黃永法、楊明(司禮監秉筆),共十一人。

    永定則有廖堂(差鎮中州、河田等處)、廖廣(尚衣監)、廖宣(禦馬監)、廖銮(司禮監)、廖輝(内官監)、廖忠(禦用監)、廖祥(都知監)、遊孜(禦馬監)、遊泗(司禮監)、羅成(鎮守孝陵衙)、張祐(内官監)、張旭(尚膳監)、賴升(酒醋局大監)、溫祥(内隸監),共十四人。

    至天啟間,有司禮魏良卿,原籍連城,而不附魏珰之焰,亦宦寺中之铮铮者矣。

     明潮陽林大欽,及第假歸,道經杭邑,舊有偶句雲:“白水磜頭,白屋白雞啼白晝。

    ”未有對者。

    大欽随地詢名,去縣五裡許,得句雲:“黃泥垅口,黃家黃犬吠黃昏。

    ”人稱其工麗。

    蓋白水磜、黃坭垅,悉縣轄也。

    (上杭縣志) 賴子俊、廖高滿,皆上杭人翁婿也。

    子俊傳其婦翁張德之術,于每年端午,探取百毒蟲,封貯瓦礶,自相殘食,逾年起視,獨存一蟲,形如蠶色。

    用金三四片,茶葉楓香養之,擇日占斷,一年當用幾次,依占取出蟲糞,秘置飲食中,使人腹痛,死後魂魄為之力作,坐是緻富。

    翁婿遞相承受,逢朔望日,夫婦赤身拜祝雲“金蠶公,金蠶娘,我家夫婦沒衣裳”等語。

    萬曆三十一年,本鄉曾蓮峰,廖永祥等,連遭斃命。

    事發,到官驗屍,黑蟲群飛,搜其室金蠶在礶,用炭火燒絕,二惡并服上刑。

    大凡蓄蠱之家,久必為禍,須以銀物伴送親密,或置道傍,謂之嫁金蠶。

    萬曆四十六年,歸化人楊興、嚴孝孫、馮崑山、溫三九、鄧苟先等,互相傳授。

    鄉民羅守仁、羅瑞等,遭之慘斃,臨葬,棺内如水動,及開視,屍皆成血水,骨節皆有蟲眼。

    事發,供吐請神咒語,稱“茅山一郎、茅山二郎、金花小姐、梅香小娘,早到爐前,存留形迹”等語。

    其被害魂魄,或午後,或夜間,有冷風一陣,即能見形,令其耕田插稻,無往不可。

    解法用茶子殼煎湯飲,瀉毒盡愈。

    (舊志) 崇祯五年九月,汀兵自雩都回,帶有鐵粟,雲“天雨者。

    ”狀如小麥,三角,外有衣包,色黑味甘,煮而食之,能飽一日。

    (舊志) 汀俗:四月八日,僧為烏金飯,即青精飯也。

    杜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

    ”一名南天燭,又曰“黑飯草”,以其可染黑飯也。

    道家謂之青精飯。

    故仙經雲:“服草木之正氣,與神通。

    食青燭之津,命不複隕。

    ”蓋謂此也。

    (舊志) 崇祯八年,武平西門人鐘七滿,見裡長鐘鳳翔,領金花千餘金解省,詭言欲看親考貢,相約同行。

    先至石牛驿,呼店家置酒,自言預熬涼藥解暑。

    鳳翔等六七人,随歡然卸擔而入。

    同伴銀匠劉日章,輿夫張甲穩、謝十滿大嚼,即刻跳躍而死。

    鳳翔至三盃,頭重牙閉,忙呼水解。

    七滿更以沸湯進,鳳翔别呼豆水、菜水、桐子水,稍解漸甦,即以遍救諸人,約保佥集。

    擒七滿發其囊,得斷腸草二包,解府置辟。

    (舊志) 國朝順治丁酉春,上杭梅山洞章姓者,為虎所銜,越五十裡,至一寺門,虎委章于地,章急呼僧求救,僧于門隙中見虎,反鍵其門,虎又銜章置之于家。

    計二日,往返将百裡,肌膚無稊米傷。

    章遂披剃學佛以終。

    (《仁恕堂筆記》) 甯化伊宅侍女,自幼蔬食,勤禮佛。

    年十七,與一老婦同行,自操香燭,至慈恩塔下禱拜巳,告老婦曰:“吾上塔頂一遊。

    ”語未竟,即扪搭而上,如蹑梯然,頃刻至頂,一邑駭哄。

    明日申縣,乃拘匠搭架數層,有兩壯士,由架踰頂,适雷鳴一聲,乃繩縛女子缒下。

    詢之,雲:登塔時有導引之者,足所踐履,悉如田畛,不知為塔也。

    至塔頂俯視茫然,如在天際,自謂與人世長辭,不覺放聲大哭爾。

    塔上亦有送飯食者,但飽不思。

    嘗夜間洶洶,人語悉聞,目才一合,便天明雲。

    (《甯化縣志》)。

     順治丁亥,清流有賴姓者,釀酒彌月,啟箬視之,爛然成花,花形如茉莉而差小,瓣有五,外色丹而内瑩然如玉。

    邑人李于堅作酒花詩十六首,有句雲:“瓊漿瓊蘂交成質,金粟金波互化身。

    ”“郭氏灌雲渟石乳,漢宮承露注金盤。

    ”“淺酌百華歸黨帳,遠饟千裡寄郫筒。

    ”“漫掠落英歸燕壘,好憐釀蜜到蜂房。

    ”“彫殘玉楮攤酥酪,碎揉珊瑚入辘轳。

    ”“上苑報春催曉夜,中山沉卧幾華年。

    ”“釀王自爾分妃嫔,瓶史依然品聖狂。

    ”“漢苑梁園零落盡,猶能不作黍離離。

    ”皆名隽可味。

     甯化僧如是,字聞芳,有雁字詩,盡上下平韻,今摘其可誦者:“界去晴雲箋素裂,曳來暮霭墨花濃。

    ”“蠅頭點點兼星見,燕尾雙雙逐帛飛。

    ”“忽訝草玄雲潑墨,還驚曳白雪侵行。

    ”“榆林舊是橫戈地,荻渚翻為退筆場。

    ”“長空月白閑書練,淺水沙明偶畫錐。

    ”“逗浦寒聲金擲地,翻空妙舞劍如神。

    ”“莫訝斷行編屢絕,書空還笑是空函。

    ”“雲裡乍開方朔椟,空中誰插邺侯簽。

    ”皆警句也。

     上古之民多壽,後世則鮮,故百歲者,謂之人瑞。

    國朝得數人焉:甯化縣民張公恒一百歲;舉人伊見知母張氏一百一歲,伊應辰妻雷氏一百歲,黃允暢妻楊氏一百歲,武平縣民李朝策妻賴氏一百歲,上杭縣民王庸甫妻劉氏一百歲,永定縣民熊舍麟一百二歲,蘇廷儒一百歲。

    詩曰:“俾爾壽而臧。

    ”若爾人者,可謂沐太和之翔洽,作盛世之休徵者也。

    (甯化志) 上杭令陳公名正中,上海人,為人刻意廉苦。

    予為兒時,猶及見之,通眉細瘦,唾咳矜持,孤行一往,為大吏所嚴憚,坐是亦不得遷轉。

    耐饑寒,勤民事。

    即咯血垂殆,猶治簿書。

    死之日,有市民曉起出戶,見陳公儀仗整肅,乘輿入城隍廟,不解何故,至縣探之,則陳公以平明屬纩矣。

    庚午,公分校閩闱,門下士有張君世堪、林君慎者。

    張君亦早卒。

    林君一子龍哥,病死兩日,複甦,雲至陰間見世堪執簿籍,若人間判司。

    其子固素識世堪,求蔭庇,世堪曰:“有定數,予安能生爾。

    ”檢簿閱之,謂“尚有一年活,明歲此時當來也”。

    又指堂上衣冠巍坐者,示其子曰,“此吾與若父房師陳公也”。

    後林氏子果活一年而卒。

    語曰:“清刻者入神鬼趣。

    ”陳公為神自不謬。

    然既已城隍之矣,而複為冥司長,豈陰中亦複有升除耶。

    榮顯吝于生前,而遷擢速于死後,盈縮之理,固如是乎。

    上杭人多能言之。

    (《仁恕堂筆記》) 于公名永绶,關東人,順治丁亥、戊子間鎮汀州。

    時金聲桓變于江西,贛州圍急。

    汀固與贛鄰,逆使逆書,一日三四至。

    公焚書斬使,意氣益淩厲。

    又四鄉群盜蜂起,十裡外不能通往來,鬥米數金,城中蓋藏俱盡。

    公樽俎優遊,若行無事,東西關時報賊警,公從席間指授将士,笑撫其背曰:“肯為老子一行乎。

    ”協将高公守貴,亦敢勇善戰,随意馳數騎出,匕箸未停,而賊級累累系馬首還矣。

    手巵酒慰勞,絕不張皇。

    汀免于難,而七邑不緻從風靡者,于公之力也。

    公素強壯,一日偶示微疾,索衣冠,坐堂皇,瞑目而逝。

    功德所被,汀人固不敢忘,屍祝生死之際,來去翛然,更為希有。

     吾邑兄弟俱顯者,惟鐘公文俊、文傑最著,兩公皆進士高第,同官于朝,俊為文選郎,傑署武選郎。

    假歸裡,俊公和氣下人,即簿尉手闆亦卻;傑公頗崖岸,雖至戚大弁不少假顔色。

    久之,俊公改大參。

    傑公領郡東粵,部内有老孝廉,公甚易之,繼孝廉及第,不無他語。

    而公怏怏,竟卒于任。

    俊公壽考,有孫登鄉書,且後嗣多賢者。

    偶記如此者二事,前輩言伯敬鐘公,舟泊吳門,座上皆名下士。

    而文公湛持以“老孝廉肅”剌往谒,公亦易之。

    後文公及第,而鐘公不怡者數時。

    又薛生,福清人,為予言:乃祖剌吳淞,一孝廉以文呈閱,置之案上,批其牍曰“醋醋”,蓋以其酸甚也。

    是孝廉明年亦及第,作詩寄之曰:“寄語松江賢太守,于今二醋已酸牙。

    ”乃祖随投劾以去。

    嗟夫,齒歲升沉,豈能意度。

    尊前往日,随地排場。

    玉堂脆薄之嘲,渴睡殘燈之戲。

    一時惡語,結怨終身。

    巳自古而然矣。

    (俱《仁恕堂筆記》)。

     汀郡城西之五裡,土名曰祭旗山,有地方圓不二丈,草根産珠,大如粟米,視之俨然珠也,手揉之則成粉,理最不可解。

    俗雲楊文廣征西過此,珍珠傘為風所破,故留跡至今。

    裡語不經可笑。

    元亮周公《閩小記》,又易之為聖七娘。

    總之,委巷傳聞,原無确載,姑妄言之,亦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