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三 藝文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運籌策于七擒,驅犀象而右回地軸。
青郊幟列,積五色之詳雲;朱鳥翚飛,掠千山之氛霧。
波恬海宇,鳄斃溟潮,斯誠稱振古之奇勳,亦肆今之希觏!某扶桑短翮,驚大樹之高标;伏枥綿駒,聳骠騎之遠驟。
慚羁勒之禦,登龍之願既違;仰山鬥之光,托鯉之情已缺。
是用馳遙情于左右,末由陳躬賀于庭階。
菲儀輕冒威尊,臨楮聿增慚悚。
上方太守轉辭張中丞聘召啟 〔國朝〕伊元複 為老病難承顧問,疏慵空負知音。
仰藉鴻慈,敢辭憲召事。
恭惟大宗師台下,熙朝柱石,盛世人龍。
丁年振藻,早樹幟于文壇;壯歲騰英,載搴旗于藝苑。
胸藏錦繡,遙傳畫閣南樓;筆挾風雲,不啻寒花承露。
于是聯镳京國,奮翼天門。
三千錦字,照鸾掖以凝華;五色卿雲,繞龍墀而布影。
西清起草,雲篇分蓮炬之榮;東觀談經,湘帙煥花磚之彩。
曆踐更于仕路,屢上陟于崇階。
既而蘭省交推,楓宸特簡。
麟符分福撫,遐覃陰雨之膏;熊轼照鄞江,頓慰蒼生之望。
首崇五教,既最九農。
說禮樂而敦詩書,後催科而先撫字。
蒲鞭示儆,喜約法之從寬;指水為盟,識秉心之不滓。
重以回天有術,發囷倉以赈八邑之饑;折獄為能,約金矢而息千門之訟。
聽琴聲嘹呖,吏人知臥閣清閑;觀鶴影蹁跹,父老訝黃堂晝靜。
清标玉立,蕭蕭官況如秋;介節風生,寂寂公門似水。
由是賢聲遠播,德意旁敷。
年歲于以豐登,井闾因而康阜。
萬家連篝火,月籠弦誦之音;百堵蔭桑麻,雲覆袴襦之境。
甘棠掩映,村莊雞犬無驚;秦鏡輝煌,草澤萑苻盡絕。
既共說漁陽麥秀,更争誇合浦珠還。
稔知望重南天,且喜名題禦扆。
茲者,撫軍網羅遺逸,憲台傳述德音。
谘詢及于刍荛,采訪加于草莽。
不違葑菲,并及單寒。
複顧何人,敢承下問?竊愧半世硯田,廿年村塾。
窗懸夜雨,誰憐萬卷曾開;坐擁寒氈,孰惜三冬枉用?費無端筆墨,隻為山水鋪張;竭有限精神,空代禽魚點綴。
谀墓徒悲往事,捉刀殊負真才。
加以時命不齊,運途多舛。
鎖闱佹得而複失,苫兇濱死而再蘇。
以故病入雙眸,倏忽醫經二載。
正自抱沉疴之病,豈料有召對之榮。
詩愧項斯,空負文中之說;人非傻子,難邀叔向之知。
既不能拟竈下之桐,又何敢比柯亭之竹?仰龍門恍如天際,瞻蓮幙不啻雲間。
雖結傾葵,終難就日。
恭辭憲令,敬賴鴻恩。
伏乞大宗師轉覆大憲台、恭聞大樞府,憫其衰頹,許其調攝。
倘邀天而起痼,終望塵以披丹。
惟是顧盼曲流,剪拂增價。
既托三生之幸,謬邀千載之知。
他年願效珠還,此日先深銘镂。
恭陳謝啟,恪布悃忱。
伏乞海涵,不盡颙若。
謹啟。
箴 心箴 〔國朝〕邱六成 拟西而西,拟東而東。
而敗而成,維乃之工。
掃除淨潔,安處其中。
往來憧憧,不守厥宮。
無從匪彜,各敬爾躬。
省 身 箴 邱嘉穗 天降生民,厥心虛靈。
未發為性,既發是情。
操之有則,曰敬曰誠。
斯乃體要,身賴以成。
身之所具,百體維貞。
首端脊立,耳聰目明。
顔色矜莊,聲氣肅清。
飲食務節,語言勿輕。
身之所接,五常有經。
惟茲物則,總歸性情。
無息無欺,道不虛行。
恨予昏懦,故作箴銘。
而今而後,尚視為程。
頌 放 生 頌 李世熊 鳥墜虛弓,魚入于羅。
人惟遺教,生之孔多。
或縱于天,或逝于淵。
脫死為夢,寄生為意。
人亦有言:具官司馬,為王用師。
騰戈于漠,剪厥鲸鲵。
借劍于庭,兇獍殄夷。
以矢破鏡,以牙豮。
宜其死者,治厥生者。
邪臣在事,遏歸司馬。
精屍羅行,開此檀林。
檀林既開,維高維深。
憫彼諸生,無罪受殘。
不佞而誅,以脔以燔。
捐其長材,贖之小年。
人亦何容,計往保來,盡三際斷。
系身于物,即恐懼想。
雨雨咮咮,敢怨庖廚。
百凡君子,無獎刀俎,以道冥塗。
瑞 芝 頌 康 時 有種凡卉,無根獨芝。
祯非世遘,萌與德期。
靈枝盤錯,玉莖葳蕤。
不緣雨潤,不受露滋。
自天濯質,特地呈姿。
有五踞聚,拔一離奇。
骈附去咫,脫穎搘頤。
郁郁郡署,斯焉取斯。
猗惟我翁(時郡守沈伯和也),宣和惠慈。
好生戒殺,辱示蒲笞。
葆素習淡,庭絕暮遺。
以方古廉,懸魚拔葵。
以勵頑鈍,羔羊素絲。
山水之間,自公委蛇。
香清鶴伴,天知地知。
惟此嘉生,俾爾無私。
童叟傳呼,山水增嶷。
以示萬禩,曰郡齋芝。
不敏獻頌,敢附曼辭。
銘 蒼玉洞銘 〔國朝〕童能靈 混沌璞判,寒光。
白日且出且沒,雲氣時蒼時黃。
至今汀水不敢直下,九龍偃蹇攫拿空徬偟。
噫,天不得惜,地不得藏。
我銘石旁,遙遙大荒。
蒼玉洞銘 〔國朝〕巫近漢 美哉,汀臯之石。
蒼蒼平列,郊天之壁。
吞風吐雲,磅礴郁積。
岈然洞開,河光潤澤。
日依其巅,月宿其窟。
久莫顧之,荒且窒深,賀乎今茲之崚嶒。
塵埃洗,物色增。
荊璞泐,蟄龍升。
岩岩氣吐,膚寸雲興。
籲哉,蒼玉之質。
貪爾奇,肯爾逸。
磨漫滅之殘碑,勒光榮之彩筆,永興明堂配石室。
石 巢 銘 李世熊 圃珖之左,兩壁危懸,夾徑而東,石壘台焉。
縛茅蹲其頂,若飛者之有巢也。
畫壁肩巍,斂翼其中,自為氣勢,殆将翀舉乎?銘曰:可以無語,惟吾與女。
筮将憐汝,地天并許。
匪謀居安,匪憂風雨。
窺蒼潛泉,伏習危岨。
萬仞垂足,雲霄一羽。
引 《解紛紀成》引 〔明〕邱道隆 甲午,邑長定齋馬侯,集上、永二邑構争田糧始末卷案,錄而梓焉,閱月成。
命曰《解紛紀成》,來征引。
予曰:“侯其賢哉!其知為政者乎!”夫君子蓄道具,明法守,出而從政,所絕者其端有三:曰弊端、争端、禍端爾。
惟弊故争,惟争故禍,三者恒相因,是之謂亂。
亂者,紛也,而緻之之由有三:曰時不清、論不公、法不行爾。
時不清則小人在位,論不公則私意橫出,法不行則工不信度而肆無忌。
故小人為之地,則上不畏公法,下不恤人言,無所不為,是之謂緻紛之由。
反是,而解之之道存焉。
吾杭亦稱樂土,第其地荒化窒,亂賊呼嘯東陲,緻動王師讨平之。
而增邑議起,杭遂析地為永,是成化丁酉事也。
其謂南界溪流者,出于中官撫臣初請之言,而丁糧事産,實大概言之耳。
比壬寅,再定版籍。
然後通融計處丁糧事産,留杭若幹,撥永若幹,援圖擇戶,以其數,不以其地。
非不以地也,數可計而地雜出,亦勢使之然,俗謂梅花分管是矣。
間有永糧在杭,杭糧在永者,複立寄莊之戶,各輸其賦,良法美意,蓋一成而不可變者也。
顧茲賊豎,入充閹寺,憑藉聲勢者,往往資之。
既而附結逆瑾,以及甯彬諸權奸,氣焰薰灼,乃鼓惑永之愚惡亡賴,互相濟援。
遂以永人謀買與未買杭田之糧,計割入戶,假中官名色以避差賦,其弊百出。
以予觀之,本根枝葉之論,其心甚公,為理甚明。
而杭以舊為繁為全設,永以新為簡為裁減,孰為本根,孰為枝葉?田糧之在二邑,孰為可多?如執溪流為界之言,則杭田瘠薄,其數加少;永田膏腴,其數加多。
是豈政之平欤?今時清、論公、而法行矣。
馬侯乘而紀成,非徒為杭故事,永人亦将追悔已往,圖新方來。
則抉弊、息争、免禍,而絕其所謂三端者,果在杭耶?抑在永耶?況展卷之間,孰為計奪?孰為回護?孰為調停?孰為執斷?森然如指諸掌。
執斷者大公,調停者無識,回護者徇私,計奪者稔惡。
而先後當事諸公之人品優劣,政事得失,亦從可識焉。
侯其真賢哉,其真知為政者乎! 浚複兩河題助引 闵遇亨 聞之淵渟嶽峙本自天然,水曲川環亦資人力。
禹功八載,頌明德以千秋;堯轸九年,奏平成于萬世。
蓋有非常之功者,必有非常之事;而有非常之事者,必有非常之人,理所固然,無足怪者。
汀處萬山中,踞閩上遊,東連吳、越,西通楚、豫,雖非都會,亦稱奧區。
自宋、明以來,人文秀蔚,家室盈甯。
揆厥所由,佥曰:非地靈不至此。
蓋龍山聳翠于北,寶珠拱峙于南,而東西兩道,回環曲抱,不可謂非閩南一巨鎮也。
迨啟、祯間,人昧地脈,妄行更改。
于是西河斷其官星,東流射乎城郭,人民困弊,科甲凋零,識者憾之。
但目擊心傷,空悲狂瀾于既倒;塗歌巷議,惟思砥柱乎中流。
幸逢王太公祖,操比河清,量符海闊。
休休乎容人雅度,千頃汪洋;凜凜乎振世高風,一時寶筏。
固已善政善教,指不勝屈矣。
乃猶留心民瘼,咨訪利弊,欲西河之漸複,必東道之先更。
俯準合詞陳請,仰籌盛舉艱辛。
其難其慎,善始善終者,誠千載之奇遭而萬年之偉績者也。
獨是舉大木者呼邪許,為浮屠者必合尖,衆力擎天,方能底績。
雖山川異道,各有專司;而統轄同邦,自宜分任。
經營畚锸,附郭豈敢憚勞;揮羨捐資,屬邑甯無同志?惟冀當道貴人,分東閣西園之費;鄉城士庶,捐仙□丹穴之金。
務使水回故道,少壯山城之色;波轉新渠,共勷利導之功。
庶幾哉,藉複舊以更新,歡呼上下,行兢功而奏效,慶洽海山。
将見民安物阜,鳳起蛟騰,上副盛朝振德之思,下開生民樂利之化,其遺惠于通郡者,又豈但曰十世百世而已哉! 募修北極樓引 黎士弘 九龍,郡之鎮山也,祀真武像其上。
故有巨松萬挺,皆三百年間物,蔥郁之氣見百裡内外。
前明衛所官軍設巡視,敢有執斤斧入山林者,執之論如法。
鼎建後,多事頻仍,松木殘摧過半,樓亦日就傾圮。
連年官司頓挫,文運不張,奇獄異變,有故老宿生之所未見者。
雖形家之說不必盡信,然樓為山冠,樹為山衣,譬露頂祼身,必不可見先生長者。
使狂夫箕踞傲坐,而欲責之樹連邑津梁,擁萬家煙火,有不目睨而腹诽者乎?阖郡士民亟亟乎有請修之舉也。
所見梵刹仙宮于人國何所損益?一人唱導,能使富者捐金,材者輸力。
以彼權此,其輕重大小,宜何如哉?若山林之禁,在當路不惜舉手寸檄,頓使高柯掩蓋,一還舊觀。
神實憑之,民且庇焉。
使山川而能言,将食德于諸公不淺。
題 辭 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題辭 黎士弘 佛氏之盛,精藍绀宇偏海内,而汀之禅院獨稱定光。
定光禅院于臨安、于泉南、于江右無弗有,而汀為最著。
郡城在府署之東,在武平者去縣治六十裡之岩前。
考郡志,定光大師成道在宋太宗、真宗時,迹至靈異。
曆宋至元明近八百年,祀事不絕。
元時所頒诰勅,亦尚存寺中。
近甲申來,屢罹兵火,賴天幸,不大緻殘毀。
裡黨哄傳:當大兵駐郡時,有見兩巨僧同立城頭者,又見兩巨僧從空灑甘露灌城中者。
人以為,巨僧即定光與今所奉伏虎禅師也。
事傳布遠近,汀人月朔望、歲時持香燈詣院稽禮足者,男女常及萬人;而梁野山以遠,獨不聞。
募僧宗學數來請,謂山為大師習定地,高數千尺,聳入雲霄,為江右、閩粵之望。
樹木蒙密,雲煙虧蔽,亭午始得辨日色。
佛殿石柱皆合抱,亦不知始何年。
今梁棟就傾,非急修恐舊迹亦遂湮沒。
予尚未即應。
而大師遂憑于乩,謂:首緣也,當得某某;倡緣之疏則必詣郡而請之黎氏。
夫神既靈矣,靈則無不之,在梁野猶之郡城,亦猶之岩前也。
況感應之迹為人所傳述者,又章章如是乎?落成日,予仍請綴一言,以終大師之辱命。
題上官文佐觀碑圖 〔國朝〕黎士弘 曹娥碑在會稽,魏武從未渡江,諸書多為辯正。
古人可傳之事,附會名賢不少,獨世謂德祖因此見忌,是殆不然。
魏武雖雄猜蓋世,其憐才愛士,亦當時僅有。
孔璋檄及其祖父,猶能蠲忿,豈德祖一強記閑言,便有死法?隻緣文舉、正平諸君子,前後以文章得過,故凡其平生舉動,即韻事風流,皆為人指摘耳。
向于周元亮先生所,曾見葉榮木觀碑圖,僅寫曹、楊數人,私疑漢相尊嚴,不應威儀簡脫乃爾。
癸酉三冬無事,與上官子文佐商度為此,樹石坡陀、人馬器仗,一一勾畫盡妙。
文佐好學深思,出入古人,此幀即置之元、宋大家,亦複何辨?毋論近代十洲諸賢也。
文佐初名世顯,改名周,裡巷人習見其少年,不盡知之。
近與鄢在公太守東下姑蘇,雖年少,要一時奇士也。
丙子七月既望,某記。
老不能作小楷,命次兒翰遠書于幀後。
書 後 甯化王公剿山寇詳揭書後 黎士弘 綢缪未雨,既不數見;即剝床及膚,誰為下一籌者。
總緣一官傳舍,不肯實力擔當,遂緻決溜成河,淪胥其敗。
一邑如此,推之一郡一國,蓋可知矣。
觀王公此牍,淋漓悲恸,視國事如家事,将數十年之積寇、千萬戶之生靈,真欲了之一心一手,其中艱難撓折,孱帥含茹之,奸民袒護之,鄰國之大夫又從而逋逃淵薮之,使公無十分才、十分識、十分忍,此獠破轅毀柙,何止甲申、乙酉間事乎?本無半念痌瘝,動辄委之上官掣肘、時事難為,讀此而不慚惶入地非夫也!然公亦竟死矣,雖裡哀巷哭,何救公亡?而嚅嗫小夫尚有議公為巧宦、為強項者。
世無杜子美,誰能讀元道州下舂陵一淚者?恨識公遲,而知公未盡。
其将以此補生前之一拜可乎?壬戌正月之二十有八日手記。
王公名之佐,關東人。
書李白也詩後 〔國朝〕黎士弘 天下文章之士,修名立行,老死裡巷之間,而不得傳其姓字者,抑何多哉?讀白也先生集,不禁失聲太息也。
先生李姓名棄,汀郡清流人,年少籍諸生,負俊才,謂取功名富貴如宿寄。
中道偶罹文網,謝巾衫,臥窮山,著書立說,不複通人事往來。
觀其命名立字,亦可知其想結無聊矣。
所為詩自出性情,不屑屑摹拟往代。
五言如“羅敷詞”、“示子”諸篇,皆可颉颃作者。
至長行短詠,信筆摅懷,陳古刺今,歌以當哭。
卒于丁巳、戊午間,年八十有三。
先生性簡傲,又住窮鄉,人固無知先生者,先生亦不易為人知。
獨一見連城童君玉铉,心賞志合,引為忘年之交。
今所存五七言古風、五七言長句若幹卷,評訂史鑑若幹卷,皆玉铉掌書手錄,蠅頭細字,瀾翻千紙,每出以示人,若惟恐先生一旦湮沒,不獲一傳于世。
玉铉蓋自任為身後之桓譚矣。
汀雖僻郡,人士重敦本之學,複厭表襮,不急急于聲名。
有積學數十年,接戶比鄰,不獲窺其隻字者。
予
青郊幟列,積五色之詳雲;朱鳥翚飛,掠千山之氛霧。
波恬海宇,鳄斃溟潮,斯誠稱振古之奇勳,亦肆今之希觏!某扶桑短翮,驚大樹之高标;伏枥綿駒,聳骠騎之遠驟。
慚羁勒之禦,登龍之願既違;仰山鬥之光,托鯉之情已缺。
是用馳遙情于左右,末由陳躬賀于庭階。
菲儀輕冒威尊,臨楮聿增慚悚。
上方太守轉辭張中丞聘召啟 〔國朝〕伊元複 為老病難承顧問,疏慵空負知音。
仰藉鴻慈,敢辭憲召事。
恭惟大宗師台下,熙朝柱石,盛世人龍。
丁年振藻,早樹幟于文壇;壯歲騰英,載搴旗于藝苑。
胸藏錦繡,遙傳畫閣南樓;筆挾風雲,不啻寒花承露。
于是聯镳京國,奮翼天門。
三千錦字,照鸾掖以凝華;五色卿雲,繞龍墀而布影。
西清起草,雲篇分蓮炬之榮;東觀談經,湘帙煥花磚之彩。
曆踐更于仕路,屢上陟于崇階。
既而蘭省交推,楓宸特簡。
麟符分福撫,遐覃陰雨之膏;熊轼照鄞江,頓慰蒼生之望。
首崇五教,既最九農。
說禮樂而敦詩書,後催科而先撫字。
蒲鞭示儆,喜約法之從寬;指水為盟,識秉心之不滓。
重以回天有術,發囷倉以赈八邑之饑;折獄為能,約金矢而息千門之訟。
聽琴聲嘹呖,吏人知臥閣清閑;觀鶴影蹁跹,父老訝黃堂晝靜。
清标玉立,蕭蕭官況如秋;介節風生,寂寂公門似水。
由是賢聲遠播,德意旁敷。
年歲于以豐登,井闾因而康阜。
萬家連篝火,月籠弦誦之音;百堵蔭桑麻,雲覆袴襦之境。
甘棠掩映,村莊雞犬無驚;秦鏡輝煌,草澤萑苻盡絕。
既共說漁陽麥秀,更争誇合浦珠還。
稔知望重南天,且喜名題禦扆。
茲者,撫軍網羅遺逸,憲台傳述德音。
谘詢及于刍荛,采訪加于草莽。
不違葑菲,并及單寒。
複顧何人,敢承下問?竊愧半世硯田,廿年村塾。
窗懸夜雨,誰憐萬卷曾開;坐擁寒氈,孰惜三冬枉用?費無端筆墨,隻為山水鋪張;竭有限精神,空代禽魚點綴。
谀墓徒悲往事,捉刀殊負真才。
加以時命不齊,運途多舛。
鎖闱佹得而複失,苫兇濱死而再蘇。
以故病入雙眸,倏忽醫經二載。
正自抱沉疴之病,豈料有召對之榮。
詩愧項斯,空負文中之說;人非傻子,難邀叔向之知。
既不能拟竈下之桐,又何敢比柯亭之竹?仰龍門恍如天際,瞻蓮幙不啻雲間。
雖結傾葵,終難就日。
恭辭憲令,敬賴鴻恩。
伏乞大宗師轉覆大憲台、恭聞大樞府,憫其衰頹,許其調攝。
倘邀天而起痼,終望塵以披丹。
惟是顧盼曲流,剪拂增價。
既托三生之幸,謬邀千載之知。
他年願效珠還,此日先深銘镂。
恭陳謝啟,恪布悃忱。
伏乞海涵,不盡颙若。
謹啟。
箴 心箴 〔國朝〕邱六成 拟西而西,拟東而東。
而敗而成,維乃之工。
掃除淨潔,安處其中。
往來憧憧,不守厥宮。
無從匪彜,各敬爾躬。
省 身 箴 邱嘉穗 天降生民,厥心虛靈。
未發為性,既發是情。
操之有則,曰敬曰誠。
斯乃體要,身賴以成。
身之所具,百體維貞。
首端脊立,耳聰目明。
顔色矜莊,聲氣肅清。
飲食務節,語言勿輕。
身之所接,五常有經。
惟茲物則,總歸性情。
無息無欺,道不虛行。
恨予昏懦,故作箴銘。
而今而後,尚視為程。
頌 放 生 頌 李世熊 鳥墜虛弓,魚入于羅。
人惟遺教,生之孔多。
或縱于天,或逝于淵。
脫死為夢,寄生為意。
人亦有言:具官司馬,為王用師。
騰戈于漠,剪厥鲸鲵。
借劍于庭,兇獍殄夷。
以矢破鏡,以牙豮。
宜其死者,治厥生者。
邪臣在事,遏歸司馬。
精屍羅行,開此檀林。
檀林既開,維高維深。
憫彼諸生,無罪受殘。
不佞而誅,以脔以燔。
捐其長材,贖之小年。
人亦何容,計往保來,盡三際斷。
系身于物,即恐懼想。
雨雨咮咮,敢怨庖廚。
百凡君子,無獎刀俎,以道冥塗。
瑞 芝 頌 康 時 有種凡卉,無根獨芝。
祯非世遘,萌與德期。
靈枝盤錯,玉莖葳蕤。
不緣雨潤,不受露滋。
自天濯質,特地呈姿。
有五踞聚,拔一離奇。
骈附去咫,脫穎搘頤。
郁郁郡署,斯焉取斯。
猗惟我翁(時郡守沈伯和也),宣和惠慈。
好生戒殺,辱示蒲笞。
葆素習淡,庭絕暮遺。
以方古廉,懸魚拔葵。
以勵頑鈍,羔羊素絲。
山水之間,自公委蛇。
香清鶴伴,天知地知。
惟此嘉生,俾爾無私。
童叟傳呼,山水增嶷。
以示萬禩,曰郡齋芝。
不敏獻頌,敢附曼辭。
銘 蒼玉洞銘 〔國朝〕童能靈 混沌璞判,寒光。
白日且出且沒,雲氣時蒼時黃。
至今汀水不敢直下,九龍偃蹇攫拿空徬偟。
噫,天不得惜,地不得藏。
我銘石旁,遙遙大荒。
蒼玉洞銘 〔國朝〕巫近漢 美哉,汀臯之石。
蒼蒼平列,郊天之壁。
吞風吐雲,磅礴郁積。
岈然洞開,河光潤澤。
日依其巅,月宿其窟。
久莫顧之,荒且窒深,賀乎今茲之崚嶒。
塵埃洗,物色增。
荊璞泐,蟄龍升。
岩岩氣吐,膚寸雲興。
籲哉,蒼玉之質。
貪爾奇,肯爾逸。
磨漫滅之殘碑,勒光榮之彩筆,永興明堂配石室。
石 巢 銘 李世熊 圃珖之左,兩壁危懸,夾徑而東,石壘台焉。
縛茅蹲其頂,若飛者之有巢也。
畫壁肩巍,斂翼其中,自為氣勢,殆将翀舉乎?銘曰:可以無語,惟吾與女。
筮将憐汝,地天并許。
匪謀居安,匪憂風雨。
窺蒼潛泉,伏習危岨。
萬仞垂足,雲霄一羽。
引 《解紛紀成》引 〔明〕邱道隆 甲午,邑長定齋馬侯,集上、永二邑構争田糧始末卷案,錄而梓焉,閱月成。
命曰《解紛紀成》,來征引。
予曰:“侯其賢哉!其知為政者乎!”夫君子蓄道具,明法守,出而從政,所絕者其端有三:曰弊端、争端、禍端爾。
惟弊故争,惟争故禍,三者恒相因,是之謂亂。
亂者,紛也,而緻之之由有三:曰時不清、論不公、法不行爾。
時不清則小人在位,論不公則私意橫出,法不行則工不信度而肆無忌。
故小人為之地,則上不畏公法,下不恤人言,無所不為,是之謂緻紛之由。
反是,而解之之道存焉。
吾杭亦稱樂土,第其地荒化窒,亂賊呼嘯東陲,緻動王師讨平之。
而增邑議起,杭遂析地為永,是成化丁酉事也。
其謂南界溪流者,出于中官撫臣初請之言,而丁糧事産,實大概言之耳。
比壬寅,再定版籍。
然後通融計處丁糧事産,留杭若幹,撥永若幹,援圖擇戶,以其數,不以其地。
非不以地也,數可計而地雜出,亦勢使之然,俗謂梅花分管是矣。
間有永糧在杭,杭糧在永者,複立寄莊之戶,各輸其賦,良法美意,蓋一成而不可變者也。
顧茲賊豎,入充閹寺,憑藉聲勢者,往往資之。
既而附結逆瑾,以及甯彬諸權奸,氣焰薰灼,乃鼓惑永之愚惡亡賴,互相濟援。
遂以永人謀買與未買杭田之糧,計割入戶,假中官名色以避差賦,其弊百出。
以予觀之,本根枝葉之論,其心甚公,為理甚明。
而杭以舊為繁為全設,永以新為簡為裁減,孰為本根,孰為枝葉?田糧之在二邑,孰為可多?如執溪流為界之言,則杭田瘠薄,其數加少;永田膏腴,其數加多。
是豈政之平欤?今時清、論公、而法行矣。
馬侯乘而紀成,非徒為杭故事,永人亦将追悔已往,圖新方來。
則抉弊、息争、免禍,而絕其所謂三端者,果在杭耶?抑在永耶?況展卷之間,孰為計奪?孰為回護?孰為調停?孰為執斷?森然如指諸掌。
執斷者大公,調停者無識,回護者徇私,計奪者稔惡。
而先後當事諸公之人品優劣,政事得失,亦從可識焉。
侯其真賢哉,其真知為政者乎! 浚複兩河題助引 闵遇亨 聞之淵渟嶽峙本自天然,水曲川環亦資人力。
禹功八載,頌明德以千秋;堯轸九年,奏平成于萬世。
蓋有非常之功者,必有非常之事;而有非常之事者,必有非常之人,理所固然,無足怪者。
汀處萬山中,踞閩上遊,東連吳、越,西通楚、豫,雖非都會,亦稱奧區。
自宋、明以來,人文秀蔚,家室盈甯。
揆厥所由,佥曰:非地靈不至此。
蓋龍山聳翠于北,寶珠拱峙于南,而東西兩道,回環曲抱,不可謂非閩南一巨鎮也。
迨啟、祯間,人昧地脈,妄行更改。
于是西河斷其官星,東流射乎城郭,人民困弊,科甲凋零,識者憾之。
但目擊心傷,空悲狂瀾于既倒;塗歌巷議,惟思砥柱乎中流。
幸逢王太公祖,操比河清,量符海闊。
休休乎容人雅度,千頃汪洋;凜凜乎振世高風,一時寶筏。
固已善政善教,指不勝屈矣。
乃猶留心民瘼,咨訪利弊,欲西河之漸複,必東道之先更。
俯準合詞陳請,仰籌盛舉艱辛。
其難其慎,善始善終者,誠千載之奇遭而萬年之偉績者也。
獨是舉大木者呼邪許,為浮屠者必合尖,衆力擎天,方能底績。
雖山川異道,各有專司;而統轄同邦,自宜分任。
經營畚锸,附郭豈敢憚勞;揮羨捐資,屬邑甯無同志?惟冀當道貴人,分東閣西園之費;鄉城士庶,捐仙□丹穴之金。
務使水回故道,少壯山城之色;波轉新渠,共勷利導之功。
庶幾哉,藉複舊以更新,歡呼上下,行兢功而奏效,慶洽海山。
将見民安物阜,鳳起蛟騰,上副盛朝振德之思,下開生民樂利之化,其遺惠于通郡者,又豈但曰十世百世而已哉! 募修北極樓引 黎士弘 九龍,郡之鎮山也,祀真武像其上。
故有巨松萬挺,皆三百年間物,蔥郁之氣見百裡内外。
前明衛所官軍設巡視,敢有執斤斧入山林者,執之論如法。
鼎建後,多事頻仍,松木殘摧過半,樓亦日就傾圮。
連年官司頓挫,文運不張,奇獄異變,有故老宿生之所未見者。
雖形家之說不必盡信,然樓為山冠,樹為山衣,譬露頂祼身,必不可見先生長者。
使狂夫箕踞傲坐,而欲責之樹連邑津梁,擁萬家煙火,有不目睨而腹诽者乎?阖郡士民亟亟乎有請修之舉也。
所見梵刹仙宮于人國何所損益?一人唱導,能使富者捐金,材者輸力。
以彼權此,其輕重大小,宜何如哉?若山林之禁,在當路不惜舉手寸檄,頓使高柯掩蓋,一還舊觀。
神實憑之,民且庇焉。
使山川而能言,将食德于諸公不淺。
題 辭 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題辭 黎士弘 佛氏之盛,精藍绀宇偏海内,而汀之禅院獨稱定光。
定光禅院于臨安、于泉南、于江右無弗有,而汀為最著。
郡城在府署之東,在武平者去縣治六十裡之岩前。
考郡志,定光大師成道在宋太宗、真宗時,迹至靈異。
曆宋至元明近八百年,祀事不絕。
元時所頒诰勅,亦尚存寺中。
近甲申來,屢罹兵火,賴天幸,不大緻殘毀。
裡黨哄傳:當大兵駐郡時,有見兩巨僧同立城頭者,又見兩巨僧從空灑甘露灌城中者。
人以為,巨僧即定光與今所奉伏虎禅師也。
事傳布遠近,汀人月朔望、歲時持香燈詣院稽禮足者,男女常及萬人;而梁野山以遠,獨不聞。
募僧宗學數來請,謂山為大師習定地,高數千尺,聳入雲霄,為江右、閩粵之望。
樹木蒙密,雲煙虧蔽,亭午始得辨日色。
佛殿石柱皆合抱,亦不知始何年。
今梁棟就傾,非急修恐舊迹亦遂湮沒。
予尚未即應。
而大師遂憑于乩,謂:首緣也,當得某某;倡緣之疏則必詣郡而請之黎氏。
夫神既靈矣,靈則無不之,在梁野猶之郡城,亦猶之岩前也。
況感應之迹為人所傳述者,又章章如是乎?落成日,予仍請綴一言,以終大師之辱命。
題上官文佐觀碑圖 〔國朝〕黎士弘 曹娥碑在會稽,魏武從未渡江,諸書多為辯正。
古人可傳之事,附會名賢不少,獨世謂德祖因此見忌,是殆不然。
魏武雖雄猜蓋世,其憐才愛士,亦當時僅有。
孔璋檄及其祖父,猶能蠲忿,豈德祖一強記閑言,便有死法?隻緣文舉、正平諸君子,前後以文章得過,故凡其平生舉動,即韻事風流,皆為人指摘耳。
向于周元亮先生所,曾見葉榮木觀碑圖,僅寫曹、楊數人,私疑漢相尊嚴,不應威儀簡脫乃爾。
癸酉三冬無事,與上官子文佐商度為此,樹石坡陀、人馬器仗,一一勾畫盡妙。
文佐好學深思,出入古人,此幀即置之元、宋大家,亦複何辨?毋論近代十洲諸賢也。
文佐初名世顯,改名周,裡巷人習見其少年,不盡知之。
近與鄢在公太守東下姑蘇,雖年少,要一時奇士也。
丙子七月既望,某記。
老不能作小楷,命次兒翰遠書于幀後。
書 後 甯化王公剿山寇詳揭書後 黎士弘 綢缪未雨,既不數見;即剝床及膚,誰為下一籌者。
總緣一官傳舍,不肯實力擔當,遂緻決溜成河,淪胥其敗。
一邑如此,推之一郡一國,蓋可知矣。
觀王公此牍,淋漓悲恸,視國事如家事,将數十年之積寇、千萬戶之生靈,真欲了之一心一手,其中艱難撓折,孱帥含茹之,奸民袒護之,鄰國之大夫又從而逋逃淵薮之,使公無十分才、十分識、十分忍,此獠破轅毀柙,何止甲申、乙酉間事乎?本無半念痌瘝,動辄委之上官掣肘、時事難為,讀此而不慚惶入地非夫也!然公亦竟死矣,雖裡哀巷哭,何救公亡?而嚅嗫小夫尚有議公為巧宦、為強項者。
世無杜子美,誰能讀元道州下舂陵一淚者?恨識公遲,而知公未盡。
其将以此補生前之一拜可乎?壬戌正月之二十有八日手記。
王公名之佐,關東人。
書李白也詩後 〔國朝〕黎士弘 天下文章之士,修名立行,老死裡巷之間,而不得傳其姓字者,抑何多哉?讀白也先生集,不禁失聲太息也。
先生李姓名棄,汀郡清流人,年少籍諸生,負俊才,謂取功名富貴如宿寄。
中道偶罹文網,謝巾衫,臥窮山,著書立說,不複通人事往來。
觀其命名立字,亦可知其想結無聊矣。
所為詩自出性情,不屑屑摹拟往代。
五言如“羅敷詞”、“示子”諸篇,皆可颉颃作者。
至長行短詠,信筆摅懷,陳古刺今,歌以當哭。
卒于丁巳、戊午間,年八十有三。
先生性簡傲,又住窮鄉,人固無知先生者,先生亦不易為人知。
獨一見連城童君玉铉,心賞志合,引為忘年之交。
今所存五七言古風、五七言長句若幹卷,評訂史鑑若幹卷,皆玉铉掌書手錄,蠅頭細字,瀾翻千紙,每出以示人,若惟恐先生一旦湮沒,不獲一傳于世。
玉铉蓋自任為身後之桓譚矣。
汀雖僻郡,人士重敦本之學,複厭表襮,不急急于聲名。
有積學數十年,接戶比鄰,不獲窺其隻字者。
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