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祠 祀
關燈
小
中
大
。
武德王廟 一在縣北,今廢;一在懷土,一在南平寨。
五通廟 北門坊、東門外、會同、招賢等裡俱有。
李公廟 在永豐裡,祀唐銀青光祿大夫李文昌。
南山廟 在馬家圍。
天妃廟 一名夫人廟,在縣南塔下街。
白馬廟 在縣北翠華山。
伊公廟 白水廟。
大忠祠 在縣西南三裡,地名草倉,即顯應廟,祀長孫将軍。
将軍名山,為僞閩将,護刍挽至縣而沒,屢著靈響,民廟祀之。
宋丞相李綱遷谪經祠下,題詩于壁曰:“不愁芒屦長南谪,滿願靈旗助北征。
酧徹一盃揩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嘉靖間,知縣潘時宜移草倉神于後堂,特祀李綱于中堂,改祠額曰“大忠”,撥民廛五、官塘四,歲收稅以供祀。
招捕祠 在縣南,宋紹定間祀招讨使陳。
元時毀。
明洪武間改創連山行祠。
嘉靖間遞有更改,至三十五年因産芝,兼以災、寇,禱屢應,複為連山保障神祠。
有廛租供祭。
唐知郡祠 在縣南,正德間祀郡守唐淳。
今改書院。
張公祠 縣志作表忠祠。
在縣東五裡峽石。
明嘉靖間,郡守馬坤建,祀祭酒張顯宗。
歲收租一十石供祭。
翁正春有記。
仁愛祠 在龍門坊。
明萬曆甲辰,祀知縣唐世濟,後毀。
崇祯乙亥間重建。
三教祠 在東門外。
楮公祠 祀邑令楮國祥。
萬公祠 祀署邑通判萬邦憲。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 歸 化 縣 社稷壇 在縣東南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北五舍嶺。
先農壇 在縣東郊,國朝雍正五年建。
邑厲壇 在縣東北賴家山。
裡社壇 鄉厲壇 軍牙大纛 原無廟,藏主于兵器房,霜降日迎主于演武亭緻祭。
文廟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城隍廟 在縣東登科坊。
顯應廟 宋時建,祀莘氏聖七娘。
舊傳,神五代人,從夫出征至歸化死,鄉人立祠以祀。
凡祈禳皆應。
宋紹興中,阮定等作亂,民禱于神,獲平之。
後姜大老、黎七等後先竊發,及戍兵赴建康者,皆仗神威破敵。
端平中,封惠利夫人,賜号曰“顯應”。
元末,又助陳有定破賊羅天麟、曹福山、馬文甫等于扶竹凹。
明永樂中,沙寇陳添保等攻掠至明溪,聞哨聲震天,驚遁。
此皆靈迹也。
六月十一日神誕辰,士庶焚香迎賽。
有田塘百畝,歲供祀。
靈應廟 在歸下裡。
忠臣廟 在縣北柳楊大陂。
正統中沙寇剽掠,推官王得仁破敵有功而死,裡人立廟祀之。
西山祠 在縣東南沙陽紫雲台。
明天順中,裡人羅黯茂建,祀羅從彥。
龜山祠 在城東龍湖裡,宋儒楊時生處,祠即其宅也。
三茅祠 在縣治前。
楊公祠 在縣治廣濟街。
明正德間建,祀縣令楊缙。
嘉靖間毀。
萬曆十六年,知縣龐一夔遷主合祀于章公祠,以其址建社學。
章公祠 在白沙橋東,祀縣令章宗實,後以楊缙合祀。
王世懋有記。
文興祠 在書院内,祀邑令陳正蒙。
文昌祠 在城東白沙橋。
義勇祠 在城東平。
明嘉靖中,巡檢顧輝及邑人陳珪、珪姪铎,禦賊力戰而死,合祠以祀。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 清 流 縣 社稷壇 在縣西朝貞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三港。
先農壇 在邑東郊,國朝雍正五年建。
邑厲壇 在縣北二裡。
裡社壇 鄉厲壇 軍牙大纛 不立廟,藏主于兵器房,霜降日迎主于演武亭緻祭。
文廟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關帝廟 在縣西九龍驿左,明萬曆間裴應章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宋縣令趙槱夫建。
元至正間毀。
明洪武二年,知縣宋仲恭移建今所。
後屢有修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方錫、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榘重建。
漁滄廟 在縣東漁滄潭,祀唐銀青光祿大夫樊令。
神松江華亭人,唐末贛寇作亂,神奉命讨之,戰殁。
鄉人立廟以祀。
宋紹定中,贛寇掠邑,忽聞廟中金鼓聲,俄見兵馬旗幟,森列山上,賊驚遁去。
元至正間,封為漁滄感應王。
明洪武間,有司以神捍災靈迹上聞,诏新其廟,題主曰:“唐銀青光祿大夫樊公之神。
”九月朔,神誕辰,命有
武德王廟 一在縣北,今廢;一在懷土,一在南平寨。
五通廟 北門坊、東門外、會同、招賢等裡俱有。
李公廟 在永豐裡,祀唐銀青光祿大夫李文昌。
南山廟 在馬家圍。
天妃廟 一名夫人廟,在縣南塔下街。
白馬廟 在縣北翠華山。
伊公廟 白水廟。
大忠祠 在縣西南三裡,地名草倉,即顯應廟,祀長孫将軍。
将軍名山,為僞閩将,護刍挽至縣而沒,屢著靈響,民廟祀之。
宋丞相李綱遷谪經祠下,題詩于壁曰:“不愁芒屦長南谪,滿願靈旗助北征。
酧徹一盃揩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嘉靖間,知縣潘時宜移草倉神于後堂,特祀李綱于中堂,改祠額曰“大忠”,撥民廛五、官塘四,歲收稅以供祀。
招捕祠 在縣南,宋紹定間祀招讨使陳。
元時毀。
明洪武間改創連山行祠。
嘉靖間遞有更改,至三十五年因産芝,兼以災、寇,禱屢應,複為連山保障神祠。
有廛租供祭。
唐知郡祠 在縣南,正德間祀郡守唐淳。
今改書院。
張公祠 縣志作表忠祠。
在縣東五裡峽石。
明嘉靖間,郡守馬坤建,祀祭酒張顯宗。
歲收租一十石供祭。
翁正春有記。
仁愛祠 在龍門坊。
明萬曆甲辰,祀知縣唐世濟,後毀。
崇祯乙亥間重建。
三教祠 在東門外。
楮公祠 祀邑令楮國祥。
萬公祠 祀署邑通判萬邦憲。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 歸 化 縣 社稷壇 在縣東南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北五舍嶺。
先農壇 在縣東郊,國朝雍正五年建。
邑厲壇 在縣東北賴家山。
裡社壇 鄉厲壇 軍牙大纛 原無廟,藏主于兵器房,霜降日迎主于演武亭緻祭。
文廟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城隍廟 在縣東登科坊。
顯應廟 宋時建,祀莘氏聖七娘。
舊傳,神五代人,從夫出征至歸化死,鄉人立祠以祀。
凡祈禳皆應。
宋紹興中,阮定等作亂,民禱于神,獲平之。
後姜大老、黎七等後先竊發,及戍兵赴建康者,皆仗神威破敵。
端平中,封惠利夫人,賜号曰“顯應”。
元末,又助陳有定破賊羅天麟、曹福山、馬文甫等于扶竹凹。
明永樂中,沙寇陳添保等攻掠至明溪,聞哨聲震天,驚遁。
此皆靈迹也。
六月十一日神誕辰,士庶焚香迎賽。
有田塘百畝,歲供祀。
靈應廟 在歸下裡。
忠臣廟 在縣北柳楊大陂。
正統中沙寇剽掠,推官王得仁破敵有功而死,裡人立廟祀之。
西山祠 在縣東南沙陽紫雲台。
明天順中,裡人羅黯茂建,祀羅從彥。
龜山祠 在城東龍湖裡,宋儒楊時生處,祠即其宅也。
三茅祠 在縣治前。
楊公祠 在縣治廣濟街。
明正德間建,祀縣令楊缙。
嘉靖間毀。
萬曆十六年,知縣龐一夔遷主合祀于章公祠,以其址建社學。
章公祠 在白沙橋東,祀縣令章宗實,後以楊缙合祀。
王世懋有記。
文興祠 在書院内,祀邑令陳正蒙。
文昌祠 在城東白沙橋。
義勇祠 在城東平。
明嘉靖中,巡檢顧輝及邑人陳珪、珪姪铎,禦賊力戰而死,合祠以祀。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 清 流 縣 社稷壇 在縣西朝貞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三港。
先農壇 在邑東郊,國朝雍正五年建。
邑厲壇 在縣北二裡。
裡社壇 鄉厲壇 軍牙大纛 不立廟,藏主于兵器房,霜降日迎主于演武亭緻祭。
文廟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關帝廟 在縣西九龍驿左,明萬曆間裴應章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宋縣令趙槱夫建。
元至正間毀。
明洪武二年,知縣宋仲恭移建今所。
後屢有修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方錫、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榘重建。
漁滄廟 在縣東漁滄潭,祀唐銀青光祿大夫樊令。
神松江華亭人,唐末贛寇作亂,神奉命讨之,戰殁。
鄉人立廟以祀。
宋紹定中,贛寇掠邑,忽聞廟中金鼓聲,俄見兵馬旗幟,森列山上,賊驚遁去。
元至正間,封為漁滄感應王。
明洪武間,有司以神捍災靈迹上聞,诏新其廟,題主曰:“唐銀青光祿大夫樊公之神。
”九月朔,神誕辰,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