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學 校
關燈
小
中
大
一畝四分八厘二毫,林會捐田塘一畝二分五厘一毫,又下則田五畝六分四厘,童大樑捐下田二畝三分七厘。
學塘 一口學宮前,即外大泮池;二口學後。
萬曆十四年填塞,種樹蔭龍。
學倉 明倫堂西。
正音書院 在上廟前,雍正二年奉文設立。
邱氏書院 在蓮峰宋邱鱗讀書處。
社學 一在在城裡,一在南順裡,一在北安裡,一在河源裡,一在姑田裡,一在表席裡,俱雍正二年新設。
上 杭 縣 儒學 在縣城北區,按舊志,宋乾道三年,随縣自鐘寮場遷今城隍廟地。
嘉定十六年,縣令趙彥挺遷治東一百步,建殿庑、明倫堂、崇德、廣業、居仁、遊藝四齋,後圮。
寶祐五年,縣令李務行重建,省四齋為二。
正統元年,知縣張琳建大成殿,殿後為明倫堂。
景泰六年圮,知縣黃希禮重建。
天順二年,棂星門圮,諸生李良等更造以石。
成化八年,殿複圮,教谕胡匡易以石柱,并建号舍。
十年,知縣蕭弘改建明倫堂,遷兩齋于堂東西。
十八年,知縣李曰思重建。
弘治九年,明倫堂圮,佥事周鵬、知縣高以政重修。
嘉靖二年,佥事王俊民拓地遷基,煥然一新。
四年,巡道儲洵重修。
二十七年,巡道桂榮議複舊基。
三十年,署巡道鄭炯、知縣趙文同竣工。
隆慶五年,知縣周裔登鑿泮池,駕石橋其上,而移其前石表。
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鄧良佐重建。
三十八年,知縣倪應眷開鑿泮池。
四十五年,知縣李自華修建。
國朝順治十年巡道郁之章、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三十九年知府王廷掄、雍正六年知縣趙孔超,倡捐修葺。
乾隆三年公修泮池。
今中為至聖殿,兩翼為東西庑,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旁為祭器庫、典籍局;後為明倫堂;堂左為儀門,右為教谕、訓導廨;儀門外為青雲路,為大門;門左為省牲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其崇聖殿、尊經閣、敬一亭,皆在明倫堂後。
射圃 在學後東北隅。
舊在察院行台。
弘治元年,遷今所,知縣徐绶建。
崇祯十年,知縣盧躍龍重建。
學田 舊有塘三口,貿為改學費。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趙文同入鄉官吳珂白沙裡米一石三鬥五升。
萬曆七年,知縣楊萬春入田四十七畝六分。
書院 初創琴崗,後遷舊學,名曰文峰書院。
正音書院 城鄉共一十二處,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義學 城東西南北各一,康熙四十七年奉文設立。
社學 原設四所,在各寺觀,年久寝廢。
國朝順治十年,巡道趙映乘立講藝堂于縣治前。
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增設二所,一在縣東北,一在縣西南。
雍正二年,新設四所,一在在城裡,一在來蘇裡,一在白沙裡,一在勝運裡。
武 平 縣 儒學 在縣治西。
先是,舊學在縣東興賢坊,宋乾道間,知縣唐廷堅初建養士院。
紹熙間,知縣葉謙之重修,知縣趙汝讘複建大成殿,後田圭、林震各創東西庑并棂星門。
元大德間,知縣李實新葺。
明永樂中知縣周能、教谕樓宗,天順中知縣袁旻,成化中知縣劉哲,先後重修。
成化十年,知縣徐瑞始改遷今所。
萬曆間,同知熊茂松重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宗昌重建。
康熙三十年知縣裴振唐、三十八年署縣趙良生、雍正九年知縣金玉,相繼增修。
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其旁為神廚、神庫,為土地祠,為宰牲所;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谕,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殿;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南門壩上。
崇祯十年,知縣左光明重建。
學田 正音書院 在城中。
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城北義學内,一在象洞寨,一在岩前,一在武平所,一在永平寨。
俱雍正二年設立。
永 定 縣 儒學 在縣治西。
成化十五年,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知縣王環、教谕謝弼建。
嘉靖間知縣許文獻、隆慶間知縣謝良任、萬曆間知縣許台,相繼重修。
國朝康熙十八年,教谕郭亨都、訓導蔡祚倡捐修葺。
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又前為棂星門,為大泮池,其旁為神廚、神庫、土地祠、宰牲所;殿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谕、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祠;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儒學後,崇祯十年,知縣徐承烈重建。
學田 知縣何守成捐俸三十四兩,置撫溪賴坑田七十畝,征租赈貧。
書院 在縣南挂榜山,隆慶六年建,額曰“綠筠書院”。
正音書院 在城三所,在鄉五所,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漳南道左,一在卧龍山麓,今俱廢。
雍正二年,新設三所,一在城中文昌祠,一在豐田裡,一在金豐裡。
學塘 一口學宮前,即外大泮池;二口學後。
萬曆十四年填塞,種樹蔭龍。
學倉 明倫堂西。
正音書院 在上廟前,雍正二年奉文設立。
邱氏書院 在蓮峰宋邱鱗讀書處。
社學 一在在城裡,一在南順裡,一在北安裡,一在河源裡,一在姑田裡,一在表席裡,俱雍正二年新設。
上 杭 縣 儒學 在縣城北區,按舊志,宋乾道三年,随縣自鐘寮場遷今城隍廟地。
嘉定十六年,縣令趙彥挺遷治東一百步,建殿庑、明倫堂、崇德、廣業、居仁、遊藝四齋,後圮。
寶祐五年,縣令李務行重建,省四齋為二。
正統元年,知縣張琳建大成殿,殿後為明倫堂。
景泰六年圮,知縣黃希禮重建。
天順二年,棂星門圮,諸生李良等更造以石。
成化八年,殿複圮,教谕胡匡易以石柱,并建号舍。
十年,知縣蕭弘改建明倫堂,遷兩齋于堂東西。
十八年,知縣李曰思重建。
弘治九年,明倫堂圮,佥事周鵬、知縣高以政重修。
嘉靖二年,佥事王俊民拓地遷基,煥然一新。
四年,巡道儲洵重修。
二十七年,巡道桂榮議複舊基。
三十年,署巡道鄭炯、知縣趙文同竣工。
隆慶五年,知縣周裔登鑿泮池,駕石橋其上,而移其前石表。
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鄧良佐重建。
三十八年,知縣倪應眷開鑿泮池。
四十五年,知縣李自華修建。
國朝順治十年巡道郁之章、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三十九年知府王廷掄、雍正六年知縣趙孔超,倡捐修葺。
乾隆三年公修泮池。
今中為至聖殿,兩翼為東西庑,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旁為祭器庫、典籍局;後為明倫堂;堂左為儀門,右為教谕、訓導廨;儀門外為青雲路,為大門;門左為省牲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其崇聖殿、尊經閣、敬一亭,皆在明倫堂後。
射圃 在學後東北隅。
舊在察院行台。
弘治元年,遷今所,知縣徐绶建。
崇祯十年,知縣盧躍龍重建。
學田 舊有塘三口,貿為改學費。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趙文同入鄉官吳珂白沙裡米一石三鬥五升。
萬曆七年,知縣楊萬春入田四十七畝六分。
書院 初創琴崗,後遷舊學,名曰文峰書院。
正音書院 城鄉共一十二處,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義學 城東西南北各一,康熙四十七年奉文設立。
社學 原設四所,在各寺觀,年久寝廢。
國朝順治十年,巡道趙映乘立講藝堂于縣治前。
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增設二所,一在縣東北,一在縣西南。
雍正二年,新設四所,一在在城裡,一在來蘇裡,一在白沙裡,一在勝運裡。
武 平 縣 儒學 在縣治西。
先是,舊學在縣東興賢坊,宋乾道間,知縣唐廷堅初建養士院。
紹熙間,知縣葉謙之重修,知縣趙汝讘複建大成殿,後田圭、林震各創東西庑并棂星門。
元大德間,知縣李實新葺。
明永樂中知縣周能、教谕樓宗,天順中知縣袁旻,成化中知縣劉哲,先後重修。
成化十年,知縣徐瑞始改遷今所。
萬曆間,同知熊茂松重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宗昌重建。
康熙三十年知縣裴振唐、三十八年署縣趙良生、雍正九年知縣金玉,相繼增修。
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其旁為神廚、神庫,為土地祠,為宰牲所;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谕,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殿;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南門壩上。
崇祯十年,知縣左光明重建。
學田 正音書院 在城中。
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城北義學内,一在象洞寨,一在岩前,一在武平所,一在永平寨。
俱雍正二年設立。
永 定 縣 儒學 在縣治西。
成化十五年,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知縣王環、教谕謝弼建。
嘉靖間知縣許文獻、隆慶間知縣謝良任、萬曆間知縣許台,相繼重修。
國朝康熙十八年,教谕郭亨都、訓導蔡祚倡捐修葺。
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又前為棂星門,為大泮池,其旁為神廚、神庫、土地祠、宰牲所;殿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谕、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祠;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儒學後,崇祯十年,知縣徐承烈重建。
學田 知縣何守成捐俸三十四兩,置撫溪賴坑田七十畝,征租赈貧。
書院 在縣南挂榜山,隆慶六年建,額曰“綠筠書院”。
正音書院 在城三所,在鄉五所,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漳南道左,一在卧龍山麓,今俱廢。
雍正二年,新設三所,一在城中文昌祠,一在豐田裡,一在金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