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學 校

關燈
冠建後堂為講習所。

    弘治六年,知縣姜鳳建棂星門。

    正德二年,知縣王鳳建尊經閣。

    嘉靖四十年,知縣張宗實修葺。

    萬曆十九年,知縣許岸、署教谕陳振陽捐俸修棂星門,左右豎立兩坊,于泮池右構省牲所。

    三十九年,知縣周憲章重修。

    四十五年,知縣塗希禹改建于東門舊常平倉。

    天啟七年,巡道朱大典、知縣龐景忠改建城北,後毀。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黃易始詳請改建今所,工未竣。

    二十年,知縣王國脈成之。

    雍正三年,知縣周畿重修。

    今中為至聖殿,兩翼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殿左為崇聖祠,祠前為明倫堂,殿右為先儒楊時祠,前為名宦、鄉賢祠,又前為省牲所,為神廚,為神庫,殿西為儀門,為學門,教谕、訓導廨仍在舊學。

     射圃 在舊儒學後。

    成化間改遷城東山川壇左。

    崇祯十年,署縣周謀重建。

     學田 萬曆間,知縣龐一夔給歸上裡随圖田二十畝二分;又,知縣史載德買民田一畝八分。

    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聖、知縣王國脈共捐一十六畝。

     學倉 在明倫堂西北。

     正音書院 雍正七年,奉文将城内義學改設。

     峨嵋書院 在縣北,即學宮廢址。

    雍正十三年,邑人黃虞夏等公建。

     文昌書院 在城東白沙橋右,後毀。

    國朝康熙十八年,邑紳士蕭徽聲、李珍等重建。

     社學 一在廣濟街,一在西門外賓餞亭,一在石珩鄉,一在薦福寺。

    雍正二年,新設四所,一在歸上裡,一在歸下裡,一在柳楊裡,一在中和裡。

     清 流 縣 儒學 在縣北皇華驿故址。

    先是,宋元符間,知縣劉叙建學縣南。

    崇甯間,遷縣東。

    建炎間,攝縣事顔熙遷今所。

    紹興間毀。

    十三年,董諒創兩齋廨舍。

    十八年,縣令張秀穎創大成殿、棂星門,旋毀。

    端平初,縣令王元瑞建大成殿,後郡守張翀建明倫堂。

    嘉熙間,邑人林奕建據德、依仁、遊藝、居敬四齋。

    元至正間,又毀,惟大成門存。

    明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複建大成殿、兩庑、戟門、棂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建養賢、育才二齋、宰牲房、馔堂、廚房、廨舍。

    三十二年,知縣朱忠創學倉。

    永樂間,又毀,惟倉厫僅存。

    十八年,知縣宋忠倡修。

    洪熙元年,知縣李庠重建。

    正統間又毀。

    景泰間,知縣江稷複倡修。

    天順元年,知縣吳中改建殿堂、棂星、兩庑、齋坊、馔堂、厫宇。

    成化間,同知黃冕作儀門、石鼓。

    嘉靖十年,知縣陸任忠建敬一亭。

    萬曆八年,知縣鄧邦髦重建。

    二十五年,知縣翟廷策修。

    崇祯九年,署縣事黃色中、知縣鄧應韬重新。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笃親、李舍培修。

    十九年,知縣王鼎新複修。

    三十八年,知府王廷掄、知縣王士俊倡捐重修。

    雍正十二年,知縣楊中興升高殿基三尺,棂星門易以礎柱,築露台。

    今中為至聖殿,為兩庑,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殿後為明倫堂,翼以養賢、育才兩齋,堂右為敬一亭、文昌祠。

    魁星閣在殿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左右,教谕廨在殿右,訓導廨在堂左,崇聖祠在城隍廟右。

     射圃 在九龍驿左。

     學田 明嘉靖間,知縣史秉直置三閣尾田米五石五鬥。

    崇祯間,知縣鄧應韬置桐坑租銀五錢,林畬羊屎嶺租米一石,溫家山租米八鬥,嵩溪租米一石五鬥。

    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聖捐俸五十兩,置田租米一十石四鬥。

     學倉 在城隍廟西,久廢。

     正音書院 在法海坊。

    國朝雍正二年,奉文設立。

     義學 在法海坊。

    國朝康熙間,知縣王士俊重修,置義田以供膏火。

     社學 一在龍津坊,一在進賢坊,一在清德村,一在明倫坊。

    國朝雍正二年,新設坊郭裡、倉盈裡、永得裡、四保裡、夢溪裡、羅村裡、北團裡七所。

     連 城 縣 儒學 在縣治東北。

    宋紹興四年,縣令陳南創,後遷縣東南尉司舊址。

    淳熙間,令常訚始徙今所。

    明洪武、正統間,屢經修葺。

    正德八年,巡道胡琏重修。

    嘉靖四年,提學邵銳改造棂星門,外豎泮宮、興賢、育才三坊,泮宮坊外鑿池一區,明倫堂前建門樓、甬道,中為桂香亭,亭後為尊經閣,東為鄉賢、名宦祠,閣後為聚奎樓,東西南建号舍。

    二十七年,仍遷尉司。

    隆慶六年,知縣陳三俊改為右廟左堂。

    萬曆三年,知縣郭鵬遷于山川壇。

    十二年,知縣朱九卿複遷舊址。

    二十九年,知縣徐大化重修。

    三十四年,知縣李待問浚池結砌。

    崇祯九年,知縣陶文彥捐俸修啟聖祠及東西兩庑。

    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棂星門,殿後為敬一亭,為崇聖祠,明倫堂在殿之左,堂後為文昌閣,東為教谕、訓導廨,前為大門,名宦、鄉賢祠在戟門左右。

     射圃 在聚奎樓東。

    嘉靖四年,知縣方進修。

    崇祯十年,知縣陶文彥重建。

     學田 嘉靖乙酉年,童世堅捐田四畝,李穩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