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古 迹

關燈
天門内,五代梁貞明間建。

     羅漢寺 在府城西,五代晉天福間建。

     定光寺 在府治左,宋大中祥符間建,今為祝聖所。

     南廨寺 在鄞河坊,成化間建。

     東禅寺 在南教場。

     東林寺 在青泰裡蔡坊。

     豐饒寺 在四保裡。

     蛇騰寺 在平原裡。

     同慶寺 在寶珠門外。

     稠田寺 連章寺 在青岩裡,宋乾道間建。

     金雞寺 在河田,宋建隆間建。

     南禅寺 舊為同慶寺,宋乾道間毀于兵,明萬曆重建,後改今名。

     戒願寺 在界院嶺。

     西山寺 在城南四十裡河田。

     永樂寺 在青泰裡,五代梁貞明間建。

     華嚴寺 在城上裡,五代梁貞明間建。

     禅宮寺 在城下裡,宋乾道間建。

     普惠寺 在城東。

     莎離寺 在濯田裡。

     法源寺 在桑園,康熙間建。

     萬魁塔 在城南霹靂岩山頂。

     聯元塔 在河田南山頂。

     護國塔 在府東,舊有院,今為定光寺。

     金花坊 五代時,有居民賴小大郎,夜見一牛有光,就其槽飲,因以麻為記,牛帶繩入海螺墩潭中,遂募人泅潭,得金牛一隻。

    報郡,聞于朝,旨還賴氏。

    賴捐所得,創金泉院,因名其坊曰金花坊。

     袈裟泉 在通津門外西峰上。

    舊傳,有法林院老僧誦經,見窗外有白龍,以袈裟覆之。

    及旦,袈裟入石,裂為泉,如袈裟形。

    今院毀,其泉清冽尚存。

     縣基嶺 在府城福壽坊。

    舊傳,置州東坊口時,于此置縣。

    今為民居,嶺仍舊。

     甯 化 縣 舊城 在縣前,基存。

     升仙台 在縣西四十裡,亦名香爐石。

    舊傳,隋義甯間,有劉、熊二道士修煉其間,居人為創台,肖像以祀。

    台廢像存。

     舊縣基 在縣東五裡,舊名黃連縣治,今為民田。

     甯陽驿 在縣圃西。

     南平寨 在龍上裡。

     北京寨 在縣北招賢裡。

     蓬萊仙觀 在上攀龍鄉,為劉氏女升仙所,鄉人為立祠。

    郡以狀聞,賜名蓬萊。

    宋郡守陳軒詩:“白鶴乘去人何在,青鳥飛來信已遙。

    若使何郎有仙骨,也須同引鳳凰箫。

    ” 仙隐觀 在縣東北泉上裡。

     大元真觀 舉子倉 一在黃土寨,一在新村裡鹫峰院内,一在招賢裡寶池寺内,一在柳楊裡三溪寨(今隸歸化)。

     龍山院 在城東三裡,舊名地藏院。

     鹫峰院 在新村裡。

     福林院 在縣南二十五裡。

     願豐樓 在縣治内,又有勤政堂,書林、龜陰、如農三亭。

     鎮武樓 在縣北門城上,明嘉靖間,知縣陳添祥建。

     翠華樓 在察院左,明洪武間,知縣張思誠建。

     鎮甯樓 在縣南,明嘉靖間,知縣張洵建。

     崇化樓 在縣西,明嘉靖間,知縣錢滔建。

     聚星樓 在察院前,明萬曆間,知縣唐世濟建。

     悠然亭 在縣南街左,據城瞰溪。

     義塾亭 在宜生橋頭,知縣潘時宜建。

     魁星亭 在學内,宋寶祐間創,今廢。

     利濟亭 在賴畬公館上二裡。

     白雲禅關 在縣北興善裡。

     觀音堂 在縣南。

     凝真堂 在縣治南,舊名上林。

     崇真堂 在縣南二裡,唐天寶中創,後毀。

    明羅欽絲重建。

     崇善堂 在縣東泉上裡。

     祐聖堂 在縣北百步。

    明嘉靖間改為社學。

     升仙堂 在縣西四十裡。

    相傳,隋義甯,劉、熊二道士飛升處。

     三官堂 在縣南二裡。

     慈恩塔 在縣南一裡。

     金山塔 在縣東南龍門。

     金山庵 在永豐裡。

     中華庵 在興善裡。

     保林庵 在招賢裡。

     玉龍庵 在縣東郭背。

     西山庵 在縣西門外。

     梅山庵 在招賢裡。

     苦井庵 在縣西。

    舊有泉,病者飲之,多愈。

     龍門庵 在縣東。

    邑人陰維标有記。

     兩提庵 在縣西。

     聖水庵 在縣東。

     瓦莊庵 碧雲峰庵 在興善裡,即金南山。

     東山庵 在縣東渡。

     興福庵 在會同裡。

     圓照庵 在城東。

     翠峰庵 在永豐裡。

     普覺庵 在縣東北泉上裡。

     南泉庵 在興善裡,明陳子實建。

     光嚴寺 舊在縣北,明正德間,改寺建學,舊學址為寺。

     慈恩塔寺 在縣治南,舊為寶塔院。

     西隐寺 在永豐裡。

     寶池寺 在縣北六十裡。

     清 流 縣 舊子城 在縣治中,周圍二百丈外無城。

    宋紹興間寇擾,鄭思誠鸠工築之。

    元末,陳有定廣其故址,累石築城高丈餘。

    今址存。

     皇華驿 在縣東北,宋建炎間,移建儒學。

     舊社稷壇 宋時在縣南三百餘步,今壇徙他所,址存。

     舉子倉 一在縣市,一在石洞寨,一在羅村圍。

     石洞寨 在縣北,一名石龍寨,山險峻,其上可容數千人。

    宋乾道間,縣令黃藻始開,為民避寇。

    元末寇作,伍元保增修四門,與衆拒之。

    今石門、鳥道猶存。

     順真道院 在豐山上,峻拔夐出塵表。

    始行三十裡,亂峰如削,絕澗奔雷;又十裡,茶泉繞澗,掬飲生香;又十裡,至道院,前有山門、東西二樓,中建正殿。

    外遠巘插天,名馬山。

    侵晨登望,延、汀二郡之勝,宛然在目。

     南顧樓 在縣南寨,一名來薰。

     山河雄鎮樓 在縣南門外,一名容保。

     毘盧閣 在縣下東華。

     慈雲閣 在玉華洞前。

     鳳凰閣 在縣鳳翔橋西,即古觀音閣。

     觀瀾亭 在縣東樊公廟右,明永樂間,邑令李庠建。

     漁滄遺迹亭 在縣東。

     賦詩亭 在遺迹亭右。

     拜石亭 在玉華嶺。

    明崇祯九年,郡守唐世涵建。

     龍津碑亭 在龍津橋。

     高善亭 在縣北八裡,舊名高瞻。

     寒泉亭 在縣南,亭下有泉。

    知縣吳中建。

    明弘治間,雷鳳娘砌石為池。

     界亭 在縣南五十裡,清、甯分界。

     東嶽行宮 在縣東。

     登真觀 在縣西二裡。

     觀音堂 在龍津橋東,今廢。

     隐仙堂 在縣東,一名東山堂。

     佑聖堂 在縣治南五十步。

     法海堂 在縣迎春坊。

     書莊 在縣北,編修賴世隆讀書處。

    大學士楊士奇詩:“清流城北讀書莊,舊隐詩書歲月長。

    玉署歸來春晝永,松門流水落花香”。

    “天上蓬仙暫賜歸,書莊重理舊茅茨。

    錦衣光映梅花雪,具慶堂前奉壽巵。

    ” 萬壽塔 在龍津橋。

     東華庵 在縣東三裡,宋元符間建庵。

    絕頂松竹交翠